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经解(尚济)

合集下载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内功四经实用法》精讲——揭开《内功四经》之谜课程介绍《内功四经》流传已久,先是有清代山东青岛人王南溪注解,并传于同乡好友宗景房,后有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高徒宋世荣所得而名扬海内外。

宋世荣先生将《内功四经》之精髓融于形意拳,形成独具特色的宋氏形意拳。

传承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内功四经》历来为拳家所珍爱,最初在少部分传人手中流传,后慢慢公开。

当今网络发达,普通武术爱好者也能轻松获得《内功四经》原文。

但内功具体该怎么练?如何练上身?却让很多爱好者甚至形意拳传人们一头雾水,手捧真经却无从下手。

所以研习方法仍然是秘中之秘。

本课程就是打破秘而不传的规矩,删繁就简,汇总归纳,将《内功四经》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通过身法、桩步、呼吸、内功原理(养生)、劲力等几个方面,变成通俗易懂、可操作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本课程能成为一把为你开启《内功四经》大门的钥匙。

课程列表前言:内功四经简介主要介绍《内功四经》源流和课程的主要内容等。

第一课:下收谷道,上提玉楼——练习内功身法之关键《内功四经》中讲:“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为什么要收谷道?是提肛吗?《内功经》中讲的“龟尾升气”是怎样操作的?上提玉楼有什么作用?如何操作才是正确的?《内功经》中讲:“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这是表达的什么意思?如何操作?《形意拳谱》中讲:“一点灵光吊在眉”,是什么道理?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会找到答案。

第二课:委中大筋——构建下肢弓形发力的秘密《内功四经》中讲:“委中大筋竭力要直。

”委中大筋是哪里?如何找到感觉,练功中如何能用上它?如何在站桩或运动中体现出下肢的弓劲?委中大筋在弓劲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功十二大力法》中讲的:“坚膝曲腿如柱”,是如何做到的?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会找到答案。

第三课:膝盖要有四面劲——底练稳步如山的要诀《内功四经》中讲:“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內功經第一內功之傳,脈絡甚真。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井池雙穴,了勁循循。

千變萬化,不離乎本。

得其奧妙,方歎無垠。

龜尾升氣,丹田練神。

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脈絡,次觀格式。

頭正而起,肩平而順。

胸出而閉,背平而正。

足堅而穩,膝屈而伸。

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既明格式,下言氣竅。

氣調而勻,勁鬆而緊。

緩緩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內收丹田,氣之歸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

或坐或立,吸氣於喉。

發意送下,漸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

降有降所,氣吞俞口。

既明氣竅,再詳勁訣。

通、透、穿、貼、鬆、悍、合、堅。

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速也;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曰鬆,勁之渙也;曰悍,勁之萃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轉也。

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

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

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鬆肩以出勁。

折天柱以下氣,瞻合骨以立門。

橫勁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五氣朝元,周而復始。

四肢元首,收納甚妙。

〔練神練氣,返本還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頭足上下,交接如神。

靜生光辉,動則飛騰。

〔氣勝形隨,意勁神同。

以神帥氣,以氣帥形,形隨氣騰。

〕勁訣既詳,下言調氣。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閉目鉗口,細調呼吸,一出一入,皆從鼻孔,而少時氣定,遂吸氣一口,默想真氣自湧泉發出,升於兩肋,自兩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漸升於泥丸百會穴;降氣時,默想真氣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

丹田氣足,自能復於尾閭,達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復始,從乎天地循環之理也。

納卦經第二頭頸效法乎乾,取其剛堅純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鎮靜厚載。

肩背宜於鬆活,是以巽順之意。

襠胯又宜措緊,須現兌澤之情。

胸欲練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動莫測。

坎離為水火之象,水濟火,火濟水。

心腎為水火之臟,水宜升,火宜降。

神運經第三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

《内功真经》

《内功真经》

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原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
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内功经
二卷:纳卦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珠山宗景房序
2楼 评论者:天一生水 于 2008/12/23 08:24 评论道:
总 论
拳勇之术,古来不下数十家,曰探马、曰鉴子、曰罗汉、曰太祖、曰佛爷、曰武子,一切可惊可骇之名难以尽述。承人陋习,学此则非彼,学彼则非此,纷纷聚讼,日甚一日。而要之不得内功真传,拘家所纵,费尽苦功,终属下乘。犹之读书不能反约、泛览、博务,何能明道?又凡物莫不有其本,得其本而末随之矣。所谓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者也。近来习此道者,忘其本之为一,而逐其末之不同,分门别户,捏造名色,往往自为誉曰:“吾之术近路也”。不询其一以御万、简以御烦(繁)之道,茫然罔觉,何怪其临敌溃哉。夫宇宙之正道,原未有近路也,不过有本末先后耳。后此变化无方,皆前此循序渐进有以致之也,何有近路之可言哉?然则所谓本者何也?曰“ ”[注: 为“筋”之异体字,但从上下文观之,此处凡用 处,似应为“劲”字较妥,或许当时、筋、劲通用?然在以后的文中,也有、筋、劲同时出现的时候,看来又是有区别的。何以如此待考,现一律依原文刊出]也。顺进可以制敌,退可以自守,往来上下,无不如意。松、 小、背,不足以当敌,退不能自守,备多虚实,无非危机。由此言之, 固要哉。然不知 之纲领,不知 之枢机,不知 之归宿,虽有 犹未尝也。何谓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 之得失也;何谓之枢机?曰肩也,肋也。肩为臂之本,肋为气之窟,上以头部之精神,下以足腰胯之威势,周身之大关会也。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工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润而得生,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可以济气矣。故用之初,气 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夫气之浮沉、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

真传内功四经前言《内功经》是传统武学内功修炼之经典,被武林内家拳奉为“圣经”。

据资料记载:形意拳一代宗师、宋氏形意拳创始人宋世荣(字约斋,人称大宋)、宋世德(字辅仁,人称二宋)兄弟二人,得《内功经》等真传后,武功冠绝当时。

故宋世荣老夫子极力推崇《内功经》,从而引起了武坛人士之关注!《内功经》在社会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

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

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笔者所收藏的《内功经》贡献出来。

《内功经四篇》手抄本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模糊不清,再加上本次整理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错误难免,请海内外鸿儒硕士雅正。

如此,则广大武术爱好者之幸事也!内功真传珠山宗景房后序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

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

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内功正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有损无益。

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何况习内功乎?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

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

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

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井者,肩井也。

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

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

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

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本者,自然之真气也。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形意拳经解 形意八字诀

2005-12-15 21:44 回复
218.92.229.* 3楼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
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
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
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
时机稍纵即逝,非平时刻苦锻炼有深功夫的人,是颇不易作到的。
2005-12-16 21:03 回复
218.92.129.* 10楼
周身八字二十四法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每一作势,便要
处处合乎要求,不能有所侧重或有所偏废。因为人体是一完整的机体,
一肢动而百骨随,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方面的太过或不足,往往会
心并,气乃归于一。三意连即心意、气意、力意连而为一。也是要作
到内三合之意。三意中以气意为主,气意练好则可内应心意外帅力意。
三尖对即上边所讲的三尖。五行顺即“内五行要顺,外五行要随”,
架势所至而力气注之。四梢齐即舌齿爪甲毛发一齐发动。心晦指的是
练功时心意安静,不慌不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不外散。眼毒
2005-12-16 20:54 回复
218.92.229.* 9楼
鼻尖、手尖、足尖谓之三尖。凡一举手,先要三尖是否对准,是否在
同一个垂直平面中?三尖是否与发力方向一致?三尖对正,才能发劲如
放箭,得行意拳中“直”之妙用。凡发力必起于后脚跟,上过命门到
夹脊分别左右顺胳膊贯于掌指,如同一根钢性杆件一般,足跟微微一
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

《太极功行功心解》(尚济)太极功是马礼堂老先生在数十年研究太极功的实践中,根据太极原理对生理病理的作用,把武术与气功之精华结合起来,以袪病延年为目的而创编的一套功法。

不是传统太极拳套路的简化。

太极拳讲究以意帅气、以气运身,但对拳架姿势要求更为严格。

一般人学太极拳,也往往先学架子、走套路,然后再贯气。

而太极功则纯以呼吸行气为主,既不同于太极拳,又不同于一般气功。

简单朴素,独具一格。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1.动中求静,动静兼修。

动与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补充,互为依存。

有静才能精神内守,是大脑皮层得到抑制性保护,有动才能使肢体起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

气功之道,一在于养,二在于运。

静为养气,动为运气,静为本体,动为作用。

在练功时则是动中寓静,虽动犹静。

“定在心中,耳聪目明”。

由于动静兼修,因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要求。

所谓圆者以应其外,方者以正其中。

不过这种对外形上的要求,完全是为了是内气运行更加通顺,对机体之荣养更加充足。

如能按照要求,长期锻炼,便能收到宏伟效果,自然而然地完成炼敬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

筋骨柔韧谓之坚;内精旺盛谓之实;真气充足谓之壮;内气深谓之飞。

这四者是练太极功由浅入深和收效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四个过程。

学者如坚持练功,日久自有体会。

2.以意领气,意气相随,着重呼吸,贯彻始终。

“气赖血养,血靠气行”,这是一切气功都必须调整呼吸的原因。

吸气时,胸肋向上向外,横膈膜向下,胸腔扩大,腹腔缩小,呼气时相反。

横膈一上一下,胸腔一大一小,靠这种机械活动,能把内在的真气调动作用。

心脏的搏动,血液的循环,是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的,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我们可以用呼吸去推动它。

吸气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呼七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舒张。

所以调呼吸,可以加强血液循环,使其流通顺利,增进健康。

内功经上说:“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升后降,一起一伏。

”练太极功用的是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肋骨上举,小腹内敛,提肛缩肾,调动足三阴之气上升;呼气时小腹肛门放松,肋骨向内向下,足三阳之气自然下降,直达涌泉,其气渐小,如龙潜虎伏。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内功四经》⼜名《内功真传》,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

清代郎琊⼈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知。

后此书流⼊形意门中,⽽促成宋⽒形意之名震武林,⾄此才书因拳显、名因⼈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林⼈⼤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内功四经》的⽂字⼀起没有⼈⽤⽩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直没有见⼈⽤⽩话详加说明。

与此情况相伴的是⼆⼗⼏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此《内功真传》来指导⾃⼰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

⼀、《内功四经》原⽂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滚滚;井池双⽳,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叹⽆垠。

龟尾升⽓,丹⽥练神,⽓下于海,光聚天⼼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起,肩平⽽顺,胸出⽽闭,背平⽽正,⾜坚⽽稳,膝屈⽽伸,裆深⽽藏,肋平⽽张。

既明格式,下⾔⽓窍:⽓调⽽匀,劲松⽽紧,缓缓⾏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出⼀⼊;先提后下,⼀升⼀伏;内收丹⽥,⽓之归宿,吸⼊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道,上提⽟楼,或坐或⽴,吸⽓于喉,发意送下,渐⾄底收。

升的升路,肋⾻齐举;降的降所,⽓吞俞⼝。

既明⽓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通,劲之顺也;⽈透,劲之速也;⽈穿,劲之连也;⽈贴,劲之络也;⽈松,劲之涣也;⽈悍,劲之萃也;⽈合,劲之⼀也;⽈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松肩以出劲。

⽈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五⽓朝元,周⽽复始,四肢元⾸,收纳甚妙。

练神练⽓,返本还原,天地交泰,⽔升⽕降,头⾜上下,交接如神。

静⽣光芒,动则飞腾,⽓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以⽓帅形,形随⽓腾。

劲诀既详,下⾔调⽓:每⽇清晨,或坐或⽴,闭⽬钳⼝,细调呼吸,⼀出⼀⼊,皆从⿐孔,⽽少时⽓定,遂吸⽓⼀⼝,默想真⽓⾃涌泉发出,升于两肋,⾃两肋升于前胸,⾃前胸升于⽿后,渐升于泥丸百会⽳;降⽓时,默想真⽓由泥丸降⾄印堂,⾄⿐,⾄喉,⾄脊背,透⾄前⼼,沉于丹⽥。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

《内功四经》中的“内功十二大劲注解”之原文与阐释。

《内功四经》中的“内功十二大劲注解”之原文与阐释,目的是让习拳者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内功十二大劲”的具体内容!此文摘自拙著《古拳论阐释续编》的“再版书稿”中。

“内功十二大劲注解”阐释第一大劲曰:底练底者,足也。

练者,练之于地也。

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皆练底之功也。

用法俱在《内功经》。

外用有二:一勾敌人之手足,须曲吾足尖向内弯起,以外劲胜之;一封敌人之足,须将裆劲全坠于地,以内劲胜之。

阐释足为一身之根,根固则身稳,双足敷平于地,劲意在足踝处,则双足与地如胶似漆,便于蹬踩用势,谓之:“炼之于地”。

步法如舟车,载人闪展进退腾挪。

足根尖稳健,则步法方能虚实分明、灵活以至用。

有步法歌诀为证:两膝微弯力自然,撑前牮后练成坚。

之从顺闪腾挪便,玄经斜出反回圈。

翻复旋风肩平硬,膝雄跟踹带勾臁。

跟落指悬神化用,轻浮坚固步中玄。

《拳经拳法备要·步法指要》歌诀中点明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在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马有疾蹄之能”,皆言两足之意。

即“炼之于地也”的足根稳健之功能,一身动变之根基。

有此双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载身进退闪展腾挪之用;亦有双足立步生根之能,劲从足下升起,传于腿,主宰于腰,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以助拳势攻防之威力的作用。

此乃“凡遇敌之时,百般用劲,稳然不动”之精义。

故此可知,双足之妙用,是决定一身拳势攻防有效与否的关键。

故将双足静定厚载、灵活变化、立步生根,视为第一大劲的功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

然练足、练步之法,皆在“经文”内叙述清楚了,学者可循序渐进而求之。

上述乃双足的自身内用之功能。

外用有两种方法,习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功经解内功经解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

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

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

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

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

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

额上正中谓之天心。

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

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

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

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

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

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

”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

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

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

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

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

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

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

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

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

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

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

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

调息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

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

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

再上达於百会。

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

故必以舌顶上顎去接气。

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

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

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閭,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

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

如此迴圈,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

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敍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縐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

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

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於斯。

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

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

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

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

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

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

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

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

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

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

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

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

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即指此也。

(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

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

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

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

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

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

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

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

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

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

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

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

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

松肩,坠肘,心空,腹实。

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

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

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

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

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

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

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衝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

十几分鐘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復正常。

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

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

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

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

“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

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

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

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

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

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

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

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

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

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

一般採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

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

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

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頦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

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

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

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

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頦内收,项自竖起。

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

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

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

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

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

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

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

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

丹田沿大腿内侧下於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

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於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

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

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

息息相通,随心所欲。

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

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

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

是高级阶段。

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

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

道家叫做“阴阳易位”。

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

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

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

无论採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

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

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

”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

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

功夫进入深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

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