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百岁拳师王继武的形意内功十六式

百岁拳师王继武的形意内功十六式
王氏后学:该照片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照,师爷当时八十多,拍了十六势和形意拳基本功的照片。
第一组8张(从左到右):1. 三体式起式(两仪式);2. 鸡腿步; 3. 十六势之三(开关舒窍);4、5. 十六势之二(云龙周身);6、7. 十六势之五(擎天固本);8. 十六势之十二(左右调胯)
第二组9张(从左到右):1、2、3. 十六势之七(凝神顾锺);4. 十六势之八(金鸡食米);5. 十六势之十(背后七点);6. 十六势之四(朱雀玄武分南北);7、8. 十六势之六(虚足单点);9. 十六势之十一(双拳砸背)
第三组8张(从左到右):1. 寒鸡步;2. 十六势之九(猿臂活血); 3. 十六势之十六(阴阳开合);4. 十六势之四(朱雀玄武分南北);5. 十六势之十四(旋腰固肾)6. 十六势之十三(扶膝调络);7. 十六势之十五(健络揉膝);8. 铁牛耕地
第一组8张(从左到右):1. 三体式起式(两仪式);2. 鸡腿步; 3. 十六势之三(开关舒窍);
4、5. 十六势之二(云龙周身);6、7. 十六势之五(擎天固本);8. 十六势之十二(左右调胯)
第二组9张(从左到右):1、2、3. 十六势之七(凝神顾锺);4. 十六势之八(金鸡食米);5.
十六势之十(背后七点);6. 十六势之四(朱雀玄武分南北);7、8. 十六势之六(虚足单点);
9. 十六势之十一(双拳砸背)
第三组8张(从左到右):1. 寒鸡步;2. 十六势之九(猿臂活血); 3. 十六势之十六(阴阳开合);4. 十六势之四(朱雀玄武分南北);5. 十六势之十四(旋腰固肾)6. 十六势之十三(扶膝调络);7. 十六势之十五(健络揉膝);8. 铁牛耕地。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

形意拳站桩功:三体桩、定劲桩、乾坤桩和鸡腿桩图文教学形意拳人门的一定之规,称做形意拳基本功,它是延年养生、学好套路和正确掌握技击要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它包括通经络、养真气、定形式、固底盘四个方面。
形意拳是体、用、艺三者兼备的优秀内家拳种之一,讲究内外兼修,神、气、形合一。
内有气之飞腾,外有势之变化,劲有起落、横竖、吞吐、刚柔,三者合一,方得养生与技击之妙用。
初学者必须先进行气、形、劲三个方面的基础训练,然后才能开步练拳。
站桩功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要求站立不动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形意拳入门格式之本。
老前辈们的功夫都是“站”出来的。
刘老先生常说“二劈不如一站”。
尚云祥先生授徒,要先站三年桩,考试合格才能开步练拳,可见站桩之重要。
站桩的形式多种多祥,而比较常用的有:定劲桩、乾坤桩、鸡腿桩和三体桩四种。
定劲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置于大腿外侧,手心朝里;两膝微屈,膝盖与脚尖在同一垂直线上;上身正直,胸背肌肉要放松,松腰,垂臀,顶头,竖项。
然后两臂向前徐徐抬起,高与肩平,屈肘沉肩,如在胸前抱球状,掌心朝里,两中指尖相距约1分米(3寸许)(图1-1)稍停,随即两小臂内旋,掌心翻转向外(前方).虎口撑圆,高与口齐,眼看中指尖(图1-2及其侧面图)。
此时精神要内导,目似合未合,垂睑内视;口似闭未闭,舌顶上颚;呼吸纯任自然,由粗而细,由快而慢,由有而无,由动而静;意想小腹内之气,起伏动荡,四肢之气,上下流通、意到下肢,渐觉小腿与脚掌、脚趾有气沉肿胀之感,十趾抓地,有人地二尺之意;意到双手,便觉十指发痒、发麻,双掌发热发胀,有变大变f之感。
此时如闭合双口,便觉天地间空空荡荡,只剩自己双手,其大无边。
此乃生发周身浩然之气的要法也。
初练者,站十分钟便觉劳累,可稍稍活动后再继续站。
随着功夫的长进,站的时间可越来越长。
每天旱晚各站一次,每次以不少于40分钟为宜,多者不限。
乾坤桩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足心空涵.如行泥地;两膝放松微屈,下与足尖相对;两臂徐徐向前抬起,屈肘沉肩,掌心向里,高与胸齐,如抱球状,不能用力;顶头竖项,正脊,拔背涵胸,肌肉松净,任大气之自然流行,下于丹田。
形意拳的十二劲法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在明
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 于上肢 和手。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 一时 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 都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 体现 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 僵力 ,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
绝劲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急刚劲、冷脆劲。在太极中称为颤劲。绝劲是内 家拳中取胜于人的重要劲节和技法,它所运行的距离最短,爆发的冲击力最大,所 以也 是最容易造成敌人伤残的劲节。绝劲的特点是:果断凶猛、刚脆爆突。故在《拳道集 录 》中云:“以柔用刚方为真急,以柔用急方为真刚”。“柔若绳之系,汉如冰之清”, 犹如山崩地裂一般,爆发只在一瞬间。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 田之气 的集聚吐发。当然也不能脱离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的重要要 领。 总而言之,踏、扑、裹、舒、绝五劲,在形意拳中又称为五绝。下肢踏劲要钻,上肢 裹 劲要合,全体扑劲要猛,经筋舒劲要拔,劲气之绝要毒。踏要绝,扑要绝,裹要绝, 舒 要绝,绝要绝,一绝才能无所不绝。拳经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扑者如猫虎之扑物 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1840 更新时间:2008-7-14
武术的劲,是指通过人的肢体运动,即闪展腾拿、吞吐化泄、引进落空、侧身调膀 等运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大特点是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气 息的吐纳和肌肉筋骨舒展伸缩的有序变化而产生的。 所谓“意识支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内部呼吸和肌肉伸缩的控制而言。演 练形意拳特别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要求意到、气到、劲到,也就是意、气、劲、形 的高度统一。拳谱中讲:“心之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充分说明了形意拳 的最大特点。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内力凝聚为一个整劲,又能使这 一整劲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身体的某一部位瞬间爆发出去,达到破坚击锐的超 常力量。本文主要是就形意拳法中,对这种在意识指导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劲力加 以较系统的阐述,以期对形意拳爱好者起到一个参考和辅导作用。 形意拳的劲,归纳起来有十二种劲力,这十二种劲力在技击攻防的应用中各有侧 重,现将这十二种劲力分别阐述如下。 一、内劲 所谓内劲,是指通过形意桩功(三体式)套路的演练而获得一种能随意识转换方向 、变化大小与强弱的一种力,因为这种力的运转特点是隐蔽于内而不显于外,故名 “内劲”,例如同行们常讲的“气沉丹田”、“气冲百合”、“迈步如生根”等等,都是指“ 内气”而言。“内劲”的锻炼,贵在以意识来引导动作,以呼吸来配合力的蓄发,从而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十二形招式与实战运用古人采龙、虎、猴、马、骀、猫、燕、鹞、鹰、鸡、鹤、蛇十二种动物之动作,象形取意,练成十二形象。
夫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跃之灵,马有蹄击之功,骀有竖尾之力,猫有捕捉登高之术,燕有取水之妙,鹞有穿林之巧,鹰有抓拿之技,鸡有斗智之勇,鹤有展翅之用,蛇有拨草之能。
观其形,取其能,其各物之技术,使人兼而有之,专练手眼身法步,必至行动灵敏,立势稳固,起若风,落若箭,形似狸猫,站如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苟能持之以恒心,不畏苦,不惮劳,纯功习练,须数载如一日,不五载而功必成,学者宜勉之。
一、龙形预备式dFr由预备式,左腿向后转旋约200度,屈膝成弓箭步,腰随腿向左拧,左臂上悬,横置头上,手心向上,肘弯处要圆,右手由胯旁,手背向前,往左方平运,至档间,将手藏伏,作裹身藏手式。
注意:眼须随左臂向左平移视线,左臂上裹时要含滚劲。
接前式,两足向右拧,屈右膝,腰随身向右拧,右腿变前弓步,右臂由左肋上举,横悬头上,手心向上,左手由额旁手心向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平运,至档间藏伏,成裹身藏手式二。
再左足向前迈进一步,但足须绕至右足旁向前进,重心点则能稳寄右脚上,左臂由肋上提,横置额旁;右手由额上,手心向地下按至胯旁,手背向前上运,至裆中将手藏过,作裹身藏手龙形式二。
接前式,右手由额角下按至右胯旁止,左手由裆前提起前推,手心蓄力,作分心掌式。
注意:用掌前推时,劲须发于腰,以腰催膀,膀催腕,掌心蓄力,俟手到敌身一寸间,再发劲推去,敌固不及逃,劲亦难以散.学者注意之。
接上式,右腿前进一步,膝前屈,作弓箭步,右手随腿前推,肩和腰要平,左手指稍屈(作鸡爪式)向后抓,成龙尾式一。
如左步前上,左手随腿前推,右手指稍屈后抓,成龙尾式二。
注意:身须侧进,肩向前,手腕与肩及膝成一直线,后手与后腿亦成一垂直线。
实战用法:敌由左方击来,我以左手上裹敌臂,以右手背击敌左肋。
反之敌由右方击来,我以左手背击敌右肋。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

形意拳盘根功之动功(行桩)动功(行桩)1.第一式∶气归丹田右脚在前,左脚在后,上身正直,两膝屈曲,如站'三体桩'之势,后脚距前脚约一脚半或稍多些。
后腿膝盖距前腿弯约6厘米(2寸许)。
两手握拳,置于脐下,相距约3厘米(一寸)远,拳心朝下;两肘向外开劲,两肩向下沉劲,两膊成半圆形,含胸拔背,顶头竖项;头向左转约30°~45°,二目平视。
这种姿势叫做鸡腿、龙身、猴背、熊房(图1)。
图1上身及双膊保持不动,双脚沿半径约一米的圆圈向左行走。
两脚各走一条线,走圈不可过大。
走步时,左脚外摆,肾经之脉气牵动;右脚向内扣,膀胱经之脉气流行。
步不要大,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宜。
双膝仍要保持屈山,后腿膝盖距前腿弯不超过6厘米(2寸)。
走步用形意拳的瞠步,脚底与地面平行,距地约1.5厘米(半寸)。
迈步时,前腿瞠,如行泥地、后脚蹬,脚掌内侧用力,牵动肝经、脾经,取《内经》'肝脾之气宜升'之意。
前脚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着地。
脚走双线,走步不要快。
全凭双脚、双膝用力。
仍用胁呼吸法,提脚为吸,落脚为呼,吸无意,呼有意。
所走圈数多少不限。
回身时,上身及两膊均不动。
右脚努力向里扣,身向左转,左脚提起置右踝骨旁,磨胫,脚底距地面约1.5厘米(半寸许),稍停,即向前迈出,落于右脚前一脚半之处,再进右脚;即变左脚在外,右脚在里,右脚摆,左脚扣,全身向右转圈行走。
其行走之身法、步法、呼吸之配合,皆同前,惟方向左右相反。
2.第二式∶落地三盘两腿站的姿势与前式相问,仍要保持鸡腿、龙身、熊膀、猴背。
两手内外劳宫相对,覆于丹田上,左掌在内,右掌在外,站好后,两小臂内旋,转至两掌心朝外,即向左、右斜下方撑按;肩要沉劲,肘要向外开劲,两膊要撑圆,含胸拔背,眼看左前方(图2)。
图2上身上肢不动,高度不变,沿圆弧路线向左行走。
其步法、身法、呼吸及回身动作,同第一式。
两臂之圆撑下按,十指张开,掌心空涵,则手三阴三阳之脉气全被牵动。
襄县形意拳——精选推荐

襄县形意拳襄县形意拳襄县⼼意熊出洞熊出洞可以说是襄县⼼意拳最根本的母式,⼤部分的拳式都是从熊出洞变化出来的。
襄县⼼意拳的熊出洞不象其它地区所传那样只是⼀个起⼿势,⽽是⼀个复杂的动作。
和形意拳相⽐较熊出洞就等于是拗步劈拳,也可以看作鹰熊合演,⼀变⽽成龙形。
跳步熊出洞变出猴形。
熊出洞有柔练缓练,有刚练快练。
柔练缓练时就是⼀种优秀的丹⽥功;刚练快练时称落把,就是打法。
拳功⼀体。
据车毅斋⼀系形意拳传⼈讲:⽼辈曾传⾔形意拳最初只有鹰熊合演,变⽽为诸拳。
此说虽属传闻,但正与襄县⼼意拳以熊出洞为母式暗合。
襄县⼼意拳的母式就是熊出洞、⼗字把、四把捶、溜鸡腿和鸡踩步。
全捶的各个招式可以说都是从上述母式⾥变化出来的,结构严谨,任⼀拳式皆可随意交叉,连接紧密成⽹状。
⼗字把是由熊出洞引出的。
鹰捉、猴纵⾝和斩⼿都可以看作是熊出洞的变式。
当然鹰捉和斩⼿也是母式,好多变化是直接从鹰捉和斩⼿变出的。
在实际运⽤中熊出洞、鹰捉、猴纵⾝、斩⼿的变化是⽤的最多的。
所以说熊出洞是最根本的⼀个核⼼母式。
在这⾥各动物名称不是平等的关系,鹰捉、猴纵⾝可以看作熊出洞的变式。
鹞扇膀是由熊出洞引出的。
虎扑是另⼀个母式,含在⼗字把中。
马奔腾是蹬脚带双⼿齐出,可以看作虎扑的变式。
鸡抖⾝是腾空双蹬,不常⽤。
熊出洞⼝诀:丁不丁,⼋不⼋,⾝如寒冷,脊如背锅,夜鹊束尾,⼀鹊蹬枝。
嘴⾥掏⼿,肚⾥掏⾜。
起如搊(⾳抽)搓,落如勾抹。
两肘不离肋,两⼿把腮托。
夹膀进⼒,摩胫磨胫摸胫。
熊⼉观天不看天,鹰⼉观地不看地。
熊劲出于枕⾻,鹰劲出于额旮。
观⼭西祁县郭瑾刚所著《戴⽒⼼意拳》之⽤⽓诀法:眼上翻属阴,阴⽓落在枕⾻。
⿐⼀掐属阳,阳⽓落在腭⾓。
《⼼意拳两仪》谱称熊为阴,鹰为阳。
对⽐两家谱,可知⼝诀暗合。
虎扑出⼿是典型的起如搊(⾳抽)搓,搊是本地⽅⾔,有向上托架之意;搓则如搓绳之摩擦⽽出,有向前向下之意.搊搓合⼀。
熊出洞落⼿时是典型的落如勾抹,勾者勾挂也,有向下向回之意;抹者如同⽤泥抹抹墙,有向下向前之意。
形意拳谱

作者:王修雨
形意拳叙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 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艹/鬼)苗狝狩,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客(可)率 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反悟(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明畅,语亦纯粹,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云,王讳飞字鹏举,河 北汤阴县人也,王父早卒,侍母最孝,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刚柔多谋,其 志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比,及长应募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 言孙武,屡尚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多,自率八百人,破王善等十余万众南董门。八千 人破曹城等十余万众于桂领,其战故兀术顺昌,则背后嵬八百人于朱仙镇,五百人破京兵十 余万众,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而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日:撼山易, 撼岳将军难。张俊常问用兵之术于王,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王当童子时,受业于明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效 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经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先生明末清初为浦东诸冯 人氏,访明师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曾继武先生于秋蒲,时人不知其武勇,先生 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酉靖远镇大督都之职,到任归籍, 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拳授余,学之十有寒暑,先生曰:子艺成矣。命余曰:晋至洛阳,遇学 礼马公书,于谈时势甚洽。属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但见世有勇敢之士,势未常无兼 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之故也,所为真 传者,名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之自然谓也。而岂近世捉、拿、钩、打、封、 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其意拳大要,不外乎五行,阴阳、起落、进退、动 静、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何也?分内外三合,内三合:眼与心合,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外如一,称其六合也。苟能日就月 将,智无不圆,勇无不生,得乎智之礼,会乎和之精,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 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 耀如三光,以此视近之演武者,异乎不异乎,同乎不同乎。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
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
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
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
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
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十三式图解一、预备式: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向前进方向转体45?,转体时足跟做轴,左足与前进方向平行,右足与前进方向成45?角,左足跟与右足弓相贴(图1,图2)。
要点:身体自然直立,放松、沉肩、含胸、拔背、悬头竖项,精神贯注,呼吸自然(腹式呼吸)。
二、起式(三俸式):两手向外翻转,两臂外旋由两侧向上托起,肘部下沉微屈,当前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图3),随即屈肘收掌,前臂内旋,阳掌经面部、胸部下按(随落随变),停于小腹处突变阳拳。
两手下落时,随之屈膝半蹲(图4),目平视前方。
左转身45?,两脚不动,右拳经胸前及下颏,向前钻出,高与鼻平,拳心向上,前臂向外拧劲,小指向上翻转,肘下垂(图5);左足向前进一步,左拳同时向前穿出(沿前臂内上侧),待两拳近于平齐时,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向下劈出,高在肩胸之间,右掌撤回腹脐处,两手要有分挣之力(即三体式),目视左掌食指(图6)。
要点:两掌向上托起时,不要引肩上耸,臂不要挺直;两掌下落时,肘不动,待两掌经过面部、胸部后开始渐变成拳,落至腹前时,突变阳拳,两肘要抱肋,头要顶,气要沉,左脚上步与左拳前钻,双拳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前劈右掌撤至腹脐要同步,要体现拧裹、挣力,掌到脚停。
三、纵步金鸡独立: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掌贴近左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左掌撤至左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右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左足踝处,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右手食指(图7)。
要点:左脚前纵,右足要用力蹬地,以达纵步之远;左脚跟步要稳、快,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穿出、撤回要与脚动作同步进行,两掌穿出撤回要快,要有挣力。
四、退步金鸡独立:右脚靠左脚蹬力,向后纵一大步,左脚随之快速撤回至右脚处。
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足弓贴于右足踝处。
与脚动同时,左掌由右掌上面穿出,高与胸齐,右掌撤至右腰腹侧,掌心均向下,同时身体下蹲,上体微向前俯,目视左手食指(图8)。
要点:左脚蹬、右脚后纵,要退步远、快、稳;左掌穿出、右掌回撤要快,要有挣力,要与脚动同步;双膝靠拢,身体不要过于前俯,两掌要有挣力。
1篡、进步右崩攀:左腕向内扣,左掌内旋360?,掌心向外前方;左脚进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再微向下蹲。
同时右掌变拳,拳眼朝上,向左掌前方打出,同时左掌回撤至腰腹部变阳拳,目视右拳(图9)。
要点:左掌向内旋转360?,要稳准到位。
上左脚时右脚要有蹬劲,右拳崩出要快似箭,左脚落地右拳崩出要同步,头要顶,肩要沉,腰要塌,右臂肘部微弯垂肘,臂不可过直。
六、熊形:右拳撤回至腰腹部,两肘抱肋,拳心向上;左脚尖内扣向前垫步,右足跟提起,重心偏于左腿,两膝均向里扣;与左脚动作同步,右拳经腹、胸前贴近下颏处,向上打出,有向外摆打之力,高与眼平,拳心向内,左拳不动停于腰腹间(图10)。
要点:右拳向前、向上摆打要与左脚内扣垫步同步,右脚掌要有蹬劲,项要竖直,肩要沉,腰要塌,目视右拳拇指。
七、左龙形:右腿向上提起,脚尖上勾,然后脚尖外摆,向前、向下横蹬、踩、下落,左脚跟进半步,用脚前掌撑地,上体迅速右转下蹲。
两腿交叉,成右脚横、左脚顺的全蹲坐盘姿势,同时左拳顺右前臂内上侧钻出,至两拳接近时,两拳迅速向内旋转变掌向下按打,左掌距地面约30-40厘米处停于右足前,右拳撤至右胯旁,目视前掌(图11)。
要点:身体下蹲和两掌下按动作必须同步,并且速度要快,坐盘时两腿膝部夹紧,左脚跟离地,上体略向前俯,臀部后坐接近左脚跟,头要顶,腰要塌。
八、提步钻拳:左掌捋回变拳,经胸前颏下向前钻出,右掌也随之变拳,顺左前臂上面向前钻出,左拳撤至腰腹侧;与右脚落地同步,左脚用力蹬地,腰部用力,身体向后纵起,右脚落地,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左足弓贴于右足踝,竖项、沉肩、垂肘,目视右拳(图12)。
要点:右掌变拳成椭圆形运行,钻的要有力,同时左足蹬地,身体向上提劲,右足落于原左足后位,落地要稳,气要下沉,松胯塌腰,含胸拨背。
九、顺步底崩攀:左脚上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与左脚同步,左拳似箭崩出,要速度与劲力兼备,左臂微屈,肘下垂;右拳随左拳崩出,同时撤回至腰腹处,体重偏于右腿,沉肩垂肘,竖项,松胯,塌腰(图13)。
要点:出拳时既要有速度,又要发力,要全身协调,神形合一,拳脚同步,身法要求屈膝蹲身,拳势刚烈凶猛。
2十、顺步右崩拳(黑虎幽凋):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同时右拳崩出,拳眼朝上,高与胸腹平齐;左拳迅速撤至腰腹间,体重偏于左腿,右臂微弯屈,肘下垂,目视右拳(图14)。
要点:与左崩拳相同,惟动作方向相反。
十一、金鸡独立:右腕内扣,向内、向外旋转,使右拳心朝上;右脚同时撤至左脚后站稳发出震脚声,左脚提起,脚掌与地面平行,左脚弓贴于右足踝处;与右脚撤回同步,左拳从腰腹部冲出,经右臂上侧穿出同时内旋变掌,左掌向前方按打,高与胸齐,右掌速撤至腹脐处,双膝靠拢,双腿下蹲,上体微前倾,目视左掌食指(图15)。
要点:脚手要同步动作,速度要快,稳健、沉肩、垂肘、塌腰,神形合一。
十二、右横攀:两掌变拳握紧,然后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仍偏于右腿;与脚动同时,右拳经左肘下方拧劲向前冲出,拳心向上,高与胸齐,肘部微屈,右臂成弧形;左拳随上体左转,撤至右肘下后方,成阴拳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图16)。
要点:右拳向前冲出时,由阴拳逐渐旋转为阳拳,有螺旋拧劲和钻、压、拨之力;左拳同步后变为阴拳撤至右肘下后方,不可松懈;两胯要缩,膝要扣,头要顶,肩要松,右肩要向前顺,两脚脚趾扣地,桩要稳健踏实。
十三、左横拳:左脚向前垫半步,足尖微内扣,右脚随之向右前方上一大步,左脚再随之跟进半步,体重偏于左腿;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前拧劲冲出,拳心向上,左臂微屈向外旋转,高与胸齐,右臂向内旋转随上体右转变阴拳,撤至左肘后方,目视左拳(图17)。
要点:右脚进步要大,身体要保持平稳,不可上下歪斜,其它要点同右横拳。
十四、纵步虎形:右脚向前纵一大步,左脚跟进与右脚并齐,双腿微蹲,膝部靠拢;两手同时捋回至腰腹部变阴拳;左脚向前纵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双拳由阴变阳,从胸前颏下钻出,与口平齐,双拳突向内旋转,变掌向前下方扑按,似双劈掌(图18)。
要点:虎有穿山跳涧之功,凶猛扑食之能,故纵步要远,要求后腿蹬劲要大,落步要稳,不能摇摆,两肘和肋部摩擦紧靠,内旋变掌猛扑,劈按要打出虎扑之劲力。
3十五、(音驮)形:右脚向右后方退半步,左脚随之退至右脚侧,左足弓贴于右足踝处,脚掌与地面平行,成独立步,双掌捋回至腰右侧,变阳拳,左右拳瞬间回至腰腹部;左脚向前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膝部微屈,重心偏于右腿。
同时两拳由腰腹处两肘挤肋向前冲击,拳心向上,高与脐平,两臂微屈,两拳间距为一拳,目视拳面(图19)。
要点:两掌捋回变拳换位,与右脚后退同步,双拳冲击,与左脚上步同步;动作要平衡稳定,两肩要沉,腰要塌,两臂不可过直,腕部与拳心要保持平直,不可上翘下弯,双拳高不过胸,力透拳面。
十六、马形:左脚向前垫半步;两拳上崩,拳心朝下,停于头部两侧,高与眉齐,肩肘下沉;右脚向前上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双阴拳向下猛刨后平行推打,高与胸齐,目视双拳(图20)。
要点:此形取惊马前蹄腾空下刨之意,并加平行推打,拳臂上崩与左脚垫步同步,双拳下刨平推与右脚同步,落步稳健,脚趾扣地,后腿蹬劲,力透双臂,竖项、肩沉、肘垂、塌腰、缩胯。
十七、金鸡上架: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随之跟进一步,两脚平齐,右足弓贴于左踝处,双腿屈膝半蹲,成独立步;同时双拳变掌,右掌经胸前向左大腿外侧下插,掌心朝外,左掌由下方经胸前向上穿插,停于右肩侧上方,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方(图21)。
要点:右掌下插,左掌上穿,两臂要贴近身体,动作整齐,两手拇指、小指均向内扣劲,手与腕部平直,身体要稳定,不偏不倚,竖项塌腰,两膝靠紧。
十八、金鸡报晓: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膝部弯屈,重心偏于左腿;右掌尽力上挑,指尖上扬,高与眼平,臂微弯屈,左掌撤至腹脐处,掌心向下,两掌上扬下落要有挣劲,目视右手食指(图22)。
要点:右掌上挑,左掌下按,要与右脚落地同步,左脚蹬劲,双膝要挺,竖项、塌腰、沉肩、垂肘、脚趾抓地。
4十九、进步友劈掌:右脚向前垫半步,脚尖外撇45?,同时右掌翻掌下压,变阳掌手心向上;左脚向前上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右腿;同时左掌顺右臂内上侧向前劈下,高与肩齐,右掌向内旋转撤至腹脐处,两掌均成阴掌,目视右掌食指(图23)。
要点:右脚垫步与右掌翻压要同步,左脚上步与左掌前劈同步,竖项、沉肩、垂肘、含胸拨背、缩胯。
二十、进步右钻攀:左掌收回变拳撤至腰腹侧,同时右手变拳,两手均为阳拳;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45?,左拳与左脚同步,经胸前下颏处,向前钻出,快如闪电,前臂外旋拳外拧,拳心朝上,左膝向前微挺,右脚向前上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左腿;右拳与右脚同步钻出快如闪电,拳外拧成阳拳,两次钻出,拳与鼻尖平齐,目视小指,左拳内旋翻转成阴拳撤至腹腰侧(图24)。
要点:垫左脚与出左拳同步,上右脚与出右拳同步,整齐划一;出脚时脚趾要下扣,脚掌平面落地,钻拳要力透拳面,鼻与拳和脚尖成一线,要竖项、沉肩、垂肘,缩胯、含胸、拨背。
5二十一、画身劈掌:右拳不动,右脚向内大扣,身体左转180?,左脚同时撤至右脚内侧,左足弓贴于右足踝处,脚掌与地面平行,距地面约5—10厘米;左脚向前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左拳沿右前臂内上侧,向前钻变掌劈下,右拳变掌撤至腹脐,两掌心朝下,目视左掌食指(图25)。
要点:回身时转身与扣右脚、撤左脚同步完成,上左脚和劈左掌同步,要手到脚到,整齐划一,要竖项、沉肩、垂肘、塌腰。
图26至图50与前述动作相同,惟动作相反,可参考前述要点。
二十二、收式:第二次回身到第九式(图51),左崩拳,两拳变掌,两手向外翻转,双臂同步外旋,由身侧向上托起,掌心朝上,肘部微屈;当手与肩平齐时(图52),随即屈肘,前臂内扣,双掌经面部下按,随落随变至腹前侧,拳握紧停住(图53),左脚撤至右脚侧,成立正姿势,全身缓慢立起,两拳放开停于大腿两侧(图54)。
要点:练拳收式,是调整气息的关键,两拳至下腹时,体内气体全部呼出,在立起时要缓慢吸气至最深度,两手放于腿侧,要缓慢呼出,利于练后心平气顺。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