形意拳内功经解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

中华武术形意拳的内功怎么练形意拳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各种飞禽走兽的外形拳术,而形意拳更加注意练内功,熟练形意拳的内功后,再加以练习形,才能将形意拳更好的表现出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解下形意拳的内功训练方法,欢迎大家学习。
形意拳的内功锻炼技巧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完整版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
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
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
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
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
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
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
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
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
”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
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
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
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
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
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
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
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
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神奇的形意拳“八步内功”行功法

神奇的形意拳“八步内功”行功法一.(鸟台)形沉气法。
易气沉丹田是泻法,通两便,动作面前交叉画圆吸气,吸气时速身,收腹,呼气时鼓肚,是逆腹式呼吸法,拳到腰间平下行冲出呼气。
步法为前脚垫步、后脚上步、后跟步,每天做八十下,叫丹田沉气法。
练习一两天就会放屁,放屁就通了,利大小便,不干脏。
此功法十分重要,并且很微妙,两肘夾肋,双拳必须戳于肚鸡下方丹田前面,才能达到内脏按摩气沉丹田,达到下泻,毛孔外发的作用,如用掌则手上气感强烈,如双拳戳于肚鸡上方,则气会勾起沉不下去,达不到泻的作用,学练者细心体验,武术本为体验科学。
二.滚丹田撩阴掌。
手在腹部抱球式,阴掌滾出,阳掌滾回,如此、返复滾出滾入,步法同一。
每次做八十下。
此功法也为泻法,主要为腹部运动,腰转抽身调膀,內脏按摩,可便腹部脂肪练为腹肌。
三.翻丹田。
双掌胸前画圆推出下按,练法如同过去井上打水搬辘辘的劲力,虎形虎步,步法同一。
四.鹰熊合演,兩阴拳一前一后攒起,展手翻阳掌前抓后拉下,左右轮换翻丹田也,和虎形同是补法。
步法同一每次各做四十下。
形意拳凡是往里回滾运动为泻法。
凡是由下向上由里向外办补法。
五.熊形三节连击。
贴身靠、打法为砸丹田。
出拳迎面拳,弯肘顶胸,下砸捶打裆部,左右轮翻三节并用贴身打法。
步、法一样。
六.鼍形云领式。
为横滚丹田,主要为抽身调膀,主要是锻炼肾脏,肾为先天之本。
每次各练八十下。
步法也可鼍形步、也可同一。
七.双马形射丹田。
双拳由下向上扣出,吐故纳新,一吐为快。
步、法同一。
八.蛇形、白蛇拔草。
为大周天循环法,气由头部,盘步、灌入脚底下,叫气沉丹田力灌湧泉穴,也是大周田循环功法。
步法蛇形盘步下势。
各做四十下。
这是补法,欲要不老还精补脑,要多练泻法,少练补法,本身泻了自动就会补上的。
这就是形意拳的八步、内功行功法。
此套功法即养身健体又功防技击结合,有简单易学长功快的特点。
希望同仁们。
如此每天坚持练习一百天,白脸,黑脸可成红脸,坚持下去可强身健体,美容瘦身,红光滿面。
形意拳内功经解

内功经解: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目录序文第一篇气法真气解调气解丹气解通络解气道解朝元解第二篇三体解盘根解纳卦解腾膜解第三篇劲法劲源解劲起解拔力解起落解相合解化虚解后跋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
宋世荣先生在总结习练形意拳经验的同时,将其悟得的独到之法,传于其子宋虎臣、侄宋铁麟及其他弟子,其独特之法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世荣先生家居山西太谷县,后人称宋门一派形意拳术为山西宋氏形意拳。
宋门先师宋虎臣先生曾讲,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术的基本形态载体,宋氏形意拳的绝特之处不在拳术的形态套路,而是蕴含在拳术的“气法” 、“” 和“劲法”之中。
这本小册子根据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车润田大师生前的笔记和口述,将宋虎臣、宋铁麟二位大师传授的宋氏三法的要点之处,做了概要描述。
仅供后学者研究参考。
编者:车铭君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第一篇气法真气解:气者,古人称之为“炁”(qì)。
“炁”乃人体先天之真气。
真气本在娘胎中蕴生而成,是人之五脏六腑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先天整体能力。
先天之气旺盛,人之精、气、神俱强。
拳术之劲力源于人体真气的充盈,真气足则拳力强。
人之真气伏于肾阴之中,先天真气依后天之气调膳。
习练形意拳术,须依“气法”培植养护真气。
调气解:调气是“气法”的基本要义。
调气,即通过调整气息的运行,整合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
脏器自身的功能为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为外、为阳。
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六腑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六腑之间功能的配合能力。
在调气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协调,进而达到气血为一,强壮肾阴,培植真气之目的。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

形意拳内功经释解形意拳之所以能惊风雨、走雷霆,变化于无形,内气之使然也。
炼气之法乃本于内功、纳卦、神运三经。
传于宋世荣先生,以毕生精力,悉心揣摩,终得其暗劲、化劲之妙,于是在河北形意门中,郭云深之力、宋世荣之柔、白西原之巧,并称'三绝'。
现将形意拳内功经经文原文及宋世荣先生的注解抄录于下,公诸同好,以供参考——形意拳内功经释解【经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宋注】任脉起于承浆穴,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起于鸠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
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经文】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宋注】从尾骨尽处,用力上翻,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
用功时存气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而自形于外也。
【经文】既明脉络,次观形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宋注】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
不明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
正头起顶,壮面凝神,肩活胸出背圆,前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真窍也。
【经文】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张,气调而勻,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久必成功。
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宋注】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经文】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宋注】收者,慎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
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
气至喉者,以气摄心也。
气虽聚于丹田,而存想沉至底方妙。
【经文】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形意拳内功

形意拳内功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关注“老拳谱”公众号,海量经典老拳谱,免费为您推送;李存义形意拳二十四法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三挺:挺项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则腿坚马稳;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泄,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出入不乱;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掌扣则力气到手,手足指扣则周身力厚;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三曲:两肱宜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厚;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觊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
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会论述的不全面了。
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
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
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
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
头为天才。
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
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
就是此“顶”字之诀也。
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经解(一)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艰。
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土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
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
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
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
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
仍要闭目绀口, 舌顶上颚。
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
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
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
再上达于百会。
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
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
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
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
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
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
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
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
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
久练自成全刚体,百病皆除如童予。
”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
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
收住。
形意拳内功精解(二)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
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
松肩,坠肘,心空,腹实。
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
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
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
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
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
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
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
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
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
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
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
形意拳内功精解(三)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
“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
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
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
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
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
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
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
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
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
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
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
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
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
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
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
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
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
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
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
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
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
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
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
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
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
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
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
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
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
息息相通,随心所欲。
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
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
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
是高级阶段。
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
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道家叫做“阴阳易位”。
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
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
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
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
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
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
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
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