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究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李聪聪摘要:建筑与环境是一种相互延伸,相互渗透或相互补充的整体。
建筑,不但需要有一个巍峨、雄伟的外观,而且还需要有一个优雅而美丽的环境来衬托。
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
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的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
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保证二者互敬互融,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这篇文章就是要将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寻找它们内在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环境;协调发展一.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建筑的要素有很多,如基地、环境、功能、经济、技术、艺术造型和传统文化等。
在日益强调人本主义和地域性的时候,环境的因素就显得格外突出。
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关系来看,建筑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认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又要认清建筑与人的关系。
只有认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才能创造出建筑艺术与环境真正统一协调的作品。
可见,任何建筑物都必然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和周围的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即必须与周围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和建筑小品等相通融合,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同时,还应考虑到自然条件,如地形、朝向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合理地协调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筑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有时还涉及到空间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一幢优秀的建筑在环境上能够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与周围的景物取得和谐的配合,还会给人以激情。
建筑环境对建筑使用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技术上,合理的环境设计可以对建筑的通风、取暖和采光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技派的兴起以及生态建筑的凸现,人们对于这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从感官上,周围环境适当的表达能给建筑使用者带来舒适愉悦的氛围,甚至可以起到理疗的作用。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

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建筑与自然保护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生态建筑概念的兴起旨在寻求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建筑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和绿色技术,将建筑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和舒适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
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其和谐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往往对环境资源消耗巨大,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被打破。
然而,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寻求一种新的理念来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同时提供人们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生态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性,通过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自然降温等手段,创造出更加宜居的建筑环境。
二、生态建筑对自然保护的贡献1.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建筑采用了许多可持续的设计和建造方法,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程度节约和循环利用。
例如,通过使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绿色技术,生态建筑能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此外,生态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态建筑倡导使用可回收材料,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建筑的设计考虑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致力于保护和增加现有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植被,创造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建筑还通过设置绿化屋顶、垂直绿化和生物廊道等措施,提供了适合动物栖息和迁徙的生态走廊,促进本地生态系统的交流与发展。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变,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等方面论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必然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支持。
首先,建筑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如木材、石材、沙土等,这些材料都是源自于自然界的资源。
其次,建筑需要依赖自然气候,如气温、湿度、日照等因素对建筑的设计和使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者,建筑也需要依赖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如土地、水源、交通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可行性。
二、建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建设、使用和拆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和破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建筑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整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建筑应该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和谐。
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景观设计和绿化来改善环境,在建筑外立面和屋顶设置植被,利用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整合。
总之,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要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展开,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中,注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应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正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不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还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然而,建筑不仅仅是静静地存在于环境中,而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
1.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建筑不仅能够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举例一些典型的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摩天大楼的阻挡阳光和空气流通等)
2.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建筑的设计和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不同的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
(可以举例一些不同环境下的建筑设计,如热带地区的遮阳设计和冷地区的保温设计等)
3. 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建筑可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可以改变环境。
(可以举例一些能够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建筑,如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阳光能利用等)
4. 可持续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人们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要考虑能源利用、材料选择、废物处理等环境因素。
(可以介绍一些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如太阳能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等)
结论:
建筑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意识,推动建筑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以上仅是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些简单论述,仅供参考。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建议根据题目和文章需求进行具体细化和扩展,以满足1500字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相处的理念。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注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还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
一、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会优先考虑自然风水、地势和地理条件。
例如,皇宫和寺庙通常选址在山脚下或水的旁边,以取得丰富的水源和山的防护,同时也能够构建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建筑布局中,通常采用“天人合一”的原则,即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例如,庭院式建筑的院落布局多以中轴线为主,利用对称和重复的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元素相呼应。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例如通过设置窗户和天井,使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充分进入室内。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
古代中国人选择材料时,往往会考虑到其来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例如,木材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但古代中国人会选择不需要砍伐整棵树的方法来获取木材,以确保森林的生态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使用符合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的材料。
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会选用能够保温的材料,如土坯和青砖。
而在南方湿热地区,会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木和石材。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舒适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三、陶瓷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陶瓷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陶瓷来装饰建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在屋顶上使用琉璃瓦,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在阳光下产生美丽的光影效果,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
同时,陶瓷的质地和颜色也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的外墙和室内装饰中,常常使用陶瓷砖来进行装饰,这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还能够通过选择色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既可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也可能是相互制约与冲突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探索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
一、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某些情况下,建筑与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提供灵感和素材,而建筑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自然中多样的形状、色彩和材质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作源泉。
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和生物的结构来启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使建筑作品更加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另外,建筑也可以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
例如,建筑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并为人们提供美丽的休闲空间。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制约与冲突然而,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
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的发展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引发各种问题。
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可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可能破坏自然风景,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
例如,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区的建设经常伴随着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洪水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建筑安全带来挑战。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理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三、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环境为了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融入自然环境。
首先,建筑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建筑的外观和材料选择应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契合,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关联分析

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关联分析近年来,环境保护意识的抬头和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关系备受关注。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舒适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关联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一、建筑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建筑是重要的能源消耗者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总能源消耗中,约有三分之一用于建筑行业。
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用于采暖、冷却、照明和电器等。
因此,如何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是实现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建筑设计是解决建筑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可持续建筑设计注重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
例如,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窗,可以减少冷热交换,节约能源消耗。
另外,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暖气和热水供应,从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建筑与废弃物处理的关系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数量日益增多,对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理和资源回收是实现建筑与环境生态平衡的关键。
在建筑施工阶段,优先选择可持续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同时,进行有效的建筑废弃物分类和回收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例如,混凝土和砖块可以用于填土和道路建设,废弃木材可以制成木质颗粒燃料,用于取暖和发电。
三、建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建筑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关系密不可分。
建筑的设置和设计应尽量保护和保留周围的自然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建筑设计可以结合自然景观,采用绿化手段,增强生态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同时,建筑的排放物、噪声和光污染等对周围生态环境也应进行控制。
四、建筑与室内环境的关系建筑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一环。
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温湿度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至关重要。
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良好的室内环境可以通过自然通风、采光和适度的温湿度来实现。
绿色建筑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绿色建筑与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在当今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绿色建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绿色建筑指的是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考虑环境可持续性的建筑。
它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同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传统建筑常常使用大量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的材料,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而绿色建筑则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节水材料和环保产品,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其次,绿色建筑的设计结构考虑了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注重生态系统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建筑物的立面、屋顶以及内部设计对于阳光的利用、雨水的集水、空气的流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使得建筑具备了一定的自给自足的能力。
例如,建筑物的屋顶可以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产生电力,并且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
这种自然循环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建筑物的能耗,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绿色建筑的布局和设计还能够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有力支持。
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绿色建筑的设计在城市中增加了绿色空间,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建筑物的立面可以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形成垂直的城市绿化,提供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此外,绿色建筑还可以修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生态系统,帮助生物在城市中进行迁移和繁衍。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受益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应用。
这促使了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开发中。
这些研究和开发活动也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总之,绿色建筑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通过选择环保材料、优化设计结构,绿色建筑减少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同时提供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究
发表时间:2011-05-24T09:37:00.1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上作者:滕超
[导读] 生态危机却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
滕超
(淮安新城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淮安 223001)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态危机却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
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文章就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并指出生态建筑将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建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重视,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21世纪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尊重生态环境,生态建筑也势必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1 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空前迅速,建筑工程数量急速增长,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及能源也相当巨大,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建筑业耗费的物资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5%左右,我国仅用于建材生产及建筑能耗占据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
建筑物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空间,对自然水文、空气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建筑事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其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就要求建筑事业早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担负如下责任:在改善和提高人民居住环境的功能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在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2 生态建筑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舒适的住宅、写字楼、综合性的大型商场给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
这些巨变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量的消耗建筑材料,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及能源的过度开发,建筑供暖对环境污染严重,空调制冷造成大量的电力浪费,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生态建筑概念被提了出来。
那么何为生态建筑?笔者认为生态建筑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2.1 应该要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
不能依靠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来强调高效节约,生态建筑必须优先考虑用户的需求,努力去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应该要求清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不至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2.2 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及资源,其建筑风格也应该与环境相协调。
建筑采光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建筑能源尽量采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材料。
2.3 回收并重复利用资源。
旧建筑物拆除时,应该尽可能的保护好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比如砖、钢材、玻璃等,根据情况,尽量回收利用。
另外,应该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2.4 建筑物的朝向、形状及空间布局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建筑物的朝向以获得更多的太阳照射为准;为减少流及制冷能耗,应该尽量的减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室内空间布置应该合理,在满足生活舒适的前提下,又可以节约能源。
⑤尽量扩大绿化面积,可以在建筑的周围种植树木,设置草地等,不但可以改善美观,维持生态平衡,又能有较好的防风、遮阴效果。
3 生态建筑的塑造
3.1 节约能源
我国的能源相当紧缺,其利用率也较低。
,所以必须重视节能。
①提高能源效率。
在建筑设计时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比如,根据建筑物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一次节省电能;围护结构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减少建筑运行的能源损耗等。
②开发利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比如利用风能、水利发电、太阳能等。
3.2 节约土地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当紧张,因此必须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①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合理规划利用农村住宅地,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②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占地面积;③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④使用新型的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料,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3.3 节约用水
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缺,且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雨水、污水的净化利用,以缓解城市用水危机。
①可以使用节水的卫浴器具,利用水价杠杆等方式来减少用水。
②建立城市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③建筑工程施工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比便水资源的浪费。
④住宅小区及建筑排水可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灌溉。
3.4 节约材料
建筑工程自建材的生产制造到使用的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并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因此,应该尽量的节省建筑材料的使用,或者尽量的采用环保、容易降解、可再生的材料。
4 结束语
虽然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生存、生活、工作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发展建筑事业的同时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岚,黄耀志. 探索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J]. 安徽建筑, 2006,(05) .
[2] 李成,王波. 健康型人居环境及健康住宅[J]. 城市, 2003,(04) .
[3] 刘启波,李浩宁. 资源节约型概念下的绿色住区建设评价[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