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众师之技 求形意真脉

合集下载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言: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太极拳界公认的拳论之一。

在现在极少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所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澄甫公对此专门注解,并作为“王宗岳原序”视之。

著名太极拳家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也收录此拳论。

研读此太极拳论,虽然简单易解,但是真正体悟上身确是不容易。

我对此拳论的体悟,也是时断时续地时有所得。

特别是自己“龙虎劲”的骨架基本形成之后,回过头来再体悟此拳论,甚是敬佩前人的太极智慧。

前段时间,陆陆续续和拳友分享了一些体悟。

应拳友相邀,形成文章合集,以便于拳友参阅。

一、气敛入骨的关键所在是什么?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杨澄甫先生注解: 心为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沉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我的行拳体悟体悟有四:之一。

关于行功心解的释义,太极老人黄元秀先生的理解也是非常中肯。

他说:“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

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

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何谓心解?我查了查字典,即心中领会的意思。

之于太极拳,我们关键要领会什么?四个字,动静双修。

之二。

肾主骨,肾充则骨强。

静养肾,心静才会让肾气充足。

进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调和、水火相容的平衡关系。

若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活中,烦躁是肾的克星。

为什么肾虚的人脾气大,容易发火,情绪不稳定?心火和肾水阴阳失去调和所致。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金仁霖先生,字慰苍,汉族。

嘉兴人。

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祖居惟善堂。

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

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

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

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

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余,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

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

其时,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1958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昧。

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

并担任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金仁霖老师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的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意拳正轨

意拳正轨

意拳正轨日期:2002-2-25 15:25:25作者:王芗斋来源:搜集编辑:黄志宇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推按精义》

《推按精义》

《推按精义》顾名思义《推按精义》,暨是“推拿、点穴,按摩”疗法,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精辟要义。

《推按精义》书名,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收载《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一书里。

据该书介绍《推按精义》曾出版于宋代(南京有版)。

以往在师徒传承过程中,将此术均视为“秘笈”绝不肯轻易露世……在中华民族新盛世到来,补著者沿续了受师承而获得的《导引按跷经》中的理论,同时又参照了诸多老前辈的实践经验,依据我师徒二十六代人,在千百年风雨行医的生涯中,所继承累积下来的临床经验,为承传中华民族璀璨瑰宝融入到中华民族新盛世,为伟大民族复兴而执笔补著了《推按精义》以往的佚失。

今置身文明科学昌盛时代,值此,奉献于我们这一具有五千余年悠久文化的伟大民众,夙愿我中华民众与人类文明共进同登寿域。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谬误在所难免。

值此拙作,抛砖引玉,敬请同仁斧正。

郝连成甲子春於馆斋“贻福堂”序言“推拿与点穴、按摩疗法”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大众疗法,长期以来备受群众的青睐。

此种疗法,只要医者理论全俱、施术妥切,它的适应症则很广泛。

由于临床施治的手法适宜,便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的痛苦及毒副作用,可以说:它是一门高雅的医疗保健技术。

“推按疗法”既不耗费更多的财贷相助,又可随处施治。

仅凭医生的一双手,便使患人的疾病得以康复,因此被人们誊为“手到病除” ,“妙手回春”……面对推按临症中的一些顽点、难点、及疑难杂症,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妥切施治,并以综合素质来提高人体健康的水准,保障人们健康生命质量,在此仅提供一古老传统文化素材。

为新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这一宏伟目标,本人深信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延续下来宝贵的“推按疗法” 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此书是无数前辈们血汗的积累,虽经作者在多年行医生涯中历证。

可是面对璀灿浩瀚的中华传统医药文化而言,实在是视闻见寡、疏漏及错误在所难免。

值此抛砖引玉,携手与酷爱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同道们为争进人类的健康以献微薄之力,以此缅怀那些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默默无闻献身的千古前辈们,永垂不朽!郝连成於壬午岁正月望日自序自天师(歧伯)以来,医门传承弟子,疗民疾、兴医药、令子孙繁衍功德无量……。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王宗岳张三丰太极拳论原文

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

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此五行也。

棚、捋、挤、按。

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

采、列、肘、靠。

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

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

形意拳站桩秘法[转]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上)...大森林木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

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

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

”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国术,在龙形。

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余云:“拳也者,不可片时辍也,可辍非拳也。

”国术真入道者,人练拳如鱼得水,人辍拳似鱼离水。

一个孙门内家拳实修者的练功心得2郭西金是拳中规矩吗?拳是天地能养人,拳是美酒能醉人,拳是知音能解人,拳是仙佛能渡人。

真诚希望各位会员有空就多练劈拳,咱们的国术真功全在里面,拳中真意言语无法尽传,您能多练多看,得了我的拳意,就得了真传。

国术习练之初基,在专而不在博也,形意之五行拳,劈拳一通,诸拳皆通;祖师尝云:“通者,拳与性合。

每出一手,既合其拳之性,亦合自身之性,如此方可称通。

”国术乃生生不已之道也,练好劈拳,即能生五行,养五脏。

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业随身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内家功夫真传形意拳三体式在近代中国武术史上,形意、八卦、太极是流传最广泛的三大内家拳术,并且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名家名师,他们对内家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文:大道至简的形意桩功――三体式:形意拳非常重视三体式桩功的训练,有"万法源自三体式"之说。

因此初步练拳入要站三体式,站三体式内三合,不挺胸,不可鼓腹,不尚拙力,这拳中三。

为什么要从站三体式入手?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ymgsxyh论形意拳的三体式-----郭云深。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的佼佼者,以其显著的功效而闻名于世,其属于中国功夫中的传统的内家拳体系,有很好的健身养生和技击的效果,下面就郭云深的文章"形意拳三体式"让大家了解下形意拳的特点:形意拳之道,练之极易,亦极难。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序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教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

竣稿后,命余序之。

三家之术其意本一。

大略务胜人。

尚气力者,源失之浊。

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那么清,清那么技与道合。

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

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

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

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外行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

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

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

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何尝负之。

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境艺无二之旨。

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

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仲冬靳水陈曾那么序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当中。

夫道,一罢了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之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那么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假设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前人创内家拳术,令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躯体力行,以合其道,那么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终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漫谈内家武学

漫谈内家武学

漫谈内家武学江涛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

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

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其远古而兴,中古而盛,近代而衰。

冷兵器时代结束,其征伐作用已不显,唯其修炼身心,延年益寿之宗旨愈明矣。

观武林现状,门派林立,宗师辈出,神乎其神。

实则似是而非,真法已失,规矩已无,抱残守缺,自高自闭,误己误人,去武道远矣。

可谓大道式微,小术畅门。

正宗传统功夫不绝如缕,诚可叹也。

多少习武求道之士,久炼而不得其妙。

余承真师明训,得传统武学一脉真传。

自知修悟不足,德疏才浅,然不敢以一己之私怀璧自珍。

功者公也,私则有违天道。

祖师法乳,天地育化,薪火相传,冀有缘有德有识者得之,利在天下。

沧海桑田,世道变迁,然中华武魂与天地共长久。

余既身列宗门,不忍坐视武道消亡,武学失真,遂行此文,志在正本清源,阐明传统功夫,弘我中华武学。

一、武学源流诗云:大道相传师法祖,灵气流化地人天。

贤侠剑道游江湖,龙虎神佛隐人间。

九派生成壮武林,三教脱胎演先天。

沧桑览尽千江月,武魂历劫万古间。

武术,起源于远古。

先民于祭祀舞蹈,引发身心感应。

于人兽相搏,练出攻防纵跃。

于部落征战,推演排兵布阵。

经时历久,进化为武术。

渐演渐进,武术始为一种社会文化,融汇百家之理,而升华为武学。

历尽沧桑,流荡千古云烟。

贤侠剑道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乃述兴周伐商之际,志怪人物之野史。

当时,侠义人物始若隐若现。

通都大邑,深山大泽,不乏奇技异能之士,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神龙见首不见尾。

春秋战国,剑侠之风渐盛。

其慷慨悲歌有荆柯,剑艺精绝有袁公、越女。

正史记载始于《史记•游侠列传》。

汉唐之际,数百年间,贤侠剑道之流,出入于儒释道三教,以习武修身为生涯。

或隐迹于江湖,抱打不平,替天行道。

或置身于方外,参禅访道,游戏红尘。

诸风尘侠隐,精研武学,术有专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一九四五年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祖辈均练习长拳,当地“红枪会”总坛就设在我家。

年跟随姑父于芝绍习练白西园形意拳。

1960跟随刘佩满、张严两位恩师习练李旭洲所传山西宋世荣支脉形意拳。

习练三年后二位恩师说:“我们所会均已授全,你可以和众位师伯习练他们的特点。

”于是华瑞龙师叔带领我到了张贵良师伯那里,学到了“龙形抱裹”的特性;跟王茂轩师伯学会了腰的阴阳旋转;跟李西凤师叔学会了部分十二形套路;跟皮秋寒师伯学会人文文化及扩缩的原理:从卢忠仁师伯处学习整理材料及每式的分析方法;在沈恩桐师伯处令岳氏六首得到了很深的提升;跟于连发师伯学会了捌身之法;跟周连聚师叔学会了催力;在华瑞龙师叔处学会了李旭洲秘传虎形和马形;在韩启胜师叔处学会了钻拳如弹丸;在李友年师叔处学会了燕形抱裹的操练法以及抖翻等等。

我的两位恩师的大师兄孟鸿福对我的神、意、气的修炼帮助极大,我跟他学会了用神打人,明了了神外找神、神外找四平的原理和功法。

在恩师众人的教诲下,我完整、系统地掌握了李旭洲师爷的“内浴八式”及“八个大伸筋法”、“八个大桩法”,并对“切金断玉”、“玉树挂宝衣”、“出手成式”、“变劲不变手”、“柔身法”、“空中游泳等技艺,有了很深的心得体会。

在我23岁时,每天骑自行车到40里路张贵良师伯处习练“翼德十三枪”以及各种行步。

连续不断每周三四次达数年之久;孟鸿福师--伯(1899年――1996)曾在白云观出家三年,他传我一些北京白云观修炼功法,传授我“玄中玄,妙中妙,男子怀胎谁知道,你是谁,我是谁,你我是谁他是谁”等高妙的拳理。

在孟师伯,还能经常聆听到师爷历史以及各位前辈的趣闻。

多年来,向卢忠仁、皮秋寒师伯交谈武功心得及聆听他们的习武经历,也让我获益匪浅,至今我仍保留着与他们的谈话录音以及卢师伯的练功影像。

由于向20多位,师伯叔虚心学习,大家的教诲使我在本门内获得了较高的功法和技击之艺,所以人送雅号“小李旭洲”。

我25岁时走访沧州白头杨八楞之孙成为好友,25岁走访沧州陈铁头前辈。

我在26岁时系统地抄写了李旭洲师爷的笔记,并请汪竺峰前辈用小楷书写成书在门内传播。

70年代走访洲煎茶铺狄振东,拜访裘稚和、魏美茹、马其昌、莫柏松等等前辈受益匪浅。

后又拜“津北铁罗汉”石玉山之师弟王春甫(字楹洲)学习正骨。

18岁时经刘树田大爷介绍拜朱万年之弟子金针王宝元为师学习针灸及中医和武功书法。

1981年,与郑企平、卢忠仁、任文柱等先生一起到河北省参加挖掘整理阴阳八盘掌,我主要负责章次、姿势的整理和校正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我把各师伯叔的特性,把李旭洲师爷的武学汇聚在一起,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逐渐懂得了形意拳“松节强筋”、“从直中求”的法则;明白了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明白了“形意拳练劲不用劲,找劲不使劲,无劲而有劲的接骨逗榫”之法。

明白了伸缩、刚柔相济的特性。

掌握警弹力,对于外刚内柔,内柔外刚完全掌握了“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元”。

不出筋力而骨生棱的原理及手上的两个八字诀,对脚下的八字诀均有很深的体会心得。

为了练好鸡形步,两年之久每天下蹲行走20里路;为求射腿七天不停;为了体会八大桩和八小桩的不同,每天每桩单一练40分钟数年不断,后来练得了如中央十频道播放的“中华神功”中的抗击打的功法。

充分体验了不用外操,通过内里修炼而做到了“如铁裹棉”的功法。

我的两位恩师把“肉要脱骨”的原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我全部掌握了“劈拳大桩”功法系统的方法,真正的掌握了“劈拳单操”法,并且完全继承了“七棍”的精华。

掌握了“五行枪”的五行拳的操练法和“龙探身、蟒肌壳”的三步练法和功用。

并接续了李旭洲师爷的“掸佛”之法。

完整系统理解“练武”不是武,是武不是武的精辟经典理论。

对于挑起经筋有独到的体验和心得。

完整地做到“三窝”、“身如鸡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真正理解并汇聚在身。

1973年我曾拜献县义和拳老师杨月波习练六合大枪的枪点。

在2009年11月23日拜在杨少侯小架人盘武术家丁宗正老师门下,成为丁师关门弟子并亲授拳谱及光盘,并得到大师兄侯瑜京厚爱,又受到师兄于学模、陈汝庆等人的帮助。

我现存八卦名家徐梦桥老师的八八六十四掌的拳谱,但我不会练。

我还存有李存义的“太极、八卦心意六合手抄原本”。

我在上小学时由刘树田大爷(同学刘风琪父亲)亲传燕青拳,并亲自给我复制了一本“青龙剑谱”,同学刘风琪奶奶曾亲身传授过我习练,传授我“剑走飘”的真谛,对我后来的习练形意拳有极大的帮助。

我在1980年还曾在北京马行义先生处,得修剑痴的通臂拳谱借阅6个月,在该谱中也有和形意拳的理论相同如“提胯”以及“鼠步”等等高妙之处。

“文革”时期,王宝元老师被冤入狱7年之久,但我仍坚持经常到老师家探望。

王老师平反回家后,便叫我去他家重新拜师,后传授给我和书上不一样的家传歌诀、穴位,为我后来在中医上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也掌握了李旭洲师爷1945年到天津时传授弟子们的“七星锤”三趟,“连环拳”三趟。

主要每趟均有初练者的,有功力的,年青人练的,懂得了因人施教的方法和原理。

1980年,孟鸿福师伯和他的众师兄弟,认为我系统掌握了李旭洲所传的宋式形意拳的精华,并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完全可以发扬李旭洲所传的形意拳法,因而共推我为李旭洲再传掌门人。

李旭洲师爷1953年底1954年初,在贺龙元帅主持的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上任裁判长时,打破门户之见,广交各门各派,这段历史,是我永远的榜样,我现在也不分门派,不分支系,为延续传统中华民族的瑰宝形意拳而甘愿奋斗一生。

相关链接:
李旭洲支派形拳
形意拳创始人是河北深州李能然先生。

宋世荣先生是李老能八大弟子之一,功力精湛,开创了独具风格的宋式形意拳。

宋世荣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儿子宋虎臣、侄子宋铁麟以及弟子贾蕴高、任尔琪等。

李旭洲是宋虎臣的重要传人之一,上世纪40年代,由山西来到天津,从此,宋式形意拳李旭洲支派在津门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津门武术的一支奇葩!
形意拳在传承过程中演变成众多支派,李旭洲先生所传承的宋式形意拳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该派拳法体用兼备,兼具技击、养生双重功效。

李旭洲具备超强的技击实力,从山西来到天津后,与津门名家切磋交流众多,罕有败绩,他的弟子大多是带艺投师,具备很好的武术功底,与他交手告负后才拜师学艺的,李旭洲也因此赢得“盖东凹”的美誉,李旭州有在册弟子36名,他根据每个弟子的身体及客观条件,因人施教,胖、瘦、弱、强身体条件得到充分利用,武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各有“一招鲜”,人称“36罗汉”。

李旭洲支派形意拳在内功的练法上,以《内功四经》(《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为纲领,内外兼修,气劲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