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黄山题材的中国山水画个案

合集下载

仿写《黄山名画》

仿写《黄山名画》

仿写《黄山名画》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名胜风景区,以其壮丽的山景和灵秀的水景而闻名。

许多画家都将黄山作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黄山名画。

名画1:《黄山日出》
这幅画描绘了黄山日出时的壮丽景象。

朝霞洒在群峰上,光影交织间,展示出黄山的美丽与神秘。

整幅画以黄色、红色和橙色为主调,给人一种温暖和欢快的感觉。

名画2:《云海黄山》
这幅画展现了黄山的另一个壮丽景观——云海。

山脉上方飘浮着一层薄薄的云雾,宛如仙境一般。

其中的山峰和树木透过薄雾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画家运用了淡色调和柔和笔触,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神秘感。

名画3:《黄山松》
黄山除了壮丽的山水之外,还以其独特的松树景观而闻名。

这幅画以黄山的主要松树之一——「松魂」为主题。

画家巧妙地捕捉
到了松树的姿态和特点。

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松针的纹理,栩栩如生。

整幅画以绿色和棕色为主调,给人一种自然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结论
这些黄山名画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世人展示了黄山的美丽与神秘。

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更是对自然山水的致敬。

它们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自
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共生之美。

《黄山迎客松》创意美术课程教案

《黄山迎客松》创意美术课程教案

《黄山迎客松》创意美术课程教案知识点:量与空间感课程,观察自然造型中的量感与平衡2-5-13课程名称:黄山迎客松课程类别:鉴赏适学年龄:5-6 岁教学时长:90 分钟艺术目标:1. 量与空间感课程,观察自然造型中的量感与平衡。

2. 多元化媒材的使用激发小朋友兴趣,感受艺术不同表现的魅力。

知识目标:1. 通过旧经验爬山相关事情分享,引入主题,引发小朋友的兴趣。

2. 通过欣赏黄山的景色图片,理解黄山奇松的奇美。

3. 通过图片了解黄山的历史与风景景观,简单了解黄山五绝。

4. 倾听和感受诗句中的意境美,感知诗词的优美,了解艺术大家张大千并欣赏其绘画的关于《黄山》的作品。

技能目标:1.黄山山体的制作方法的学习;2.使用各色超轻粘土揉到一起做出石头的肌理,手部肌肉发展及细节的塑造能力的锻炼。

成长目标:观察自然造型中的量感与平衡。

通过欣赏黄山的景色图片,理解黄山奇松的奇美,能够想象美、感受美。

知道黄山奇松(迎客松)是黄山五绝之一。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关于《黄山》的优美诗句,对黄山景色进行联想想象。

认识中国画画家张大千,欣赏关于《黄山》作品中表现出的,黄山的奇特之美和壮观的景色。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怎样抓住“奇”来创作和表现黄山奇松、奇石。

教具:PPT学具:纸箱瓦楞纸、蓝色 4k 卡纸、海绵胶(宽)、棕色水彩笔(马克笔)、剪好的松枝、超轻粘土(蓝色、灰色、深蓝色、黑色、黄色、橙色)、棉花、双面胶、剪刀。

教学引导15mins引发兴趣:(3mins) 开场引导,旧经验爬山相关事情分享,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平时爸爸妈妈会带你们去爬山吗?都爬过什么山啊?在中国有许多比较有名的山 你们知道吗?都有哪些呢?去年老师和我的小伙伴一起去了安徽,去爬了比较奇特的山,老 师也拍了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下是什么山呢! 观察发现,知识导入(10mins) 观察 PPT2-3 页,通过欣赏黄山的景色图片,理解黄山奇松的奇美。

皖南黄山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主题性解读

皖南黄山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主题性解读

此, 极大地宣传 了黄 山文化的丰富 内涵 , 这既是徽文化价值体
系 中 的审 美 观 , 是 对 黄 山 胜 景 及 人 文 精 神 的 一 个 客 观 写 照 。 也
21年 1 01 2月
第 8 卷 第 1 2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u a o u e U i ri f cn mc(u a ie n oi cecs or l f bi nv syo oo i H m nt s dS c l i e n H e t E s i a aS n

通 。元代画家唐棣曾士于休宁 , 但也从未画过黄 山, 山之路 黄 几乎无法落足 , 更无法使文人观景抒怀 。明中后期 , 山才得 黄 以开发 , 诗人 画家开始来此寻游 , 此后 游人 日盛 , 诗作、 画作不 绝 。而真正使黄山名扬天下的是清初四僧 , 四僧之中 , 只有三
之 的黄 山画派 、 新安画派 , 以渐 江 、 清为代表 的黄山画派师 梅 法 自然 , 寄情笔墨 , 大胆创新 , 建树了《 山图卷》 黄 之初容。 此后
的 梦 中 寻 游 , 中 国的 山 水 图 卷 找 到 了 客观 依 托 。 黄 山 以奇 、 为
秀而著称 , 自显名后便统 领中 国山水造化 至今 , 四百余年间 , ’
成 就 无 数 大 师 。 山画 派 、 安 画 派 、 城 画派 、 熟 画 派 、 黄 新 宣 姑 甚
称誉中外。 作为 中国山水绘画资源的代表 , 其诸多胜景都属于 自然生态景观 , 又集历史人 文于一体 , 当代 写生 、 画之佳 为 绘 境。 堪称 “ 天下第 一奇 山” 。明大旅行家徐霞客著有“ 五岳归来 不看 山, 山归来不看岳” 黄 之名句 。 自明清以来 , 无数文人墨客 在此 留下壮美诗篇 , 无数画家在此观景写情 , 绘事黄 山秀美景 色。 黄山奇石 、 黄山雾 峰、 黄山松、 山云海等几乎成为 中国生 黄 态绘画资源之象征, 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

以黄山云海为例中国山水画之云法

以黄山云海为例中国山水画之云法

大 众 文 艺大28摘要:山水画其实是“图写自然灵性,开拓笔墨意境”所以说笔墨没有对与错,关键就看你是否表现自然灵性,或者看你是否表现笔墨意境。

云雾在山水画中起到了造境和造势两大作用。

云雾表现的是否恰当,对山水画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本文以黄山云海为例,并以古今几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分析山水画之云雾的作用及不同表现之法。

关键词:黄山云海;笔墨;米芾;陈国勇一、笔墨的重要性一幅山水画,点点滴滴、山石树木,云水丘壑,除了在形式布局上下功夫外,在笔墨上下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也,舍笔墨何以形之哉?”“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永乎我也”“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奴,然后广其用”。

山水画除了注意形体与神韵外,还必须讲究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内容,只有笔墨灵活生动,才能动人,才能见精神。

笔、墨又是互相依赖的,没有墨,笔就没有轨迹;没有笔,墨就不能运动。

如果笔是笔、墨是墨,那么笔墨就没有作用了;只有笔和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天地万物。

笔墨历来是中国画争议的核心问题,但是什么笔墨好,什么笔墨不好,这很难讲清楚,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衡量,那么未免偏激,世间万物形态各异、质感不同,其精神本质也有很大差异,用一种笔墨去体现它们,岂非就如人生只做一件事情那样枯燥无味。

山水画其实是“图写自然灵性,开拓笔墨意境”所以说笔墨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就看你是否表现自然灵性,或者看你是否表现笔墨意境。

如果单纯地表现笔墨,不管自然界是什么样子,不管画面意境如何,那么就笔将不笔、墨将不墨了。

二、中国山水画的云法黄山又称黄海,是因其以云海而得名。

黄山如果没有云海就如人没有思想一样,黄海云山在画家眼里是一个不了分割的整体。

从局部看,云具有造境和造势两大功能。

云是虚的,山石树木是实的。

“实处易,虚处难”登上黄山之顶,仰目四望,只见群山起伏、一望无际。

确实像大海波涛在荡漾。

黄山云海像海,当云海平铺在山顶时,诸山峰就像大海中的岛屿了。

刘海粟、黄宾虹、张大千的黄山题材作品赏析

刘海粟、黄宾虹、张大千的黄山题材作品赏析

刘海粟、黄宾虹、张大千的黄山题材作品赏析
杨艳
【期刊名称】《文学艺术周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古往今来,山水画一直是人们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使画者形成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

通过山水画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观念对于时间、存在感、人与自然等方面的理解。

其表现手法纷繁复杂,在画面结构中有疏密之分、章法之说。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杨艳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
【相关文献】
1.珠联璧合——黄宾虹、张大千等名人荟萃扇面赏析
2.黄宾虹桂林山水题材作品
的笔墨研究3.红色题材系列油画创作(作品之二)《毛泽东与邓小平》刘建波红色
题材油画作品赏析4.黄宾虹《黄山汤口》赏析5.名家荟萃精微奇绝——黄宾虹张大千等八位名人合作扇面赏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势雄壮 摄人心魄——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

气势雄壮 摄人心魄——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

气势雄壮摄人心魄——刘海粟黄山画对黄山画派的审美超越滕发;李淑辉【摘要】Huangshan painting school depends on views of beautiful and steep Huangshan Mountain with unique painting style.Transcendence of Liu Haisu's Huangshan Paintings is review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arly huangshan paintings by Mei Qing,Shi Tao and Hong Ren.Liu Haisu's huangshan painting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one pen,ink color,ink dripping wet gas,and its vast.In comparison with the empty spirit of Mei qing,bold and unconstrained of Shi tao,clear and cold of Hong ren,Liu Haisu's paintings embody the soul-shaking "magnificent" style.The transcendence of Haisuliu's art comes from the deep broad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and the style of creative passion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黄山画派依托于黄山秀丽险峻的景致,画风独辟蹊径.通过分析早期黄山画派梅清、石涛、弘仁的艺术风格、审美境界,审视刘海粟绘画风格的超越性.刘海粟的黄山画重视骨法用笔、泼墨泼彩、气势浩瀚.相比于梅清的如梦空灵、石涛的豪放郁勃、弘仁的清逸冷峻,刘海粟的黄山画体现了摄人心魄的"壮美"格调.刘海粟绘画的超越性来自于其深厚广博的理论修养、不息的创作激情和不断的风格创新.【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4页(P109-111,118)【关键词】黄山画派;刘海粟;黄山画【作者】滕发;李淑辉【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22.76绘画史上有黄山画派,描绘黄山神妙绝伦的风景名胜,在山水画上独辟蹊径,以明末清初的梅清、石涛、弘仁最为著名。

描写祖国山河美的名画作品

描写祖国山河美的名画作品

描写祖国山河美的名画作品祖国山河美,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豪和骄傲。

这里有壮丽的山川,有秀美的湖泊,有浩瀚的大海,有神奇的河流,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将以描写祖国山河美的名画作品为标题,为大家呈现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祖国山河美景。

一、《黄山万壑云锦图》这幅画作出自明代画家李时中之手,以黄山为题材,展现了黄山的壮丽景色。

画中,奇峰耸立,云雾缭绕,山峦连绵不绝,犹如云锦般美丽。

从画中可以感受到黄山的雄伟与壮美,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云海之中。

二、《长江三峡图》这幅画作出自清代画家郑板桥之手,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

画中,长江蜿蜒流淌,两岸峡谷陡峭,山水相间,景色如诗如画。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与壮丽,让人为之惊叹。

三、《西湖十景图》这幅画作出自宋代画家马远之手,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景。

画中,湖水如镜,山峦倒映,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宜人。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恰到好处的构图,将西湖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图》这幅画作出自明代画家郑燮之手,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

画中,奇峰峥嵘,溪流潺潺,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透视手法,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五、《江南春色图》这幅画作出自元代画家赵孟頫之手,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画中,绿草如茵,花开如海,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宜人。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江南春天的美景展现得细腻而生动,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六、《山水田园图》这幅画作出自唐代画家王维之手,描绘了中国山水田园的美景。

画中,青山绿水,村舍田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

画家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将中国山水田园的美景展现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七、《太湖秋色图》这幅画作出自明代画家仇英之手,描绘了太湖秋天的美景。

画中,湖光山色,秋叶满天,景色如诗如画。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太湖秋天的美景展现得绚丽多彩,给人一种宁静而壮美的感觉。

浅析刘海粟油画的特色——以“黄山题材”为例

浅析刘海粟油画的特色——以“黄山题材”为例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刘海粟油画的特色———以“黄山题材”为例王艳云(山西大学,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在现代绘画中,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追求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刘海粟也不例外。

本文主要介绍刘海粟从1918年到1988年七十年间十上黄山并进行了大量的油画创作,结合其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及油画表现的构图、色彩、笔触进行研究,特别是晚期时期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中国画韵味,把中国画的意境和技法在西方油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中西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油画;中西融合中图分类号:J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030-01一、刘海粟早期油画的特色出身世家的刘海粟自幼学习绘画,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十七岁创办上海美专,而后又首创课堂使用人体和旅行写生。

在与学生初上黄山后,刘海粟就对黄山有了强烈的感情,这才出现了之后的四上黄山。

在这期间刘海粟因课堂使用人体模特,被人辱骂“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受到军阀孙传芳迫害而被通缉,逃亡日本。

之后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赴欧洲访问,借此机会刘海粟遍访欧洲名地,也临摹了各大画派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回国后又经常办画展、讲学、写著作。

所以这五上黄山刘海粟创作的油画很少,这是属于对油画的摸索阶段,也为以后的油画创作积累经验。

1949年中国解放以后,刘海粟就潜心作画,在1954年六次上黄山,其代表作《黄山温泉》中,色彩冲动突出,构图饱满,画面整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则为画面增加灵气与生命气息的意境。

离开黄山后,刘海粟依旧挂念黄山,于是根据回忆又创作了《黄山天门坎风云》、《九溪秋色》等作品。

尤其在《九溪秋色》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刘海粟用写画与印象派的点画法结合,描绘秋色的五彩缤纷,写着树木山石的形体,用油画笔体现毛笔的技法,[]与之前相比,色彩更加丰富,手法更加娴熟。

而后刘海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害”横行,家中国画、油画、书报、照片、信札、财物等均被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47明初王履曾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1。

众多艺术家将客体物态为艺术作品中,都善于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与之相宜的表现方法或为之量身打造独特的艺术技法,更有甚者根据自己生活的不同地域环境形成不同的视觉意象与艺术图式。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俯首皆是,如表现南方烟雨迷蒙物象的“米氏云山”,以描述陕西等西北的地域风景而著名的长安画派。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等都是依托自身熟悉的地域环境取得了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也有相似的“经历”。

明清以来,在黄山周边地区虽形成了姑熟画派、新安画派、宣城画派、黄山画派等若干个画派,但是这些画派的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以黄山地区的自然景物为题材。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不仅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五绝”,而且黄山七十二峰,崔嵬雄浑、峻峭秀丽,错落有致,天然巧成。

它以自然美的客体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如黄山的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峰……,黄山的奇松异石、云海雾涛、飞瀑流泉都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不仅如此,从诸画派的艺术遗存来看,像石涛、梅清、渐江都有过对同一特定地点景观有过生活感受。

如图所示(1)。

汤池、光明顶、蒲团松等,画面题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我们在欣赏他们的山水画作品时会以为同一客体的缘故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带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作品不会因为画家的个人气质类型、文化修养与生活经历的区别而完全不同。

另外他们的作品也大都以山水画的形式出现,虽然有高远、平远、深远之分,更有边角构图出现,但是确极少取花鸟为题材。

艺术家们在黄山提供具体的山水、云雾、亭台、楼阁等素材的基础上形成意象,并将其转化成易于笔墨表述的山水画语言,最后生成有意境的山水画。

此乃题材的束缚力。

这种束缚力没有利弊之分,只在乎艺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主观处理。

从眼中黄山到手中黄山,有一个技艺操作的层面,通过画家主观意象加工,自然景观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景观,是符号化、抽象化、思想化的一种人文之景,正因为有这个转化的过程才有如此丰富的艺术品,这种转换过程也是我们的画家的主体观念和情感渗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画家的审美取向、师承关系、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等等不同,黄山的地域性特征给予不同的创作主体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反映到艺术风格、技法上肯定也会不同。

董欣宾、郑奇著《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提到绘画客体方面的对偶范畴:“受—识”,所谓受,系指画家对客体自然的感受,所谓识,是指画家对这种感受的认识。

优秀的画家对客体自然都有独特的感受,并进而由这种独特的感受引发出独特的认识,这种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形之于画面,便会获得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作品的图式作为心灵的外显,是彰显个性的载体,中国画正是这种独特感受和认识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结果。

”2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不同的艺术家笔下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能找到题材的映照,也就是说艺术家笔下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中不会出现西北、江南、岭南等题材的影子。

除了题材带给艺术家的束缚力,还有束缚力带来的反作用力——张力。

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是司空见惯的,但是真正见诸画面的作品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决不允许以雷同或者相似的身份出现,否则就会被毫不留情地贴上抄袭的标签。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更是艺术家的使命,所以即使是同一题材的作品,艺术家们也会力图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趣味。

范宽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吾与其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 未若师诸心”3艺术终究是艺术家心灵的产物。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终究还是在艺术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中得心源”的艺术理想。

石涛在《画语录》中有“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之语。

所以即使是在同一地域的影响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其艺术作品也自然留露出艺术家迥异的审美趣味。

究其原因,不仅有艺术家追求艺术创新性的本能取向,更有艺术家自身的审美偏爱与艺术理想的原因。

单就黄山题材的艺术作品来分析,我们可看到萧云从的萧疏淡远、秀韵绝伦;渐江的荒寒冷逸、简淡清幽,线条遒劲;梅清的清秀苍浑、奇崛诡异;石涛的豪放多变、离奇苍古而清雅秀润;石谿的浑厚苍劲、雄奇壮阔、笔墨繁复、秃笔渴墨、粗服乱头却草木华滋的画面中得到印证;黄宾虹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画格;刘海粟泼辣豪放的泼彩,强烈的冷暖对比以及中西融合的现代意味。

当然这还与他们的师承有关。

萧云从的山水画成就,得之于他力学倪、黄,出入于唐、宋、元、明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石涛画法多样,体格多变,得益于他对传统技法的学习,师造化的积累,加上他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为己所用,如《莲花峰图》《文殊院图》不但构图奇特,渴笔细线写山石,皴法多似弘仁的折带皴;渐江初师法宋人,转学倪、黄,尤其对倪瓒的学习,得其精髓,从而形成了“构图最见匠心,奇纵多变;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幽深清静”的艺术特色。

(如下表所从“眼中黄山”到“胸中黄山”“手中黄山”,自然景观已经不是原来单纯意义上的自然景观,是符号化、抽象化、思想化的一种人文之景。

正因为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主观观念、个人情感、艺术表现惯性等因素深入其中,才形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

这也是题材因素在被动中的主动体现。

艺术家总是游离在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之间自由行走。

题材的束缚力给予了艺术家现实的客观对象,甚至是自然美的客体。

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体验、师承关系等又很好的帮助画家们突破束缚力,成就了风格的多样化,构成了题材的张力。

他们在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中中告诉我们,既要善于体味客观对象,又要在客观对象中自己的寄托情感。

其实这并不矛盾,艺术作品与题材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

在传统的审美思想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命间是息息相通的,故《庄子.逍遥游》说:“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

中国美学也常从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寻求美,用生命的意识去审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神与物游”5;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顾恺之的画达到的境界“妙悟自然,物我两忘”6; 宗炳《画山水序》云:“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

”7只有具备高度自觉地体察山川之变幻的修行者,才能发现其灵趣,并在“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主要是从人的心灵、精神层面去品味。

人离不开自然,作为山水画家就更离不开自己所要表达的对象了。

大自然会不断地滋养着人的情感,提高人的智慧,纯化人的灵魂。

千百年来自然还是自然,人从自然中体悟到大道,看到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黄山题材的中国山水画个案研究阮理明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260)理论研究・美术大 众 文 艺大48摘要:如何能既具有现时代特征又保有传统文脉是当代中国每个设计师必然的不可忽略的话题。

而曾获得普利茨克奖的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新馆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对此关系的思考。

其主庭院设计方案在定稿之前出现较大的变动,自然曲折的岸线到几何岸线的变动可能就包含了其设计理念的转变,从米芾山水画引出的中国文人思想与现代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无疑使改变的原因明朗化。

关键词:片石假山;米芾;抽象苏州博物馆新馆为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坐落于苏州古城区东北街与南北向齐门路交叉口。

选址位置与拙政园,忠王府毗邻而居,距狮子林不到百米,在它的东南向是古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

因而在有众多文物、遗产文化深厚积淀的城市环境下建造一个现代博物馆,也就不可避免要协调新与古的关系,“中而新,新而苏”也至始至终被要求于新馆。

而当时由此引起的热议不亚于贝先生法国卢浮宫拿破仑庭的改造项目。

新馆于2002年4月30号签约,2006年建成开馆,历时四年,如今成为苏州一大特色,出现旅游热效应。

一、“片石假山“景观庭院设计背景新馆园林景观由中轴线的主庭院,东侧的紫藤庭院和若干小庭院组成。

中轴主庭院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庭院是贝聿铭设计中非常注重的一部分,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庭院[1]。

05年的苏州日报有贝聿铭讲述新馆庭院设计构思的一篇小报道。

“相对来说,建筑的创新,还比较容易些,而园艺的创新就更难了,因为苏州的园艺是世界闻名的。

对于园林的山水,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我还要进一步推敲。

”建筑部分在03年已经开始施工,景观到05年也还处于推敲阶段,2006年整个方案就完工了,其实主庭院基本就在05-06年方案最后阶段才被定下。

最后我们看到的主庭院:中心以水池为主,水中放置黑色鹅卵石,庭院西面一个八角亭,岸线为折线,北岸与拙政园补园一墙之隔的就是一组抽象的片石假山。

这组“片石假山“被认为是对古典园林的创新,如古代文人作画“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用抽象来表达江南山水意境的一则范例。

图1 新馆方案图之一 图2 新馆最终方案在最终方案定稿前,还曾有一稿方案(图1),此方案庭院岸线是自然岸线,曲桥连接池水,从平面可猜测其形式是古典园林的延续,与最终方案的几何岸线,明显的抽象几何现代特色相差甚远,贝老对庭院延用古典手法一直持保留态度,苏州园林尤其狮子林的假山石造诣已是顶峰,用于堆叠的材料是太湖石,置于湖水中养上几十年。

陈从周《说园》指出:中国的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假山石的堆叠也是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湖石山要空灵中见浑厚。

[2]贝聿铭与陈从周交往甚密,且其童年又在狮子林住过,自然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之理。

所以说假山造景在材料技法各层面要想超越前人都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新馆园林景观部分到05年还在被反复推敲。

“片石假山”的灵感源于米芾山水画。

05年贝聿铭先生去苏州时市文化局局长给过他一本米芾画册。

他很欣赏北宋书画家米芾,反复研究并在工地上勾勒出了一组片石的大体形状,最后成为我们看到的景观。

也正由此整个庭院的岸线、曲桥、园林风格都发生了变化,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东方园林景观。

二、“片石假山”与米点山水画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一个是宋代大书法家的山水画,一个是现代的石头景观,传统水墨画与现代景观设计这两者有什么内在关系呢?图3春山瑞松图图4潇湘奇观图局部解读苏博新馆主庭院“片石假山”景观与米芾山水画关系毛薇娜 (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了自己的精神之美。

我们图真自然,研究自然,赞美自然,只是为了认识自然之美,来丰富自身之美。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画家笔下的艺术品会如此多彩的原因了,不正好说明了题材的束缚力与张力吗?注释:1.潘运告编著.《明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7页.2.董欣宾、郑奇著《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0年4月第1版.第54页.3.石涛著.《石涛话语录》.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第7页.4.《庄子探骊》,周乾溁译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3页.5.刘勰著:《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第493页.6.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释,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第50页.7.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3月第2版,第583页.理论研究・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