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九要论

合集下载

形意拳九要论

形意拳九要论

九要论《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它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上概括了武术的总则,而且系统全面、文字优美,不仅可以指导普遍的武术修炼,更能获得艺术的享受。

《九要论》九篇有内部完美的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

简介而每一部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包含,在每部分中都包含着作者圆融的武学思想。

通篇看似分为九章,而气势一贯,始终在表达着一个思想——返本归一(合为一气)。

如何透过纷杂万象,抛开千姿百态的外形动作,来把握住武术运动的核心,使万殊归于一本(返本归元),作者无不从原理上着眼,从普遍法则上给出答案。

《九要论》的理论来自哪里,又是创作在什么时候呢?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

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

《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

《九要论》中解说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时,无不是似有所指,可见,在《九要论》之前已有相关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内容出现,所以《九要论》一定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后出现的。

《九要论》在行文时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强调,否定意在防止流弊,强调意在深入重点,皆有所指,否则,《九要论》的很多论述就成了无矢之的。

然而,因为有人托名岳飞所做,所以更有人认为《九要论》早成于《六合十大要》。

其实说为岳飞所做并无任何证据可佐证,再者《九要论》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显的明清特征,而非宋朝的文风。

练形意拳必须要懂的《九要论》师徒问答篇:内外六合

练形意拳必须要懂的《九要论》师徒问答篇:内外六合

练形意拳必须要懂的《九要论》师徒问答篇:内外六合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到李老师家,跟李老师在客厅喝茶聊天。

李老师聊道:“前五要我都跟你讲过了。

今天就跟你聊聊第六要。

”我说:“师父,我知道第六要讲了什么,就是讲了内外六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为外三合。

放到一起就是内外六合。

”天地六合八荒李老师笑道:“你说的也对,这也是一种六合。

”我说:“一种?难道还有其他的几种。

”李老师道:“这个‘六合说’分好多种。

各师各法,各有不同。

但是其根本原理和追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我给你讲讲其他几种说法,以后遇见人也盘道盘道,别显得孤陋寡闻了。

”我说:“好,师父。

”李老师继续说道:“内合分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一种;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两种;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毛合,肾与骨合,三种;外合分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种;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两种;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三种;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反过来也一样的,四种。

还有‘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绳、准、规、矩、衡、权’天地六法度一说。

这些都是‘六合’的各种分支。

但是用在练拳上,其根本要求都是一样的。

”说道这儿,李老师喝了口茶润润了嗓子。

我静静的等着。

李老师又继续说道:“这‘六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人练成一个有效组合的整体。

首先‘内三合’,心之所动,意之所向,气随着意就动了,气与所发之力相合,打出的拳才有气势,才不是空架子;然后‘外三合’,无论哪种‘外三合’都是为了保证拳势到位,让形体整体合一,让身体四肢百骸按照法度合二为一。

最后内外相合,达到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境界。

”“师父,那要怎样才能练到你说的那个境界呢?”我问道。

李老师想了想说道:“之前让你练的三节的方法,是为了让你明了身体三节,那属于‘快练’。

今天教你个‘慢练’的方法,来体会六合。

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

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

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终南派心意六合拳九要述秘一、三尖要照(相照)三尖者,人体上部的鼻尖,中部的前手尖或前肘尖、前膀尖,下部的前足尖或膝尖。

打拳时,身姿端正严谨,以三尖要照(相照)来规范动作。

三尖相照又称三尖对。

它是练拳校正姿势,打拳始终端庄严正的一种重要手段。

心意六合拳历来强调外形动作朴实雅致,三尖照就是保证身姿不前栽、后仰,左歪、右斜等弊病的练拳方法。

它依据三点成一线的道理,使鼻尖、前手尖(或前肘尖,前膀尖)和前足尖(或前膝尖)成一垂线练拳中如能做到三尖相照,可使形体保持端庄正直,也可使人体各部动作达到浑元一体。

又可使身体重心稳,气顺血畅,动作有力。

二、外三合要合谱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谓之外三合。

外三合是人体上下各部位的相合,有阴阳之分。

盘艺时,外三合如能相合默契,日久,全身上下密切配合亦自然而得。

动势即可手到脚到,肘到膝到,肩到胯到,上下齐起齐落。

依照外三合之法,在拳技中不仅有同侧的三节上下相合(顺势相合),还有三节的左(侧)与右(侧)上下相合,此为拗势(合势相合),即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称之左与右合。

反之(右与左合)亦然。

还有前与后合也贯穿在拳势中,如倒插步、泻步练法。

三、三心要实三心者,手心,脚心,眉心也。

谱曰:手心实,脚心实,眉心实谓之三心实。

1.手心实:掌心内顶,气贯手掌,其力到指,即手心实。

2.脚心实:脚心上顶,五趾抓地生根,即脚心实。

3.眉心实:眉心通脑,练拳时,脑海中(心中)要排除杂念,使之心静神宁。

神宁则心安,心安则胸无物,无物则能使浑身散乱之气汇于丹田,气随拳势通达四梢,即眉心实。

三心要实是内家拳的练功秘旨。

它提示习技者,要将培练的丹田之气,通过拳法运至四梢,使两手两足生力(此两处为人体之末梢,气贯四梢者,浑身无处不生力也),这即是三心要实之深意。

其实,眉心实是气血畅行的条件,脚心实、手心实才是目的。

现将丹田之气如何运行至梢节,如何做到手心实、脚心实的功法述之如下:气之运行是意念所使,这与肢体动作也随意念所使是一致的,在心意的导引下,气行与体动是同步进行的。

拳术三害九要论(强烈推荐)

拳术三害九要论(强烈推荐)

拳术三害九要论(强烈推荐)拳术练习以拘于形式套路为大忌,以毫无规矩准绳为祸首。

拘于形式套路则身心受制,动作呆滞;毫无规矩准绳则身心散漫,动作紊乱。

拳术练习之要在乎以规矩准绳为不易之法则,以随意运动为体验之根据。

故形意拳术以无极为起点而太极而三体式,以五行拳为母,以十二形为子,以至千万形皆不离三体式之规矩准绳。

太极以陈、杨、吴、孙、武五大流派为代表,形式、特点各异,而其规矩准绳则一。

八卦掌之宗师能于方寸之间将一部易理体察无遗,而易理以虚无而始,因阴阳而生,以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至于无穷变化,皆不外乎阴阳之变,形式动作虽千变万化,而其规矩准绳则不变。

王芗斋先生之意拳亦本“以规矩准绳为不易之法则,以随意运动为体验之根据”而创立。

至此,各位看官必迫不及待问曰:拳术到底以何为规矩准绳?答日:以“三害九要”也!闻者必再追问:何为三害九要?答日:世人易得易失,一语道破,反令观者不觉珍贵。

然而,心中转念一思,作文之目的本在渡化有缘之人,故详尽道破三害九要又何所惜?有缘之人且听我慢慢道来,若听后不求甚解,则不必强求;若听后,有所感悟,则拳术之道因此结缘。

原来这“三害九要”之说非我聪明所悟,实乃先辈拳家智慧与实践之结晶。

今假借我之拙笔再述如下:三害者,拙力、努气、挺胸提腹。

佛家言:还我本来面目。

于拳术言,若用拙力则不能得身心调和、全体协调之自然用力,若用力不自然,用于健身则伤身,败气,及至运用则僵硬、呆滞。

故拙力乃拳术之一害。

古语言:真人之息以踵。

言其呼吸深长之谓也。

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呼吸之气宜自然、深长,然后得内气绵绵若存。

若故意闭气、鼓气,则身体之氧气欠缺,大脑晕胀、四肢疲劳。

本欲健身却伤身,本欲胜人而先自败。

此努气之害也。

人之头、颈、胸、腰、臀呈自然之曲线,过分伸直,则成挺胸、提腹之状,其体态已现畸形,呼吸勉强,用力不畅,于健身、技击有百害而无一利。

挺胸提腹之害不言而喻矣!故习拳者必先去除拙力、努气、挺胸提腹之害,然后方可习拳。

形意拳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二

形意拳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二

形意拳之《岳武穆九要论》释义二电视剧《神雕侠侣》里面的武林秘籍《武穆遗书》,其残篇只留下九要论,所以也叫做《岳武穆九要论》,据说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于800年后在黄梅县小池镇,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

三要论: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

三节者,上中下也。

身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

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下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肱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手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为例,是故自项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

解释为:气,本就在全身身体各处皆有,而周身各节需要先分出三节来。

人的三节可以分为上,中,下。

全身来说,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来看,天庭为上节,鼻子为中节,海底下巴为下节。

如果以人体中部来分,胸部为上节,腹部为中节,丹田为根节。

人体下部来分,则脚为梢节,膝盖为中节,胯为根节。

手臂来说,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膀为根节。

手掌来分,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所以,从头到脚,到处都有三节。

原文: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浑身是空。

下节不明,动辄跌倾。

节顾可忽乎哉。

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

然此乃按节分言者。

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

解释为:其要点,如果没有三节,意念就没有调动发劲的用意之处。

如果上节不明白,则劲力无从依托。

中节不明白,上下不能贯通。

下节不明白,就不能松沉稳固,一动手就容易会跌倒。

所以,只要意念让气一动,梢节动了,中节就要随顺着梢节的方向,根节在后催动劲力。

三节是分开来说,如果从整个身体来说,从头到脚,四肢百骸都为一节。

因为当劲力合一,全身都整体为一。

不需要再去区分三节来用力。

形意拳九要论

形意拳九要论

形意拳九要论作者:岳飞一.要论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

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

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

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

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

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

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

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

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二.要论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

所谓二者,即呼吸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

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

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

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

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

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

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

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

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形意拳八论九要

形意拳八论九要

形意拳八论九要
八论
身:前俯后仰,左侧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肩:精气贯顶,肩要下垂,两肘齐心,手势相随,身力至手,肩肘所催。

臂:左臂前伸,右臂护肋,似曲非曲,曲相弓形,似直不直,出用返方。

手:右手在肋,左手齐心,两手阴阳,用力向前,手随身动,势出宜迅。

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钩,虎口圆开,有刚有柔,力要至指,须从意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进则用力,股如反弓。

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横,步法莫紊,前踵对胫,两足旋转,足趾扣定。

谷:谷道提起,气通四梢,两腿转动,臀部肉交,势随身变,速巧灵妙。

九要论
三弓: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迅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

三垂:肩要下垂,力气贯肘;肘要下垂,力气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

三扣: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

三圆:脊背形圆,精气催身。

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

三项:头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定,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

三摆?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i膝摆步拗,旋转灵通。

三挺:挺颈贯项,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稍;一身抖挺,力大九霄。

三抱: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

字字珠玑!《九要论》源出探源

字字珠玑!《九要论》源出探源

字字珠玑!《九要论》源出探源《九要论》不知作于何年何处,自1919年形意门李剑秋公布以来,相继有凌善清版本、董秀升版本、陈家沟版本、赵堡版本等相继面世。

2006年7月在济源勋掌村发现了神拳版本的《九要论》,为李剑秋版本找到了原型,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最可靠的版本。

“一要论”论一贯,也即是要“内外一气”,尤其强调了心意六合拳乃至各门武术所追求的“整劲”,即“一贯”状态:“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并特别指出功到自然成:“事无难易,功维自尽,不可躐等,不须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

”心意门的找劲求整,无非是求其一贯,即“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

“二要论”论阴阳,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即所谓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

”心意六合拳谱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

”呼吸即阴阳也,“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习艺者但要求得“一气”,故必深解阴与阳。

熟解阴阳之理,拳术莫非太极。

“三要论”论三节,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一曰三节”。

十大要分一身为三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并提出了“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原则。

而“三要论”则又说,“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既继承了前人说法,而又有补充完善,使后学者不致落入窠臼。

“四要论”论四梢,针对《六合十大要》之“二曰四梢”。

四梢者,发为血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

四梢齐则内劲出。

“四要论”说道: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弗讲。

并进一步阐述:四梢足而气自足矣!《九要论》对四梢的重视尤甚于《十法》,并重论重复了“发欲冲冠、甲欲透骨、舌欲摧齿、牙欲断金”的四梢齐备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要论《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它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上概括了武术的总则,而且系统全面、文字优美,不仅可以指导普遍的武术修炼,更能获得艺术的享受。

《九要论》九篇有内部完美的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

简介而每一部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包含,在每部分中都包含着作者圆融的武学思想。

通篇看似分为九章,而气势一贯,始终在表达着一个思想——返本归一(合为一气)。

如何透过纷杂万象,抛开千姿百态的外形动作,来把握住武术运动的核心,使万殊归于一本(返本归元),作者无不从原理上着眼,从普遍法则上给出答案。

《九要论》的理论来自哪里,又是创作在什么时候呢?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

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

《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

《九要论》中解说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时,无不是似有所指,可见,在《九要论》之前已有相关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内容出现,所以《九要论》一定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后出现的。

《九要论》在行文时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强调,否定意在防止流弊,强调意在深入重点,皆有所指,否则,《九要论》的很多论述就成了无矢之的。

然而,因为有人托名岳飞所做,所以更有人认为《九要论》早成于《六合十大要》。

其实说为岳飞所做并无任何证据可佐证,再者《九要论》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显的明清特征,而非宋朝的文风。

“一要论”论一贯,也就是武术所追求的“整劲”,《九要论》中描述为:“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

”如何达到整劲呢?文中说:“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

”心意拳是通过基础“六艺”的练习达到一贯状态,六艺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合一称为“六合”,在百目之内,初步修证到“体整如铸”的境地。

“二要论”论呼吸,呼吸即阴阳也,“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

阴阳相依相成,互相转化,熟解阴阳之理,拳术莫非太极。

心意六合拳谱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

”一吸阴气入于阳,一呼阳气入于阴,眼一翻阴气落玉枕,鼻一抽阳气落额角,这种阴阳变化即正是心意拳里所说的鹰、熊二意。

呼吸是联系人体内外的门户,所以至关重要,但是虽然分为二气,练习时意、气、力相合,浑然如一,也不能在此处胶着。

“三要论”至“六要论”,论述了三节、四梢、五行、六合,和《六合十大要》有联系又有区别。

十大要中分明了三节,提出了“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原则。

而《九要论》更强调道:“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

”既继承了前人说法,而又有补充完善,使后学者不落入窠臼。

然为初学者告,三节犹须分明才…能指导练习,原因在于“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

”三节之论不可忽视,然而起、随、追三字形成一体,三节犹是一节,又何须再区分也。

四梢之说十大要中已经明确,但在《九要论》中则又深入一步,从原理上分析了四梢的地位,使我们对《六合十大要》中的理论加以理解。

“四梢足而气自足”,四梢齐的根本目的仍在于完整一气。

十大要中的五行只说到“内对人五脏,外应人五官”,而在《九要论》中则洋洋洒洒把人体内外部位器官的五行归属逐项罗列,可谓是对《六合十大要》之“五行说”的进一步深入,把人体五行学说发挥到了极致。

“心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更是对人体各部属性做了详尽的概括。

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科学性毋庸置疑,而有真实体验者却很稀少,唯有内功有成者才可以体证,作者对其重要性再三致意,引导当局者自为体认,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作者也说明了“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不必要执着于某一经络某一局部。

至于六合,《九要论》与十大要所述相同,并且又深入了一步,说到“岂但六合而已哉”,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六合”不过是一个方便的说法罢了。

我曾有一首偈子作总结日:执著六合,无有是处,没有六合,更无是处。

初学时三节要分别习练,三节不明则无法去练,所以十大要中说:“此三节之则贵乎明也。

”练到一定的程度,则又不能执着于三节,三节犹须总为一节、合为一气,方才是作者本意。

心意拳谚语云:“把把不离鹰捉,势势不离虎扑,步步不离鸡腿。

”“把把不离鹰捉”说得是上肢三节劲力的贯串,腕、肘两处关节打开,则肩部力量贯穿至手指;“步步不离鸡腿”说得是下肢三节劲力的贯串,敛臀提肛剪子股,合裆掩膝鸡形步,则下肢力量抱住,下盘自然稳固,力量由脚下传至躯干;“势势不离虎扑”说得是中节三节劲力的贯串,虎抱头一领,尾间骨一卷,则脊椎拱起,如弓之张满,蓄势待放,周身劲整,如虎扑人。

三句口诀炼成一块,上中下三节合成一体,此时方能体会“一贯”的意味。

四梢不是说肢体之梢,而是言气之梢。

四梢足则气自足,四梢齐则内劲出。

五指揸开,求其甲欲透骨;舌顶上腭,求其肉梢充足;咬牙切齿,则骨梢惊起;怒发冲冠,则血梢饱满。

在内五行合五脏,全是一气之内运;在外有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外五形,五形合一处,则五体锻成一体,三节总为一节。

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静中有合,动中更要相合,能在运动中做到相合,这才是武术中所追求的“六合”。

静止能合,动之则散,还仅仅是纸做的老虎,不堪一击。

三节合一,则体整如铸;四梢饱满,陡然警起,则毛发如戟;待五行有了切实体验,则经络敏感身如铅灌;皮肤筋肉张弛有度,周身内外无不相合,则肌肉如一。

这正是王芗斋先生的“四如”之喻。

“七要论”论七进,何为七进?头、膊、腰、步,合左右共为七进。

腿、臂左右易分,腰似乎难分左右,太极拳中将腰分为左肾、右肾,则容易区分了。

头是唯一的不分左右。

《九要论》强调的是“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这便是心意拳身法的虎抱头之秘——进身必要先进头。

头为先导,头领身进,以身带步,以身催手,这也是内家拳发力之秘。

《九要论》中又说:“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之形。

”归根结底,进法还是一个“一贯”状态,上下合为一气的状态。

“八要论”论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八种,在十大要中也叙述了此八种身法。

一切变化,都在身法,武谚云:“手法打庄稼,身法打行家”,所以此八法至关重要,即《九要论》中说:“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

”起为横,落为顺,这是心意拳练习之初所必须掌握的,身法、手法都要做到起横落顺、起钻落翻,而步法与之相反,要做到起顺落横、起翻落钻。

退步高,进步低,高则扬其身,为起为展,低则秀如蛋,为束为落。

进如纵虎,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收如伏猫,领其气而回转伏势。

王芗斋先生正是依“纵、横、高、低”之法创编了“健舞四形”,其挥浪、游龙、白鹤、惊蛇所表现的就是八法之“高则扬其身,低则抑其形,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

反侧者则是照顾四门,所谓“一扭四门清”是也,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身顾左右,左有亦不为左右矣。

心意拳以单把为主,平时在单把的练习中,不仅要有前进后退、回身调头,还要走三角、四门、八方、圆形、s形,总之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则八法尽在其中了。

“九要论”论步法,“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

”前文已经说到身法的重要,而身法的发挥,则又全靠步法的承载,所以步法实乃为第一重要,“九”是至尊之位,作者把步法一节安排在此想必有其深意在焉。

然而步法的妙处又在于纯熟自然,《六合十大要》中说:“习之纯熟,用之以无心,方尽其妙也。

”《九要论》中描述:“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至。

”十大要中讲了五种步法:寸、垫、过、快、践。

而在《九要论》中虽一再说明步法的重要,却没有讲解技术练法。

参照《六合十大要》町以练习,适合于初学者的口味,而《九要论》则已经跳出了技术的框缚,完全抽象为理论了,这也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先后次第。

心意拳讲究“步步不离鸡腿”,初练时踩鸡腿一步只是一步,也可以按照寸、垫、过、快、践五法练习,熟练后则接二连三,前后贯穿,起前脚带后脚,催后脚过前脚,前后无一定之定位,拳谱曰“虽然两腿有前后,不如两腿并一腿”,步法也是浑然而动,也即是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至此一任天然方为如法。

另外,在《六合十大要》中还讲到手法、足法、上法、进法、顾法、开法、截法、追法等等,是很具体的讲解技术和应用,可以分别指导练习,更出现了很多的动作名,如:出手、起手、领手、截手、鹞子穿林、燕子抄水、丹凤朝阳、横拳、冲天炮、掘地炮、梢捶、斩拳、括边炮、括身炮等等,而在《九要论》中则没有出现任何的具体动作,无不是从内劲的角度来解读。

心意六合拳最早提出了“内劲”的概念,从创拳之初就是从危机本能人手,“虽黑夜之间,有触必应”,非若他人之钩连拥架也。

内劲寓于无形之中,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亦无法解释其所以然,惟有达到此境地者可以做到。

《九要论》在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内劲的高度描述,由五脏而至五官,乃至四体百骸,总为一元,合为一气,相联而为一贯,则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出矣。

由动作描述进而到劲力,这是习武者从初学到入门的过程。

马雷石先生向来主张学生记笔记,而每个学生的笔记从始到末无不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开始所记都是手脚动作,位置高低,如何进身,如何换步,点点滴滴都是细枝末节,练出劲以后则一切从内劲的角度,寥寥数语,直中肯綮。

笔记之始,可以参照习练,而后面部分无法指导人如何练,只有练出内劲的人可以看明白。

这中间的变化,正和《六合十大要》与《九要论》相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练功者的需要。

正因为《九要论》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对原理和规律的描述,无法直接指导初学者习练,初人手者看到《九要论》的美,也直如镜花水月,而《六合十大要》不同,它就是为初学者所作,分门别类,记载了具体的技术,可以直接参照练习。

十大要中专有一节《内劲法》说内劲及其原理,若要达到内劲则必须勤学苦练,按照十大要前面所述之练法练习,“以上九法合而为一”则功成可待。

此时将来《儿要论》开卷再览,又是一番别样风光,字字珠玑恰如在心内流淌,此中清滋味,惟愿诸君亲自品尝。

一.要论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