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版)
2024年地质灾害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地质灾害实施方案范文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2024年地质灾害实施方案的范文,供参考:一、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管理,促进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技术支持,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二、工作重点1.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继续改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加强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
(2)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的监测与预警。
(3)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提高预测精度和准确性。
2.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管理(1)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提升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风险区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非法建设和违规开发,减少灾害隐患。
(3)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安全用地和防灾减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的抗灾能力。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1)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投入力度,修建和维护地质灾害预防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推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实时信息和紧急救援指导。
(3)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1)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2)提升应急救援力量和能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3)加强灾后重建工作,做好伤员救治、安置避难人员和资产损失核算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指导各地区制定实施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通用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防治方案1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理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水平和紧急救援的快速反映能力,以正确迅速有效地处置地质灾害事故,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根据相关要求,按照“及时施救、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掌握灾情,如实上报镇辖区内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后,镇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应急调查,形成应急调查报告,及时向上级汇报灾害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积极组织指导抢险排危工作。
二、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救援程序和措施镇政府领导接到地质灾害事故后,应及时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分析灾害发展趋势,组织全镇机关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对工作做细致安排,工作人员到岗到位,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一)工作步骤1.成立指挥小组;2.调集力量,开展施救;3.做好情况通报工作;4.配合上级开展灾情调查工作;5.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二)工作内容1.成立指挥小组(1)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由镇党政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人组成。
镇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领导任副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工作。
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社会和经济事务办公室。
(2)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处理指挥小组的工作职责①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时,由指挥小组发布应急救援命令。
②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转移行动。
③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有关单位通报受灾情况。
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饮、食、居住条件,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⑤认真开展受灾情况调查工作,并写出书面材料上报。
(3)现场处理工作指挥小组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所在地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地质灾害防控方案

地质灾害防控方案•相关推荐地质灾害防控方案(通用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
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灾害防控方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灾害防控方案1我市地处山西地震带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震环境恶劣,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防御区和可能发生中强度地震值得注意的危险区。
为做好地震的防预工作,保护我校师生的生命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害,结合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确定的主题“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
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开展疏散演练活动。
特制定(实验小学地震应急预案及保障方案)。
一、地震应急领导机构地震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全体教师地震应急速报小组:(1)指挥组与向上级汇报组:校长及校委会(2)疏散组:教导处二、紧急疏散原则指挥得力、谨慎从容、全体动员、保护师生、减少损失。
三、地震临震应急反应(一)紧急避震1、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
尽快躲避到安全地点,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2、在教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小,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被砸,但不要靠近窗口。
听到第一声钟响,要迅速在课桌下抱头或顶书包躲避。
3、躲避的姿势:将一个胳膊弯起来保护眼睛不让碎玻璃击中,另一只手用力抓紧桌腿或床腿。
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以拿枕头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近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在走廊的同学,也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双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口边。
6、在教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要避开建筑物和电线。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3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3篇(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是指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灾情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轻和预防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一般步骤和内容:1. 了解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地质调查和监测数据等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规模。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结合地质环境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制定防治目标和策略: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包括减灾、防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4.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方案,确保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堤坝等,提高其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并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6.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7. 建立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速度,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落实责任和监督机制: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9. 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并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同时要注重科学决策和灵活应对,确保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3篇(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措施,旨在减少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常见措施:1.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 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将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划分为危险区、高危险区等级,并禁止或限制人口密集区、建筑工程等活动在这些区域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方案范文(2篇)

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方案范文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作用产生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
以下是针对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方案。
一、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1. 完善地质监测网络,提高监测仪器设备性能,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及时。
2. 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以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
二、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1. 强化地质灾害预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2. 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规范和制度建设。
3. 采取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措施,避免人为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三、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1.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援效率和全面性。
2. 根据不同灾害类型和程度,科学有序地进行灾后重建和规划。
3. 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灾害防治效果的持久。
以上是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方案,通过系统的监测预警、灾害环境治理和灾后救援重建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活动方案范文(2)为全面提升我县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有效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通过本次培训活动,切实增强各乡(镇)、经开区,国土所,各监测点监测员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包括各乡(镇)、经开区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国土所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共计约___人。
三、___机构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特成立地质灾害宣传培训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局办公室、地环股人员为小组成员。
2024年防地质灾害工作应急预案(三篇)

2024年防地质灾害工作应急预案____年防地质灾害工作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引起的地壳变动和地质构造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 地质灾害频发, 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____年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制定一份全面的应急预案非常有必要。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原则:(1)科学规划: 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 科学合理规划应急预案。
(2)统一指挥: 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统一协调各方力量。
(3)综合施策:采取多种防灾措施, 前期预防、中期监测和后期救援相结合。
(4)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三、组织机构与分工1.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 负责组织指挥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协调各方资源。
2.监测与预警组: 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 及时发出警报。
3.执法与救援组:负责组织执法和救援工作,保证人员的安全。
4.宣传与教育组:负责地质灾害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四、预防措施1.地质环境监测: 对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连续监测, 及时预警。
2.工程措施: 对易发地质灾害点进行加固工程, 增强其抗灾能力。
3.人工调控:对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人工调控,减少灾害隐患。
4.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提前预警。
五、应急响应措施1.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立即启动疏散预案, 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
2.救援行动: 及时组织救援队伍, 展开搜救行动, 保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3.通信保障:确保通信系统的畅通,便于救援指挥的沟通与协调。
4.物资储备:提前储备救援所需人员、器材、药品等物资,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社区参与与应急演练1.社区演练: 定期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应急演练, 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2.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例(三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范例___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制定___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灾害损失,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3. 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提高防治技术水平;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预防和应急管理效能;5. 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工作。
三、主要任务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确保能够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2)加强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通过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滑坡监测系统等,提前预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3)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2.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研力量的培养,建立健全科研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2)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与应用力度,推动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化建设(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整合各地质灾害数据和信息资源;(2)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3)发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落实措施1.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的落实(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和更新,提升监测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精确性;(2)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3)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调配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为做好我市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根据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和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1754处,其中滑坡1323处、崩塌413处、泥石流8处、地面塌陷10处,威胁户数约1.12万户7万人。
经各地核对统计,全市确定385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及高陡边坡隐患点分布情况详见附件1、附件2),潜在威胁人员约6.2万人。
(二)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我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从以往发生情况看,规模多为小型,影响范围限于灾害点附近区域,主要威胁周边居民、房屋、行人、车辆等安全。
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受气候差异影响。
二是与台风和强降雨关系密切。
三是山区多于平原。
四是小型山体滑坡多。
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如工程建设、切坡建房等。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一)降雨及台风趋势分析。
根据气象预测:X年雨季雨量略多,其中5月雨量正常、6月雨量略多。
降水相对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中前期、6月中旬中前期,这期间部分县(市)易发生地质灾害。
夏季雨量略少,其中7月份偏少、8月份正常、9月份略多。
预计夏季影响我市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5~6个(属略少),其中有1~2个较强台风明显影响我市。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全市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X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局对X 年全市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今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相当于常年,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和范围。
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对象和影响范围主要有:1.山前地带的房前屋后因工程建设和人为削坡引发的小型零星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威胁边坡前后建筑物内的人员及财产等安全。
2.公路沿线边坡所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除堵塞交通、毁坏公路及附属设施等外,主要威胁通行车辆和过往人员的安全,特别是较高陡的边坡危害范围甚至延伸至公路外部或下部。
3.采矿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矿山周围的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如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灾害,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面塌陷或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等。
这类灾害往往造成地表房屋开裂、公路变形、矿坑塌陷等影响,部分矿山塌陷直接影响采矿安全,局部还会发生区域性地表蠕动,造成地表建筑物下沉或变形等危害现象。
4.部分沟谷潜在的滑坡并发性泥石流灾害,以及境内部分大型引水沟渠或库塘渗漏所潜在诱发的滑坡并发泥石流隐患,主要危胁沟谷、沟口和引(蓄)排水等设施下游的居住人员与房屋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范围较广,一旦发生并发性泥石流后危害性亦较大。
三、重点防范期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地质灾害隐患的扩大多是强降雨引发。
根据X年气象预测,我市汛期为4月—10月,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月—10月,其中5月下旬中前期到6月中旬中前期的大雨时段、7月—10月的台风暴雨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中的重中之重。
汛期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连续大雨3天以上或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台风期发生强降雨至雨后48小时时段,是地质灾害重要防范时段。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期工作状态,确保安全度汛。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群测群防1.编制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
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应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组织技术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进行检查,提出防治措施,在3月底前编制完成X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各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在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编制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并在当地村(居)公布,适时组织村(居)进行转移避让演练。
2.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人。
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由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受威胁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居)干部、村(居)“两委”主要干部担任。
地质灾害监测人由受威胁的相关人员担任。
3.做好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居),由驻村(居)干部、村(居)“两委”组织受威胁村(居)民实施巡查监测;受地质灾害威胁的行政及企事业单位,由单位组织员工实施巡查监测;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公路、水利、铁路等线性工程,尾矿库,临时施工工棚等,由其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实施巡查监测。
防灾责任人要在汛前、汛中、汛后对辖区或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以及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开展巡查,重点巡查地质环境条件变化情况、应急转移预案修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核实整改。
群众转移临时安置期间,防灾责任人要重点巡查临时安置点地质环境安全情况,防止群众擅自返回。
监测人要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期内对威胁自身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进行巡查监测,重点监测周边泉水断流、异响、坡脚渗水、坡顶裂缝、坡面剥落、地面隆起等异常迹象。
4.落实值班制度。
在汛期,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
凡逢台风暴雨、强降雨时,按照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实行双人值班、领导带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联络电话见附件3。
5.发放“两卡”。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已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和划定的危险区域,及时将防灾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及人员,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村(居)群众手中,以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由乡镇政府在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指导下制作并发放到相关单位、人员。
6.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与防御。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X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由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气象局负责,其结果及时报告市政府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资源部门。
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为蓝色级或以上时,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气象局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提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单位及人员,再由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单位把信息传到乡(镇)及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手中。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黄色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实行24小时值班,并按照年度防治方案部署防灾工作;乡(镇、街)、村(居)防灾责任人应适时组织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级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以下简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
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橙色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工作;乡(镇、街)、村(居)防灾责任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应加强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为红色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救灾工作;县(市、区)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二)速报制度1.速报范围。
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失踪和财产损失(直接损失1万元以上)的灾情;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险情;避免人员死亡的成功预报实例。
2.速报内容。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报送时间、信息来源、事发时间、事发地点、灾害体的规模、引发因素、灾情类别、影响范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领导到位情况、现场已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建议等。
成功预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按照实际情况确定,以地质灾害实际影响范围测定,人员以倒塌房屋内的居住人员或者灾害现场活动人员为依据。
3.速报程序。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其他部门或村(居)民委员会接到报告的,应立即转报当地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县级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险情扩大,并按照灾情险情速报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三)应急响应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抓好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
1.应急抢险。
灾情险情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抢救受灾人员与财产;有关部门应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及时做好抢险救灾相关工作。
必要时,可请求当地驻军给予支援和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地质灾害险情未消除前,被转移人员不得擅自返回。
抢险救灾工作要做到防范有效、转移迅速、救治及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应急救援技术支撑。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自然资源部门配合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迅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查明地质灾害类型、范围、规模、成因、发展趋势,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处置建议,相关技术资料应及时通过“福建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存档。
因地质灾害死亡或失踪的灾情,属地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应将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按规定报同级党委、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抄送省、市自然资源部门。
(四)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及降险处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终止、地质灾害体初步稳定后,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危害性和经济条件,在确保人员安全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开展应急降险、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
1.应急降险。
对危险性、危害性较小的小型隐患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可实施降险工程治理,降低成灾风险。
通过应急降险工程处置后趋于基本稳定,经专家论证可以核销的予以核销;经专家论证仍不能核销的,应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强降雨期间开展巡查监测。
2.搬迁避让。
对位于偏远山区、工程治理投资过大或治理后仍不能有效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鼓励搬迁避让、异地集中安置。
各地要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各部门配合,数据共享,确保多部门叠加补助政策落实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