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为什么是静坐,不是静躺?盘腿和不盘的区别

1、为什么是静坐,而不是静睡?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因人身多直立故,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 所以只能给人类把脉2、盘腿和不盘腿有什么区别?盘腿在转化身体,改变四大上有直接的影响。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
这是误解。
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
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
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
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
人真是无根吗?不,人的根在上面,在人身所代表的,脑部是神,人的根却从脑部上行,入于虚空。
所以人的根是在虚空之中,也是神识的根。
在针灸的原理上来说,头为诸阳之首,是最重要的地方,也代表了“神”。
两条腿的重要人体的下肢多么伟大,真是不可想象。
婴儿睡在摇篮里,不停地在举着他的两腿,左右上下地摇动着,像舞蹈一样,但却从来不知道累。
《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
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
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在佛教的唯识理论中,谈到了“识”、“暖”、“寿”是一体的,人体的冷触一旦开始,渐渐就变为麻痹。
所以,一个人的两腿无力,就是衰老的开始,换言之,如果一个老人,两腿依然发暖,两腿仍然有力,就证明是长寿的现象。
站桩、静坐功感实录及体会

站桩、静坐功感实录及体会作者:冰简要说明:本人有双膝盖关节炎,有时上下楼梯会痛;有偏头痛,劳累或感凉风时会痛得大吐,有肩周炎,不能受寒,左脚拐伤过,也有风寒,有点慢性咽炎,身体比较敏感,病痛处可以感应到别人的“发功”,四年前练过半年瑜珈,也曾用艾薰过腰及后背前后一个月。
所以对站桩、静坐感知较多,反应较多,现写下以供参考。
先前断续站桩情况:站双手胸前抱球式浑元桩,站桩同时睁眼看电视。
共八次,第六次头顶有东西上拉感。
我记得初站浑元桩时,可能有点前倾,肛门没怎么收,那前三天就是大便突然不对,原来我是晨起必大便一次的。
后来调整了下,注意肛门口略向上,就大便如以前正常了。
下面就开始较正常练习了。
1、此后站双手在体侧下垂的无极桩,头略上仰,双眼闭,注意静心了,数息196下,用腹式呼吸,总计30分钟左右。
下面说到的时间都是以数息次数折算到时间估计上。
第一次即有后背热,原有的肩痛感出现,腿有热感,后背、头顶出细汗2、第二次感觉同上次,原有的肩痛感、后腰部痛出现,后背、头顶出细汗,头部有欲打开症结却不能,充气在头左侧。
后腰、大腿各有一次跳动,好像在自动调整站姿,又不像。
3、第三次耳朵周围有痛感,我听东西时间长就会耳朵痛。
数息站到172下,被老公打扰到。
因记得数字就没重新数息,数到196结束。
夜里慢慢觉得左手臂略麻木,手指感觉木木的,原以为是睡姿不好压着左手臂了,平卧,仍然麻麻的。
夜里4点起床再站桩,因是深夜,多次数乱,从头再数,1个多小时后才结束。
重睡下,天亮7点起,发现仅左手指尖略麻,别的已好。
第二天晚上再站桩就全好了。
4、第六次,数到100下左右,头顶有巨大旋涡,达10秒以上。
5、第七次,站桩时间不久就打嗝,而且连续打嗝。
6、第八次改逆腹式呼吸,胸前好像是膻中穴略痛,出汗改到头顶、7、第九次仍逆腹式呼吸,胸前不痛了。
8、第十次站桩,数息到100下左右,打哈欠,双眼盈泪。
前后共9、打哈欠五六次。
实际头脑清醒无困意。
站桩与静坐的机理和异同

站桩与静坐的机理和异同作者:道与德这是本人十年前的观点,在03年发表在一论坛上!当然其中有些东西我现在认为是偏颇的.但为保持原貌,未作修改。
首先声明:本文我知我论,无所成之辈之一家拙见,作抛砖引玉之砖头。
站桩是一种方法,历史很悠久,尤其是在武学方面,桩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站桩在芗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而浑圆功宗师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门人,苦习意拳多年,后其更是进一步将站桩作为修道之法,并开创浑圆功。
而很多人对桩功的武学作用不怀疑,对桩功是修道之法质疑者有,不屑者有。
像很多人一样,多年前,我也是怀疑者中的一员,在练浑圆功后,仍有一段时间站与坐兼习,后来逐渐改变了这些怀疑。
今愿将多年前的自疑自答贴于此。
形——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我在练浑圆功的若干年里,非常的疑惑,为此翻了翻佛经、道典,很多经典至今在目。
当然,我原来并不喜欢佛学、道学,毕竟这些东西很高深,只是在练浑圆功后,一种莫名的东西感染了我,对佛道产生了一些兴趣,当然,我一直看的是原本(没有注释的版本)。
在看了很多佛经道典后,我隐隐感到,佛道的难点之一就在形,形是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也是后世学佛、学道之人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高深的东西,但对形却忽略了,甚至是不屑以对。
实际上,形是武学、小乘佛学、道学的核心问题。
是一切修为的出现点,没有此出现点,就是后世无人能够以佛道经典攀学的原因,没有基石,谈何能登堂入室。
真是不积哇步,无以致千里啊!自宋代以来禅宗开始盛行,其因亦在于形,很多人无力以佛道经典攀学,进而只能以参佛经为修行方法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搞禅宗?就是禅宗有个容易的方法——参话头,比之佛学、道学来说,总算是有个相对简单、固定的、实实在在的形式。
可惜,很多搞禅宗的,搞来搞去,不知道搞了个什么,能有这么便宜的事,参参话头就成功了,这些人只看到了禅宗的外像,而没有看到禅宗的内质。
后世的丹道也是如此,很多学人认为法和诀是丹道的重点,但却不知法与诀为何。
关于站桩的看法

关于站桩的看法武学修炼至中乘功夫,必须要站桩,还是没有错的。
然而桩法的源流、门径及修习的方法与利弊,真要有个说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关于站桩的看法。
关于站桩的看法一、立禅法与住法修炼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盛行一种“铜钟气功”,健康治病确有疗效,功深可助技击,据说源于少林功夫。
1982年,我拜访了罗汉门和韦驮门的师傅,前辈告诉我:本门确有这种功夫,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没人敢练,因为有宗教色彩,练功时要念咒语,弄不好,会被打成“反革命”的。
铜钟气功原本称之为立禅法,是少林寺开宗后至唐朝才传出来的功夫。
铜钟气功练习时手上讲究分挣劲,而立禅法则求自然放松,功至深入自有多种效应。
比铜钟气功影响更大的是少林一指禅,据说源于南少林,也是佛门的立禅法。
我有幸窥其全貌,与寺院里的五百罗汉造像很有渊源,显然是印度的瑜伽手印东渐中土后的演变。
当年少林一指禅在上海曾制动一时,因为有人练出了凌空打穴和隔空制动的功夫,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演。
可惜近年来少林一指禅也随着各种气功一起消声灭迹了,先哲有云:“正道不以神通度人”,真是至理。
住法修炼是道家的内丹功夫,沈寿先生曾发表过“内家八桩”的文章,我以为这八种桩法不仅是内家拳的基础,也是内丹功夫的源流。
住法修炼之初的验效是“朱肠”,“朱肠”一词源于《周易参同契》,意如丹经《诸真内丹集要》所载:“前后俱升,炼丹如银膏弹丸相似。
肠胃中炼出恶物,臭秽不常,次漩下如酥酪油腻。
”这在丹道学亦上称之为“内解”:“内解者,是从大便泄出肠胃之污秽。
外解者,是生疮痍等症,攻出皮肤之疾,随人平日所受何等病耳。
”如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站桩,仍没有出现“内解”现象,就应该修炼一些加行功夫。
本门的五行功是以内转四象而带动外五行,鼓荡肾间动气,由肾向肝传导,再由肝向心转换,从心到脾,由脾转到肺,最后再由肺返回肾。
如此形成内五行的循环,在内丹学中称之为“小河车”,周而复始,由龙虎相交而转化成黄芽。
站桩是一种觉悟,静静的让我们远离了疾病与束缚

站桩是一种觉悟,静静的让我们远离了疾病与束缚“所谓桩功:是说,两脚犹如木头钉入地下,安忍不动。
桩功,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体自身的循环;桩功,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并且修复自己经络的损伤;桩功,可以最大地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因此,桩功对于所有的修行者来说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因此,桩功对所有炼功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所谓站如桩,是说安忍不动,在宁静的心灵下,在深长的呼吸下,平静的心态下静默地站立。
生命之河,从前生流到今世,生命的意识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完善,生命的载体——我们的身体,负担着承载我们的灵魂。
因此,要使自身的灵魂能够清纯,必须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健康。
健康身体最简便的路便是站桩。
站桩要求你能够入静,入静并不是向身体的外边去寻找什么东西,也不是跟别人去学什么,只是进入自身、进入自心。
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平静的心情,这样一种深沉而缓慢地呼吸,将天地间所有的能量都给与自身、自心。
常常使自己能够静下心来,然后静静地站立,在站立中静静地感觉自己的身体,让你的每一细胞、每一滴血液都能够自由地运行。
站立并且包容这个天地,让自身融于自然,要觉知自己与宇宙空间相吻合。
一吸,吸尽天下的、所有的、好的、清新的灵气。
一呼,将身体中所有的、浊的、污的、混沌的吐出来。
在静默中感觉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在平和中明了自身的改变。
要尽量地让自己的呼吸特别地匀畅,只有这样呼吸的匀长,才能够改变自身,使肺中的浊气吐出,而使天地间的清新之气进入。
炼功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站桩和其它的各种修行中入静的问题。
入静并不是说大脑中没有所有的杂念,而是将自己的心里、心思、意念集中到某一点,某一件事,某一幅画,或某一个形象,某一种声音。
也就是说,尽量地能够使自己的内心,不至于思绪万千。
那是一种入静。
静静地站立的桩功,桩功它能够增加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它能够调节自身的内分泌的平衡;并且桩功可以有效地使自身的经络自然顺通。
站桩漫谈|站桩不是神功,坚持自有神奇

站桩漫谈|站桩不是神功,坚持自有神奇贤满法师:习劳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段她发自内心的站桩感悟:站桩的效果,不是加油站,是一个存钱罐,一分一分的积攒;站桩的效果,不是喝参汤,是一碗香稠的小米粥,营养不伤人;站桩的效果,不是玉液琼浆,是一杯清茶,沁人心脾……站桩,给我精气神,给我对生活的把握,热情的承担生活,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好的享用这民族的瑰宝,完美自己。
田冬梅和我是同龄人,她是大姨的女儿,大姨就是我师母的姐姐。
记得我刚跟师父学拳没有多久就认识了她,还有她的爱人,屈指算来也快三十年了。
后来大姨多数时间都是在山上,所以,她们一家人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开车上山看望大姨。
她接触站桩应该是很早的,但具体什么时间开始站桩的,我就不太清楚了,不过近几年,她上山的次数较为频繁,站桩自然也就成为了生活的一种常态,在山上的时候她每天都要站桩,而且还不只站一次,所以,她对站桩有这样的感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管是意拳,还是站桩,说到底都是体认功夫,既然是体认功夫,那就有一个体认的时间和体认的过程,需要像田冬梅那样去切实体认,着急不得,急也没用。
意拳不是呼之即出的屠龙术。
站桩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神功。
然而,意拳正是要通过站桩这一极为简单的相对静止的运动形式,去探索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义要旨。
从养生健身的角度讲,站桩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身心状况,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而通过站桩锻炼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站桩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养生健身功法,也可以说是经得起科学反复检验的一种体育医疗手段,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丝毫不必夸张地讲,站桩对于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意想不到的疗效。
我们之所以讲是不同程度的作用,因为同样都是站桩,哪怕就是一个老师教的同一样的站桩内容,对于不同的站桩个体,也就是每一个站桩锻炼的人,其领悟的程度和具体的锻炼都会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站桩是自己的事情,可以参考,不好比较,所谓各人饮水,冷暖自知,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站桩与打坐,哪个的养生效果更好?

站桩与打坐,哪个的养生效果更好?站桩不是修道静,而是练形,即练肌肉筋骨。
而练形建立在气血通的基础上,练气血通需要保持科学的形体姿势使气血不受阻滞,快速涌动甚至鼓荡。
我们利用站桩养生治病,运用的就是站桩能通气血的原理,再次强调:练气血通不是修道静,修道静最好在气血通之后。
因此利用修道的静文化观念来站养生桩,不仅进步慢,还会很痛苦!故而,只练气血通的养生者,根本不必站桩。
反过来说,站桩是通气血的好方法。
站桩,消耗特别大,起码比打坐、比练睡功大得多。
科学打坐、练睡功,获得健康的功友也不少。
潼南有一位年轻的血癌患者,没有拜师,仅仅看一些气功书籍,自己琢磨着练气功,几年下来竟然痊愈了,这是真人真事,如果机缘成熟,我可以把他的故事完整的写下来。
为什么我们要耗费那么多体能来站桩?何况站着更难进入静态!解说这个问题前,请大家想想:绝大多数站静式养生桩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的功友,除了腹部能抗住一般人拳头外,基本上再没有其它武术基本功,心口抗一般人打,不行;软肋抗一般人打,不行;后心抗一般人打,还是不行!为什么?他们自己不承认,实际上就是站错了,不必自欺欺人说搞养生。
我措辞很尖锐,因为站桩站对了,浑身上下、内内外外的肌肉、大筋、包裹肌肉群的筋膜,能够协调统一的腾起来(抗一般拳脚),或者在气血的鼓荡作用下腾起来产生强大的张力(抗厉害的拳脚),这才是抗打的秘密。
去年9月,听人说高频率出拳打击同一点可以对付一般的抗打,理由是抗打者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连续鼓荡数次。
我找到那个出言者,分别让他快速打击我心窝和软肋,他出拳时我照样抽烟、照样跟别人闲聊。
至少四五十拳吧,根本不需要什么鼓荡,我把体腔筋膜腾起来,产生足够的张力,一腾几分钟,抗他没任何问题,用不着吞吐迎等鼓荡方法。
大家都知道,我是练养生的,没有求武术,也不练武术。
我练养生,掌握了方法,练到了肌肉筋骨筋膜。
所以身体恢复较快,也具备了粗浅的武术基本功。
过去的博文里,我提到一个观点:养生习武是一体的。
浅谈站桩-静、松、沉

浅谈站桩-静、松、沉站桩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太极拳的初学者在站桩中总是找不到“感觉”,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给予不断的调整。
离开了老师就不敢自己独立的进行站桩的练习。
在这里分享一些个人及教学中的,有关站桩的心得。
先来谈一谈站桩的要点:第一点:静。
在王宗岳的拳论中开篇第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如果把太极拳比喻为太极,那么站桩可以誉为无极。
我们静立时是外在没有变化,而体内却有着不断的循环。
如何能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的变化?要做到身体的静立,思想的静止。
放下大脑的思绪才能捕捉到所发生的细微变化。
从而增强专注力。
(放下大脑的思绪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先从不回答、不追随大脑里的声音开始,与大脑里出现的声音或者场景并立,就像老朋友一样,不必寒暄和应酬,只是彼此相望,静静的呆着。
)第二点:松太极拳的“松”是大家研究的课题,很多篇文章都写过“松”是如何做到的。
在这里分享站桩时个人的的体会。
我认为,“松”是在相对的力量与稳定中做到的。
例如:下半身的力量与稳定会带来上半身的“松”。
(松,即为放松,但又不是完全无力的泄。
如同和面时,在水揉进面里时,面的状态是无力的,才可以吸收大量的水。
如果再加水给面粉的话就成为了浆糊。
所以在和面时,水分刚好之后就不再加水而是对面粉进行揣揉,直到面粉有了弹性,甚至是不会粘手也不会有残留在揉面的面盆上。
此时可以誉为是“松”既松软又有弹性。
)想要做到“松”需要的是相对的力量和稳定。
习练太极拳要做到腰胯的灵活就需要下面的大腿力量支撑和稳定性。
初学者可以站的高一些,不必过分要求自己的站桩高与低,随着自己的身体状态而定。
最好的高度就是感觉大腿微酸,膝盖放松,脚跟下踩。
当我们将尾骨向肛门的方向卷动,卷度是感觉到腰部的命门穴向外突出(在解剖学中提到:腰部的曲度是向身体腹部方向的,而站桩时要将腰部的曲度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图为正常的人体腰部曲线)这时,力量经由大腿向下传导,最初会传导到后脚跟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站桩是一种方法,历史很悠久,尤其是在武学方面,桩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站桩在芗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而浑圆功宗师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门人,苦习意拳多年,后其更是进一步将站桩作为修道之法,并开创浑圆功。
而很多人对桩功的武学作用不怀疑,对桩功是修道之法质疑者有,不屑者有。
像很多人一样,多年前,我也是怀疑者中的一员,在炼浑圆功后,仍有一段时间站与坐兼习,后来逐渐改变了这些怀疑。
今愿将多年前的自疑自答贴于此。
形——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我在炼浑圆功的若干年里,非常的疑惑,为此翻了翻佛经、道典,很多经典至今在目。
当然,我原来并不喜欢佛学、道学,毕竟这些东西很高深,只是在炼浑圆功后,一种莫名的东西感染了我,对佛道产生了一些兴趣,当然,我一直看的是原本(没有注释的版本)。
在看了很多佛经道典后,我隐隐感到,佛道的难点之一就在形,形是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也是后世学佛、学道之人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高深的东西,但对形却忽略了,甚至是不屑以对。
实际上,形是武学、小乘佛学、道学的核心问题。
是一切修为的出现点,没有此出现点,就是后世无人能够以佛道经典攀学的原因,没有基石,谈何能登堂入室。
真是不积哇步,无以致千里啊!自宋代以来禅宗开始盛行,其因亦在于形,很多人无力以佛道经典攀学,进而只能以参佛经为修行方法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搞禅宗?就是禅宗有个容易的方法——参话头,比之佛学、道学来说,总算是有个相对简单、固定的、实实在在的形式。
可惜,很多搞禅宗的,搞来搞去,不知道搞了个什么,能有这么便宜的事,参参话头就成功了,这些人只看到了禅宗的外像,而没有看到禅宗的内质。
后世的丹道也是如此,很多学人认为法和诀是丹道的重点,但却不知法与诀为何。
实际,除了形与意还会是什么。
近五十年的气功发展亦是如此,气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发展,不就是在于形,虽不得形之真意,但是由于创造了很多形的内容,故学者众。
现代气功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佛学、道学的反思和矫正,然毕竟于真意均失之远矣。
形——修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形是身体的一种状态,坐卧立行,现代体育运动对形的研究也很重视,肌肉吧、骨格啊、姿势啊,现代体育运动更是借助电脑,用以对运动员的形进行分析,研究最佳的形态,进而创造好的成绩。
这些已经为人所共知。
而我们的祖先们,也创造了很多的运动方式来,来研究形与健康、武术的关系,如模仿动物的五禽戏,形意拳中的形,象形拳等等。
可以说,对形的研究一直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程。
道学和佛学对形的研究更是深刻的。
道学中的借假修真,实际上很大部分是借形来完成的,佛学中的很多也是借形来完成的。
那么形是什么呢?形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身的,也是意的,更是心的。
形的重要性,可以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说明,形是人体的一个整体的展现、更是人体完美的协作的过程。
对于武学、道学、佛学来说,形的作用有二个:炼形筑基(修身)和借形守意(修性)。
浑圆功于此有极深的探索和理论研究。
站桩与静坐的作用(目的)桩和坐都是身体的状态——形,形是一个工具,就是所谓的“借假修真”吧,于修道和炼内功的角度来说,有二个作用:一、借桩或借坐炼形(筑基),于炼形来说,其目的是:整体炼形,要内外兼炼就只能是在身体外形保持静态下。
炼形的目标是松、气血平衡。
身体健康可以说是炼形的副产品,这也可能是佛学、道学不屑以对的原因吧。
芗翁之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即炼形境界的描述。
浑圆功中的松、麻热胀的均衡和饱满亦是在这种状态下的表现。
麻热胀的作用之一就是炼形,加速气血的运行。
可以说,炼形之核心就是“松”,而“松”贯穿于炼形的全过程之中,松是修身(命)的一个境界。
松是炼形所得,是站桩站出来的,可以说炼形筑基之妙尽在“松”字之中。
而松与静的关系就更是清晰了,分别代表着身与心的层次和境界。
松与静两者相承相促。
炼形筑基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是短时间的,在身体没有彻底转化前,炼形将一直存在,是长期的。
很多道书中的描述:阳气飞腾,真机勃发,又何尝不炼形之意境呢?此类描述多多,举不胜举。
与此相反,后世很多人推崇的静坐在炼形上真意尽失,我遍翻典籍,所得廖廖,现在的静坐就更如此了,很多人更是以盲引盲,令后学无所适从和攀学。
二、借形(桩或坐)守意。
借形守意就是喻意于形,守形达意,守意达形,形意一致。
实际上,形是意(实际是心与意)的外在表现方式之一,根本无从割裂形意而谈形或意,如浑圆桩中的抱圆是形圆,而形圆是意指挥的,其与意圆又是一致的,这是身心意合一的体现,也是性命双修的体现。
而形与意在浑圆功技击桩上的表现,更是得淋漓,《修真心语》中的桩功图和文字论述,足以令我等品读良久良久,并付之一生。
再来看现在,很多拳学和气功在借形守意上之支离破碎,惨目忍睹,形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
此类例子亦多多,不再此举之。
对武学的反思少林的马步桩,少林武术一直将其作为基础,其违背了炼形的至要“松”,所以其只能是练练肌肉和脚力罢了,根本无从深入内部,更不会出内力了!太极拳呢?本是喻意于拳形中的(试力),现在很多人练太极拳变成了拳练拳、变成了擒拿,倒因为果,真意亦是尽失。
再看看意拳、形意拳,为什么要练十几、二十年才能成为高手,才能产生内功,很多形意拳名家的回忆录中都提到了站桩,都似有所悟,内功站中得,为何呢?王先生在《修真心语》认为,对这些人来说,内功是自己走过的路,但是其不知所以然。
实际上,练意拳和形意拳人的内功主要是通过桩中的借桩炼形和借桩守意形成的,由于他们没有内视,没有合理的用意(麻热胀,五内心法),用意来加速气血运行、加速炼形之功,进而加速内功的积蓄,所以效率不高,内功的出现要十几、二十年才行。
与浑圆功相比较,就能得出:一、内功的核心是意。
意的正确与否对内功的形成极重要!二桩功本身的两个作用。
这也可以看出站桩的“桩”本身,实际上就是借桩炼形,借形守意合一罢了!对现代气功的反思现在练气功、静坐的为什么会出现异能,却不能出现武功、内功呢?是因为其既缺乏炼形,更缺乏正确的用意,内功是积蓄于人体的身体或者说骨髓之中,没有炼形至身体健康和三层通,根本谈不上出内功。
很多气功自吹自擂,实际上,其有多少东西,一看其功法就明白了。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静坐中的炼形筑基真意已然尽失了,而现代气功更是如此。
那么有人把桩功作为炼形(修命)之法,把静坐作为修性之法,会否更加合理呢?实际上,有这个必要嘛,能够一步到位的炼不是更好,省事省力!更何况修身与修性是相辅相承、相促的,谈何能先修命后修性或先性后命呢!真真高级的功法,不仅是要表现在外形上的,更要是表现在内质上,形只是其借用的一个工具,既不要轻视之,也不要形上。
很多先达所谓的先命后性,实际上是针对身体弱的人,这些方法是先达普渡、大德之情,并非真的是先修命后修性,其本质是一种减小炼形(修命)强度的过渡之法,浑圆功中的坐桩、卧桩,就是减小炼形强度的桩法,其效远不及站桩,但其适合身体弱的人,作为一种过渡之法为常不可。
不过其最终都是要过渡到站桩的。
很多气功都在讲“性命双修”,都是“借假修真”,而在实修时,以盲引盲者多多,炼形筑基之真意几人可得,几人在行;在借形守意上更是不敢恭讳,相当多的人是有这方面的经验的,仔细反思一下就能明白了,再此不多言。
站桩与静坐的区别站桩和现在意义上的静坐在炼形和借形守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站桩中自然体现了炼形,达到了身体松而活,正确的用意,大大提高了修性的效率,性的层次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炼形,这样就提高了修炼的效益,可谓完美体现性命双修,且事半功倍。
而现代的静坐之人放弃了或者说不知道有炼形,直接修性,用意又不正确,造成身体不松、气血不活,此种状态的身体对意产生了负作用,影响守意守神,妨碍了对性的修炼,影响了修炼的效率。
很多人开始站浑圆桩时,就有全身紧张、肌肉酸痛、脖子僵等等现象,这就是身体不松、气血不活的表现,这并不是站桩站出来的,而是身体本身的问题,只是在站桩中显现并祛除罢了。
如果一个人省掉炼形阶段,就直接静坐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就会进一步造成气血的瘀阻,身体紧张,造成修炼事倍功半,缺乏炼形筑基也是搞静坐的人功效差异很大的原因,每一个的根基(体质)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虽然体质不行,但是在某个局部松、气血活、瘀阻少,对外界反应敏感,就容易有异能产生。
有很多报道称静坐易得中风等等心脑疾病,原因何在?就是很多静坐的人既缺乏炼形,身体本身就紧张,静坐加重了这种身体不良状态,用意又不科学所造成的。
有报道称很多西藏的喇嘛因为静坐而得关节炎等等症,这都是缺乏炼形之故,外界环境的恶劣以及其自身身体就有此类的瘀阻,而静坐进一步加深了气血的瘀阻之故。
与静坐相比,浑圆功之所以功效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炼形,修炼浑圆功能够有成者众亦是得益于此,这也是很多迷人们将浑圆功作为得气方法的原因了。
那些迷人们眼中的“气”者,只是稍稍站(炼形)所得罢了,其不得正解,以为得到什么了,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而此对浑圆功来说,仅是个开始,远谈不上基础!站住了就是在修命又修性,性命双修。
站住了就是胜利的前提、胜利的开始。
在借形守意上,浑圆功桩法将借形守意表现的尽致。
其意境炼者自明,本人浑圆功炼得不好,但已经深感其借形守意之深,非投入大量的时间终难得窥其全貌。
而静坐中的形与意,就不多谈了,好在很多人是搞静坐的,搞的人平心论道就会有自知之明。
两条腿——站桩与静坐的核心问题很多年前,我也认为两条腿是站与坐的区别,后来在与一友相争后,偶见一坐轮椅之人,在那一刻似有所悟,两条腿不是静坐与站桩的区别,而是静坐和站桩的核心,所以在此提出一个观点,一个课题,愿与诸友共相探讨,以得明家相正。
不管站桩,还是对静坐,两条腿都是一个难点所在。
站桩能够达到炼形之功在于两条腿,但是其也是修身的难点所在,在浑圆功中有“上三下七”之法,不就是为了两条腿,上身可能早就炼松了,两条腿却不见得,两条腿是运动量最大的,但是其也是炼形中最难的,最不易炼松的地方。
腿如果都能够松的话,上身早就松了,并且松之境已经极高了。
站桩是借两条腿来炼形,相反两条腿也是炼形的重点对象和最难的关口。
反过来看静坐,静坐之法众多,传统的静坐是双盘坐,初习极苦,两条腿上盘时痛苦难忍,我做过,在没有炼浑圆功前,我接触过静坐,当时就想,既然万法归宗,姿态是次要的,为什么先达要推崇双盘坐呢?而不是我们现在推崇的单盘坐呢?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后来炼浑圆功数年后,方有所思,双盘坐的重点不就是在两条腿嘛,站桩是两条腿站!双盘坐是两条腿盘!都是两条腿?难道其中有道相通?这种双盘坐是不是借腿炼形、借腿定形呢?进而全炼形之功,全借形守意之功呢?那么双盘坐以外的坐法是不是过渡之法呢?最终都要过渡到双盘坐呢?众多的静坐之法不过是因人而异之法或者是循序渐进之过渡法呢?我们在庙里所看到的很多不同姿态的罗汉是不是用形法之不同来告诉后学其借形守意之不同呢?很多人在静坐时喜欢结手印,这种手印本身在古代是否有特别的意思呢(就像今天我们抱圆就有意圆之意)?是不是借特定的手形守特定的意呢?后世的观世音的像为什么是站着的多,而观音的修为已经极高(仅次于佛),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当然,先达创学之妙非本人今天所能尽知,本人才极浅,愚之极,无法全盘回答上述问题,仅此为论坛诸友提供一个角度,为明者提供一个回答的课题?在此我想说一句,在中国佛学道学论坛(网络和纸质媒体、内地和台湾的)上,很多人文写的很深、甚至是高深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