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鲫鱼早期胚胎观察
彩鲫的仔鱼发育观测实验

彩鲫的仔鱼发育观测实验作者:白小宁等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4年第6期白小宁1 熊燕2(1.凤翔县水利局陕西宝鸡 721400)(2.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111)摘要: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采取自然授精方式获得彩鲫的受精卵,通过采用双筒解剖镜观察胚胎发育和仔鱼前期发育,结合数码显微系统对其发育过程进行拍照,并对彩鲫胚胎期、仔鱼前期的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根据形态生理变化特征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划分为6个期,分别描述了其各阶段的发育特征和生理意义。
在17~24℃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需60~72h。
初孵仔鱼全长4.4mm,在出膜后2~10d各器官发育与成鱼基本相似。
关键词:彩鲫胚胎仔鱼发育彩鲫(Color Crucian carp),在分类学上属于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
人工养殖品种,其形态特征与普通鲫鱼相似,个体较小,可食用,体形侧扁,高且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口端位,无口须;背鳍和臀鳍最后的不分枝鳍条是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基较长,尾鳍叉型或燕尾型;体色鲜艳美丽,有全身纯白、纯红、纯黑、金黄,黑紫或一身五色俱全,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名优新品种,我们对其胚胎发育和仔鱼前期发育作了初步研究与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的时间与地点试验于2013年7月份到2014年5月份在上述试验基地结合生产进行。
1.2 亲鱼选择选择体质健壮的1﹢到2﹢,体重在250g以上的体形、体色正常的成年彩鲫雌、雄亲鱼。
即雌鱼腹部柔软,有卵巢轮廓,泄殖孔红肿充血,稍压下腹即有成熟卵粒流出;雄鱼轻压下腹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流出精液遇水即散。
1.3 实验方法1.3.1 受精卵孵化方法本实验采用人工催产亲鱼和自然授精、自然孵化方法。
催产剂为促黄体释放激素(LRH),规格0.1㎎/支,共用25支,注入500mL中,用量为每kg注射LRH0.005㎎,即每条亲鱼注射1mL药液,雌雄鱼同时一针注射,采用腹腔注射。
观察鲫鱼实验报告结论

观察鲫鱼实验报告结论
鲫鱼实验报告观察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鲫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行为和生理表现。
其次,实验还发现了鲫鱼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非常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在观察鲫鱼的行为表现方面,可以看到鲫鱼在水中游动时呈现出优雅机敏的动作,它们能够迅速地转向、躲避障碍物等。
此外,鲫鱼在觅食时也表现出了相当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它们能够准确地判断食物的位置,并采取相应的动作来获取食物。
同时,在实验中还观察到鲫鱼之间的社交行为,它们会组成小群体,在一定的范围内游动和觅食。
在生理方面的观察中,实验发现鲫鱼能够适应不同的水质条件。
在实验中,鲫鱼分别被放置在清澈的水中、植物繁茂的水域以及水流湍急的环境中,并观察其对环境的适应情况。
结果表明,鲫鱼能够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并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其行为和生理指标均有影响。
此外,实验还发现鲫鱼对食物的选择性很强。
在观察过程中,给予鲫鱼不同的食物选择,结果发现鲫鱼更倾向于选择水中悬浮颗粒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这可能是因为鲫鱼的口部结构适合于获取水中的微小颗粒物,并且这些颗粒物在水中相对容易获取。
综上所述,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鲫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生理指标,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此外,鲫鱼还表现出对食物选择的倾向性,更倾向于选择水中的悬浮颗粒物作为食物来源。
通过这些观察结论,我们对鲫鱼的生态习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二鲫鱼的外形、内部结构和骨骼系统

实验二 鲫鱼的外形、内部结构和骨骼系统 鲫鱼的外形、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的骨骼系统与内脏器官的解剖与观察, 通过对鲫鱼的骨骼系统与内脏器官的解剖与观察,了 解一般硬骨鱼类的骨骼与内部器官系统的主要构造, 解一般硬骨鱼类的骨骼与内部器官系统的主要构造,学习 脊椎动物的解剖方法。 脊椎动物的解剖方法。
(二)鳞片与年龄
鳞片结构、 鳞、肝胰脏、 消化系统:口腔、咽 、食道、肝胰脏、肠、胆囊 循环系统:围心腔、心室、心房、 循环系统:围心腔、心室、心房、动脉球 生殖系统:卵巢、精巢、 生殖系统:卵巢、精巢、生殖管道 神经系统:脑及脑神经(浸制标本) 神经系统:脑及脑神经(浸制标本)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实验内容和方法:
解剖方法:体位的确定、 解剖方法:体位的确定、解剖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外形
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全体分头﹑ 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全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鳍、鳞片、侧线、鳃、鳃裂、鳃盖、鳃耙、 鳞片、侧线、 鳃裂、鳃盖、鳃耙、 口位、咽喉齿、泄殖孔 口位、咽喉齿、
(四)骨骼系统
头骨:上下颌、 头骨:上下颌、脑颅咽颅及咽喉齿 脊柱(躯干椎、尾椎) 脊柱(躯干椎、尾椎) 鳍、带骨及各鳍的位置
三、作业及思考题: 作业及思考题:
1、根据实际解剖结果,填鲫鱼的内部解剖图。 、根据实际解剖结果,填鲫鱼的内部解剖图。 2、归纳总结硬骨鱼与软骨鱼类有哪些异同。 、归纳总结硬骨鱼与软骨鱼类有哪些异同。 3、预习:实验三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分类。 、预习: 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分类。
观察鲫鱼实验图片教案

观察鲫鱼实验图片教案教案标题:观察鲫鱼实验图片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并解释观察实验图片的目的和意义。
2. 引发学生对鲫鱼实验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张鲫鱼实验图片或讲述有关鲫鱼实验的故事。
实验准备:1. 准备一些鲫鱼实验的图片,确保图片质量清晰,能够清晰显示鲫鱼的外观特征。
2. 准备一些实验记录表格,包括学生姓名、实验日期、观察项目等内容。
实施步骤:1. 让学生观察鲫鱼实验图片,引导他们注意鲫鱼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提醒学生观察鲫鱼的眼睛、鳞片、鳍等细节。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鲫鱼的颜色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鲫鱼的鳞片是否有规律可循?”等。
4. 分发实验记录表格,并让学生按照表格中的观察项目进行记录。
5. 学生完成观察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提出的问题。
6.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回答提出的问题,并与他们的实际观察相比较。
7.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实验的想法,例如增加观察项目、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等。
实验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鲫鱼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他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应用到其他科学实验中。
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技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进行其他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分享,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3. 收集学生完成的实验记录表格,评估他们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理解程度。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案的难度和深度。
观察鲫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鲫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2. 掌握鲫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
3. 学习观察和记录生物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鲫鱼若干条2. 实验容器(鱼缸或水族箱)3. 水质检测工具4. 水族箱清洁工具5. 观察记录表格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容器,确保其清洁、透明、适宜鲫鱼生活。
使用水质检测工具检测水质,确保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符合鲫鱼生长需求。
2. 放置鲫鱼:将鲫鱼放入实验容器中,注意观察鲫鱼的行为反应。
3. 观察记录:对鲫鱼进行以下方面的观察和记录:a. 鲫鱼的外观特征:观察鲫鱼的颜色、体型、鳍等特征。
b. 饮食行为:观察鲫鱼的食物种类、摄食频率和方式。
c. 活动习性:观察鲫鱼的游泳速度、游动方向、休息状态等。
d. 社会行为:观察鲫鱼之间的互动,如攻击、逃避、追逐等。
e. 水质变化:记录鲫鱼生活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表格,对鲫鱼的行为习性、生活需求等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特征:鲫鱼体呈流线型,背部为灰黑色,腹部为白色。
鳍分为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其中背鳍最长,尾鳍呈叉形。
2. 饮食行为:鲫鱼为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植物碎片等。
摄食频率较高,每10-15分钟摄食一次。
3. 活动习性:鲫鱼游泳速度较快,游动方向不定。
在休息状态下,鲫鱼会停留在水族箱底部,偶尔进行短暂游动。
4. 社会行为:鲫鱼在生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社会行为。
当有外界干扰时,鲫鱼会采取逃避或攻击行为。
5. 水质变化:鲫鱼生活期间,水质保持稳定。
pH值在7.5-8.5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鲫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
鲫鱼为杂食性鱼类,具有流线型的体型和丰富的社会行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生物实验的方法,为今后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鲫鱼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变化,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特征。
实验二鲫鱼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写出鲫鱼的鳞式、鳍式。
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四、作业与思考
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掌握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03
02
实验二 鲫鱼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Βιβλιοθήκη 观察鲫鱼外部形态及其呼吸动作。
解剖鲫鱼,观察内部结构。
观察示范标本:鲤鱼的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步骤
每人取一条鲫鱼,先观察鲫鱼的外形、游泳呼吸动作、鳞式、鳍式,取下一片鳞片观察其结构。(外形上适应水生生活特征有哪些?)
2.4 消化系统
移去左侧生殖腺,观察肝胰脏、肠管、胆囊。 剪开口角,用镊子展开肠,观察上下颌、舌、鳃裂、咽齿、食管、胃、肠、肛门。
2.5 排泄系统
除去鳔,观察肾脏(一对,红褐色)、输尿管(一对,)和膀胱(一个)。
鳃
鳃盖、鳃弓、鳃耙、鳃片、鳃间隔。 鲫鱼有几个全鳃?
2.7 脑
从两眼眶下沿体长轴剪开头部背面骨骼,再在两端横剪两下,用镊子移去头部骨骼,用棉球吸去发亮的脑脊液,观察脑的结构。
A
比如鲤鱼的鳍式为:D.Ⅱ,18—19;P.Ⅰ,16—18;V.Ⅱ,8—9;A.Ⅲ,5—6;C.20—22。表示鲤鱼有背鳍一个,棘2个,软鳍条18—19;胸鳍有棘1个,软鳍条16—18;腹鳍有棘2个,软鳍条8—9;臀鳍有棘3个,软鳍条5—6;尾鳍有软鳍条20—22。
B
2.解剖鲫鱼
外形观察完毕,剪去鲫鱼左侧体壁,掀去左鳃盖,先原位观察内脏器官的结构。
鳞式:侧线鳞的数目
侧线上鳞 侧线下鳞
比如鲤鱼的鳞式为34~38 ,就是说鲤鱼的侧线鳞为34~38片,侧线上鳞为5片,侧线下鳞为8片。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实验之观察鲫鱼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实验之观察鲫鱼
【—初中之观察鲫鱼】下面是老师对生物中观察鲫鱼实验的操作步骤的讲解,希望下
面的知识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
观察鲫鱼
步骤:1)将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身体流线形、背鳍、侧线、
鳃盖、口、尾鳍、臀鳍、腹鳍、胸鳍)用手在鲫鱼的体表摸一摸,感受下体表的特点(体
表光滑有粘性)。
2)将鲫鱼方有自来水的水草中,观察鲫鱼的运动,特别观察鱼鳍和鲫鱼运动的关系(鳍控制鱼身平衡,鱼身的摆动控制鱼的运动)。
3)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在鲫鱼口的前部,观察现象(红水从鱼口流进,从鳃后流出)。
其他实验:调查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冷冻保存、气调保存、真空保存、腌渍保存、
干制保存)、调查生物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对工厂排出的废水净化处理、利用甘蔗、
玉米渣生产酒精等生物能源,制造药品等等。
)观察水中的藻类植物(显微镜看标本)、
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放大镜观察)
通过上面对生物中观察鲫鱼实验内容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上面的知识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实验二:鲫鱼早期胚胎观察

实验二:鲫鱼早期胚胎观察一、目的要求掌握鲫鱼早期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特点二、实验器材实验材料: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装片,共八片:鲫鱼受精卵装片,鲫鱼卵二细胞装片,鲫鱼卵四细胞装片,鲫鱼卵八细胞装片,鲫鱼十六细胞装片,鲫鱼卵囊胚期装片,鲫鱼卵囊胚期切片,鲫鱼卵原肠胚切片。
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等。
三、实验内容观察活体鲫鱼的个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及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包括受精卵期、胚盘形成及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及胚孔封闭期)受精卵期卵裂期多细胞时期囊胚期原肠期体节期眼球色素形成期心跳期鱼类的卵裂卵子受精和激活之后发生卵裂。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其任务是产生含有数以百万计细胞的多细胞有机体,因此,细胞必须发生迅速分裂。
合子高速分裂,而不伴随体积和物质的增加,细胞的数目越来越多,而个头越来越小。
发育的这一时期叫做卵裂。
其表现是卵子表面出现沟。
处于卵裂期的细胞叫做卵裂球。
不同卵裂球之间已经开始产生差异,并最终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在不同的物种中,卵裂的方式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受遗传控制的过程。
一个物种的卵裂方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卵黄的含量及其在细胞质内的分布,二是卵子细胞质中影响纺锤体形成的时间和角度的因子。
卵黄含量和分布决定卵裂发生的部位及卵裂球的相对大小。
如果卵子的一极卵黄蛋白相对较少,则该极细胞分裂速率就相对较快。
富含卵黄的一极叫植物极,而卵黄相对较少的一极叫动物极。
合子的核一般靠近动物极。
卵黄相对较少(少黄卵和中量黄卵)的合子的卵裂方式一般为完全卵裂,即是说卵裂后整个卵子被完全分割。
多黄卵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卵裂时仅有一部分细胞质被分割,而卵黄部分不分裂,因而称为部分卵裂。
部分卵裂可以是盘状的,如鱼类、鸟类,也可以是表面的,如昆虫卵。
鲫鱼卵裂在动物极的胚盘里进行。
卵裂非常迅速,头12 次卵裂是同步的,在卵子的动物极形成了一个细胞团。
起初所有的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与卵黄细胞之间都有开放的连接,中等大小的分子(17kDa 左右)都能自由地从一个卵裂球达到另一个卵裂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鲫鱼早期胚胎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鲫鱼早期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
实验材料:鲫鱼早期胚胎发育装片,共八片:鲫鱼受精卵装片,鲫鱼卵二细胞装片,鲫鱼卵四细胞装片,鲫鱼卵八细胞装片,鲫鱼十六细胞装片,鲫鱼卵囊胚期装片,鲫鱼卵囊胚期切片,鲫鱼卵原肠胚切片。
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等。
三、实验内容
观察活体鲫鱼的个体胚胎发育的过程及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包括受精卵期、胚盘形成及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及胚孔封闭期)
受精卵期
卵裂期
多细胞时期
囊胚期
原肠期
体节期
眼球色素形成期
心跳期
鱼类的卵裂
卵子受精和激活之后发生卵裂。
精卵融合后,受精卵仍然是单个细胞,其任务是产生含有数以百万计细胞的多细胞有机体,因此,细胞必须发生迅速分裂。
合子高速分裂,而不伴随体积和物质的增加,细胞的数目越来越多,而个头越来越小。
发育的这一时期叫做卵裂。
其表现是卵子表面出现沟。
处于卵裂期的细胞叫做卵裂球。
不同卵裂球之间已经开始产生差异,并最终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在不同的物种中,卵裂的方式是不同的,它是一个受遗传控制的过程。
一个物种的卵裂方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卵黄的含量及其在细胞质内的分布,二是卵子细胞质中影响纺锤体形成的时间和角度的因子。
卵黄含量和分布决定卵裂发生的部位及卵裂球的相对大小。
如果卵子的一极卵黄蛋白相对较少,则该极细胞分裂速率就相对较快。
富含卵黄的一极叫植物极,而卵黄相对较少的一极叫动物极。
合子的核一般靠近动物极。
卵黄相对较少(少黄卵和中量黄卵)的合子的卵裂方式一般为完全卵裂,即是说卵裂后整个卵子被完全分割。
多黄卵受精后形成的合子卵裂时仅有一部分细胞质被分割,而卵黄部分不分裂,因而称为部分卵裂。
部分卵裂可以是盘状的,如鱼类、鸟类,也可以是表面的,如昆虫卵。
鲫鱼卵裂在动物极的胚盘里进行。
卵裂非常迅速,头12 次卵裂是同步的,在卵子的动物极形成了一个细胞团。
起初所有的细胞之间以及它们与卵黄细胞之间都有开放的连接,中等大小的分子(17kDa 左右)都能自由地从一个卵裂球达到另一个卵裂球。
胚胎从第10 次卵裂开始进入中囊胚转换:合子的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减慢,细胞明显开始移动。
此时细胞分化成两种,第一种是卵黄多核层。
卵黄多核是由第9 次或第10 次卵裂时最靠近植物极的胚盘细胞与卵黄细胞融合生成的。
在卵黄细胞中贴近胚盘的细胞质里有多个细胞核呈环状排列。
当胚盘细胞向植物极扩展时,一些卵黄多核层的细胞核在胚盘下移动,形成内卵黄多核层;而另一些卵黄多核层细胞核将随着胚盘向植物极移动,并沿卵黄表面延伸至胚盘的边缘之外,形成外卵黄多核层。
在中囊胚转换点分化出的第二种细胞群是包被层)细胞,它们是胚盘最外层的细胞,其厚度仅有一层细胞。
包被层细胞最终发育成胎皮,是胚胎外面的一层保护膜,并在后期胚胎发育被脱掉。
在包被层和卵黄多核层之间是深层细胞,它们将发育成胚体。
荧光染料示踪研究表明,早期胚盘细胞的分化方向尚未被决定,而在原肠胚形成前,胚胎中的每个细胞的发育命运已被决定。
鱼类的原肠作用与三胚层的形成
1.中囊胚转换
原肠胚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囊胚细胞通过运动而发生细胞重排,使胚体细胞重新定位,初步形成多胚层的胚体。
预定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迁移至胚体内部,而预定形成诸如皮肤以及神经组织的细胞仍分布在细胞表面。
通过原肠胚期的细胞运动,胚体形成了三个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同时也开始了新形成胚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结构复杂的胚胎和有机体。
在原肠胚期,细胞核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日益明显,胚胎细胞开始合成新的各种类型的RNA 和专一性的蛋白质。
受精卵卵裂进行到一定次数后,细胞分裂的同步性丧失,合子基因开始表达,细胞获得一定的运动能力。
这一过程称为中囊胚转换中囊胚转换发生的时间可能由细胞的核质比例所调节的,单倍体鱼类较二倍体鱼类迟一个细胞周期进入中囊胚转换,而四倍体鱼类则提早一个周期进入中囊胚转换。
一般认为,中囊胚转换是由染色质上的某些成份启动了细胞质中一些目前尚未知道的特殊因子而形成的。
原肠形成过程中最早的细胞运动即是卵黄上部胚盘细胞的外包。
起初,胚盘内层细胞向外运动插入外层表皮细胞中;接着, 这些细胞继续在卵黄表面移动直至将其完全包裹。
这些细胞运动的动力并非来自细胞自身,而是由位于卵黄顶部的卵黄合胞层的自动扩展所提供的。
包被层与卵黄合胞层紧密结合并在其牵引下向下扩展,而胚盘深层细胞则逐渐填充由包被层和卵黄合胞层在外包过程中所形成的腔隙。
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后,胚盘细胞回折至卵黄顶部,卵黄合胞层则继续向下扩展,包裹所有卵黄细胞。
在迁移过程中,胚盘一侧明显变厚,细胞活性染色标记实验证明胚盘较薄一侧为未来胚体的背侧。
2.胚盘的形成
胚盘形成在胚盘细胞下包至卵黄的1/2 处时,整个囊胚边缘部细胞移动缓慢,且受到图1-2 斑马鱼原肠形成时的细胞运动。
表胚层的牵制,因而在该处形成略厚的胚层部分称为胚环,其上层细胞称为上胚层,下层细胞称为下胚层。
上胚层细胞可产生溶解酶,能溶解和液化卵黄所含的营养物质,通过胚盘下腔供给胚盘细胞,是供应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
下层细胞会聚并沿未来头-背-尾线的子午线聚集,这个聚集体称为胚盾或原条,此处将形成原始轴器官。
随着外包的继续,胚层扩展到将整个卵黄团包起来时,原条增长并延伸至动-植物极。
其发育潜能包括发育成神经外胚层(上胚层中)和中胚层(聚集的下层细胞),但不出现神经褶,而出现一个从上胚层上脱离的实心神经龙骨脊。
在神经龙骨脊下,聚集的下层细胞自组形成脊索和体节。
后来到达的下层细胞通过形成外侧板补充中胚层。
中胚层的下方形成内胚层上皮层。
有时候,分离的神经龙骨脊作为一个神经棒保存下来,后来,中心管把这个神经棒转变成神经管。
管的前端变宽生成脑。
鱼胚胎的透明性使可能观察到活鱼眼的发育以及由耳基板发育成内耳,甚至神经的生长,如脊神经的生长。
3.三胚层与器官的形成
随着原肠作用的完成,三胚层也随之建立。
在随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三胚层逐渐分化为动物的各种器官,从而行使相应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