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写作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方案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学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纸上,我开始构思这个学期的第六单元教学方案。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单元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自然景象。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草原》——描绘草原的壮丽景象,展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春》——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3.《济南的冬天》——以济南的冬天为背景,表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4.《雨的四季》——通过描绘雨的不同季节特点,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词语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
4.写作: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绘自然景象。
5.评价与反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
2.任务驱动:布置有趣的课后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具体教学设计1.《草原》导入: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壮丽。
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写作:布置描绘草原景象的写作任务。
2.《春》导入:播放春天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阅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讨论与分析:分析文章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写作:布置描绘春天景象的写作任务。
3.《济南的冬天》导入:展示济南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教案(含范文6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教案(含范文6篇)追寻人类的起源【单元导写】本单元作文是根据“人类的起源”的讨论为基础,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一、学习目标1、培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训练说明的语言,做到准确、简练而不失生动。
4、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写作训练1、参考题目“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故事”、“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我看‘神创论’”、“‘外星人说’之我见”……2、思路点拨(1)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进化论、神创论、外星人创造论等。
(2)人类起源研究的现状。
(3)举例说明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4)反驳“神创论”。
(5)对“外星人说”的支持或反驳。
3、技法指导(1)对材料的筛选、梳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
(2)说明的文字宜平实、简明、准确。
(3)议论文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病文呈现】人类的起源当一个婴儿会咿呀说话的时候,他一定会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一定”这个词用得不妥,可以换成“也许”、“可能”一类的词。
)妈妈会:“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那妈妈是从哪里来的呢?”“外婆肚里来的。
”“外婆又从哪里来的?”“……”(这里缺乏过渡,显得与下文衔接不紧。
)相传在很久以前。
在热带雨林和广阔的草原上,有一种古代灵长类动物——森林古猿活跃在那里,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后来森林古猿不断分化和迁移,分化为罗摩猿和森林猿。
后来人类学家又找到了腊玛古猿的化石,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恩格斯称他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所引用的材料不够具体,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相传人类学家于1924年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
这种古猿可以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一般认为:粗壮型是南方古猿发展中已经绝灭的旁支,而纤细型古猿则是人类的祖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共包含3篇文章,《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不同文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文风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讨论话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六单元21 小圣施威降大圣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教案课题《小圣施威降大圣》课型班课课时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变化的情节,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变化多端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古典文学表现手法,如“法天象地"、“麻雀儿”、“饿鹰儿"等意象的运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分析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变化的策略和智慧,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短剧或连环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孙悟空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二郎神机智勇敢、尽职尽责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析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在困境中需要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学地位和历史价值,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古典文学语言,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神仙、妖魔等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情节分析与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情节,分析双方变化多端的斗法策略,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紧张感。
文学表现手法:着重讲解课文中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法天象地”、“麻雀儿"、“饿鹰儿”等意象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中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生动形象的描写。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分析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性格特点,特别是他们在斗法过程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变化多端的策略,以及这些特点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论语十二章教案冀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精)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全)

第六单元本单元教学大纲教学导航【主题分析】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乘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本单元的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体裁多样,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的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文章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我们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2. 能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4. 培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注意思考这类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1. 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仔细品读课文中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揣摩精彩语句的巧妙。
2. 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 用课内学习的方法和获得的体验扩展课外阅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这类文章对自己的启发意义。
【教学指导】1. 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 进行一次课后小型的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课时安排】《皇帝的新装》 2 课时《诗二首》 2 课时《女娲造人》 1 课时《寓言四则》 2 课时21皇帝的新装教学导航【教学内容】课本第120—124 页【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 做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3. 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4. 理解童话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能力。
6. 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做一个纯正无邪的人,提升价值观。
【重点难点】1. 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丰富的词汇、句式,提高表达、交流及写作能力。
5.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女娲造人》的基本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及意义。
(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盘古”、“混沌”、“捏塑”等,掌握相应的词汇、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神话传说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塑造女娲形象。
(4)体会神话传说中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举例:
-在讲解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强调女娲用泥土捏塑人类、用五彩石补天的壮丽场景,让学生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掌握“捏塑”、“五彩石”等生字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表达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手工活动,用泥土模拟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创造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手工活动的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女娲造人故事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女娲造人的过程和神话传说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与神话的差异,以及分析故事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指导》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六单元写作指导》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单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写作指导、写作素材、写作训练和佳作欣赏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尝试。
但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写作思路不清晰;2. 语言表达不准确;3. 写作素材积累不足;4. 写作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2.学生写作思路的培养。
3.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3.实践法:学生动手写作,教师及时指导反馈。
4.激励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写作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优秀写作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借鉴,同时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写作心得,教师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写作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写作课
【学习内容】
教材:《发挥联想和想象》
图书:《蔚蓝的王国》
【学习目标】
1.延伸阅读,进一步理解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合情合理而有意义的想象对于写作的作用。
2.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写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夸张荒诞的童话,生动优美的诗歌,天马行空的神话,活泼有趣的寓言,本单元的阅读简直是一次美妙梦幻的神奇之旅。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写作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好比长出了“顺风耳”和“千里眼”,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
二、读教材,明方法
1.快速阅读教材“写作”中的《发挥联想和想象》,圈点勾画关键语句,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信息。
答案示例:
联想和想象概念的区别: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而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
初学写作时常用的方法:“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要求:一是联想要自然恰切;二是想象要合情合理;三是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2.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哪些作品蕴含着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呢?
答案示例:
(第六单元课文略)
(1)《世说新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2)《春》: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荷叶·母亲》: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三、读名作,悟技巧
阅读图书中“联想与想象”单元的片段集锦和《蔚蓝的王国》,用波浪线勾画出运用联想或想象手法的句子,从联想和想象恰切、合理、有新意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学生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展示。
答案示例:
(1)郭沫若《天狗》:诗人借助天狗吞食日月的故事,在奇特虚幻的境界中奔驰想象,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
(2)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话把荷叶比作舞女,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动形象;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的形态,巧妙地用了拟人的修辞。
这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上体会到荷花的魅力。
(3)夏衍《包身工》:包身工与墨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受剥削这一点上。
相似联想的运用为下面的议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屠格涅夫《蔚蓝的王国》:文中描绘的梦幻王国,比天堂还美丽。
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情绪,全都寄寓在这“蔚蓝的王国”里。
四、作文实践
1.故事接龙。
“这是一个静谧的夜晚,广袤的苍穹中点缀着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星,仔细看去……”
请同学们把它作为故事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试着讲下去。
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多抽取几名同学的习作,集体评议。
2.独立创作。
你有没有憧憬过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在做什么呢?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以“十年后的我”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可以让学生课下完成,也可以在下节语文课上完成。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作文完成后,建议再上一节作文评改课。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评改:
(1)想象新奇独特;(2)想象内容丰富,表达生动;(3)运用修辞手法;(4)想象合情合理;(5)思想内涵明确。
【板书设计】
发挥联想和想象
恰切合理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