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井君
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0-16T13:16:41.1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作者:李丽娜徐珊珊[导读]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
方法:80例本院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按照住院单双号分为常规组(常规性护理干预40例)和心理组(心理护理干预40例)。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和不良情绪进行观察。
结果:经护理,心理组神经功能和不良情绪均比护理前及护理后常规组优异(P<0.05)。
结论:对于促进来年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的患者神经功能和不良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老年脑梗塞;康复;效果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omoting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Li Lina Xu ShanshanPingdu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266700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February 2018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gular group(40 cases of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and the psychological group(40 cases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dverse emo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fter nursing,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dverse emotions in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pre-and post-treatment groups(P<0.05). Conclusion:For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coming year,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dverse emotions of patient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rehabilitation;effect脑梗塞作为神经科中时常可见的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血血液供血受到限制,致使大脑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进而造成患者大脑组织坏死后果[1]。
心理干预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心理干预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临床合理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
方法:采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入院的确诊脑梗死患者65例,分为对照组33例,干预组32例。
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干预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17.05%。
同时Hcy平均数值干预组为正常,可有效防止引发再次栓塞,而对照组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结论:经临床研究可见脑梗死患者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心理干预;护理;脑梗死;康复脑梗死由于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使该动脉供血区血流逐渐变少直至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1]。
其血栓型脑梗死在临床中多见,患者常见突然起病,自行活动或静止状态下突然晕厥,醒后可出现偏瘫、偏身麻木、口眼向一侧歪斜、口齿不清等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导致脑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引发死亡,因此在临床中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该病老年患者多发,应当加强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而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一系列临床护理干预,尤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其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特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确诊脑梗死患者65例,年龄54~75岁,平均(61.6±3.4)岁,其中男43例,女22例,病程2~10 d收治入院。
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54~75岁,平均(63.2±1.4)岁。
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54~75岁,平均(60.1±1.8)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对65例患者进行MRI平扫,均出现双侧基病节和半卵圆中心出现多发性腔隙病灶。
同时进行心电图和心彩超检查,确认患者无房颤、瓣膜和左心房血栓等病变,但颈部动脉呈现程度不同的粥样硬化。
探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作用

探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例)和观察组(n=44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定。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84.09%(P<0.05);两组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定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抑郁状态,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梗死;护理满意度;抑郁状态脑梗死后抑郁是脑梗死不良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脑梗死患者容易出现情感障碍,因此会造成其出现出现抑郁状态[1-2]。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措施,如帕罗西汀、西酞普兰等改善抑郁状态的药物为主。
此外,还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以此来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率。
本研究以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57-68)岁,平均(62.13±5.24)岁;病程(7.69±6.25)个月;观察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龄(54-64)岁,平均(59.23±5.17)岁,病程(8.63±5.51)个月。
1.2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
具体操作:1.2.1 常规护理模式。
予以抗抑郁药物以及抗凝药物服用,每天由护理人员进行基础生活能力指导;多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以此来转移注意力,提高积极情绪;定期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咨询。
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临床康复的影响

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对临床康复的影响【摘要】目的总结心理护理的基本内容,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护理中的价值。
方法将我院同期收治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45例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康复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
结果心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5.6%和96.2±5.8,而对照组对于分值分别为84.4%和89.6±9.2。
两组间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有积极影响,且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更有助于优化护理质量,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新模式。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期;心理护理干预;临床康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发病率有显著提升,而这些疾病是脑梗死危险因素,间接导致脑梗死发病率提高,与高血压、糖尿病并列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最常见三大疾病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关于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状态的研究有质的飞跃。
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脑梗死后继发焦虑、抑郁等心境障碍性疾病风险明显增加,且给临床康复蒙上阴影。
故本研究通过对比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对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取得一定进展,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
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68.1±7.8岁。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并排除脑出血、颅内肿瘤性等病变。
1.2 分组和护理干预将我院同期收治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45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45例予以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者74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两组,各3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心理护理,对比效果。
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护理老年脑梗死病人时,心理护理,能改善不良心理,满意度高。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心理护理;不良情绪[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4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from July 2021 to July 2022 were selected and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37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unhealthy psychology of the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high satisfaction.[Key words] Elderly cerebral infarc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Bad mood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中老年人是多发群体,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有着较高的致残、病死率,受人们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分析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分析【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康复信念,调整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
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需要综合考虑。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讨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 心理护理, 康复, 作用分析, 影响因素, 实践方法, 作用机制, 研究方向, 效果提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管堵塞或破裂,造成大脑部分区域缺血或缺氧,从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脑梗死病情危重,治疗过程复杂,患者常常需要长期康复。
除了生理方面的治疗,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但许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面临着心理困境。
他们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分析其重要性和具体作用,探讨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实践方法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加强心理护理,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进一步完善脑梗死康复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揭示其在提高康复效果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旨在进一步强调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促进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心理护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
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加强心理护理在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能力。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能力方面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
标签:脑梗塞后遗症;老年;心理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脑梗塞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该病是指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与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老年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病容易复发,且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1]。
为提高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7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65~84岁,平均年龄为(71.2±3.5)岁;病程为0.8~12年,平均为(6.5±2.8)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单、双下肢乏力患者35例,偏瘫、截瘫患者22例,失语患者7例,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予以排除。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照护、体征监测、康复指导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具体内容为: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的护理效果。
方法:以58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08,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提高患者护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1],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头痛、呕吐等,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病死率较高,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神经细胞压力和脑部微循环,从而控制患者脑梗死的病情;在治疗后,对患者行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重要的意义[2]。
老年脑梗死患者在患病后,治疗周期长,活动不便,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恐惧、焦躁甚至绝望的情绪,不良的情绪以及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康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癥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文特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58例,比较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58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以其入院时间先后为标准分为两组。
观察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66~93岁,平均(79.8±4.1)岁,发病时间为(12.4±1.5)d;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8~92岁,平均(80.3±4.6)岁,发病时间为(13.1±1.2)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井君
发表时间:2019-04-24T14:05:06.64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2期作者:井君王飞思杨小颉张言宋晓键赵悦
[导读] 加强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强迫症状(1.5±0.4)分、躯体化(1.7±0.6)分等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心理状况评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疾病困难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加强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后遗症;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sequelae patients; Methods: 78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ntrol group (39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improvement status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scor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1.5 + 0.4) and somatization (1.7 + 0.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Senile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re prone to serious negative emotions due to language disorders, hemiplegia and other illness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for sequelae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mood and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sequela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
脑梗死后遗症主要指的是患者经过治疗后仍表现出一定的病症现象像口齿模糊、发音不全、半身不遂等,若病情严重者可能生活方面也会受到种种影响,这时患者若整日郁郁寡欢,则不但会加重病情而且也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所以在对脑梗患者进行治疗后后期的护理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现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8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9.2±4.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8.2±1.9)月。
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干预的基础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开展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鼓动他们在重视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医护人员可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走出疾病的误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
1.2.2 加强护患沟通
为了重建患者康复的决心与信心,医护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亲近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烦躁焦虑感的缘由,鼓励患者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相信科学,保持顽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作为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理念,加强自身技能地提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患者,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1.2.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一方面能让患者清楚认识到脑梗疾病的相关特征,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摆脱烦躁情绪的困扰。
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向患者家属进行脑梗方面知识的普及以及基础的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勇气。
1.3 评价标准
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的比对依次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测试内容应包含是否存在抑郁心理、有无强迫症状等内容,每项测评内容最高分为5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的患者的病情更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强迫症状(1.5±0.4)分、躯体化(1.7±0.6)分等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心理状况评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众多临床表现中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脑梗死发病迅速,病情变化突然,若未及时发现则会使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言语表达不清晰等症状,造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大多数患者在得知此病后由于种种病症的困扰极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像焦虑、忧愁等。
身体上的病痛折磨再加之不良情绪的影响会加重患者病情的恶化,有的老年患者长期处于失眠状态,长此以往下去会使有些患者自暴自弃,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所以做好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排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与毅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成效性。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强迫症状(1.5±O.4)分、躯体化(1.7±O.6)分等心理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心理状况评分,两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疾病困难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加强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房圣旭.研究急性脑血栓患者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7):71-72.
[2]张艳.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8):1022-1025.
[3]刘佶.65例急性二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15(7):32-33
[4]江志琴.早期康复护理T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7(24):3786-3787
[5]卫芳芳.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6(2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