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近50年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1956—2016_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

第34卷第2期2023年3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2Mar.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2.003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杜军凯1,仇亚琴1,李云玲2,卢㊀琼1,郝春沣1,刘海滢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㊀100038;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㊀100120)摘要:为分析中国降水时空演变格局,本文在月尺度上对水利部门与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量监测数据进行融合,针对融合后的4177个站点,使用趋势分析㊁突变检验和年内分配向量法等方法分析了集中度㊁集中期和最大4个月累积降水量占全年之比等多个指数的分布格局,分析了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系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以及降水年内分配过程的时空演变㊂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东南到西北,年降水量总体递减,降水年内分布集中度递增;站点年降水量序列的变化趋势呈现较强的地带性,自东南到西北呈 增 减 增 的3个条带;显著增加条带分别位于东南和西部地区,显著减少的条带位于中部,从东北地区向西南绵延至边境;年降水序列的趋势性变化大多伴随着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站点最多㊂②沿200mm 和400mm 年降水量等值线,中国北方出现1个 汛期降水减少 条带,但其时间尺度效应较强;在月尺度上,站点汛期降水占比下降,非汛期降水占比增加;而在日尺度上则相反,连续3~7d 累积降水量的波幅加大,表明降水事件的极端程度在增强㊂③降水序列变化与径流的同步性较好,中国西北和东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典型水文站的还原径流量同步增加;年降水量显著减少㊁且最大4个月累积降水量占比指数减少超过10%的区域集中在北方的辽河㊁海河与黄河流域等非湿润区,相应水文断面的还原径流量显著减少㊂关键词:降水;年内分配;降水集中度;降水集中期;演变规律中图分类号:P333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2-0182-15收稿日期:2023-01-04;网络出版日期:2023-03-26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 /detail /32.1309.P.20230324.1649.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YFC3201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9030)作者简介:杜军凯(1987 ),男,河南禹州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研究㊂E-mail:du_djk@通信作者:仇亚琴,E-mail:qyq@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1]指出,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速率前所未有,全球极端天气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强,全球尺度的降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㊂水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大气圈㊁水圈㊁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纽带㊂降水是水循环过程的总输入,研究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格局可为洪涝灾害应对㊁水资源情势分析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在降水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方面,已有较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㊂如在降水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方面,王英等[4]基于730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法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施雅风等[5]总结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指出西北地区气候向暖湿转型可能是世纪性的;张强等[6]分析了西北地区气候湿化趋势,指出西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从21世纪开始同时进入增湿期;王米雪等[7]研究了1960 2013年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变化特征,指出2000年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 重旱-重涝并重 的格局㊂在降水序列突变研究方面,丁一汇等[8]对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序列进行突变检验,研究指出气候要素突变方向㊁突变时间存在较大时空差异;贾路等[9]认为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度指数均值序列存在显著的突变点;张阿龙等[10]认为锡林河和巴拉格尔河流域气候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Zuo 等[11]研究表明,海河流域年降水量系列在1979年发生突变㊂在降水年内变化研究方面,刘向培等[12]从 信息熵 角度分析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㊁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中国降水集中程度的影响;㊀第2期杜军凯,等: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183㊀Zhang等[13]定义了降水年内集中度和年内集中期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该方法被广泛用于区域年内多尺度降水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以及年际变化规律等研究中㊂此外,另有学者关注降水分区区划㊁降水变化的周期性㊁雨日数与雨强演变特征㊁季节降水结构演变与平稳性㊁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以及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等[14-19]㊂尽管当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待提升㊂首先,受测站数量㊁密度㊁数据系列长度等条件制约,当前针对全国范围的研究较少;其次,中国幅员辽阔,地形㊁地貌复杂多变,降水时空演化具有很强的地带性特征,相关规律亟需总结;再者,针对降水年内丰枯变化的相关研究有待补充,尤其是汛期降水在长时间尺度上的演变及其径流效应㊂鉴于此,本文对气象站和水文站实测降水量进行月尺度融合,以提升监测资料的时空完整性,系统分析了多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格局㊁地带性变化特征及其水文效应,为揭示中国降水时空演变规律提供科技支撑㊂1㊀数据与方法1.1㊀基础数据本文所用的降水量数据来源如下:一是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数据共享网;二是水文部门上报的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来源于全国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上报的降水量数据集,时间序列为1956 2016年;另有水文部门提供典型站点的日尺度观测信息㊂对国家基本气象站和水文-雨量站的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原则如下:①删除重复站点,如水文-雨量站与基本气象站的空间位置相同,则优先使用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监测数据;②舍弃监测不全的站点,如某站点在设站年份的监测数据缺失1个月以上,则放弃;③时间尺度统一,将日观测成果转换到月㊂按上述原则处理后,共得到4177个融合站点(图1)㊂本文所用降水量等值线图来自文献[20]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1㊀气象站点分布Fig.1Loc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terrain landform of China1.2㊀分析方法(1)趋势与突变检验分别使用Mann-Kendall(后文简称MK)趋势检验法和PETTITT突变分析法进行趋势和突变检验㊂MK趋势检验法[21-22]是一种典型的非参数检验方法,该检验方法在气象和水文领域得以广泛应用㊂PETTITT检18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验[23]是一种非参数的突变检验方法,构造一个Mann-Whitney 统计量,根据构造统计量的特征进行数据序列的突变点分析㊂(2)集中程度分析采用降水年内分配的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指数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指数来表征降水分布的集中性特点,计算方法见式(1)和式(2)㊂PCD 指数取值介于0~1,值越大表示降水年内分配越不均匀;PCP 指数以角度为单位,将0ʎ~360ʎ分配到全年12个月,取值越大表明降水峰值越靠后㊂D PC,i =(ð12j =1r ij ˑsin θj )2+(ð12j =1r ij ˑcos θj )2/R i (1)P PC,i =arctan[(ð12j =1r ij ˑsin θj )/(ð12j =1r ij ˑcos θj )](2)式中:D PC,i 和P PC,i 分别为测站第i 年的降水年内分配PCD 指数和PCP 指数;r ij 为第i 年第j 月的降水量,mm;R i 为第i 年的年降水量,mm;θj 为第j 月中对应的角度,角度与1 12月份的对应关系参见文献[12]㊂使用年内最大4个月累积降水量占全年的比例(PEC)指数来表示站点汛期降水的分布特征,计算方法见式(3):C PE =ð4i =1P ∗i /ð12j =1P j ˑ100(3)式中:C PE 为测站PEC 指数,%;P j 为1 12月的月平均降水量,mm;P ∗i 为年内最大4个月的月均降水量,mm㊂2㊀降水量时空分布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2㊀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Fig.2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2.1㊀年降水量分布格局中国幅员辽阔,东部属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 东南高㊁西北低 的特征㊂融合后站点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20]分布见图2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00mm 等值线为中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北起内蒙古高原中部,大致沿阴山-贺兰㊀第2期杜军凯,等: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185㊀山-六盘山-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沿东北 西南方向斜贯中国全境,系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北起大兴安岭,沿燕山-太行山-黄土高原北缘-祁连山东段分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沿东西方向横贯全境,系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16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秦淮线 以南,包括淮河中下游㊁长江中下游㊁四川盆地㊁云贵高原和广西大部等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6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㊁湘赣山区㊁西南(云南㊁四川㊁西藏)部分山区,其中,海南岛部分区域㊁台湾岛[20]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2000mm㊂2.2㊀年内分配特征根据式(1)和式(2),分别计算了所有站点逐年月降水量的PCD指数㊁PCP指数和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比例,各站点多年平均月降水量的年内集中度空间分布见图3,集中期空间分布见图4㊂(1)月降水量的年内集中度㊂由图3可见,各站点PCD指数为0.077~0.768,大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㊂0.077ɤD PC<0.200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即长江流域㊁珠江流域㊁东南诸河区和西南诸河区的大部分区域,另有黄河河源区㊁渭河南山支流㊁伊洛河等流域,以及位于天山北支与中支之间的伊犁河流域㊂0.200ɤD PC<0.320的站点集中分布在辽河区南部㊁海河区东部㊁淮河区大部和黄河中游部分区域,以及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流域㊂0.320ɤD PC<0.520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北诸河区,包括塔里木盆地㊁柴达木盆地及黑河上游等内陆河流域㊂0.520ɤD PCɤ0.768的站点大多散乱分布在400mm降水等值线两侧,包括松花江区西部㊁辽河区北部㊁太行山区,以及黄河上游大通河与湟水等流域㊂综上所见,中国干旱区域PCD指数值大,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强于降水量丰沛的区域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3㊀测站月降水量的PCD指数Fig.3PCD indexe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2)月降水量的年内集中期㊂由图4可见,各测站月降水量PCP指数为116.9ʎ~234.0ʎ,自东南至西北总体呈低 高 低的分布特征,两边PCP指数低㊁中部高㊂116.9ʎɤP PC<150.0ʎ(即集中期在6月中旬以前)的站点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㊁东南诸河与珠江中下游地区,这与梅雨气候有关㊂150.0ʎɤP PC<175.0ʎ(集中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站点分布在长江中游江北地区㊁长三角㊁珠江中游南岭南麓区域㊁武夷山以东的沿海地带,以及天山山区㊂175.0ʎɤP PC<190.0ʎ(集中期7月中下旬)的站点分布最广,沿东北 西南方向斜贯全国,包括东北大部㊁华北地区中部㊁青藏高原东部㊁四川盆地大部以及云贵高原东缘㊂190.0ʎɤP PCɤ234.0ʎ(集中期8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大部㊁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地带㊁186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太行山区大部㊁金沙江上游㊁西南诸河以及海南岛等区域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4㊀测站月降水量的PCP指数分布Fig.4Distribution of PCP indexe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3)最大4个月累积降水占比㊂由图5可见,各测站PEC指数介于53.7%~97.8%,空间分布与PCP 指数类似,总体呈西北高㊁东南低的格局㊂53.7%ɤC PE<65.0%的站点绝大多数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诸河区,少部分位于南岭以南的柳江㊁西江流域,以及地处西北的天山山区㊂65.0%ɤC PE<75.0%的站点在上一分级(53.7%~<65.0%)的外层,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东,中部集中在祁连山东侧-秦岭-淮河沿线,以及西南的四川盆地㊁云贵高原大部,华南的珠江流域大部等区域㊂75.0%ɤC PE<85.0%的站点分布在东北平原㊁华北平原㊁黄土高原大部,以及西南的金沙江流域等㊂85.0%ɤC PEɤ97.8%的站点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㊁河套平原㊁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西南部等广袤地区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5㊀测站PEC指数分布Fig.5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indexes of the maximum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in4months to annual precipitation㊀第2期杜军凯,等: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187㊀3㊀降水量时空演变3.1㊀年降水量序列的趋势性采用MK检验法对年降水量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共有337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详见图6)㊂通过显著性检验站点中,呈显著增加趋势的站点共142个,各站点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梯度为2.9~8.5mm/a;呈显著减少趋势的站点共195个,变化梯度为-11.7~-2.0mm/a㊂在空间分布上,各站点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的规律性较强,自东南到西北明显呈 增 减 增 的3个条带㊂据图6可知,站点年降水量显著减少的条带位于中部,从中国东北地区向西南绵延至边境区域㊂站点年降水量显著增加的条带有2个,分别位于西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各站点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比较一致,基本呈增加态势;东南地区以增加为主,但空间变异性更强,沿海少数站点呈减少趋势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6㊀测站年降水量序列的MK趋势检验结果Fig.6Mann-Kendall trend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series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3.2㊀年降水量序列的突变性采用PETTITT检验法对年降水量序列进行突变分析,共有282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α= 0.05,详见图7)㊂各站点突变年份介于1965 2005年,具体如下:1965 1969年的站点共2个;1970 1979年的站点共70个;1980 1989年的站点共128个;1990 1999年的站点共58个;2000 2005年的站点共24个㊂对比图6和图7可知,在空间分布上,发生突变的站点与趋势变化显著的站点比较一致㊂这意味着站点年降水序列的趋势性变化大多与突变相伴㊂3.3㊀最大4个月累积降水量占比变化针对序列超过50a的2575个测站,计算各站点1960 1969年㊁2007 2016年平均PEC指数及其相对变幅㊂以1960 1969年为基准,2007 2016年平均PEC指数相对变幅超出ʃ10%的站点共有123个,空间分布见图8㊂其中,共106个站点的PEC指数下降超过10%,共17个站点的PEC指数增加10%㊂PEC指数变幅超出ʃ10%的站点空间分布同样具有较强的地带性特征㊂减幅超过10%的站点大多数位于北方地区,少部分位于南方地区;这些站点空间分布与200mm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走势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2条等值线两侧,如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过渡地带㊁三江源地区,以及天山西段㊁阿尔泰山之间的广大区域㊂增幅超过10%的站点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大多数位于800mm等值线之南㊂18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7㊀测站年降水量序列的PETTITT突变检验结果Fig.7Results of PETTITT abrupt detectio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series at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㊀㊀200mm㊁400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别是中国半干旱与干旱区㊁半湿润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PEC指数从月尺度上反映了汛期降水的集中性㊂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北方较为干旱的区域,站点年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呈现一定程度的 平均化 倾向,汛期降水占比下降,非汛期降水占比增加㊂注:该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430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㊂图8㊀测站2007 2016年平均PEC指数较1960 1969年均值的变化Fig.8Relative change of the mean PEC index from2007to2016compared with that from1960to19694㊀讨㊀㊀论4.1㊀合理性分析(1)PCP指数和PCD指数分析结果的合理性㊂降水PCD指数和PCP指数分布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中㊀第2期杜军凯,等:1956 2016年中国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演变特征189㊀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控制,具有雨热同季特点㊂习惯上,中国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系作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4](图4)㊂春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冷空气较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华南㊁东南一带与之交锋,这些区域进入降水集中的第1个时段,即春雨期;随时间推移,季风强度不断加大,暖湿气流在初夏时节运动到江淮地区,产生梅雨锋面系统,形成1条降水丰富的锋面雨带;暖湿气流在夏㊁秋季节到达东北㊁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时,集中产生夏雨和秋雨;之后,夏季风强度不断减弱,雨带重回东南㊁西南和华南等地㊂总体而言,降水年内分配过程存在多峰的地区,集中度较低㊁集中期较早,反之则集中度较高,集中期相对延后㊂据图4可知,中国季风区降水体现出时空上的高度集中性[25],东北㊁华北和西南等地区月降水的PCP 指数值大多高于非季风区㊂月降水量PCP指数空间分布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如梅雨气候控制的江南㊁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见‘梅雨监测指标:GB/T33671 2017“)集中期明显提前至6 7月㊂海南岛雨源主要有锋面雨㊁热雷雨和台风雨等类型,每年5 10月为多雨期,其中台风多发生在8 10月[26]㊂受台风调节,海南岛月降水量集中期相对偏后㊂自东南向西北跨过分界线后,非季风区月降水集中期有所提前㊂如北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其降水受盛行西风控制,月降水PCP指数明显低于东北和华北等地㊂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刘向培等[12]指出40ʎN附近是中国年降水集中度分布的高值区,35ʎN以南是其分布的低值区;张天宇等[27]指出华北地区年内各候降水PCD指数为0.19~0.58,PCP指数多集中在7月;张运福等[28]指出东北地区年内各旬降水量PCD指数为0.59~0.79,PCP指数集中在7月中到8月上;张录军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内各旬降水量的PCD指数为0.35~0.51,PCD指数集中在4 7月;杨金虎等[30]指出西北五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年内各月降水量的PCD指数为0.16~0.76,PCP指数集中在6 7月㊂本文有关PCP指数计算结果与已有成果一致,PCD指数计算结果比部分文献偏低㊂究其原因, PCD指数计算结果受时段长短的影响,时间尺度越大(如侯 月 年),其取值则越低㊂为提升监测数据时空完整性,本文据月尺度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故PCD指数计算结果偏低㊂(2)年降水量系列趋势分析结果的合理性㊂与年降水量系列趋势分析相关成果进行对比,王米雪等[7]的研究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际增速约为1.91mm/a;徐东坡等[15]的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和西藏等区域年降水系列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上述成果与3.1节的趋势分析结果一致㊂本文得出全国降水年际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 增 减 增 条带状分布的结论,与‘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31]有关中国年降水量变化速率分布图是一致的㊂为进一步分析趋势检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将北京㊁郑州和广州3个气象站的监测资料延长到2020年,对比1956 2016年序列与1956 2020年序列的异同,结果见表1㊂据表1可知,同一测站不同序列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梯度值有所差别,但其序列增/减趋势及显著性检验结果是一致的㊂需要说明的是,降水演变过程和机理相当复杂,针对1956 2016年序列的分析结果在未来是否能持续,仍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㊂表1㊀典型站点不同序列趋势分析结果Table1Trend analysis results of different time series at the3meteorological stations站点名称年际梯度值/(mm㊃a-1)MK检验Z统计量1956 2020年1956 2016年1956 2020年1956 2016年北京气象站-2.21-2.16-1.66-1.48郑州气象站0.020.660.010.45广州气象站 6.64 6.84 2.16∗ 1.96∗注:显著性水平α=0.05标准正态分布Z统计量的临界值为1.96;∗表示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㊂㊀㊀(3)降水变化与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㊂中国降水的趋势性与突变性变化与季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㊂东亚夏季风在1961 2020年间总体呈减弱趋势[31],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偏强,在7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偏弱,之后转强㊂中国东北地区㊁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强度之间存在显著19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的正相关关系[32],西风带的水汽输送为中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来源[33],热带气旋降水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从地域分布分析,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是年降水量减少条带呈 东北 西南 分布(图6)的重要原因㊂类似地,郝立生等[34]认为东亚夏季风减弱使得从南边界进入的水汽通量大量减少,进而导致了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Zhang等[35]的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的西风环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气流呈增强趋势,给西北地区输送了更多的水汽,导致区域降水量偏多㊂青藏高原的水汽来源[36]包括海源㊁陆源和再循环水汽三大部分,关于高原降水量增加的原因,众多学者认识不一:如Zhang等[37]认为大尺度环流变化导致的水汽输送增加是主因;汤秋鸿等[38]认为西南季风控制区和高原区本地水汽贡献增加是主因;黄伟[39]研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这可能是该区域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㊂已有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系列突变点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北地区年降水系列突变点多发生在1980 1988年[15,40];长江流域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年降水量系列的突变点发生在1977 1998年;黄河流域上㊁中㊁下游年降水量系列突变点发生年份波动较大,变化范围介于1965 1995年[41-42]㊂本文成果与上述文献的计算结果总体一致,20世纪80年代是测站年降水系列突变较集中的一个时期,这与季风强度年代际转换有关㊂李明聪等[43]的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南亚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了 强 弱 转换㊂此外,由于数据来源㊁系列长度㊁突变分析方法存在差异,不同文献的分析结果有所不同㊂4.2㊀汛期降水变化的尺度效应2000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现象频现,出现诸如北京 7㊃21 特大暴雨㊁郑州 7㊃20 特大暴雨和广州 5㊃22 特大暴雨等多个极端降水事件㊂为进一步探究汛期降水变化的尺度效应,本文选取分别位于北京市(A站)㊁郑州市(B站)和广州市(C站)的3个典型气象站,以1960 2021年逐日降水量序列为基础,分析年内连续3d㊁连续5d和连续7d最大降水量的代际变化特征,各年段相应的统计值见表2㊂典型测站年内连续3㊁5㊁7d最大降水量在代际间呈波动变化,但近期(2010 2021年均值)均处于全序列(1960 2021年)高值区㊂其中,A站和B站历史最大暴雨事件恰好发生在此时段内,拉高了近期平均水平;C站自1970年以后,日尺度降水集中度出现较稳定增长㊂年内连续3㊁5㊁7d最大降水量指标的空间异质性较强㊂A站连续3d降水量在代际间呈先减后增特点,从60年代的136.2mm减至2000 2009年的年均82.0mm,再增长到2010 2021年的年均142.9mm;B站则不同,连续3d降水量在代际间基本呈增长趋势;C站位于湿润区,代际间波动性小于A站和B站㊂表2㊀典型站点连续3 7d降水量最大值统计Table2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statistics from3to7days at the3meteorological stations单位:mm统计时段A站(北京市)B站(郑州市)C站(广州市)3d5d7d3d5d7d3d5d7d1960 1979年平均136.2159.2167.8102.5113.4124.0182.6207.8236.1 1970 1979年平均123.9141.7170.5110.9130.2138.2153.2195.0224.2 1980 1989年平均122.3136.1147.8104.6115.5123.1172.3220.4242.6 1990 1999年平均100.3111.4139.2112.4125.5137.8186.1218.9235.2 2000 2009年平均82.090.9105.9120.6137.6158.3194.9221.6251.7 2010 2021年平均142.9152.5162.4172.4198.4205.9225.7263.5291.3 1960 2021年极大值381.7381.8394.4948.4989.0990.9329.0409.3421.1极大值发生年份2016年2016年2016年2021年2021年2021年2001年1989年1989年㊀㊀典型测站的分析结果与前文 106个站点月尺度降水呈现一定程度的均化倾向 并不冲突㊂二者相结合,。
长沙市1987-2012湿度

精心整理长沙市1987——1988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说明:57687站点为长沙望城坡(东经112.92°,北纬28.22°,海拔68.0米)。
?????日平均气温为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整点的平均值。
?????日降水量为上日20时至次日20时的降水量。
长沙市1989——1990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说明:57687站点为长沙望城坡(东经112.92°,北纬28.22°,海拔68.0米)。
?????日平均气温为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整点的平均值。
?????日降水量为上日20时至次日20时的降水量。
长沙市1991——1992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米)。
?????日平均气温为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整点的平均值。
?????日降水量为上日20时至次日20时的降水量。
长沙市1993——1994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米)。
?????日降水量为上日20时至次日20时的降水量。
长沙市1995——1996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长沙市1997——1998年气象资料(站点:57687)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长沙气候特点

长沙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使长沙一带乃至整个湘中的气候都较为特殊。
影响长沙气候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就是长沙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很明显,冬冷夏热;二就是长沙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梯级,距海较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因此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较明显;三就是长沙所处的湘中地区,由于地质时代的升降运动,造成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别就是其南有五岭,东有幕阜山,西有雪峰山,北为洞庭湖区,使其地形为一向北开口的马蹄形,阻隔了东、南海洋委风的调节,使冬寒夏炎的特征尤为显著。
长沙地区气候的特点就是: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绵长,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大陆性委风气候类型的共同特点。
春季:气候特点一就是增温迅速,气温变化大。
“春来一日水热三分”就是长沙老幼皆知的谚语。
从3月平均所温10℃至5月平均气温22℃,仅两个月时间气温升高12℃,平均每月升高6-7℃。
同时,不但升温快,而且变化大,如4月份的气温,据30年的统计资料,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3、6℃,最高为21、1℃,相差近8℃之多。
又如1969年4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2、5℃,而同年4月10日的最高温为33、4℃,5天之中温差达30多度。
因此,“倒春寒”就是长沙常见的现象。
增温快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但温差大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长沙春季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阴雨连绵,空气潮湿。
长沙3月至5月的平均降雨日数(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0、1毫米)有52、8天,约占年(151、2天)总降雨日数的35%以上,有不少年份还出现连续降雨15-20天的情况,因此3月至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以上。
这3个月阴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占全年阴天总数31%以上,相对湿度都在83%至84%之间,就是全年相对温度最大的季节。
总之,长沙的春雨闻名全国。
夏季:长沙夏季漫长酷热已国人皆知,长达4个半月,就是全年最长的季节。
也就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
从6月至9月,旬平均气温25℃,7月下旬至8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9℃以上。
1960-2011年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变化特征

分析等方 法分析 了洞庭 湖区年降水量的 变化特征 , 并采用正 交分解 函数 E O F 、 旋转正交分解 函数 R E O F计算 了洞庭湖 区年尺度 的标准化 降水指数 ( S P 1 ) , 分析 了洞庭 湖区的旱涝时 空分 布特征 。结果表 明: 洞庭 湖 区年 降水量 空 间上 由北 向南逐渐 增加 . 时
研究表明, 湖北省近 5 0 a 来降水量的年、 季尺度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不显著 , 降水 量的变化趋势则各地 差异 明显。刘 可 使用的资料为洞庭湖区( 2 8 。 3 0 _3 0 。 2 0 N, 1 1 0 。 群等 指出 , 近4 5 a 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 湖北东 4 0 一1 l 3 。 1 0 E ) 包括湖北荆州、 湖南常德、 益阳、 岳阳 部尤其是江汉平原东南部 的年 降雨 量呈增加趋势 。 4 市2 4个气象 站 l 9 6 0 _2 0 1 1 年逐年 的年 降水量资 刘梦等 研究认为 , 近5 0 a 来位 于湖北省东南部 的 料 , 资料来源于各市气象局。洞庭湖区 2 4个气象站 咸宁市年降水量无明显增降趋势。张剑明等 研究 中, 2 1 个站位 于湖 区, 海拔高度为 2 8 —7 0 m, 石门、 表明 , 湖南省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郭华等 指 出, 安化和平江位于 山区, 但 3个气象 站的海拔 高度均 鄱 阳湖流域降水量在 1 9 9 0年发生 突变 , 继而呈 现显 在 1 3 0 m 以下 ( 图1 ) , 基 于行 政 区域 考 虑 , 将 这 3站 著的上升趋势。因此 , 进一步研究 降水量 变化 的区 与其他站点一起分析 。 域差异 , 对于充分认 识和利用华 中区域气 候资源有 采用线性趋势分 析、 Ma n n — K e n d a l l ( 简称 M— K) 重要 的意义 。 突变检测法和 Mo r l e t 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区 洞庭湖区位于荆江南岸 , 跨湘、 鄂两省 , 是江、 淮 年降水量 的总体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正交分解 函
长沙近50年来降水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3 降水 的变 化趋 势
31 年 降 水 变 化 趋 势 .
现 出不 同 的 趋 势 . 因 此 需 在 具 体 的 气 候 层 次 上 讨 论 变 化 趋 势
才有意义[ 2 1 。目前 对 湖南 省 降水 的多 时 间 尺度 的研 究 还 不 多 。 刘 会 玉翩 出 湖 南 省 汛 期 降 水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3年 、 指 7年 和 2 3年 的 特 征 时 间尺 度 和 周 期 性振 荡 。上 述 研 究 是 针对 汛期 进 行 的 降 水
降 水 呈 增 加趋 势 ;夏 季 降 水 变化 趋 势 和年 降 水 变 化 趋 势 相 似 ;春 季 降 水 变化 不 大 ;秋 冬 两 季 降 水 也 呈 增 加 趋 势 。通 过
Molt 波 分 析 长 沙除 了冬 季 外 进入 本世 纪 降水 都 有 减 少的 趋 势 。 r 小 e 通过 M — 突 变分 析 , 沙年 降 水 和 夏 季 降 水 增 多是 一 K 长
突 变现 象 . 具体 开始 的 时 间分 别 为 1 9 年 和 1 8 92 9 8年 ; 季 、 季 和 冬 季 降 水 无 突 变现 象 。 春 秋 关 键 词 : 沙 ; 水 变化 ; 波 分 析 ; — 突 变分 析 长 降 小 M K
中 图分 类 号 :3 8. P3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1湖南 师范大 学资 源 与环 境科 学 学院 , 南 长 沙 4 0 8 ;. 南省 气象 台 ,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0 12湖 湖 10 7
摘 要 : 用线 性 回 归 、 波 分 析 和 M — 突 变 分析 等 方 法 分 析 了近 5 利 小 K O年 来 长 沙 降 水 的 变化 . 果 表 明 长 沙近 5 结 O年 来年
湖南省主要城市降雨特征统计数据、暴雨强度公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气候要素资料

43 1410 48.9 1473 28.8 1346 39.3 1366 49.8 1513 38.1 1354 51.5 1445 48.2 1377 50.4 1354 48.1 1504 48.8 1426 43.1 1328 41.7 1371 46.1 1383 33.2 1364
关系曲线见图 C.0.8。
表 C.0.8 长沙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设计降雨量(mm)
60
70
75
80
85
90
13
17.9
21.2
25.4
31.1
39.7
208
图 C.0.8 长沙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
C.0.9 怀化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按表 C.0.9 取值,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关系曲线见图 C.0.5。
表 C.0.5 吉首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0
70
75
80
85
90
设计降雨量(mm)
14.4
20.4
24.5
29.9
37.6Βιβλιοθήκη 49.5图 C.0.5 吉首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
C.0.6 常德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可按表 C.0.6 取值,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关系曲线见图 C.0.6。
表 C.0.6 常德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0
70
75
80
85
近50年福建气温,降水变化的统计特征

近50年福建气温,降水变化的统计特征
黄文堂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1994(020)007
【摘要】近50年福建气温呈下降趋势,全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率为-0.0114℃。
年^-^1,即大约10年下降0.11℃,气温下降趋势势沿海大于内陆,冬春季大于夏季,80年代秋季则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丰水期方要在50年代,枯水期在60年代,80年代以来春雨(2-4月)显著增多,雨季(5-6月)降水量显著减少。
【总页数】7页(P19-25)
【作者】黄文堂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
【相关文献】
1.厦门市近50年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J], 田愉
2.福清市近50年年度极端最低气温统计特征分析 [J], 陈源高;俞成标;汤巧秀;严
娟
3.佛冈县近50年来气温统计特征及变化趋势 [J], 罗桂森;林杨海;吴乃庚;招柳媚
4.近50年福建省年度极端最低气温统计特征 [J], 蔡文华;王加义;岳辉英
5.广西西江流域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谢贤胜;王升;闫妍;胡宝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 就 出 现 了 两个 降水 丰沛 年 , 一 个 降水 稀 少 年 。 降水 频 率 是 指 有 降 水 的天 数 占 总 天 数 的 百 分 比 . 通 过 剔 除
日降 水 量 为 0 m m 的天 数 , 除以每年的天数 , 求 出各 年 的 降水 频 率 。 由图 1 可得出 , 长沙近 5 0年 来 年 降水 频 率 随 年 降 水 总量 波 动状 态类 似 ,但 与 年 降 水 量 总体 增加 趋 势不同 , 降 水 频 率 总 体呈 下 降趋 势 。 由 图 2可 以看 出 .年 降 水量 方 差 在
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 , 自1 9 6 1年 有 观 测 数 据 以来 , 年 降水 量
呈 丰枯 交替变化 。高于降水量趋势线 的有 2 6个年份 , 低 于趋势
线 的也 是 2 6个 年 份 。 选 取 在 1 9 6 1 ~ 2 0 1 2年 间偏 离 降 水 量 趋 势 线 较 远 并 且 处 于 拐 点 的 年 份 , 得 出 有 7 个 降 水 较 少 的 年 份
5 1 ~ 2 8 。 4 l 。长 沙市 区 的年 平 均气 温 1 7 . 2 c c ,年 均 降 水 量 为 1 3 6 1 . 6 am。 r 作 为 华 中地 区 重 要 的 城 市 , 长 沙 市 是 湖 南 省 的政 治 、 经济 、 文化中心 , 在 湖 南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 随着经济建设 的步伐不断加快 , 长 沙 城 区 开 始 频 繁 出 现 水 资 源
( 1 9 6 3年 、 1 9 7 1年 、 1 9 7 8年 、 2 0 0 3年 、 1 9 8 6年 、 2 0 0 7年 、 2 0 1 1
匮 乏 和 城 市 洪 涝 等 灾 害 ,给 当 地 的 社 会 经 济 造 成 巨 大 的 损 失 。 通 过 分 析 当地 降水 的 变 化 特 征 。 为长 沙 市 的 城 市 防洪 减 涝 与 农
会 直 接 影 响社 会 的 生 产 , 近十年以来 , 降水 波 动 较 大 , 干 旱 和 洪 涝 等极端天 气事件发 生频率不 断提 高 , 旱 涝 灾 害频 繁 , 尤其是 降 水 量 的 波 动 使 水 资 源 缺 乏 问题 日益 突 出 , 严 重 阻 碍 了城 市 经
济 的发 展 。
影响 。 分析结果表明 , 长 沙年 降水 量 总体 趋 势 呈波 动 增 加 态 势 , 年 降 水 量 波 动 随 着 时 间推 移越 来越 明显 : 年 降 水 天数 有 增加趋势 , 平 均 降 水 强度 增 加 ; 从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来看 , 近 年 来极 端 降水 频 率 有 增 加 趋 势 , 需要 加 大城 市相 应 的 防 汛
业 基 础 设施 建 设 提 供 部 分 依 据 , 以减少各种旱涝灾害的损失。
年) , 6个 降 水 量 丰 富 的 年 份 ( 1 9 6 9年 、 1 9 7 3年 、 1 9 9 7年 、 1 9 9 8 年、 2 0 1 0年 、 2 0 1 2年 ) 。由降 水 趋 势 线 可 以看 出 自 1 9 6 1年 以来 .
1 9 6 1 — 1 9 7 0年 缓 慢 上 升 , 在 1 9 7 1 ~ 1 9 9 3 年缓 慢 下 降 。 在 1 9 9 4 ~ 2 0 1 2年 开 始 迅 速 爬升, 方 差 总 体 呈上 升趋 势 , 说 明 长沙 年 降水 量 波 动 越 来 越 大 , 特别是进入 2 1 世 纪 以来 ,出现 干旱 或 者 洪 涝 等 灾 害 的 频 率 明显 增 加 。 对 其 进 行 原 因分 析 , 降 水
长 沙 年 降 水 量 总 体 趋 势 呈 波 动 增 加 态 势 .特 别 是 在 进 人 2 1 世
纪 以后 , 年 降水量 波动 愈发 明显 , 仅在 2 0 1 0年 到 2 0 1 2年 三 年
2 资料 选用 和分 析方 法
所 用资 料为 1 9 6 1 ~ 2 0 1 2年 长 沙 5 7 6 7 9号 和 5 7 6 8 7号 区 站 逐 日降 水 资 料 , 数据 统一 从 1 9 6 1年 1月 1 日开 始 , 截至 2 0 1 2 表1
资源 ・ 环 境
农 村经 济与 科 技2 0 1 5 年 第2 6 卷 第O 9 期( 总 第3 7 3 期)
长沙市近 5 0年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
李 湘龙 。 张 坤 4 1 0 1 2 8 ) ( 湖 南农 业 大 学 资 源环 境 学 院 , 湖 南 长 沙
[ 摘 要 ] 通过 利 用 1 9 6 1  ̄ 2 0 1 3年 长 沙 5 7 6 7 9区站 逐 日降 水 资料 , 研究分析 了长沙近 5 O年 大 气 降水 的 变化 特 征 及
3 数据 结果 分析
3 . 1 降水 量 和 降水 频 率 的 年 际时 间 变 化 及 趋 势分 析
长沙 市是湖南 省省会 , 位 于湖南省 东部偏 北 。 湘 江 下 游 和 长 浏 盆 地 的西 缘 。 其 地 域 范 围为 东 经 1 1 l 。 5 3 1 l 4 o 1 5 . 北纬 2 7 o
周期进 行移动均值分析 , 数 据 处 理 通 过 采 用 线 性 趋 势 分 析 法 综
合 分 析 年 降 水量 和年 最 大 日降水 量 的变 化 特 征 。把 一 天 之 内 降
水量在 5 0 mm 以 上定 为极 端 降水 ,采 用 多 项 式 趋 势 线 分 析 降 水 年 方 差 和极 端 降水 日数 的年 际 变 化 。
抗 洪能 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关键 词 ] 降水特征 ; 变化 趋 势 ; 长 沙 市 [ 中 图分 类 号 ] P 3 3 3 [ 文献标识码] B
年 1 2月 3 1日。在 年 降 水 量 趋 势统 计 分 析 过 程 中 , 采用 1 0年 为
1 引言
降水 是一 个 地 区 重 要 的 气 候 指 标 , 气 候 变 化 可 以很 清 晰 地 体 现 在 降水 的变 化 上 , 是 一 个 重要 的 气候 要 素 。此 外 , 降 水 变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