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系列一)
导思:你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答案提示:学生往往羡慕蔺相如的成功,并且把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而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如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学做思三:你欣赏廉颇吗?他有什么特点?
学做思二:宋代陈亮是这样评论蔺相如的:“言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陈亮为什么会如此赞美蔺相如?结合课文,说说原因。
追问提示:蔺相如真如陈亮所说的,言有重于泰山‟吗?古代有个叫王世贞的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同学们课后去看他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吧。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段:廉蔺简介
②第2—7段:完璧归赵
③第8—10段:渑池之会
④第11—12段:将相和(负荆请罪)全文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
背景知识补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预习案集中学习14—16节一、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二、落实文句翻译: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3、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探究案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1、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1)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2)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3)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4)“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廉颇是否也有功呢?预习案集中学习17—21节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探究案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并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背诵作准备。

2、品读讨论:(1)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2)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3)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3、分析人物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廉颇的性格。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在列国纷争的烽火中,产生了很多气吞山河的虎将和运筹决胜之中、决胜千里以外的谋士,他们纵横捭阖,征战攻伐,留下了大批交口称赞的故事,“物归原主”“负荆请罪”“将相和”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本文就是叙述赵国老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要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别句式。

二要认识蔺相如机智英勇、不畏强暴和顾全全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悔过的精神。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多数。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前 279 年,正当战国中期之末。

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盛,它要一致中国,采纳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踊跃对外扩充。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此以前,秦早已占据了巴蜀,并争夺魏在河西的所有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向。

在此时期,秦以主力争楚,前280 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只管这样,秦仍未停止对赵的攻击,所以怎样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蔺相如传记》记述了廉颇、蔺相如在这类历史状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作出的贡献。

课文节选部分则经过“物归原主”“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无所畏惧、智谋过人、顾全全局,廉颇知错能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质量。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 130 篇,包含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传记 70 篇,年表 10 篇,书 8 篇,共 52 万字。

本纪、世家、传记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样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确立了后代写史的体例。

1. 注字音加点字 读音加点字 读音蔺相如 睨柱 . . 斋戒 汤镬. . 相视而嘻渑池 .. 盆缶避匿. .缪贤馈遗缪. 馈. 缪公忘记. .燕国列观燕. 观. 燕子观看.披靡宁愿 靡 .宁 .奢侈宁谧..2.识通假______”, ____________)可予不(“不”通“ 拜送书于庭(“庭”通“ ______ ”, ___________ _) 召有司案图(“案”通“ ______ ”, ____________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何尝有坚明拘束者也(“缪”通“ ______”)唯大王与群臣孰商议之(“孰”通“ ______”, ____________)3. 解多义秦贪,负 其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其人猛士,有智谋,宜可使().使乃使其从者衣褐 ().大王遣一介之使.()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见我见相如,必辱之 ().君既若见录 ().相如顾召赵御史 ().顾大行不管细谨 ().顾吾念之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卒相与欢,为.生死之交 ()以勇气闻于诸侯().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辨活用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____________)间至赵矣( ____________).卒廷见相如( ____________).怒发上冲冠( ____________).相如视秦王无心偿赵城,乃前.曰(____________)臣乃敢上璧( ____________).舍相如广成传( ____________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____________)..赵王鼓瑟( ____________).左右欲刃相如( ____________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____________ )大王必欲急 臣( ____________ ).臣舍人 相如止 臣曰( ____________ ).宁许以负 秦曲( ____________ ).归璧于赵( ____________).臣请完 璧归赵( ____________ ).秦王恐其破 璧( ____________ ).且庸人尚羞 之( ____________ ).以先 国家之急尔后 私仇也( ___________ _). .5. 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患 即患 秦兵之来.亡 窃计欲亡 走燕. 奏 相如奉璧奏 秦王.佳人 传以示佳人 及左右..指示 请指示 王..拜 拜为上卿.明年 明年 复攻赵..宣言 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预习案集中学习3—13节一、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二、落实重点文句翻译。

1、展示字词缪.公()缪.贤()汤镬.()虽驽.()肉袒.()案.图()可予不.()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2、翻译下列句子1、使人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7、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8、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9、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10、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13、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4、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1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8、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20、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探究案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1、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

2、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

说理斗争:。

誓死捍卫:。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其次,。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①义责秦王②坚明约束③自请罪责:④提出希望5、出使结果如何?三、积累文言知识。

课件3: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件3: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部分(14~16)渑池会(分3层) 1、(14)写会前计议 2、(15)写会上斗争 3、(16)写斗争结果 第四部分(17~21)将相和(分3层) 1、(17~18)写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 2、(19)写相如不计私怨,说服舍人 3、(20~21)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作者是如何通过三个故事刻画蔺相如的形象? 作者写蔺相如主要从缪贤的评价“其人勇士,有
全国,所到之处,注意探访孤寂,采集传说,积累了丰 富的史料,为后来著述《史记》准备了条件。公元前 108年,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自公元前104年起,开始 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 解,触怒了汉武帝,入狱受了腐刑。他本想自杀,但想 到《史记》还没写成,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公元 前96年出狱,做中书令。从此他更发愤著书,终于在公 元前91年写成《史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把以下字的读音标在书上。
读完后,自由展示朗读成果。
缪公(mù 同“穆” 即秦穆公)
缪贤( miào 姓氏)
肉袒( tân 脱去上衣,露出肩膀)
可予不(fôu 同“否”)
列观(guàn 建筑物的一种)
甚倨( jù 傲慢)
睨柱(nì斜看)
(四)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本文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 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 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是全书纲领,按年月记述帝王言行,兼录 各方面重大事件。“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家、人物 和史事,以清脉络。“书”叙述各种制度沿革,内容涉 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世 家”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兼及个别地位与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11 廉颇蔺相如列传》1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11 廉颇蔺相如列传》1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由学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的演出热情,借助这校园剧的东风引导学生自导自演,自主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②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知识与技能①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四、教学难点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

文常积累。

2明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演英雄。

负荆请罪3悟理趣。

(1)品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廉颇看不起蔺相如,有哪些原因?这种认识对吗?(3)最终促成廉颇羞愧,勇于认错的是哪句话?4启智慧。

学习了课文,对勇气,你有没有新的认识,将你的收获和体会化为文字。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古今中外,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往往是勇于面对错误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手法。

成功人物的塑造运用了哪些方法。

6作业。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3课时)课件必修4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3课时)课件必修4

素材运用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 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 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 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2.蔺相如忍让的气度,更让人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 加,可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 这绝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 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针锋相对,寸利必争,赵国何以得存
“铁肩担道义”,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 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 “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 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 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承载者——书生们,理所当 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 量,亿万书生正以一生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必修④ ·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
1
精品阅
2பைடு நூலகம்
素材运
精品阅读
百无一用非书生 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 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数百年锦绣 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 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 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 带来了一线生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 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 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

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
预习案集中学习14—16节
一、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二、落实文句翻译:
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2、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3、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探究案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1、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1)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分子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
(2)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3)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4)“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廉颇是否也有功呢?
预习案集中学习17—21节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探究案
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并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背诵作准备。

2、品读讨论:
(1)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
(2)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3)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
3、分析人物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廉颇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