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形意拳的八个基本动作

形意拳的八个基本动作嘿,朋友,今天咱们来摆一摆形意拳的那八个基本动作,这可是咱们中国武术的瑰宝啊!说起形意拳,那可是象形取意,模仿十二种动物的动作,来表达武术的精髓。
咱四川人讲究的就是实在,咱就把这八个动作用咱地道的四川话给你摆一摆。
首先得说说“顶”。
顶有三义:头向上顶、舌顶上腭、手往外顶。
头向上顶可不是说你要死劲儿往上挣,而是要虚虚领起神意,感觉就像你往身前极远处平视,头顶百会上方处似有一物虚悬。
舌顶上腭那是连接任督二脉的关键,舌尖自然与上腭接触,气机才能畅通。
手往外顶,手掌要舒展,但别用力过猛,得保持手势的形状,这样才能让精神因舒展而安适。
再来说说“提”。
提也有二义:尾闾上提、谷道内提。
尾闾上提,就是塌腰,腹股沟隐收内敛,腰胯松沉下降,尾闾处的上提感就会相应出现。
谷道内提,可不是叫你像忍大便那样,放松收敛腹股沟就对了。
这两步做好了,腰部才能轻柔不受外力与己力,中盘和顺稳健。
接下来是“扣”。
扣有三义:胸要扣、手背要扣、脚面往下扣。
胸扣就是开胸顺气,展胸后中气下降通达丹田,所谓“浊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让人神清气爽。
手背要扣、脚面往下扣,就是手掌和脚掌的意思向前舒展,手背和脚面就会有松沉感,手脚合而为一。
还有“圆”。
圆义有:脊背要圆,虎口要半圆。
脊背圆涨,那是胸扣到位了。
虎口半圆,五指先伸直分开,再松肩垂肘,手指的意思随神意向外舒展,久了自然形成半圆。
胳膊、手腕、腿都要呈月牙形,这样练出来的形意拳才更有味道。
剩下的“抱”“垂”“横顺”“钻翻”这四个动作,咱就不一一细说了,但你得记住,它们每个都有独特的要领和意境。
抱就是丹田要抱、心中要抱、胳膊要抱;垂就是气垂丹田、膀尖下垂、肘尖下垂;横顺就是起横落顺,起者钻也,落者翻也;钻翻就是手起而钻,手落而翻,气是去,落是打。
咋样,朋友,听了我的摆谈,你是不是也对形意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赶紧去找个师傅,好好学一学吧!。
形意拳最精辟的十句话

形意拳最精辟的十句话我呀,一直对形意拳特别着迷。
这形意拳啊,那可真是咱们中国武术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呢,我就来跟您唠唠形意拳最精辟的十句话。
第一句话,“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这就很玄乎了,您可能要问了,啥叫拳无拳意无意啊?就好比您写字,刚开始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到最后写顺了,那笔就像是自己在纸上跑一样。
打形意拳也是这个理儿,不能太拘泥于招式,要在不经意间把那股劲儿给使出来。
我有个朋友,刚开始学形意拳,那动作标准得很,可就是缺了点神韵。
他师傅就老跟他说这句话,慢慢地,他就悟到了,那拳打出来就不一样了,有了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第二句,“动静之机,在于阴阳。
”形意拳里特别讲究阴阳平衡。
这就像白天和黑夜,男和女一样,少了谁都不行。
动的时候呢,得想着静,静的时候呢,又得能瞬间动起来。
我认识一位老师傅,他站在那儿不动的时候,就像一座山,稳得很。
可一旦他动起来,那速度快得就像一阵风。
他就常说,这动和静的转换,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好这阴阳的关系了。
第三句,“起如钢锉,落如钩竿。
”这可形象了。
您想啊,起的时候像钢锉一样,有那种坚韧不拔的劲儿,一点点往前蹭,每一下都很扎实。
落的时候呢,像钩竿,那是一种突然的下拽之力。
我看那些形意拳高手练拳的时候,他们的手往上起的时候,就好像能把空气都给锉开,落下来的时候又能把地上的东西给钩起来似的。
有一回我跟一个师兄探讨这事儿,他还专门给我比划了一下,那动作,真的是把这股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句,“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
”这走路可不像咱们平常走路那么简单。
得像犁地一样,一步一个坑,稳稳当当的。
脚一落下去啊,就像树根扎进土里一样,动都不动。
我曾经看到一个练形意拳的小孩,他刚开始走这个步的时候,老是走不稳,摇摇晃晃的。
他爸爸就跟他说,你这哪是行犁啊,你这是在滑冰呢。
后来那小孩下了苦功夫,再看他走的时候,真的就有那种行犁的感觉了,落脚生根,看着就很扎实。
第五句,“三尖相照。
”这说的是鼻尖、手尖和脚尖得在一条线上。
中华武术的形意拳与洪拳

中华武术的形意拳与洪拳
中华武术中的形意拳与洪拳是两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拳术流派,它们在中国
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广泛传承。
形意拳源于清朝末年,创始人为武术大师孙福全。
形意拳强调“形意相合”,通
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姿态,体现出攻守兼备、刚柔相济的特点。
其拳法注重内力的运用,讲究用意力推动身体的运动,并注重意念集中、整体协调。
形意拳是一种注重内功修养的武术流派,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增强身体灵活性,加强肌肉力量,促进身心健康。
而洪拳是湖南武术的代表之一,由洪拳祖师张天师所创。
洪拳以“硬气洪家拳”
著称,其特点是线条流畅、力量均匀,注重对抗技巧和攻防结合。
洪拳融合了南拳的灵活和北拳的刚健,具有较为全面的战斗技巧。
练习洪拳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强化身体素质,培养意志品质。
形意拳和洪拳在技法和理念上虽有不同,但都强调建立在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之上。
形意拳注重内力的培养和运用,强调拳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洪拳则讲究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追求实用性和战斗性。
无论是形意拳的柔中带刚,还是洪拳的刚劲有力,都体现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核心理念。
形意拳和洪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丰富的文
化内涵和武术精髓。
通过练习形意拳和洪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我防护技能,还能领略中国古代武学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愿更多的人加入到形意拳和洪拳的学习中,传承发扬中华武术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武术 形意拳

形意拳基本技法
❖ (三)腕要塌,掌要撑,拳要紧;在一般情况下,出掌都必须腕部下塌,掌心向前 下方,既有向前的顶力,也含有向下按的力,五指微分,食指上挑,拇指外撑。使虎 口形成半圆,掌心内涵,手的各部不可松软懈劲。它的出拳,则要求五指握紧,拇指 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骨上,食指向前突出,拳面斜形如螺状,称为“螺丝拳”, 腕须直,不可向上翘起,力量要贯注到拳的最前端。 ❖ (四)背要拔,胸要涵:拔背也称“紧背”、“圆背”,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第 一,由于头上顶,颈部竖直,腰部下塌,就使脊背有上下拔的感觉。第二,借助于两 肩的松沉,肩向前抱,胸部内涵,拳掌前伸时背阔肌尽力向左右伸展。这样,背部肌 肉上下左右都维持一种张力。涵胸又称“舒胸”,是指胸部舒松含蓄。涵胸和拔背是 相互联系的,做到了拔背,也就能体现出涵胸。形意拳在运动时,涵胸拔背也不是一 成不变的。随着动作的伸缩而有所变化,以助拳势。
第4页
形意拳概述
❖总体来说,形意拳的运动特点是: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紧、 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拳谚中所说的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迈步如行 犁,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 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
第5页
第10页
形意拳基本技法
❖ (十一)气势要相连,内外要合一:气势相连,是一招一势均 须贯串一气,须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连,既有明快节奏,又有 断而又连、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合一,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 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气一发,四肢 皆动”,“以首领身”,“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 启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 无处不合。这样,形意拳方能“内外六合”,“形意合一”浑然 一体。
传统武术中能打的拳法,形意拳之十二形拳

传统武术中能打的拳法,形意拳之十二形拳形意拳又称心意拳、行意拳,这种拳法象形思意,是根据拳法的特点而得名,是由形拳和意拳两部分组成一套完整的拳法。
形拳是吸取了十二种动物的特长和技能创编出的十二行拳;意拳则是依据古代阴阳五行原理编创而成的五行拳。
显现于外者为形,隐藏于内者为意,以意为主,形为协同,形与意配,内外相合,由此得名形意拳。
那么,形意拳中的十二形到底是吸收了哪十二种动物的特长?每一形拳都有哪些特点呢?十二形拳是根据龙、虎、熊、马、猴、鼍、蛇、鸡、燕、鹞、鸟台、鹰十二种动物的特长编创而成的。
龙形打法具有隐现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特点,主要练习身法的灵活和矫健;手法的钻翻屈伸;步法的盘屈转换,要求一起一落,沿直线伸缩往来,跃起要两脚腾空,落地时下肢盘坐收缩,身体贴近地面。
虎形打法模仿百兽之王老虎的抖毛之威、捕食之勇、纵跳山涧的技能,动作要足蹬有劲,纵步既快又远,落步稳健,虎扑动作身体与两掌要协调一致,向前向下扑要走弧线,显现出猛虎扑食之威。
熊形打法注重力量的训练,要有熊的甩膀之劲,竖顶之力,又要有雄踞旷野的威严,从气势上就吓到对手。
马形打法注重马猛烈向前有冲力的急蹄之功,实战搏击中要周身运力,在步法上的后蹬和远纵之力要协调配合。
练习时着重于气沉丹田和丹田抱气,所以拳势内柔而外刚猛。
猴形打法主要体现猴子的轻巧、灵活、闪躲、腾挪的特点,主要练习前进后退,纵跳旋转等身法,既要灵活敏捷,又要稳定有力。
练好猴形可在实战搏击中转背刁打,躲闪灵便,得心应手。
鼍形打法练习手、眼、身、法、步的上下相随,全身要以腰为轴,用腰劲带动四肢,做到周身协调,要有翻江鼓浪的气势,也要有浮水漫游的轻灵之势。
蛇形打法主要练习实战中的首尾相应,做到全身配合协调,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首尾相应的技能,练习时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
鸡形打法根据雄鸡的站立、闪躲、蹦跳、啄食、腾飞等灵活的动作及鸡搏斗时的形态,通过训练各种进退转换的身法、步法、手法来锻炼全身的灵活劲,要求拳势紧凑连贯,劲力瞬间爆发,势猛力强,体现出抓、啄、点、叉、削等特点。
形意拳训练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以独特的技击理论、丰富的技击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
本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后,对形意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现将训练总结如下。
二、形意拳训练内容1. 基本功训练(1)站桩:站桩是形意拳训练的基础,通过站桩可以锻炼人的筋骨、增强体力、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按照师父的指导,坚持每天站桩,逐渐掌握了正确的站桩姿势和呼吸方法。
(2)基本功套路:形意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十二形、三节拳、五行拳等。
这些套路既包含了技击动作,又注重内外兼修。
在训练中,我反复练习基本功套路,提高了自己的招式熟练度和实战能力。
(3)单操:单操是形意拳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单操可以锻炼人的反应速度、协调性和力量。
在训练过程中,我认真练习各种单操,提高了自己的实战技巧。
2. 技击训练(1)拆招:拆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基础,通过对招式的拆解,理解招式的技击用意和作用。
在训练中,我跟随师父学习拆招,掌握了各种招式的技击方法。
(2)喂招:喂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我不断练习喂招,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攻击。
(3)对招:对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高级阶段,通过实战演练,检验自己的技击水平。
在训练中,我积极参与对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经验。
(4)散招:散招是形意拳技击训练的最高境界,要求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各种招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练习散招,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3. 内功修炼(1)呼吸:呼吸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关键,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提高内功水平。
在训练中,我遵循师父的指导,练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内功水平。
(2)意守:意守是形意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通过意守可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内功。
在训练过程中,我坚持练习意守,提高了自己的内功修养。
三、训练成果1. 技击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训练,我的技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形意拳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形意拳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形意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使学生掌握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的实践训练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
2. 形意拳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
2. 形意拳的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形意拳的历史渊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形意拳?它与其它拳术有何区别?二、新课讲授1.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形意拳是一种以形求意、以意领形的武术拳种。
2. 形意拳的起源:形意拳起源于明朝,由程宗猷所创。
3. 形意拳的发展:形意拳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
4. 形意拳的特点: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攻防兼备。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形意拳的基本动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形意拳的基本理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有哪些?2. 引导学生思考: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二、新课讲授1.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包括形、意、气、力四个方面。
a. 形:指形意拳的动作形态。
b. 意:指形意拳的内在精神。
c. 气:指形意拳的呼吸吐纳。
d. 力:指形意拳的力量运用。
2. 形意拳的实践应用:形意拳的实践应用包括实战技巧、养生保健、表演艺术等方面。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形意拳的理论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形意十二形拳

形意十二形拳中文名称:形意十二形拳英文名称:12 animal forms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
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
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一——龙形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
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
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
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
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
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
务从起伏柔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諦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虎形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
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
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
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
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十二形之三——猴形猴性敏且精灵。
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简介 及技击应用原则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16级硕
皇甫靖宇
中国武术
竞技武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竞技套路
散打
中国传统武术
• 内家拳: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戴氏心意拳、心意六合
拳、意拳) • 外家拳: 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红拳、燕青拳(迷踪
拳)、八极拳、通背拳、披挂拳、翻子拳、三皇 炮锤、戳脚、螳螂拳、临清潭腿、梅花拳、五祖 拳、洪拳、咏春拳、白鹤拳、教门弹腿、查拳、 八门拳、。。。
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门派 众多,常见的太 极拳流派有 陈式、杨式、武 式、吴式、孙式、 赵堡等派别
八卦掌
八卦掌为河北省文 安县人董海川所创, 主要传人有:尹福、 程廷华、史计栋、 马维祺、梁振圃、 樊志勇、张占魁
掌法变换 行步走转(走圈) 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
程式八卦掌 程廷华
尹式八卦掌 尹福
三、迎敌而上,以正对侧,手脚齐到
• “脚占中门夺地位,纵使神仙也难 防”、“头打起意最难防,身手齐到 势难当”
四、攻防一体,出手不回,顺势应变
• “何谓闪?何谓进?闪即进,进即闪,不必 远求!何谓打,何谓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 便是。”、“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若见 形不为能”
五、轻接重打,击虚落实,不使拙力
横拳
横拳似弹,有展转滚动无处不弹之意,性属土 其为五行拳之母,既可化为劈、钻、崩、炮四 拳,也能化十二形拳
横拳出手似铁梁, 横中有直横中藏。 左右穿裹应合意, 收势退横劲宜刚。
十二形
• 形意十二形拳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 的形意传统套路。包括龙、虎、猴、 马、鼍、鸡、鹰、熊、骀、蛇、鹞、 燕。
• 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猴 有蹬山之能、马有迹蹄之功、鼍有 浮水这灵、鸡有欺闯之勇、鹰有捉 拿之技、熊有竖项之力、骀有竖尾 之才、蛇有拨草之巧、鹞有入林之 精、燕有抄水之灵。
崩拳
崩拳似箭,有射雕之意,性属木 有半步崩拳、拗步崩拳、顺步崩拳、 跨步崩拳、快步崩拳等几种不同的步 法,其中半步崩拳是崩拳当中最基本 的锻炼方法,其他各式崩拳都源于此
崩拳属木疾似箭, 发动全凭一寸丹。 跟顺变化随法用, 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
炮拳似炮,有爆炸雷鸣之势,性属火 内含螺旋劲
炮拳先走虎跳涧, 两劈下裹如搜山。 钻崩之中加化打, 提肛实腹水火关。
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
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
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
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
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
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
体不和,即实施万般拳法之攻
防谬误多多,亦不能达到“卷
放得其时中”的地步,自然就
会失去“灵、稳、准”的制胜
功效矣!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 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 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 的拳术,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 法删繁就简,再结合人体中医理论解说拳 理和攻防技法,由此创立了五行拳。
一、眼明胆正,心清性明,心狠手毒
• 不论敌方如何强大,必须以我为主导。 拳经云“眼要明,胆姜正,心要狠,手要毒”、 “不站不看,打倒还嫌慢”、“打人如走路, 视人如蒿草”、“宁可一思进,不可一思 停”,都是强化心理素质的精辟名言。
二、动静审势,准确判断,有意无意
• 动静审势,预判对比,以定发手的先后。 拳经云:“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 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 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 本能、意识、交替转换。 拳经上说的“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
• 四要得“术”,就是如何把“功”和“法”融为一 体,运用得娴熟灵活,得心应手,发挥极致的技术和技 巧。
三体式
形意拳均以三体式站桩,这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 它按照形意拳学的理论要求与要领,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 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要求,
从外形上讲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 在体内则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
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 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 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 年)。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 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 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 接中节斩稍节
六、舍己从人,击根避稍,三节并用
七、遇巧则拿,打拿结合,点拿打穴
八、接手借点,腿起中底,一腿多变
灵学 劲拳 上容
身易 天得 地艺
翻难
内外合一称为六合式。 其次按人体部位分为头、手、足三体, 以及按三体又分为三节等等, 故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害
二十四法
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 三顶、三扣、三圆、三敏
胸提腹。
三抱、三垂、三曲、三挺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
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
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
形意有三不练
一,有进攻而无防御功能的动作, 不练;
二,仅有防御功能,而无反击功能 的动作,也不练;
三,虽然攻防兼备,但不利于身体 健康者,更不练
• 一要得“理”,拳理,就是要传承从实践中总结出 来上升为技击理论的内容。
• 二要得“功”,即站桩、招数的正确熟练和行气运 劲的有机结合。
• 三要得“法”,就是用法,功夫再好不会用等于白学。 方法对了就具备克敌制胜的条件。
劈拳
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性属金 分为双劈拳和单手劈拳。劈拳并不仅 仅只有向下的劈劲,还应该有向前的 刀割劲和向后的抽拽劲。
双榻双钻气相连, 起吸落呼莫等闲。 易骨易筋加洗髓, 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
钻拳似闪,有流动曲折翻浪冲天之势,性属水 无孔不入,捉摸不定
钻拳原是地反天, 上下同打是真传。 左右相同随意变, 收吸发呼劲合丹。
形意拳的劲
• 明劲
惊弹
• 暗劲
崩炸 拧裹
• 化劲
钻翻
抖擞
螺旋
形意拳技击应用原则
• 一、眼明胆正,心清性明,心狠手毒 • 二、动静审势,准确判断,有意无意 • 三、迎敌而上,以正对侧,手脚齐到 • 四、攻防一体,出手不回,顺势应变 • 五、轻接重打,击虚落实,不使拙力 • 六、舍己从人,击根避稍,三节并用 • 七、遇巧则拿,打拿结合,点拿打穴 • 八、接手借点,腿起中底,一腿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