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拳术家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问

合集下载

内功经解(尚济)

内功经解(尚济)

内功经解内功经解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谈拳论道话“三体”

谈拳论道话“三体”

谈拳论道话“三体”亲爱的读者你好!如果你喜欢武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GFZS119(功夫之神),更多经典武术视频与你分享。

韩伯言老拳师的故事吃饭的时候,我和韩瑜又一次谈到韩瑜的爷爷韩伯言先生跟随尚云祥老先生学拳的往事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韩伯言是1928年至1934年在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读书期间跟尚云祥先生学习形意拳的。

当韩伯言等拜帖正式入门后,上的第一课是站桩。

尚云祥认为,形意拳不站桩出来的是僵力,而站桩站出来的才是拳劲、灵劲,拳术要追求一个“妙”字,就必须化拙为灵。

但多数人喜动不喜静,苦下功,猛流汗,结果周身之力却不能惯通,所以说,拳术小道,学理无穷。

站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断修正三体式,下肢增加了“腿似夹剪”(即用以夹剪白银之用者,两刃一长一短,一刃固定一刃运动,类似铡刀之理)。

拳论中有“合膝裹胯”一说,尚云祥却讲“裹胯合膝”,通过胯的提裹,带动膝部向前下合,加大了胯的开量,使其活动范围增加;上肢在手心向上的基础上,固肘,拧裹小臂,使手心向前偏上,腕高在眉口之间,掌心回吸,掌凹指分,虎口圆满,似刚似柔,如鹰捉物;使大小臂阴阳暗合,曲中求直;使身体斜中取正,正中有斜,非弓非马,名曰“夹剪子午桩”,又称“鹰捉式”。

尚云祥所传桩法口诀是:眼为先锋,心为元帅,手是刀枪,腿是战马,全身毛孔如千军万马,喝声如号令,放胆即成功。

桩上的功夫越深,身体就越松柔,也就是刚至柔生的体现。

这是功夫,也是智慧。

尚云祥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功夫不到瞎折腾。

”这六年,是韩老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光。

再以后,世事难料,韩老亦同许多人一样,随历史之潮浮沉,历经坎坷,令人嘘唏。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落叶归根返回济南,开始了老年一段幸福安定的时光,教授了济南一大批尚式形意拳爱好者。

而最让韩老自豪的是自己的绝技传授给孙子继承下来了。

论三体式韩伯言先生跟随尚云祥老先生学拳的点点滴滴,让我和韩瑜谈兴盎然。

住进旅社,沏好一杯茶后。

韩瑜脱下外衣摆了个三体式架子。

形意拳——张西可

形意拳——张西可

形意拳——张西可昨天上午正在工作,张老师打来电话,希望上午大家能见个面,我从老板那里请假,赶往山师!约等片刻,终于见到张老师,张老师并不像想象那样高大!1米6多的身高!也看不出高手的样子!我们到山师的一块小树荫下稍谈后交手,张老师身步极其灵活,拳如流星,迅如电闪,整体能力把握相当精妙!让我感到惊奇!虽然我和老师的身材差距很大,但真的感觉无可奈何!从乳山秦文清老师那里学习归来,和不少朋友相互交流过,从没有见到技艺如此者!早听说张老师一直和现役专业队的队员交流,和柳海龙等散打冠军经常交流,经常会有很多高手来找张老师交流学习!张老师曾就学于中国拳击泰斗张立德老先生,又从学于多位形意八卦散打拳击的前辈。

由于一直和专业队员交手,实战水平相当精湛!和张老师交流完后,老师热情的邀请我到他家里坐坐,前辈如此待我,我真是有些不好意思!听张老师谈论武林中的事故,老师也不停的指导我各种武技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的豪爽也让我感叹!张老师的跺脚如炸雷!出手出脚如山倒,而且整体发力迅猛冷脆!杀伤力相当强悍!张老师是我游历武林这些年不曾见到的,能将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结合的如此完美的人,和很多那些所谓的名家高手有天壤之别!如今像张老师这样的高手,能有这样的胸怀真的世间少有!张老师一直痴迷武术,希望能为武术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谓用心良苦啊!我代表济南技击联盟全力支持张老师,去努力发扬中国真正的武术!济南技击联盟也曾多次邀请各位传统好手前来交流,但发现说手者众,实做者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好手参与进来共同进步交流学习。

孙氏形意嫡传张西可老师也欢迎广大武友前来交流技艺!孙氏形意:孙禄堂--孙存周---张烈----张西可——————————————————关于张西可水平高低的问题我也济南的一个形意拳爱好者,但我练的是山西车派的形意拳,与张认识也有几年了。

在机关单位上班之余,也上上网,看到这两天的争论,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

其一,张这个人是个搞学问的人,事业心很强,南开大学硕士,发表过不少小说,几乎年年拿山东省新闻奖,今年他写的《潍坊率先撤销11家驻外办事处》在谷歌上能搜到近5000条有关的信息,中央电视台也就此作过好几期节目。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2005-12-15 21:44 回复
218.92.229.* 3楼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
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
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
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
时机稍纵即逝,非平时刻苦锻炼有深功夫的人,是颇不易作到的。
2005-12-16 21:03 回复
218.92.129.* 10楼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作势,便要
处处合乎要求,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因为人体是一完整的机体,
一肢动而百骨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太过或不足,往往会
心并,气乃归于一。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而为一。也是要作
到内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练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
三尖对即上边所讲的三尖。五行顺即“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
架势所至而力气注之。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齐发动。心晦指的是
练功时心意安静,不慌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眼毒
2005-12-16 20:54 回复
218.92.229.* 9楼
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凡一举手,先要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
同一个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
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发力必起于后脚跟,上过命门到
夹脊分别左右顺胳膊贯于掌指,如同一根钢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武备堂资料来源于网上,本站略作整理,合并成word文档,方便大家收藏阅读。

全文包括李仲轩老前辈生前所发表的全部24篇文章和在李老去世后才得以发表的遗作五篇,以及唐家后人的一篇《唐传形意八卦掌》,总计30篇。

分为尚式形意、唐传形意、薛颠象形术和李仲轩前辈遗作、形意拳相关文章五大类。

尚式形意 (2)1.夜练形意 (2)2.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 (4)3.耳闻尚云祥—尚云祥、薛颠与李仲轩 (6)4.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1) (8)5.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2) (10)6.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3) (12)7.尚式形意拳的形与意 (16)8.尚云祥说“虎豹雷音” (18)唐传形意 (21)9.唐传形意渊源谈 (21)10.唐传形意劈钻二法 (25)11.唐维禄说打法 (27)12.唐传形意拳八卦掌 (28)薛颠传象形术 (30)13.“一个头“见薛颠 (30)14.象形术渊源谈 (34)15.追忆“象形术” (37)16.象形术提要 (40)17.象形术飞摇二法 (42)18.薛颠的云法 (44)19.薛颠的晃法 (47)20.薛颠的旋法 (50)21.读者来信与回答 (53)22.从薛颠的点穴术谈起 (54)23.薛颠之鸡燕二形 (57)24.薛颠的马形 (60)25.薛颠的猴形 (64)李仲轩前辈遗作 (67)26.闭五行与六部剑 (67)27.形意拳还有秘诀 (69)28.形意拳「入象」说 (71)29.追忆李仲轩 (73)30.李仲轩说剑法 (75)尚式形意1.夜练形意今年86岁的李仲轩老人是形意拳名家尚云祥晚年所收弟子。

尚云祥的拳法被后人称为尚式形意,其宗旨是以拳法为修养。

曾有一个徒弟难以克服比武时的心神慌亂,听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云祥问起,尚云祥說:―定力就是修养。

"解释練武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贵在一个―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

浑元形意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及特点-上海形意拳

浑元形意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及特点-上海形意拳

浑元形意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及特点1952年,我出生于武术世家。

我祖籍山东临沂县,祖父马忠义、二祖父马忠兴的武功远近闻名。

父亲马德峰,1942年元月参加八路军,曾当侦察员,凭借祖传武功屡立战功。

我7岁随父习武,并得到二祖父指点。

浑元形意太极拳,是我在祖传武功的基础上,有幸得到中国形意拳大师尚济师父,中国峨眉、武当派技击大师郭升海师父和中国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大师王长海师父等恩师的真传,通过五十余年的习练,其中五年英国教功夫的磨练,尤其是与儿子马晓阳,二十余年的共同试手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新拳种。

马晓阳先生在技击法和理论总结方面,多有创意。

本拳种有如下基本原则和特点:一、武德为魂,修心为先。

本人认为,中国功夫的灵魂是武德,“德彰”方能“武显”。

武德包括多方面内容,本门弟子务必努力做到:(一)修德修心,爱国守法;(二)尊师重教,勤学苦练;(三)团结同门,情同手足;(四)择良而教,关爱学生;(五)比武切磋,点到为止;(六)自谦自爱,不贬他人;(七)遇到强暴,伸张正义;(八)酬金学费,取之有道。

自古至今,武林界各正门正派都强调修德修心。

因为,习武中,首先应该做到心静气和,气沉丹田。

而只有心存善念,无我无私之人,才心中坦荡,身正心正。

心正气方正,气正自然心静;心静气方和,气和气顺,气才易入丹田。

故习武之人,要想踏入武功殿堂,必先修德修心。

反之,心存恶念之人,未动手抬足便想打人,这样气必上浮,填胸贯脑,练武反会伤身,最终达不到真正的上乘境界。

二、寻源归本,《老子》真经。

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理论核心,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五行哲理,奉为浑元拳法之本。

浅显表述为“三大原则,一句话”。

三大原则:自然、科学、中和;一句话:放松、随劲、变劲。

三、根基框架,浑元内功。

练浑元拳法,铸根基,建框架,都必须靠浑元内功。

练拳之前,要先学习浑元内功,从练意入手,通过顺/逆呼吸、肋呼吸,配合身体的螺旋开合运动和三丹运化,形成意、气、形三者的自然浑元;在动作框架上,达到二争力和缠丝劲的浑元动力定型;从而自然科学地将内功与拳法融为一体,将健身与技击合二为一。

乐陵尚派形意拳

乐陵尚派形意拳

乐陵尚派形意拳武坛巨擘尚派形意拳创始人,尚公讳云祥,字霁亭,山东乐陵人。

生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民国廿六年,公元1937年10月初10日逝于北京,享年74岁。

先生幼时随父进京经商,经营马蹬铺。

他自幼慧颖强识,一边向帐房先生学文习字,一边向少林名家冯大义学功力拳。

由于他酷爱武术,嗜武成性,整日里不是二起蹦子旋风脚、勾掛铲踹前后扫,就是古树盘根大扫蹚、打拳踢腿武刀枪。

历经六载,拳棒娴熟,一时自视功高。

但在一次比试中,败於形意拳名家李志和之手,故生转学形意拳之念。

他遍访形意名师,历经三年耗资奔走,终于见到了威震武坛的李存义先生。

但李先生嫌他个小“像个小糖瓜“,不肯收纳,幸得周明泰先生说情,才同意收下。

因身矮体弱,别人常以“小糖瓜”相戏,激得他发誓说:“糖瓜虽小,却要让它崩牙”。

他下定决心,不计寒暑,汗洗朝夕,功夫技艺很快在同门师兄弟中出类拔萃。

老师甚喜,倾囊教授。

先生练功亦愈加痴迷刻苦,却疏忽了马蹬铺的经营,造成生活拮据,买双鞋都很困难,他赤脚练功,日久足掌坚硬如铁,砖地被脚人赠雅号“铁脚佛”。

李存义与程延华都是深圳人,皆为董海川门下弟子,二人既有同门同乡之谊,又是金兰兄弟,故先生兼得二位前辈八卦掌之精要。

他所传八卦掌练法,绕圆旋转、摆扣蹚泥步与众不同,起落钻翻、发劲迅猛刚实别具特色。

孙录堂在《八卦掌学》一书曾赞曰:“吾友尚云祥劲力之刚猛无人能击其右。

”先生喜结武林豪侠,以武会友,广收博取,增益武技,以手试技,以骄证武功,从应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他与闻明京津诸多名家高手交往甚密,如人称“木马”的八卦名家马贵,人称“京东大侠”的通臂名家“臂圣”张策,有“南吴北王”之称的吴式太极名家“北王”王茂斋等。

他以武会友,少有败绩,且从不伤辱对方。

如鹰爪功神手徐某、铁砂掌名家冯某、铁罗汉李某、具“神力千斤鼎”之谓的王某等均手输而心亦折服。

他“习武”的一生,未与人结下任何冤仇。

先生曾独自一人在北京鼓楼专心练功十年,后为清朝大总管李莲英护院十年。

惊天大解密为何诸多武术家仅活六十多岁?泄密为救人马家内功通气祛病延年三秘诀-功法-心得-中华武术博览

惊天大解密为何诸多武术家仅活六十多岁?泄密为救人马家内功通气祛病延年三秘诀-功法-心得-中华武术博览

惊天大解密——为何诸多武术家仅活六十多岁?泄密为救人——马家内功通气祛病延年三秘诀!_功法_心得_中华武术博览网世上万物皆有因。

我今天把我们山东马家内功,过去在族内传男不传女的通气三秘诀讲出来,是为了救人,即便泄密受指责也无所谓了。

为何因,事缘我一入室弟子的惊天提问……——浑元国术馆名誉馆长马保国一.“师父……为啥他们都才活了六十多岁?”二零一四年夏的一个周日上午,我的入室弟子吴利平在课前突然问我:“师父,某某某大师那么能打、那么有名,可他的几位高徒都是六十多岁就生病死了。

为啥他们都才活了六十多岁?”我听后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说:“不可能吧!你是听谁说的?练传统功夫的可都是又能打,又活大岁数的啊!”利平答:“是真的啊!师父。

”我便说:“你有他们的练功照片吗?或书也行。

有的话下次带给我看看。

”利平答有,并说下次来一定带来给我看。

两周后,利平再来学拳时带了本书给我。

我看书中这几位武术家练桩功的照片后,找到了原因。

原来他们因姿势错误,气浮在胸部没有沉到小腹。

这样一站个把小时,气滞而不通,势必加大了心脏和大脑的压力,引发心脑血管病是必然结果。

据此,我判断是他们因心脑血管病死亡。

利平听了我的判断后,有点吃惊地说:“师父,你神了!可你是咋知道的?”我让利平按他们的姿势站好桩,问他气在哪儿,他说气在胸部,我说:“长期这样练,气憋在胸口,能不得心脏病吗?”利平听后长长地“哦”了一声,接着说:“怪不得他们六十多岁就见马克思了,真可惜!原来他们是自己把自己练死了。

”我说:“不过,我知道他的另一位高足可不是这样练的,他这位高足活了近八十岁,应该是得了真传吧!”我想,老师去世后,师兄弟们之间应该是互相交流的,怎么这么关键致命的练功方法,他们竟然练的完全不一样!我百思不得其解。

二.冲破顾虑,挨骂也要扬正纠错当时,我心中便萌生了把我们马家内功全身通气练气的秘诀泄露于天下的念头。

但我马上又犹豫了,因为我曾被一些持世俗偏见的武林人士骂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拳术家尚济答形意拳爱好者问王留天更留7位粉丝1楼一、练崩拳时,后脚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脚?答:打崩拳是一气之伸缩,要行如槐虫,但并不一要后脚尖碰前脚。

其步法之要领在于前脚趟,后脚蹬;前脚进,后脚跟。

后脚跟到哪里为宜,根据个人功夫与习惯用法有所不同。

郭云深老先生,跟到后脚距离前脚三厖五寸处;尚云祥先生跟到后脚内窝挨着前脚跟(指打半步崩拳时);而刘维祥先生则是后脚只跟很少一点,基本还保持三体式的步法。

练习时,后脚跟步远近关系不大,只要掌握1、后脚不超过前脚2、尽量做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这两点就可以了。

二、站三体式时,后手气感很少,然后却要坠入地下,且有热感,是否正常?答:站桩时,前后手掌都应该有气感。

一般地说,由于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劳宫,故前手气感比后手要大些。

气感是内气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气必从之。

意念到何处,则何处使生气感。

站桩时,意念要兼顾后手,后掌向前下方塌劲,肩向下松,虚腋,开极泉穴,小臂向前搓劲,则后掌自有气感。

脚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现象,只要腰以上放松,气向下沉,脚便自然有入地之感。

不过气时不要用力下贯,要顺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横劲竖劲?左、右谓之横,上下谓之竖。

以自身为标准而言,前后谓之直劲,如打崩拳便是。

上下劲如锦鸡报晓,进退虎扑中的打人如挂画,钻拳的闪都是竖劲。

横拳鼍形都是横劲。

十二形中凡有开合裹横之劲都是横劲。

打拳时,一身之中,直劲、竖劲、横劲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统一,并在一定能互相转化。

要什么劲,出什么劲。

故内功经上说: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劲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体会,才能摸得到。

四、何为五气朝元法?答:五气朝元是行气的路线。

指气分五路,同时运行。

一运丹田之气,由裆下,顺两腿至于足底,再自腿外侧上升复归于丹田,二运真气,自会阴转过尾闾沿督脉上升至顶,复自顶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过前心,下入丹田。

三运真气自背骨肘里出至于手,复自肘外侧而回,过六腑入于丹田。

共分五路,同时运行。

五、练形意拳练到炼气化神时如何练?答:先站好三体式,用逆腹式呼吸。

即吸气时,提气,收小腹,提肛缩肾,呼气时,放松,小腹外凸。

初练者,一吸,两手收于肋下,内气悉凝于丹田,一呼,两手用斜虎形推出,气自丹田下达于涌泉,上出于劳宫。

用柔劲不用刚劲,徐徐行之。

功夫渐进之后,即可按五气朝元的路线行气。

一吸时,两手收于肋下,真气悉凝于丹田;一呼时,气分五路;两路自丹田下于涌泉;两路自会阴上过尾闾,由夹脊分左右腋下而出于劳宫;一路上过百会下明堂而复归于丹田。

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运义也。

练时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劲而不可用明(刚)劲。

呼气时,两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时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头要顶、神要出。

六、劈拳时,当中有无停顿?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劲时,形虽有断续,而其意不断;练暗劲时,形、意均绵绵不断。

练劈拳,是一气之起落,外形是钻翻,吸气尽而将呼时,即气已起到极处而将转为下降之时,外形是钻毕而将为落之时。

此时,从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顿,但其意绝不可断。

练之久者,亦可钻与翻连续作,中间无任何停顿,唯是劈拳打完,劲已放出之时(呼尽时),则稍有停顿(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钻为宜。

初学者一定要慢,起落钻翻要分明。

打完一个劈,要定一定,才能长功夫。

气沉丹田----尚济2009年03月11日星期三 20:56“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

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

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

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

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什么叫气沉丹田?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

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

”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

”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

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

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

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

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

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

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

“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

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

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

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

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

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

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

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

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

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

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

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

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

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

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

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

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

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

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

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

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

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

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

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

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

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

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

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

吸为提,呼为下。

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

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

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

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

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分享 | 打印 | 我要评论形意拳大师尚济的不老传说日期:2010-3-28 12:58:40 来源:易功夫综合提起中华武术形意拳,尚济老先生的名头可谓是响当当。

作为形意拳一代宗师马礼堂的高徒,尚老先生不但继承了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还在西安创办了形意八卦散手研究,让形意拳有了新的风格、新的发展。

3月20日是尚济老先生的九十大寿,来自全国各地尚老先生的门徒齐聚一堂为尚老贺寿,记者也有幸见到了这位武术奇人。

形意拳大师尚济初见尚老记者大为震惊,已经90岁高龄的尚老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在与尚老握手时,记者甚至能感觉到尚老通过握手传递的力道。

尚老的大徒弟陈宝安告诉记者,师父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一直很好,一年四季不感冒、不发烧,没有任何老年病,90岁还能与82岁的师母比划比划拳脚,邻居都说这是武术界一个“不老的传说”。

都说习武之人不善言语,但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尚老却是文武双全,说起武术就像讲课一样条理清楚。

“武术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群众有需要就要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要继续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