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经》图解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形意拳经

形意拳经

形意拳经注解第一节论气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精养灵根气养神。

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

自古六合无双传,多少无妙在期间。

设若妄传无双义,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发天下是真形。

注解:盖人非气血不生。

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

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

而丹田乃内气之府。

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

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

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

尾闾之前,膀胱之后。

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做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pin)之门(在双睾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在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

道家命之为“元阳”。

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

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

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职骨之上,此处叫做丹田。

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

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

拳家术语叫做“元阳充足”。

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径》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

”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tuan谓之神。

”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

形意拳名讲如何发出内劲

形意拳名讲如何发出内劲

形意拳名讲如何发出内劲形意拳名家车润⽥先⽣内功极⾼。

在如何发出内劲的问题上,⼤师曾多次谈到⾃⼰的体悟。

现根据⼤师⽣前在《内功经》上的批注,将⼤师的体会整理如下:内劲的发出,是⼼与意、意与⽓、⽓与⼒、肩与跨、肘与膝、⼿与⾜内外六合能⼒的综合体现,⽽下盘的功夫极为重要。

六合的能⼒需要坚持不断地苦练和体悟。

发出内劲的基本要诀是'以柔⽽⽤刚,以缓⽽⽤疾’,对此应全⾯的理解。

发内劲的基本功有四条:⼀为'⽓⾎为⼀’,这是调⽓培元的功夫。

凝⽓⾎为⼀体,聚内⽓于丹⽥,发劲才能得⼼应⼿。

此即习练纳卦盘根功法所得的真实功夫。

劲源于内聚丹⽓之中。

⼆为'随机⽽⽣’,这是⽆念领⽓的功夫。

领⽓发⼒是在有意⽽⽆念之中随机完成的。

此即吸之⽓聚,呼之⼒达,⽆念⽽领,⽆意⽽成,⼒⾏于⽆念领⽓之时。

三为'曲住伸⾏’,这是⾃然拔⼒的功夫。

曲住要⾝低式⼩,伸⾏要伸筋拔⼒。

此即曲住为阴为虚、伸⾏为阳为实。

曲回伸进,闭转腾挪,拔⼒于曲住伸⾏之间。

四为'柔中出刚’,这是起落发劲的功夫。

起式时⼿动为柔,⼿在胸时出⼿为刚;落式时含胸为柔,落点时发劲为刚。

此即柔中发⼒,刚出柔中。

起如⽔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劲发于⼀起⼀落之中。

总之,劲源于⽓,⼒⾏⽆念,曲伸拔⼒,劲发起落。

此乃宋⽒形意拳发出内劲的要旨。

车润⽥⼤师强调,以上四条,述之为四,⽤之为⼀,不可分割,需⽤⼼体悟,解其妙意。

形意拳的劲法有三,即'明刚之劲’、'暗柔之劲’和'化虚之劲’。

⼀些初练者对'化虚之劲 ’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意义。

车润⽥先⽣⽣前对'化虚之劲’的理解作过⼀些笔记,现整理如下,供后学者参考:'化虚之劲’是形意拳'练神还虚’所得到的劲法功夫。

'练神还虚’其源理出于《洗髓经》。

所谓练神,实际上指的是⼈的⼼态修养。

⼈在世间不可贪得⽆度,'净⼼’是'练神’的真谛。

所谓'还虚’,就是要回归⾃然的本体,⼀切顺乎于⾃然规律。

郭云深解说形意拳经

郭云深解说形意拳经

郭云深解说形意拳经郭云深解说《形意拳经》前言:郭云深,名峪生,河北深县马庄人,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家。

郭云深幼年习练拳术,后拜能然先生为师,昼夜练习数十年,深得形意拳之精义。

后来练就绝技半步崩拳,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

清光绪三年设教西陵,曾在宗室等地任教。

以后游访南北,阅历颇多。

七十余龄而终。

一则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

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

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1、明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

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

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

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

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

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

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

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形意内功四经

《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武术界俗称的“内功经”全名为《内功真经真本全书》,传自清人琅岈南溪子,其好友珠山宗景房为全书作了注释。

真本全书约四万余字,我有幸得自陈太平老师的收藏,从而一窥全貌。

方知世传之“内功经”实乃《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片鳞只爪。

宋氏形意内功四经亦源于宗景房所著《内功真经》,这一点宋氏后人宋光华先生也是承认的。

不知为何,社会上公开的《内功真经》仅为冰山一角,世人难窥全貌。

幸而陈太平老师将全套《内功真经真本全书》收入他的新作《太极推手述真》中,对传统武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

暂摘陈太平老师传给我的内功真经序,给大家一见《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前言后序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前序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

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

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

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

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

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

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

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

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

琅岈王南溪序后序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

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人以力行之,不畏艰难,务求讲明古人真迹,以待于后世,又恐一人之力有所不能,尽而又生人以辅翼之,岂偶然哉,呜呼,若此诸人或相待于数百年之后,或相遇于数百年之中,其中离离合合亦奇矣。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值得珍藏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值得珍藏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值得珍藏昨日发布了形意拳大师布学宽抄录、传授的《内功经》后,有网友留言希望制作图片版《内功真经》,方便读者手机学习阅读。

这是一个较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文字校队,还要设计文本,不过这难不倒小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为了回馈粉丝们的信任,埋头苦干是必须的,整整一天盯着电脑,从排版设计到图片转换,总算完成了。

好在小编自小修习内功心法,经常一动不动也不觉得累,权当练习坐功了。

对于《内功真经》一书,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细细阅读和深入研究的,网上也有一些学者和爱好者的解读,都是个人的理解,可以当做参考。

学习内功需要悟性,理解不同,得到的也不同。

就功夫而言,理念决定修为。

马上就快进入2022年了,希望友友们喜欢我做的图片,也希望爱好此道的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所收获。

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武学古籍《内功真经》真本全书图片版。

《形意拳经解》

《形意拳经解》

《形意拳经解》“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

形意拳经是形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

是练功的基本依据。

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

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马礼堂老师及诸位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四十年来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原文:顶、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谓桩功八字。

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

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 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腭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

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鹞子钻树林。

(二) 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岁一力。

(三) 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 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

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 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圃齐圆是真形。

(七) 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 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

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

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

形意拳理论课PPT课件

形意拳理论课PPT课件

形意拳特点
整体来说,形意拳特点是: 朴实简练、动静分明, 动 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 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 实、 稳固沉着。拳谚中所 说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 离心”、 “起如钢锉,落如 钩竿”、“迈步如行犁,落 脚若生根”、 “三尖相照” 、“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 反映了形意拳的 技术风格 特点。
形意拳基本拳法
• 虎形
• 虎形者, 有伏虎离穴之式, 而又有扑食之勇, 在腹内为肾 水. 丹书云: 虎向水中升是也. 又为风, 风从虎, 在拳中 而为虎扑, 臀尾 (名督脉, 又名长强). 起落不见形, 猛虎 坐卧出洞中是也. 其拳顺, 则清气上升, 而脑筋足也. 其 拳逆, 则浊气不降, 而诸脉亦不贯通也. 医书也: 督脉为 百脉之原, 督脉一通, 诸脉皆通, 即此意也. 学者务格虎 形之至理, 而淂之身心, 以通诸窍门.
•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 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的,并加以定 名。
形意拳特点
1.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 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2.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 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 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形意拳起源
•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 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 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 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 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 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 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 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 形意拳等。
形意拳特点
• 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 (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 脱),称为"六方之妙"。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 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序形意拳乃内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该拳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内涵极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阴阳,不知脉络格式,不晓气窍劲诀,不依法勤练,很难掌握个中奥妙的。

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是以《内功经》为总纲,以内劲为统驭,以养气练气为根本,达到内养三宝,外强筋骨,收养生、技击之效。

但是,由于《内功经》中种种法象喻言,词句、理论方面的过分古奥难解和虚玄,给研究修炼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虽然社会上流传版本较多,但注者众说纷纭,各陈其说,多数为望文生义,因而也就难免失之偏颇。

功底较浅者去研读,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则一切皆真,自领自悟,大费周折,造成诸多学练者望之兴叹!鉴于此,敝人遂作下这篇图解释读,以作修读《内功经》时之用。

我们在研读《内功经》的时候,应该将全篇经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彻后,再下手去修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段讲脉络;第二段讲格式;第三段讲气窍;第四段讲劲诀。

(原文)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领会)这五句经文,实为《内功经》的开头白,就是告诉我们,凡是内功修炼者,入门的首要关键是深切地了解人体脉络及归属走向;如果说对脉络一点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炼内功,这样,不但对练功没有收益,空费时光,而且还会对人体本身有损害。

什么是脉络呢?(见图1内经图)。

图1从原文的本身来看,脉络涵盖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说,内功是一套极为严密的人体机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极为细致而完备。

近代学术界均将“脉络”二字误以为是“经络”,这种理解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其实“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修经络,而且是从五脏六腑到精气神,进入髓的修炼,经络只是通达表里的媒介,不能作为“内功”的重点对象,如果我们先将“经络”作一详细的了解之后,更可对“脉络”一词及后面的经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经络”,即是人体气血运行、神经、信息互为联系的道路。

“经”象征径路的无所不通;“络”像网络似的错综连接。

它们以脏腑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彻上下,互相联系而成为有机的整体,并且组成各有所属的系统。

人体有脏腑,脏是心、心包络、肝、脾、肺、肾;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共为十二个脏腑。

每个脏腑器官,各联系一经,共有十二经脉,统率着若干络脉,布满全身。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所经过联络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经,在旁支的是络。

因有经络,所以气血才能营养和保卫全身,贯彻上下,通达表里,运行不息。

古人认为“脏”能储藏人体内一切精微物质,属“阴”;“腑”能进行消化、传导、排泄的活动,属阳。

十二经各随所属的脏腑,自然也就有“阴经”和“阳经”的分别。

十二经虽然在各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各有所属,然而其行径则是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

十二经所以能够互相衔接,完整统一,主要是依靠经脉的传注。

十二经的始终,是手三阴都从身内侧的胸部起,循行臂内侧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阳经。

三阳经由手指的外侧起,循臂外侧行至头部入足三阳经。

再由头循背部(督脉),至腿的外侧,至脚趾,入足三阴经。

由足趾起,循踝内侧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脉),而终入手三阴,再入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如此循环,流注不息。

图2十二经的具体循行线路1、手太阴肺经(图2)。

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胃的贲门部,上贯串横膈膜,分属肺脏,从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侧缘,入腕后桡动脉部,沿大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外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走食指横侧缘,达尖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图3)图32、手阳明大肠经。

起自食指末端,沿食指背侧桡侧缘,上出第一、二掌骨之间,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凹陷处,沿下臂背侧桡侧缘,至肘外侧,再经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颈部脊椎骨之大椎,返向下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通贯横膈,入属大肠。

其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部,通过面颊,入下齿槽,回绕至上唇,交会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夹鼻孔旁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图4)。

图4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上行交会于鼻根凹陷部,旁纳交会足太阳经,下沿鼻外侧入上齿槽,复出绕口唇,交叉于颏唇沟中点处。

再向后沿颏后下缘,出下颌角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经过上关,沿发际到额颅;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入迎,沿喉咙入锁骨上窝,过膈膜,入属胃腑,联络脾脏;直行脉从胃的下口幽门部,经腹里下至腹股沟部;与前支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达伏兔,下至膝髌中,沿胫骨前外侧至足跗,入足第二、三趾之间;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另走第三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图5)。

图5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大趾胫侧赤白内际,经过第一趾骨小头,上行足内踝前方,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股内侧前缘,直抵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过横膈,夹行咽喉食管部,连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脉从胃腑别行,上过横膈,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图6)。

图6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过横膈,联络小肠腑,其支脉从心系上夹咽喉,联系到目系;直行脉从心系上行于肺部,下走腋窝,沿上臂屈侧尺侧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的后方,下行肘窝,循下臂屈侧尺侧缘,直达尺骨基突,进入掌内后方,沿小指桡侧到末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连接(图7)。

图7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背外侧至腕,出尺骨小头直上,沿下臂外侧出于肘内侧与肱骨内上踝和尺骨鹰嘴之间,再沿上臂侧尺侧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会于肩,下行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食道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入属小肠本腑;其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至眼外眦,进转耳内;颊部支脉从颊部上行眼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斜行而络于颧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接(图8)。

图8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目内眦,上过额,交会于巅顶;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颥部;巅顶部直行脉从头顶入里内络脑,复出顶后,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到达腰中,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脏,入属膀胱本腑;腰部支脉从腰中分出,夹脊柱行臀部,直入膝月国窝中;后项支脉从肩胛内侧缘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股外侧后缘下行,与腰部而下的支脉汇合于膝月国窝中,由此向下穿过腓肠肌,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连接(图9)。

图9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入转足跟,上行小腿内侧,出膝月国窝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过脊柱,入属肾脏,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横贯肝和横膈,进肺中,沿喉咙,夹舌根;肺部支脉从肺出走,联络心脏,灌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连接(图10)。

图109、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连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达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行于下臂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入掌中,沿中指达指端;掌中分支从掌内沿无名指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接(图11)。

图11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指端,上行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出下臂外侧尺骨与桡骨之间。

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交出于足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分布胸中,联络心包,过横膈,从胸至腹,遍属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脉从胸上出锁骨上窝,走颈项,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绕面颊至眼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前,过上关前,与颊前支脉相交,再至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图12)。

图1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目外眦,上行额角,下耳后,沿颈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后,向下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后方;目外眦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和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至颈与入锁骨上窝支脉相会合,下走胸中,过横膈,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胁肋内,出少腹腹股沟动脉处,经外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锁骨上窝部直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走腋下,沿胸侧过季胁,与入髋关节部的支脉会合,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走腓骨头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端;足跗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趾间缝,出大趾末端,回转穿过趾甲,至趾背的爪甲后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相连接(图13)。

图13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丛毛的边缘,沿足跗部内侧至内踝前一寸处,上行小腿内侧,在距内踝八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的后方,上行膝月国窝内缘,沿设内侧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与胃经并行,入属肝脏,联络胆腑,上过横膈,散布胁肋,沿喉咙之后,过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头顶中央;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从肝分出,别贯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图2)。

除以上十二正经以外,还有奇经八脉。

同时,奇经八脉是内功家们非常重视的;因为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功能,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

故常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致八脉闭而不开,止行十二经络。

所以,内功家以非常之手段,积累阳气,点化阴质,冲开八脉,则全身气通无阻,体返纯阳。

八脉的详细循行线路图141、任脉。

起于会阴,上行阴毛部,沿腹内上过关元,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部,和冲脉会合,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颊到目眶下;其支脉下冲脉同起于胞中,向后贯穿脊柱的里面(图14)。

图152、督脉。

起于会阴,上循脊柱内部,直达脑后凹陷中的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后沿前额下到鼻柱,于龈交穴与任脉相连接(图15)。

图163、冲脉。

起于腹内胞中,沿脊柱上行出于气街,并于少阴,从横骨沿肾经夹脐上行,到达胸中而散,其浅表部分,由腹上行会于咽喉,绕络口唇(图16)。

图174、带脉。

起于季肋下部,横行环绕腰腹一周(图17)。

图185、阴维脉。

起于诸阴经交会处,沿内踝上行至小腿内侧足少阴肾经之筑宾穴,再沿胃经上行,过胸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府舍穴会交(或曰三阴、阳明四经会交府舍),又与足厥阴肝经会于期门穴,贯膈上胸,交于任脉之廉泉穴(图18)。

图196、阳维脉。

起于诸阳经交会处的金门穴,沿外踝经小腿腓侧足少阳胆经阳交穴,继沿胆经上行,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于肩后俞穴,再上行肩部和手足少阳经会交天髎穴与肩井穴,至前额部则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阳白穴,走至本神、临泣穴处,再沿脑空穴下至风池穴,至项后会督脉哑门穴(图19)。

图207、阴跷脉。

起于照海,上走内踝,直上沿肾经进入阴部,又上行胸腔里侧至缺盆,达人迎之前,经咽喉与冲脉一起行于唇口,上行于鼻部,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会合(图20)。

图218、阳跷脉。

起于申脉穴,绕行外参由外踝上行,经跗阳过髋部与足少阳胆经相会居穴,向躯干又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相会合,再向前上行,与手足阳明经交会口角,沿鼻两旁与手阳明经会于足阳明经的巨髎穴,直贯任脉相会足阳明承泣穴,行至三阳五会之睛明穴,入脑后发际止于风池穴(图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