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形意拳秘法讲义

合集下载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完整版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完整版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

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

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

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

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

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

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

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

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

”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

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

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

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

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

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

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

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

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古传形意拳秘籍

古传形意拳秘籍

古传形意拳秘籍武术最重要的就是发力,这篇详细讲解一下武术法力的顺序1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形意拳,形意拳发力,古传形意拳秘籍。

2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意拳发力练习的顺序,形意拳功力提升训练,形意拳培训,古传形意拳秘籍。

3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古拳谱形意秘法

古拳谱形意秘法

古拳谱形意秘法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形意拳各种劲法形意拳劲法是指形意拳在实际运用中的暗劲、明劲、化劲、横劲、竖劲、蹋劲、扑劲、绝劲、裹劲、舒劲。

这些劲道基本属于内家的劲道。

一、暗劲暗劲必须是在练习的第一步明劲功夫以后进行的第二步练法。

暗劲是指在内里含藏劲力而不使手上有丝毫表现(指明劲),所以说“暗劲在肘”。

暗劲乃是易筋之过程,谓之练筋入槽和伸筋拔力。

暗劲在练法上,无论是在三体势中,还是在劈拳出暗劲的练习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现出劲力来,而是要接近于松软状态。

然而手上看不到劲力,并不等于上肢松软,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劲力应该要远远超过手上的明劲。

明劲是筑基壮体之道,暗劲是长筋腾膜之法,明劲主于攻打,暗劲主于克制,明劲主于刚,暗劲主于柔。

二、明劲明劲是显形于外的劲,既是形意拳“由内着眼,从外着手”的一种功夫,也是筑基壮体、易骨示增力和整发合劲的锻炼过程。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

在明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于上肢和手。

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一时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

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第一、松肩。

肩关节是上肢中的根节,根节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穴得以开放,肩关节也才能得以开扩,使气血流畅、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不僵不滞,转动灵活的目的。

第二、肘尖要下垂。

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主要是尺骨)蕴藏一定的内劲,以使用权手上的劲力,逐步向肘部转移。

第三、塌腕。

要反劲气、意识主要地注在神门穴上,使劲力内含并集中于掌根的小田之后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劲力分清阴阳,划清虚实。

形意拳(中文版)讲义

形意拳(中文版)讲义

目錄尚式形意1.夜練形意2.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3.耳聞尚雲祥---尚雲祥、薛顛與李仲軒4.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1)5.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2)6.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3)7.尚式形意拳的形與意8.尚雲祥說“虎豹雷音”唐傳形意9. 唐傳形意淵源談110.唐傳形意劈鑽二法11.唐維祿說打法12.唐傳形意拳八卦掌薛顛傳象形術13.“一個頭“見薛顛14.象形術淵源談15.追憶“象形術”16.象形術提要17.象形術飛搖二法18.薛顛的雲法19.薛顛的晃法20.薛顛的旋法21.讀者來信與回答22.從薛顛的點穴術談起23.薛顛之雞燕二形24.薛顛的馬形25.薛顛的猴形李仲軒前輩遺作26.閉五行與六部劍27.形意拳還有秘訣李仲軒先生28.形意拳「入象」說(李仲軒先生遺作)29.追憶李仲軒先30.李仲軒說劍法尚式形意1.夜練形意拳今年86 歲的李仲軒老人是形意拳名家尚雲祥晚年所收弟子。

尚雲祥的拳法被後人稱為尚式形意,其宗旨是以拳法為修養。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

"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

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在拜師尚雲祥前,跟隨尚雲祥的師弟唐維祿學拳,唐維祿文化程度不高,人卻很文雅,平時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遛達能遛達一天,性子非常溫和。

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沒人的地方教,樹林裏都不行,必須周圍有牆,完全與外界隔離,不准第三雙眼看。

這麼一個沒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軒想了半天覺得只有家族的祠堂合適,平時無人去,便在祠堂裏學拳。

有一段時間,師徒兩人吃住都在祠堂。

練的時候只能一人,連師傅也不能看的,有疑問了,才演示給師傅求指點,而且只許在晚上練。

唐維祿說:“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

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正宗形意拳内功秘籍,形意拳练气法!目录序文第一篇气法真气解调气解丹气解通络解气道解朝元解第二篇三体解盘根解纳卦解腾膜解第三篇劲法劲源解劲起解拔力解起落解相合解化虚解后跋序文宋氏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

宋世荣、宋世德皆为形意大家李能然大师之徒,世人尊称大宋、二宋。

宋氏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宋世荣先生在全面继承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

宋世荣先生在总结习练形意拳经验的同时,将其悟得的独到之法,传于其子宋虎臣、侄宋铁麟及其他弟子,其独特之法对形意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世荣先生家居山西太谷县,后人称宋门一派形意拳术为山西宋氏形意拳。

宋门先师宋虎臣先生曾讲,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术的基本形态载体,宋氏形意拳的绝特之处不在拳术的形态套路,而是蕴含在拳术的“气法” 、“” 和“劲法”之中。

这本小册子根据宋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车润田大师生前的笔记和口述,将宋虎臣、宋铁麟二位大师传授的宋氏三法的要点之处,做了概要描述。

仅供后学者研究参考。

编者:车铭君二零零七年十月十六日第一篇气法真气解:气者,古人称之为“炁”(qì)。

“炁”乃人体先天之真气。

真气本在娘胎中蕴生而成,是人之五脏六腑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先天整体能力。

先天之气旺盛,人之精、气、神俱强。

拳术之劲力源于人体真气的充盈,真气足则拳力强。

人之真气伏于肾阴之中,先天真气依后天之气调膳。

习练形意拳术,须依“气法”培植养护真气。

调气解:调气是“气法”的基本要义。

调气,即通过调整气息的运行,整合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

脏器自身的功能为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为外、为阳。

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六腑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六腑之间功能的配合能力。

在调气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协调,进而达到气血为一,强壮肾阴,培植真气之目的。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形意拳讲义》——薛颠 文字版

《形意拳讲义》——薛颠 文字版

本书提要形意拳术讲义,民国十八年十月天津县国术馆发行,书中内容分为:编辑者像、题词及序言、达摩真意、岳忠武王形意拳要诀、自序、凡例、勘误表、目录、内文、版权页。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总论、形意拳术目录、五行拳术目录三部分,从五行名称谈起,中间论及拳经解释、初学入门规矩、练习三害、三节、四梢、无极论、太极论、两仪论、五行拳、连环拳、生克炮拳。

下编为十二形拳目录,从龙形起始,至鹰熊合演势终。

薛颠字国兴,河北束鹿人,喜武术,好击剑之道,侍李振邦、薛振纲为师,学习形意拳。

李振邦为李太和之子、李老能(飞羽)之孙,直承形意拳嫡系,所传弥真。

薛氏曾任天津县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主任,对于提倡国术不遗余力,著作有:《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诠》、《金刚圭旨法象》。

形意拳术讲义序吾国以积弱不振受侮列强,其原因固非一端,而国人轻视体育、忽于运动,盖亦致病之由,拳术者,中华固有之国粹、最良之体育运动法也。

昔管子重拳勇,齐人隆技击,拳术之兴复乎,尚已降及隋唐,少林派出,外家始盛,说者谓太宗之平王世充昙宗等,亦兴有力焉,迨至宋时而张三丰以绝技名世,内家祖之,明代则张松溪为最著,而陈元贇乃传其术于扶桑,彼日本之所谓柔术、武士道者,皆吾国拳术之流派也,迩年张子岷、李芳宸诸先生懔国势之凌夷,悯国术之衰微,力加提倡,特立专馆,各省闻风兴起者颇不乏人,而河北省国术馆亦早成立,惟自来精斯道者传授心法多属面命承学之士,钻仰为难,今束鹿薛君以国术之名家阐师傅之秘奥,编为讲义,解以详图,使学者得以研究科学之方法、领悟其中之妙用,较诸般刺蜜谛之译易筋经与夫前人之著内功图说者,亦何多让!吾知付梓后,其有裨于体育而可以强国者必非浅鲜,岂仅个人健身之助而已哉。

惜作义于国术未窥门径,扣槃扪燭之谈,固知其无当于要旨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十月荣河付作义序于天津警备司令部形意拳术讲义序言《龙门史记》特传游侠,游侠者流,盖出于墨家之兼爱,兼爱以仁,游侠以武,其相反而寔相成者,犹孔氏之永生于仁、佛氏之大雄无畏生于慈悲也。

形意拳理论课PPT课件

形意拳理论课PPT课件

形意拳特点
整体来说,形意拳特点是: 朴实简练、动静分明, 动 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 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 实、 稳固沉着。拳谚中所 说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 离心”、 “起如钢锉,落如 钩竿”、“迈步如行犁,落 脚若生根”、 “三尖相照” 、“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 反映了形意拳的 技术风格 特点。
形意拳基本拳法
• 虎形
• 虎形者, 有伏虎离穴之式, 而又有扑食之勇, 在腹内为肾 水. 丹书云: 虎向水中升是也. 又为风, 风从虎, 在拳中 而为虎扑, 臀尾 (名督脉, 又名长强). 起落不见形, 猛虎 坐卧出洞中是也. 其拳顺, 则清气上升, 而脑筋足也. 其 拳逆, 则浊气不降, 而诸脉亦不贯通也. 医书也: 督脉为 百脉之原, 督脉一通, 诸脉皆通, 即此意也. 学者务格虎 形之至理, 而淂之身心, 以通诸窍门.
•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 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的,并加以定 名。
形意拳特点
1.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 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2.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 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 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形意拳起源
•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 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 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 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 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 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 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 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 形意拳等。
形意拳特点
• 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 (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 脱),称为"六方之妙"。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 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秘法讲义——站桩形意拳分三个步骤进行,所谓“三还九转是一式”,第一步求其正齐,上下一致,所谓一动百动,一静百静,有如春虫蛰;第二步求其力面扩大,所谓拉丝棉拉钢丝,好象满载的塌车由桥脚处车上桥面;第三步如春沼鱼由圆而满,由满而空,所谓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为一大天地,我即天地,天地即我,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即是明暗劲化劲三步功夫,何以有明劲?是练精化气易骨也,暗劲是练气化神易筋也,化劲是练神还虚洗髓也,这三个步骤层次鲜明,姿势不变而所得结果也随着层次转移,练一年与练十年其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以呼吸而论,初步明劲时呼吸来往宏大,自己能听到声音,第二步暗劲呼吸仍然宏大,但已听不到声音,第三步化劲虽以轻如鹅毛置于鼻端,呼吸出入不有微动,而做到内胎息,所以有调息,调整呼吸,恢复呼吸,以本能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不论情绪波动或劳动强度扩大都不会影响到呼吸正常,故养生入手方法莫不以调息为主,调息莫不以摄心入静为主,息调则血液循环、消化、排泄等莫不随之正常化,祛病延年,可操胜券,尤其是体用兼有的形意拳最为有效。

一、站桩形意拳入手首先要站三体式,初步立正姿势名之曰无极式,头要顶,项要竖,目要平视,一任鼻孔自然呼吸,嘴要虚合,舌要顶上腭,齿要相叩,两肩下垂有松开意,两肘下垂有包裹意,两胯胯根要松,两膝如起步时略带弯曲,不可有死弯子,此时足根不扭,两足足尖不扣,整个体重移置于两足足根,两足前心与地似离非离,似着非着,好象沙地立竿,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又好象腾云驾雾,其目的要求做到虚无,摇摇欲坠的光景,即进入了静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开小差,同时正因为把整个身体的重心平均分置与两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贯脐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说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种腹式呼吸,所以立无极式时要做到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思,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即所谓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故有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的概念,绝对跨进静的境界,才能有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初步做到情绪安定,疾病勿侵,大家都知道头脑为人一身之主宰,呼吸中把主持大循环与小循环的气体交换,气体为人身上各器官各组织的原动力,所以有此处正则一身正,此处不正则无身正,头是整个身体的领导大队长,因此头顶而钻是顺劲,头落而翻是逆劲,顺劲是运动伸肌的锻练方法,逆劲是运动屈肌的锻练方法,但顺逆二劲决不是割裂开来,分别加以运动的,而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互相协作,不可分开,这就是呼吸纳入正轨,即不能呼长吸短或呼短吸长违反自然规律,也用不着注意呼吸,一任自然,所谓气不可御,御气则滞,也就不会犯上“有心御气,气反奔腾”的违反自然等毛病,所以顶头是调息(呼吸)的主要一环,竖项是稳定全身平衡姿势的要头,大家都知道维持平衡依靠身后的半规管,假使把头颈左右旋转,半规管离开水平位置,就要晕眩,影响身体立不稳,假使坐海船遇到风浪就要晕眩甚至引起呕吐,古人以项为姹女,象征阴柔,以腰为美男,象征阳刚,即以柔克刚调和阴阳,颇与人体生理符合,盖甲状腺激素主管抑制,肾脏腺激素主管兴奋,所以竖项塌腰使脊髓中枢和大脑中枢协作通畅,因为两腺激素分泌时与淋浴相仿,故以铅汞二物象征,该两腺分泌情状既不许有偏胜也不许有偏差,要相互协调,力持平衡,所以有熊经鸟伸之说,目的视线其范围就比五官中任何一官来得广,因为目有所视最易引起思想情绪波动,但是闭眼睡着虽不用目去视,而思想杂念如万弩齐发,会得纷至沓来,越是心想停止杂念而杂念越不肯听话,会得接二连三地窜跳出来,所以闭目垂帘并不是帮助入静的门径,谁有将目的视线调整在两目一样高低的水平线上,力避仰视为老阳,俯视为寒阴,配合顶头竖项及整个体重重心安放在两足足根,作为帮助摄心入静的一环,鼻为呼吸出入的主要器官,鼻孔中的设备其要有二:第一阻止灰尘吸入肺腔;第二调节空气温度,防止冷空气进入器官,所以必须用鼻孔专任呼吸之职,凡人用力不论寒暑都容易使嘴张开,其弊有二:一则在不知不觉帮助呼吸时容易将空气中的灰尘吸入肺腔;一则容易使牙齿不叩,舌头不顶上腭,引起喉干口渴,故必须将嘴虚合,万不可用力紧闭。

将舌头略卷向上轻轻顶上腭。

身上有四梢:一、骨之梢是牙齿;二、血之梢是毛发;三、肉之梢是舌头;四、筋之梢是指趾之甲,故舌为肉之梢又名鹊桥,舌顶上腭是使肉与肉之间气流通达,犹之乎河上驾桥,交通往来,不受阻隔,大家都知道,口中涎唾是六液头等重要的津液,其味淡,不象其它玉液或咸或腥,唾液中化学成分有许多种,至今尚末分析出来,但是都知道它起着帮助消化和润滑作用。

古人遵这唾液为华池之精,可以灌溉五脏,流利百骸,说也奇怪,如果你在劳动中能够能够舌顶上腭,不管多久而不感觉口渴舌干,因有上池之津润于所致,以津上出于舌间之尊泉穴,常用舌顶上腭,即能使津液不断自生,假使嘴不虚合,齿不相叩,舌不顶上腭,不消多少时间,就会感到口渴舌干,这种舌顶上腭是生理上的天然本能,并不是创造发明,而是与生俱有的东西,如果你注意一下初生婴孩在襁褓时,不管他熟睡也好,清醒也好,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们的舌尖本能地上顶于腭,直到后来在成长的环境中逐渐把这与生俱来的本能消失干净,现在不过力求恢复这个与生俱来的本能,牙齿为骨之梢,牙齿的运动要轻叩;两肩下垂是顺劲;两肘下垂有包裹意是逆劲;腰要塌,有往前往下按的意思;两胯胯根要向后缩,即是松的意思,这是气贯小腹时的关键性要着,才能把整个体重重心置于两足足根,此时即能步入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的虚无境地,落实到静的境界,古人说: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方法皆无用,身形应当如水流。

就在这个无极式的基础上改为太极式;右足用足根左足用掌心,如撑船时用的竹篙一样,左手掌心露盖于自己的肚脐眼,右手不动,向右旋时用左足根如研墨一般旋转,即拳中之研劲。

无极式时足尖不扣,足根不扭,太极式时两足足根各向外扭,两足足趾均向地扣紧,这样做既感到心平气和,依靠重心在两足足根,身子往下坐,松开胯根,右膝不冲过右足足尖,要膝与足尖垂直成一直线,左手在下,右手中指盖在左手食指上,两手与胸间人字骨相齐,这就是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内三合,然后迈步向前,即左足要在右足根的相齐一线向前迈出,要在不影响右足与右胯之下昼向前,如推东西向前,如按物向下的意思。

如拳谱上说:脚打踩意不落空,足根先着地,足尖后着地,在着地的同时,要与后足即右足时把两足足根向外扭,把两足足尖向下扣,两膝如同骑马般向里扣,右腿在极力松胯,即往后坐满在足根,然后用力往上蹬,如迈步跨过河浜,即拳谱上说:消息全凭后脚蹬,蹬腿啊!扣膝啊!扣足尖啊!扭足根啊!都不许显露形迹,在左足迈出的同时,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之指要撑开,大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与人字骨在一水平线,肘要朝上极力往里裹,这是左手,右手往后拉,拉至肚脐眼,手腕靠脐停止,也要平腕竖掌,手根往外翻,裹肘不离肋,左手食指中指分开,如有两线牵着两眉,即拳谱上说:二指挑眉,右手的食指中指分开,极力往上翘,这就是二指挑肩,这就是三体式,右足足根与右胯与右肩成一条垂直线,左足足跟与左膝与左臂肘尖成一条垂直线,外三合是形意原的基本功,初练时老师往往传授形式,力求形式合乎规矩,亦不将平腕、竖掌、裹肘、翻手根以及扣足尖、扭脚跟相告。

考其原因:(一)初立时不能求得中正,不能前俯或是后仰或左偏或右,思想上照顾不到。

(二)难求中正,也就是气质不肯就范,故呼吸骤然变得宏大,手足鼓荡尤其是后足即右足抖得厉害,无法控制,故事实上不允许再想其它。

(三)初立时只能做到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在中正基础上使有吸则降的感觉。

(四)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故先从扣足尖扭足跟扣膝顶膝松胯塌腰蹬腿垂肩松肩裹肘平腕竖掌手根横翻二指挑眉挑肩竖项头目视虎口嘴虚合齿轻叩舌顶上腭呼吸自足趾手指及头顶等五处,要由下而在喊口令“一”均要做到。

(五)天得一则宁,地得一则静,得一则灵。

故就是说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足尖)三要提(提肛,但决不可用意去提肛,如忍住大便一般,而是塌腰缩胯即包含了提肛)四要顶(顶头、舌顶上腭,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用这九要作为练拳工具,使人体由踵至顶浑然成为整个一块钢铁。

这九要是内家拳主要,得真传和得不到真传,知道家拳的九要而知道达到要道理者,往往有之。

所以人说练拳之人多于过江之鲫,而能其方法进入内家拳门者实如凤毛麟角。

在晚清民初的时候,国术导师李存义,外称单刀李者,从师齐奇兰了十五年拳,依然不到拳中道理。

后来其师齐奇兰向同门说这孩子不会走到别门儿里去的,一言之下才传授给他,所以李存义教人最多,但没有把真传传授给任何人,其珍视盖想见了。

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

心与意合,就要做到整个体重70%置于后右足跟,30%置于前左足跟,也就是单重。

单重并不是前足完全不用力,什么是心与意合?就是要用镇心猿拴民的方法时时牢记教师口授的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神气相通即步入心息相依即意与气合了。

不妨举例,说明呼吸要在情绪安定之下才能达到平衡均匀。

古人说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散,痹则气滞,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暑则气泄,寒则气收,任何情绪波动或气候变化时第一个受到影响的东西就是呼吸,所以《大学》上说有所愤恨,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等,则心不正,心不正自然影响到呼吸,所以要想方设法,求力与气合,普通一般想法,总以为要用力就得象举重挑担要咬紧牙齿屏住呼吸,这不是用先天自然之力,而是用的后天笨拙之力,所以拳谱上称之为一害,这先天自然之力,举例说明:比如人在劳动的时候感到身子疲劳,即会本能地举手投足,伸个懒腰就会觉得轻松愉快,试问伸懒腰要用力否?伸懒腰没有不用力的,这种伸懒腰用的力,不与举重用的力截然不么?举重用的力是后天的拙力,伸懒腰用的力是先天自然图示,为什么后天的力是拙力而名之谓害的道理何在?因为屏住气使肺毛细血管充血,不但影响肺所担任的职务,气体交换受到抑制,而且因为减少了心脏输入和输出量,大大损害了全身循环系统的周转,故而有害,拳中力主用先天自然之力,其道理也就昭然若揭、不辩自明了。

内求三合,力除三害,其出发目的,就是要求身体组织稳定,循环系统正常。

在内三合外三合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九要,根据万物土中生的道理,由下而上逐一检查足尖扣了没有,足跟扭了没有,膝往前顶了没有,扣了没有,胯松了没有,坐满在两足足跟没有,腿往上蹬了没有,腰往前向下塌了没有,肩往下垂扣了没有,两肘往下垂往里裹了没有,两腕要平着塌了没有,两手指要撑开,两手手掌要圆满,手根往外横翻,大指与食指之间虎口要极力分开,力求食指指竖直,左手食中二指象有二根线牵牢印堂间两眉眉端,右手食中二指指尖象有二根线牵牢右肩,最后检查竖项和顶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