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清热燥湿药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芩

《中药学》学习笔记:清热燥湿药之黄芩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功效,并能清热泻火。
主要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
湿热内蕴,多见发热、苔腻、尿少等症状,如肠胃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痔瘘等,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口苦;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漓涩痛、带下,其它如关节肿痛、湿疹、痈肿、耳痛流脓等湿热证,以及诸脏腑火热证,均属本类药应用范围。
苦寒多能伐胃,性燥多能伤阴,故一般用量不宜太大。
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
如需用者,可与健胃及养阴药同用。
此外,本类药物多兼泻火、解毒作用,可与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参酌使用。
黄芩《本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
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与应用】《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于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
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
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本草新编》: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
入肺经、大肠。
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
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药。
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
古人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
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中医药材清热燥湿药

目录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简介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常见种类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01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清热燥湿药是指具有清热燥湿功 效的一类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 湿热证。
特性
配伍原则
清热燥湿药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与利水渗湿药合用,以增强疗 效。
使用方法
01
煎煮方法
用药剂量
02
03
用药时间
清热燥湿药一般需先用水浸泡30 分钟左右,再煎煮20-30分钟, 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确定用药剂 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 大剂量。
清热燥湿药一般饭后服用,以减 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03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功效 与作用
清热燥湿
药具有清除体内 湿热的作用,对于湿温、 暑湿等湿热病证有很好的 治疗效果。
调理脾胃
清热燥湿药能够调理脾胃 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 胀等症状,有助于消化系 统的正常运作。
缓解关节疼痛
清热燥湿药对于风湿、类 风湿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有 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减 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功效相克
某些药物在功效上存在相克关系,配伍后可能减 弱或消除清热燥湿药的功效,需谨慎配伍。
3
毒性反应
部分清热燥湿药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其他药 物配伍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需注意 用药安全。
注意事项
用药剂量
01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
致不良反应。
用药时机
02
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避免在不适宜的时机使用清
中医药材清热燥湿药

保阴煎 泰山磐石散
黄芩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 用, 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黄连
?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color=W hite] 沈 阳 最好 的 妇科医 院 024sdfk/
沈 阳最 专业 的妇科 医院sy sd120/
沈 阳好 的妇 科医院 沈 阳最 权威 妇科医
mobile.sy sd120/ 院mobile.024sdfk/
沈 阳专 业治 疗外阴 白斑的 医院 ljy 120/
沈 阳最 好泌 尿外科 医院sy sdy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 黄芩滑石汤
湿热痞满
半夏泻心汤
黄疸泻痢
葛根黄芩黄连汤
泻火解毒,止血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清肺汤
血热吐衄
大黄汤 子芩丸
痈肿疮毒
黄连解毒汤
安胎--------------------------胎动不安
龙胆
?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 、龙胆 、三叶龙胆 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龙胆散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火--------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惊风抽搐
凉惊丸 当归芦荟丸
【用法用量】煎服 ,3—6g。 【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现代研究】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清热燥湿药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清热燥湿药【性味】:味苦,性寒【功用】: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能清热泻火解毒-治火毒证。
【使用注意】:苦寒多能伤胃阳,苦能伤阴,故脾胃虚寒、津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根)VS黄连(根茎)VS黄柏(树皮)质坚,色黄者佳质坚,色黄者佳皮厚,鲜黄者佳【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功用】:湿热证 (如湿热泻痢、黄疸)气分实热证(如壮热烦渴)热毒诸症(如疮疡肿毒)黄芩:(1)苦寒性三者中最小(2)善清中上焦湿热――多用治暑温,湿温及胃肠湿热证(枯芩多清上,条芩(子芩)多清胃肠湿热)(3)善清上焦热及肺火(枯芩、片芩体轻达上,善清肺经之火;酒炒其性上行善清上焦之火):――治肺热咳嗽多用。
兼解少阳热,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也用于咽喉肿痛,上焦热盛的壮热烦渴(4)凉血止血(黄芩炭,炒炭存性)――用治血热出血。
(5)清热安胎――用治胎热不安。
用法: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枯芩善清肺,条芩善清大肠、下焦。
黄连:(1)苦寒性最大, 清热、燥湿力胜(2)长于清中焦湿热,为除胃肠湿热,治湿热泄痢呕吐之要药(3)清热泻火力强,善清心、胃之火,兼能清肝火,用治心亢盛之高热神昏,或心烦不眠,吐血衄血及胃热呕吐、牙痛、消谷善饥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常配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4)清热解毒力强――常用治痈疮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等,尤善治疔毒。
用法: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
炒用降低寒性。
黄柏:(1)善清下焦湿热――多用于湿热带下(+苍术)、淋浊(+车前子)及下肢肿痛、阴部湿疹(+苦参)(2)善泻肾火,泻火以坚阴(存阴),除热退蒸――用治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常配知母)。
用法: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龙胆草(根) 苦参(根)1.苦寒2.功用:(1)清热燥湿用治下焦湿热黄疸、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等。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一、清热燥湿药的概述在中医药中,湿热是指人体内潮湿炎热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胸闷、口苦、尿涩、便溏、舌苔厚腻等症状。
清热燥湿药是针对湿热病理状态的一类药物,它们可以清热解毒、燥湿利水,帮助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二、清热燥湿药的分类清热燥湿药可根据药性、功效等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清热药清热药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疮、牙龈肿痛等。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 - 青蒿素:清热解毒,广泛用于治疗疟疾。
- 黄连:清热胃火,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胃炎等。
- 石膏:清热解毒,具有退热、消炎的作用。
2.2 燥湿药燥湿药可用于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引起的症状,例如湿疹、泄泻等。
常见的燥湿药物有: - 茵陈蒿:燥湿利水,可用于治疗湿疹、泄泻等。
- 苦参:燥湿消肿,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皮肤病。
- 白茅根:燥湿利尿,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道感染等。
2.3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集合了清热和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多种症状。
常见的清热燥湿药物有: - 黄芩: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脚气等。
- 葛根:清热燥湿,可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头痛、头晕等。
三、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湿热病症虽有共同特征,但其病因和病机却各有差异。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物之前,应首先进行病因病机辨证,确定所需的清热燥湿药物。
3.2 适量用药清热燥湿药物属于烈性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导致消耗体液、伤及阴液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应该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
3.3 注意药物组方的配伍禁忌清热燥湿药物在配伍时需要注意其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一些药物具有配伍禁忌,如黄连与甘草同用可能削弱黄连的作用,应在药物配伍时慎重选择。
3.4 注意患者体质特点清热燥湿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合理选用。
一些患者体质较虚弱,对清热燥湿药物可能过敏或不耐受,应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
清热燥湿药功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热燥湿药功效
导语:生活中有很多药物都是常见,对一些常见的药物,在使用上都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一些不太常用的药物使用,需要对它们进行了解,这样在使用的时
生活中有很多药物都是常见,对一些常见的药物,在使用上都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一些不太常用的药物使用,需要对它们进行了解,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对自身疾病治疗是不是有帮助,才能够知道,清热燥湿药是很多不熟悉的,对清热燥湿药功效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清热燥湿药:
【药性】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重点提示】本品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之品,尤善泻肺火去上焦湿热。
又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为“安胎圣药”。
【应用】
1湿热病证本品苦寒而燥,有较强的清热燥湿作用,能清泄脾胃、肝胆、大肠及膀胱诸经的湿热,故广泛用于湿温、暑湿、淋证、泻痢、黄疸等多种湿热病证,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本品能入肺、胃、胆诸经以清热泻火,可用于治多种脏腑实热证。
因其尤善清肺火,故常用于肺热壅遏,清肃失司、咳嗽痰黄等证。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本品清热泻火力强,可用于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的高热烦渴。
本品亦长于清半表半里之热,常配伍柴胡以疏透外入少阳之邪,共收和解少阳之效,故亦为治伤寒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证之常片j药。
4血热出血证本品既能凉血,又能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别名】腐肠,空心草。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胆、大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止血安胎。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疽疔疮,慢性气管炎,肝炎钩端螺旋体。
【成份】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药理】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变态反应,轻度升高血糖,增加胆汁分泌、肠管运动,抑制白喉、痢疾、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致病性真菌,钩端螺旋体,降低血压,镇静,利尿,解痉等作用。
【配伍注意】恶芡实;畏丹砂、丹皮、藜芦;山茱萸、龙骨为使。
脾胃虚寒、气虚、血虚者不宜用。
【配伍应用】1.治暑温初起、胸闷腹胀、呕恶尿赤、湿重于热者,宜与白豆蔻、滑石、通草等药配伍;热重于湿者,当与茵陈、木通、连翘等药同用。
2.治妊娠蕴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苎麻根、竹茹等药共伍。
3.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多与黄连、半夏、干姜等药合用。
4.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宜与大黄、黄连等药配伍。
5.治慢性气管炎,可与葶苈子、甘草等药同用。
6.治上焦湿热、高热烦渴,每与薄荷、连翅、栀子、叶竹等药合用。
7.治湿热泻痢,常与白芍、黄连、白头翁等药配伍。
8.治上焦火盛、咽喉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同用。
9.治湿热黄疸,宜与茵陈、栀子、柴胡等药合用。
10.治肺热咳嗽,当与桑白皮、知母、地骨皮、贝母等药共用。
11.治钩端螺旋体,宜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古籍方例】方名:普济消毒饮组方:黄芩、黄连各15克,玄参、柴胡、桔梗、陈皮、生甘草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恶寒发热,风热疫毒,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舌燥口渴,颜面丹毒,腮腺炎。
黄连【别名】王连,支连。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热泻腹痛,消渴,菌痢,吐衄下血,咽喉肿痛,口疮火眼,湿疹,疳积,百日咳,蛔虫病,汤火烫伤。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6.湿疮、湿疹三、使用注意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3.别名:元芩、枯芩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
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
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1)肺热咳嗽。
善清肺火。
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
(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用法用量3~10克。
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2.解热作用: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作用稍强于阿司匹林。
3.保肝、利胆、解痉作用4.抗肿瘤作用黄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