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什么有什么内涵

家国情怀是什么有什么内涵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那么你对家国情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家国情怀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家国情怀的简介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第一,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
第二,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
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奋斗到底

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奋斗到底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奋斗到底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中每一个个体都怀着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特点,他们将这种情感深深地植根在内心深处,使之成为奋斗的力量源泉。
无论是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还是在全球事务中,中国人民总是毫不保留地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首先,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们对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上。
多年来,中国持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亿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汗水和智慧。
他们愿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无论是科技创新、农村建设、还是城市改造,中国人民总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努力实现祖国的发展目标。
其次,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也展现在他们对国家安全的坚定捍卫上。
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内政建设方面,也表现在国家安全的领域。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各种威胁和挑战。
然而,中国人民始终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中。
无论是加强国防建设、打击恐怖主义,还是维护领土完整,中国人民都以坚决的态度和行动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此外,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宝藏。
中国人民深深热爱着自己的文化,并将其视为家国的象征。
无论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弘扬,还是汉字、中医、太极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人民都以自豪和激情投身其中,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给后代,并让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最后,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们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态度上。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已经紧密相连。
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争取利益,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倡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家国情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家国情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在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家国情怀。
这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情感,是对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和牵挂。
无论是身处何地,无论是风光明媚的南方还是苍茫辽阔的北方,中国人民始终将家国情怀作为精神纽带,激励着他们为祖国繁荣稳定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历来有着深厚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无论是诗人、士人,还是农民、工人,爱国之情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的《国风》歌颂了各地风土人情,传承了家国情怀;历史上的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用笔墨书写了对祖国的热爱;红军长征时的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地为了追求自由、民主的事业,坚守在中华大地上,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
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家与国的深情厚意。
在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依然持续而深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一切离不开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和热爱。
他们为家乡的繁荣和祖国的进步默默付出,绽放着爱国之情的美丽花朵。
首先,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体现在他们对祖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还是传统的饮食、服饰,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此外,中国人民还通过举办文化庙会、传统节日庆祝等方式,将家国情怀融入民间文化,传递红色基因,弘扬文化自信。
其次,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祖国繁荣和安宁的期望上。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家,在全球舞台上,中国奋发有为,不断追求国家发展的新高度。
无论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治理、生态环保,中国人民都积极参与其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心系祖国的繁荣稳定,志愿参与社会建设,在各个领域中展现爱国情怀。
最后,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坚守上。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家国情怀》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中国精神系列——家国情怀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
——青年演员罗海琼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由多个相关联的名句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
第一句话“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是说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句话谈的是“爱国”“奉献”方面的问题(关键词“爱国”“奉献”),当国家有难时,或者为了国家利益,革命先驱敢于牺牲自己一切,这是此句的主要意思。
第二句话“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反映出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责任担当,从这句话可以提炼出“奉献”“责任”“担当”等关键词。
第三句话是青年演员罗海琼在接受《华商晨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当时记者问罗海琼:你现在很幸福吧?你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罗海琼回答道:是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里很满足。
每个人幸福的标准都不一样,不需要轰轰烈烈,也不需要大起大伏,只要身边最亲近的人每天都开心,健康快乐,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这句话,表达了青年一代的幸福观和人生追求,他们追求的是“简单平凡”,关注的是“亲情”的温馨幸福。
可以提取“平凡”“家庭”“亲情”等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寻找契合点;这三个句子,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内在联系。
三句话,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人生追求。
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牺牲时年仅32岁。
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人生追求是“为国献身”。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作文素材七篇

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作文素材七篇关于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作文素材七篇在个人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都接触过作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作文素材(精选篇1)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
身为祖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后继者,其身不正,则如何?山河飘絮,因而当今学子应以辨别是非,知荣明耻,求知修身为本务。
吾辈当怀爱国之心,以报国为己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显岳飞报国之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林则徐尽忠之心,位卑未敢忘忧国是陆游爱国之情。
忧国者在,国在;爱国者亡,国灭。
纵观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奋斗,更有甚者为国捐躯。
众志成城,筑起泱泱大国的风采,这是血的洗礼,是真理的展现,是奋斗的成果,不是旦夕间便可成就的。
鲁迅有言我以我血荐轩辕,这种精神是能撼天动地的。
当我们为中国的深厚文化而感到骄傲时,当我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而感到自豪时,我们是一个接受者,接受着辉煌祖国所带给我们的优越感。
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接受者,我们应该付出,应该成为一个为国的付出者。
但是,请问,我们为我们的祖国做了什么?我们能否让明天的祖国骄傲?我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我们还需要时间,我们在小心地彳亍而行,摸索着前进的方向。
爱国不是口号,爱国是一个信念,是精神上的动力,需要我们付诸于行动。
爱国,无需我们受榜棰缧绁,幽于圜墙之苦。
吾辈当清醒,非淈其泥而扬其波,对于事务应有正确的判断。
爱国,只是一个纯净清醒的认识。
相信,并且一直努力着,铭记着。
我坚信,没有爱国之心的理想只不过是黄梁一梦,没有爱国之心的蓝图只不过是一张破乱的废纸,没有爱国之心的立志只不过是一个谎言。
今天的学习,不只是为了你的就业,是将来能为我们的祖国多做一份贡献,让祖国以你为荣。
学习,小则关乎未来,大则关乎国家发展。
中国精神的体现与传承

中国精神的体现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中国精神则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品德和世界观,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精神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生活态度。
它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精神的体现之一是崇尚和平。
中国历史上,和平一直是人民的愿望和国家的追求。
尽管中国曾经历无数的战争和动荡,但和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人民崇尚和平,强调和谐共处和友好合作,这种和平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强调“和为贵”,弘扬礼义和人伦,提倡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的和平精神不仅贯穿于国际关系中,也指导着国内社会的发展。
中国精神的体现之二是家国情怀。
家庭和国家的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紧密,中国人民对家庭、亲人和祖国有着深厚的情感。
家国情怀表现在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上。
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节日,中国人保持着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国的归属感。
中国精神的体现之三是劳动精神。
劳动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之一。
中国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以勤劳、朴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投入到各种劳动中。
劳动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和热情上,也表现在对知识的追求和创新的精神上。
中国人民对于勤劳和创造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坚持,这种劳动精神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与使命。
只有通过传承,中国精神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承不仅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也包括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和教育。
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国精神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一、家1.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认为“家和万事兴”,即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先有一个良好的家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孝敬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行为之一。
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规范。
2. 家庭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应该承担起照顾老人、教育子女等责任。
这种责任感不仅仅限于亲属关系上,在社会上也同样存在着。
二、国1.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爱国的故事和典籍,例如《孟子》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被视为一个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2. 社会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在社会上的责任。
这种社会责任感不仅仅限于自己所在的小区或城市,而是涵盖整个国家和民族。
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世界1. 世界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阔的世界观念。
早在古代,中国就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交流和贸易。
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的态度。
2. 和平与友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与友谊也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和平使者和外交家,例如郑和、玄奘等。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平与友谊的重视。
四、现代社会中的家国情怀1. 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它。
例如,在家庭观念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
2. 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主题素材

家国情怀主题素材家国情怀是一个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家国情怀主题的素材,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个主题。
1. 家庭责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摇篮。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责任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
人们应该尊敬和照顾父母、配偶和子女,为家庭的幸福和繁荣做出贡献。
这种家庭责任观念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诗经》中的诗歌和《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
2. 社会奉献除了家庭责任,家国情怀还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例如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他们的事迹表明,个人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进步和民族繁荣做出贡献。
3.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它是指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在中国文化中,爱国主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
人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而奋斗,为国家争光。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屈原的《离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文学作品都表达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4.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家国情怀的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义理”等观念,以及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家国情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英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禁烟、红军长征等事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这些英雄事迹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精神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精神是一个很宏大的一个命题,我们有无数部鸿篇巨着来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它,却好像总也阐述不完,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信仰经过五千年历史的积淀酝酿实在已经得无比浩大了。
我们可以讲中国人的礼仪、中国人的义、中国的纲常、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等等,中国精神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要想一一赘述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即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来表达我的一点理解。
当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一篇小论文实在是很难讲清楚,因此由于我的知识浅薄可能会阐述不清,这一点还请老师见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孟子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也可以看作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遵从的信条。
它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可见早在孟子之前我们中国人就已树立起这一家国情怀。
所谓修身,就是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之道,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良心。
而齐家是指要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中国古代宗族意识强,每族有一族长,有很大的权威性)治国是指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
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
(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这是很古老而又朴素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中国人。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2它的含义是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
这里的善是指儒家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从孔子、曽子、孟子到董仲舒、朱熹等无数儒家门人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就是把儒家的思想体系传播出去,使每个中国人都按照儒家的价值观来为人处世,当然董仲舒成功地说服了汉武帝以儒道治国,后世的皇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需要董仲舒“天人感应”、“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多半个人格,所以说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的家国观念再糅合其他一些学说的内容,但儒家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占主要地位的。
道家对于中国人家国观念也有一些影响,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
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为神化皇帝提出的“天子”,实际上就是融合了部分道家思想的儒道。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
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中国人保家卫国的观念就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灵魂深处。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3强大的齐国前来攻打弱小的鲁国,身为鲁国一个平头小老百姓的曹刿认为自己也应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出一点力,主动为鲁庄公出谋划策,巧妙的通过鼓声判断敌人虚实最后成功击退了齐国的侵略。
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叫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士大夫或大儒学者的家国情怀是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所共有的所集体认同的一种国家集团理念,而不管他是肉食者还是小老百姓,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大家的共同信念,所以我们讨论的是包括达官贵族、走卒贩夫、农夫乞者等全体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家族社会结构,所以,这个社会结构必然产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样举世无双的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并非是孔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中华民族至少五千年来的大家族社会结构在解决利益分配、权力地位、弥合纷争等方面时应对种种问题而产生的种种对策后凝聚而成的必然结晶。
“在对于不同价值项的强调上,中国家族社会把“仁”放在首位,并且以之统帅其余的价值项。
而仁的本义是:1.人;2.爱。
仁就是人,就是爱。
所谓“博爱之谓仁”、“仁者爱人”、“仁者人也”。
因此,“以仁为本”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或“以爱为本”的
意思,这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
把仁爱作为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高原则,这不用说是最人道的原则。
不管统治者能否完全做到,但这无疑是最合理的最自然的原则。
这个原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家国政体中得到强调,恰恰是因为这个家国是一个家族构成的。
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
因此,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亲情之爱就演变或者说升华为整个大家族社会成员中的爱。
所以孔子呼吁大家族成员“泛爱众,而亲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中华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但是商鞅是魏国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肯定会灭掉魏国,这不是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相矛盾吗?首先春秋之前中国的周王朝已经是统一的王朝了,商鞅想要帮助秦一统天下是符合中国人大一统的观点的,而且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国才是国,那时分裂的诸侯国更像是一个个邦。
中国人是指现在意义上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商鞅帮助促进了现代中国的统一。
古代中国人区分华夏与夷狄,认为只有汉人才是中华正统,因此才有岳飞抗金保家卫国人人传颂,大唐破吐蕃的赫赫功绩,但经历了几千年的融合交流相处,原来被视为异族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和不少汉人杂居同化为统一的中华民族了因此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为了团结起来反击侵略建立民国以免亡国灭种,孙中山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走向了“五族共和”,
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从此中国人有了新的定义即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进而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近代中国史可以说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屈辱史,一代一代前人努力的探寻救亡图存的方法,李鸿章掀起洋务运动,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毛泽东传播星星之火。
无论他们成功与否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使国家兴存所做出的艰苦努力,这是他们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讲究宗族姻亲以此来区分归属,那么从我们整个地球村的高度来看,世界上有无数个民族,有美利坚民族、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而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应该属于一个宗族,我们是一家人,中国是我们的国,而中华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国情怀用朴素的语言来讲应该是期望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再次强大起来,用生命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
1《礼记·大学》
2《孟子·尽心上·忘势》
3《左传·庄公十年》
4《中国人的国家观和家国情怀》辜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