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2023年整理-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一、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一)会计理论框架1、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探讨2、企业性质、资源配置与会计目标的研究3、财务报表目标与财务会计控制的理论研究4、**会计计量属性及其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研究(可以是税务会计、银行会计、保险会计等)5、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研究6、保险合同会计的理论框架研究7、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8、公允价值(或产权性质、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以及股权再融资等)与稳健性原则的关系探讨9、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10、现代企业财务报告的演进研究(如:企业价值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智力资本报告等)11、基于**理论或视角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或概念的理解(如:产业价值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等)12、企业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研究13、损益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的比较研究14、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15、企业财务监督主体及合适的内容研究16、虚拟经济与会计体系的研究(二)公允价值会计1、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分析2、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之争3、混合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4、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的研究5、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6、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与会计监管的研究7、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研究8、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的研究9、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资产(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后续确认中应用研究(三)会计环境1、现代会计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的功能分析2、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3、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相关问题的探讨4、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5、法律制度与会计监管模式6、企业性质、资源配置与会计目标的研究(四)财务信息披露1、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探讨2、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分类及监管的研究3、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的研究4、**上市公司风险披露对使用者的影响分析5、公平信息披露规则的研究6、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7、我国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要素设置的缺陷和改进的建议8、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和非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9、信息披露、信息中介和信息监管的研究10、合并报表理论的发展研究11、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的变革研究12、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存在的缺陷分析(五)会计政策1、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伦理思考2、管理层动机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分析3、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关系研究4、从会计政策选择谈会计伦理建设(六)其他会计理论1、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的分析2、政府会计基础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3、政府会计与制度环境关系研究4、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5、政府会计二元会计要素的研究6、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研究7、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相关问题探析8、炭资产估值在财务报表中信息披露的研究9、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控制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体系建立的研究11、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的研究12、企业智力资本绩效评价方式方法的优化整合13、智力资本趋动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14、新型保险合同会计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15、保险合同会计国际比较16、保险合同会计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权益等)计量的研究17、人力资本财务控制研究18、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七)会计核算1、重估净资产(RNAV)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处理的影响分析2、母子公司内部**交易抵销的会计处理(存货交易、融资租赁交易等)3、反倾销会计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对策4、企业合并过程中的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5、经济增加值信息披露的研究6、高校现金流量表编制相关问题的研究7、同一控制主体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研究8、投资性房地产处置会计处理的研究9、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10、后金融危机时代资产减值的审视11、企业清算业务的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八)会计信息化1、基于事项会计与XBRL相关技术构建的思考2、推行XBRL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3、基于XBRL相关技术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构建4、小企业会计模糊性对会计信息影响的研究5、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相关系统:模式与现实选择二、会计准则与制度1、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想2、影响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3、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4、会计理论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5、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6、从会计舞弊项目案例看会计准则与制度改进和完善的主要路径7、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研究8、损益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的比较研究9、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10、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11、以真实与公允理念引导会计准则的制定12、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的变革研究1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存在的缺陷分析1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影响的研究15、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分析16、FASB、IASB概念框架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影响研究17、”合同基础的收入确认原则”的探究18、试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19、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会计准则的执行20、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利润操纵相关问题的探讨2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23、混合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24、会计国际趋同视角下重构我国会计要素的思考25、基于修正权责发生制下的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对比分析三、成本管理会计1、会计工具在执行企业战略时的作用分析2、上市公司的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3、环境成本控制研究4、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分析5、资本预算编制松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6、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7、预算职能冲突与协调对策研究8、企业内部报告框架的研究9、基于ABC与EVA整合的成本控制和核算的研究10、基于薄冰理念的企业成本控制探析11、标准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困境及出路12、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13、企业价值管理的模式研究14、探究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15、作业成本法在**领域中的应用16、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成本控制17、不确定环境下本次项目投资的效用决策方式方法18、目标一作业成本管理集合模式研究19、**企业成本变化趋势与精细化管理20、上市公司费用粘性与对策研究21、成本粘性及应对策略22、成本粘性对管理会计成本性态分析的挑战23、关于转移定价相关问题的研究24、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应用25、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四、财务管理1、财务公司在集团企业中的作用分析2、财务公司的定位相关问题的研究3、财务公司与银行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4、资金结构理论分析5、企业适度负债研究6、高校债务危机形成及化解7、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8、**公司融资与资本结构的研究9、企业融资行为与资本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10、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及策略选择的分析11、垄断性企业高管薪酬过度激励相关问题的研究12、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13、企业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14、主观业绩评价理论探讨15、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16、公司价值估价模式及其评价17、基于投资者角度的经营业绩评价一一**上市公司的分析18、基于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构建19、企业价值观与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20、企业智力资本绩效评价方式方法的优化整合21、大股东减持与公司绩效22、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形成和规避23、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24、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25、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分析26、试论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决策分析27、、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28、股利分配的其经济后果29、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的影响30、企业税收筹划和财务风险的分析31、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税收筹划32、企业并购过程纳税筹划的研究3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34、**类型企业避税行为的会计思考35、**类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分析36、**资产投资决策的分析五、审计1、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保险制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2、新审计准则对“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诠释3、我国审计准则的修订与国际趋同相关问题的研究4、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对我国审计的影响5、海峡两岸审计合作的研究6、会计代理记账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分析7、如何缓解会计师事务所过渡竞争的相关问题研究8、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分析9、后金融危机与审计制度变革相关问题研究10、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变革研究11、资本市场舞弊及审计对策12、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13、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14、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相关问题研究1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16›试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17、试论会计判断与审计判断18、上市公司舞弊行为与审计路径研究19、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方式方法的影响分析20、上市公司审计师变更现状的分析21、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22、公允价值计量引发的风险导向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23、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风险的防范24、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5、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探讨26、审计师任期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27、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初探28、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29、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与防范措施30、审计关系人制度改革研究六、公司治理1、从**事件看上市公司的风险2、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3、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性分析4、财务协同视角下的企业集团价值效应的动因分析5、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商业信用研究6、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财务透明度关系的分析7、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生成与治理分析8、股权制衡的理论与实证分析9、试析公司财务治理实现机理及其完善10、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控制研究11、外派财务总监的不同模式及其利弊分析12、大股东控制与公司价值的研究13、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效果研究14、财务监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15、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生成与治理分析16、民营企业公司治理过程中两权分离的研究17、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财务透明度关系的分析18、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相关问题与对策探讨19、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司董事会绩效评价模式20、试析公司财务治理实现机理及其完善21、管理者自信影响公司并购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22、股权结构与关联方交易研究23、国有控股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七、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1、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相关需求分析2、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3、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4、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分析5、中美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的比较分析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市场的影响分析7、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8、内部审计在全面推行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9、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素框架的构建10、企业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11、内部控制成本探析12、独立性与上市公司内审组织模式的选择性13、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14、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意见影响的研究15、国有商业银行流程操作风险控制研究16、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探讨17、企业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研究18、企业筹资(投资)过程中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19、有效开展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20、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研究浅谈佛山零售业发展及竞争对策对非货币性交易的几点探讨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思考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浅析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论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认识与治理EPR在会计中的应用浅谈上市公司重组的财务相关问题论计算机环境下会计信息舞弊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论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网络会计的实践与思考对我国电算化审计发展的思考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目标税务筹划有关相关问题探讨浅析我国增值税的运行相关问题和解决方式方法——建立双向运行机制,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论如何加强民营企业会计监督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相应对策中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对策对我国企业偷逃增值税现象的思考长虹四十亿应收账款背后凸显的相关问题一浅议应收账款的管理浅析商誉会计的若干相关问题论企业多元化战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相关问题研究一议CPA诚信危机中外个人所得税的比较与启示从中国家电业的现状谈我国家电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关于“知识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会计思考——解深圳华为相关技术公司的发展之谜我国公司治理的缺陷——以银广厦为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及审计防范浅谈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规范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相关对策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规避策略企业资金短缺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探讨浅谈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内部审计外部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及对策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浅谈企业所得税改革浅谈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行家庭课税模式和合理的扣除标准关于广东省中小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人力资源会计”之我见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之法律思考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探析从安然公司看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浅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企业并购战略的剖析与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与措施研究试论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企业并购、整合理论在青岛啤酒的实践EVA薪酬激励模式在我国电信行•业中的应用探讨对我国政府内部控制有关相关问题的思考浅论我国MBO股权的定价相关问题与对策从委托代理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佛山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与发展对现代企业负债经营的探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相关对策利用现金流量表探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研究试论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对作业成本法的再思考浅析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论内部会计控制及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框架构建揭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秘密面纱”——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动机以及防范体系的建立浅析个人所得税存在相关问题及治理对策浅谈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会计的影响对我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考和探索浅谈衡量企业价值的方式方法和因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财务报表粉饰的主要手段及其识别与防范企业资本经营战略浅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佛山市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执行情况分析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税收公平理论分析我国涉外税收的不平等现象浅谈股权分置改革对价支付的相关会计处理关联方交易发展新趋势对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及其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浅议企业所得税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浅谈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对策的探讨肯德基的价值链管理税务代理,路在何方——完善我国税务代理相关问题的思考偷税行为的博弈模型与多重博弈模型分析试论广东省税务代理业的发展浅议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浅谈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浅议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的控制会计委派制有关相关问题探讨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赊销政策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会计探析并构与重组——企业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捷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模式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及其管理运用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的思考我国法务会计建设及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落实与完善会计政策在纳税筹划中的运用关于兼并重组的相关问题分析关于佛山陶瓷行业在反倾销相关问题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人为本——透析“万家乐”败局从个性心理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浅析中小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经济特区企业避税的方式方法对策研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考品牌国际化一中国建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案例分析——以佛山TF公司为例新时期新方式——浅谈博客营销信息相关技术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改革措施浅议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角度看管理培训生的投资成本试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浅谈在小规模企业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式方法浅谈农村税费改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若干相关问题的探讨》浅谈审计证据及其证明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企业第三利润源——物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规划对我国审计市场现状的研究试论价值链会计的创新及应用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相关问题的探讨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基于钢铁行业的分析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冲击论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成本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关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未来会计目标与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财务分析的完善及其指标的改进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及原因优化控制企业的营销成本公司控制权市场及法律机制浅析略析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财务会计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相关问题的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方式方法——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浅谈我国电算化审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浅谈人民币的升值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系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探讨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对策浅论无形资产评估关于我国农业税制改革的思考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恒美电热器具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的实证研究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理论与证据农村土地征用赔偿相关问题的经济分析——基于顺德的实地调查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论人力资源会计——同济环境工程公司的项目案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二十一世纪会计新领域——法务会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框架相关问题探讨对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思考投资会计制度变迁研究固定资产会计制度变迁无形资产会计制度变迁及经济影响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论债务重组准则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会计处理战略存货管理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证研究紧扣企业核心相关能力,推行企业多元化战略浅析人力资源会计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外购商誉会计论我国税务会计有关相关问题研究我国税务筹划若干相关问题探讨浅谈审计的独立性及影响其的几个因素审计风险刍议。
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管理资料]
![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af619ba45177232e60a273.png)
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题目指导教师:周密一、综合1.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问题的探讨2.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3.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析4.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探讨5.关于合并报表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6.关于中西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7.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8.关于企业会计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9.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研究10.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的研究11.合并会计报表合并理论的比较研究12.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讨13.关于或有事项若干问题的研究14.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问题的研究15.社会责任成本问题研究16.企业社会成本问题研究17.关于企业合并会计问题研究18.新制度经济学对现代会计的影响分析19.中国会计中介商业贿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20.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问题研究21.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研究22.关于财务呈报若干问题的研究23.对商誉会计的探讨24.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25.无形资产会计计量研究26.合并理论与方法探讨27.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管理研究28.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29.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方法)研究30.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问题研究31.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与企业业绩评价32.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机制33.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34.债转股问题研究35.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36.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37.企业综合效绩评价指标的研究3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研究39.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40.论责任会计的激励职能及其实现41.股利分配政策研究42.财务风险与财务预警系统43.MBO对财务的影响与信息披露44.财务预测管理与创新45.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46.并购融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47.公司治理评价问题探析48.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9.上市公司董事会业绩评价问题50.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51.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经营业绩评价52.基于债权人视角的经营业绩评价53.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若干问题54.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体系55.企业集团战略与预算管理56.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57.资金集中控制模式探讨58.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构建探讨59.如何规避财务活动中的风险60.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61.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62.投资决策方法的比较及运用63.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64.企业股利政策探讨65.政府财务风险管理研究66.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67.财务控制体系探析68.跨国关联企业产权定价问题研究会计部分69.1、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探讨70.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71.3、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72.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73.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74.6、企业会计政策及其选择问题的探讨75.7、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76.8、试论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77.9、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78.10、中西方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79.11、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80.12、试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81.13、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探讨82.14、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83.15、关于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研究84.16、关于中国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探讨85.17.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探讨86.18、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87.19、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88.2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89.21、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90.22、债务重组会计研究91.23、税务会计问题研究92.24、经济环境与会计计量模式93.25、论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94.26、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95.27、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96.28、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97.29、存货计价方法比较研究98.30、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99.31、关于金融资产会计的研究32、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问题的研究100.33、新准则研究和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趋同以及影响分析101.34、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研究102.35、会计环境及其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影响的研究103.36、我国会计国际化和科学化的研究104.37、会计国际化问题的研究105.38、对当前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考106.39、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107.40、权责发生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108.41、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的效用比较分析109.二、财务管理1、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2、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3、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4、资本成本决策研究5、企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6、经营者薪酬计划7、管理业绩评价体系8、财务风险评价体系9、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10、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11、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12、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13、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14、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15、由某公司谈企业战略发展结构16、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利益冲突与协调17、企业投资决策科层结构体系研究18、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19、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20、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21、关于企业价值研究22、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23、企业并构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24、企业/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25、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26、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27、企业财务目标再认识28、企业投资结构研究29、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30、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31、战略(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32、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33、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34、企业信用政策研究36、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37、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研究3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3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40、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41、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三、管理会计部分1、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2、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3、投资决策分析方法4、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5、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6、关于均衡计帐研究7、关于ABC法的研究8、责任会计的研究9、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10、标准成本的研究11、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2、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13、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14、关于敏感性分析15、关于成本控制方法学生可选择的其他题目:1、企业剩余产生的各生产要素贡献和分配2、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问题研究3、关于国有企业岗位工资的思考4、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会计学思考5、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可行性研究6、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7、我国民营企业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8、企业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与收入分配设计9、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分析10、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设计1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创新研究12、基于EV A的经营者年薪制13、风险型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研究14、期权激励理论与我国的实践15、企业员工持股会计处理探析16、基于按要素分配的科技型企业薪酬制度探讨17、基于财务视角的企业收益内部分配管理18、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19、我国股票期权问题研究20、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对企业的效率影响研究21、经营者薪酬与企业绩效22、薪酬激励与管理者会计行为的选择。
基于EVA的韵达股份业绩评价

基于EVA的韵达股份业绩评价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5)2. 文献综述 (6)2.1 财务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8)2.2 EVA评价模型及其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9)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 (10)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3)3.2 变量定义与测度方法 (1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5)4. 基于EVA的韵达股份业绩评价模型设计 (17)4.1 建立基于EVA的韵达股份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8)4.2 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优化调整 (19)4.3 应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韵达股份进行业绩评价 (20)5.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5.1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23)5.2 各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24)5.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5)5.4 结论与建议 (27)6. 实证验证与案例分析 (28)6.1 数据描述与模型设定 (29)6.2 模型诊断与结果解读 (30)6.3 案例分析及启示探讨 (32)7. 总结与展望 (33)7.1 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回顾 (35)7.2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说明 (36)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及建议 (38)1. 内容综述本文旨在基于风险投资基础模型EVA(经济附加值)对韵达股份的业绩进行全面评价。
EVA作为一种能够反映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能够更直观地展示韵达股份的经营效益和价值创造能力。
核心业务模式的盈利能力:探讨韵达股份快递核心业务的边际利润率和资金效率,分析其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资产配置效率:通过考察韵达股份的资本投入规模、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评估其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
财务风险状况:分析韵达股份的负债水平、融资成本等因素,评估其财务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环境的稳定性。
未来发展潜力:结合行业景气度、竞争格局和公司战略规划,预测韵达股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盈利空间。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

关 键 词 :经 营 业绩 因子 分析 煤炭 行 业
1 引 言 .
由于财务指标体系中资产负债率 、 流动 比率和速动 比率三 项属适度指标 , 与其余 九项 正向指标有所差别 , 所以先进行同
34 因 子 得 分 与 综 合 评 价 .
企业经 营业绩是个综合性概念 ,它可以通过企业 报表中
的财务数据 反映出来 。从理论上说 , 选取 的指标越多 , 就越 能 体现企业业绩 的更 多信息 ;但 同时也必 须考 虑到部分指标之
间存在 的重叠性会 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定 。因此 , 本
现实中 ,投资者对股票的选择更多是依赖于对财务数据
的比较研究 ,而且通常会倾 向于选取财务状况 良好的公司股
向化处理 。同时为 了消除不 同财务指标之 间数值大小差异而
造成 的误差 , 本文对原始财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至于在因
子分析法 的可行性检验上 , 本文采用K 检验法和B r t MO alt e  ̄形
务收入增长率 、 营业利润增 长率 、 总资产增长率 、 资产负债率 、
公共 因子 的平均得分 , 由于每个公共因子只反映企业单方面的
能力 , 为此本文使用各公共 因子 的方差贡献 率 占累积贡献率的
的变量 归结为少数几个公共 因子 ,使得属于 同一 因子 内各变 量间的相关性较强 , 而不同因子 间各变量 的相关性较低 , 而且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 , 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旋 转法 ,得到相关矩阵旋转后 的特征值和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经营业绩的评价2

目录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的质量要求 (2)1、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反映企业战略关注点 (3)2、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营者业绩 (3)3、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 (3)二、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及分析 (4)1、传统财务业绩评价方法 (4)2、经济增加值(EVA) (4)3、平衡积分卡(BSC) (5)三、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探索 (6)1、EVA与BSC结合的可行性 (6)2、运用层次分析法将EVA与BSC结合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7)四、结论 (8)五、参考文献 (8)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经营业绩的评价【摘要】经营者业绩评价是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是企业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中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内容。
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客观状况出发,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要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做出探讨,得出应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如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经营者业绩;评价;评价指标【Abstract】Operators are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nterprise in the management accounting,business-operators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sis of content. From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perators in the most crucial elements - Evaluation of the choice made, that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how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was described.【Keyword】Operating achievements;Evaluation;Evaluation Indicators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会计活动。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山西上市企业经营绩效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山西上市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摘要: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都是为公司的经营者和大股东服务的,而针对中小投资者的理论和方法则相对较少,本文首先利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中小投资者建立新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此对山西上市公司进行评价和排序。
关键词:上市企业经营绩效主成分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运营效率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
目前国内外比较受重视的经营绩效评价方法有eva,平衡记分卡等方法。
但是,无论是eva还是平衡记分卡,他们主要是针对公司的经营者和大股东进行评价。
而对于市场交易的主体——中小投资者,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运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中小投资者构建一个有效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模型。
一、构建经营绩效模型1、主成分分析的原理主成分分析是把反映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
由于原始指标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就造成了在构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模型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在构建模型之前,先把原始指标中有关系的指标组成一个新指标,这就是主成份。
当所组成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新组成的主成分可以反映企业原始指标的信息。
2、指标的选取本文综合考虑山西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选取山西上市公司的投资与收益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资本构成五个方面、共计十四个指标来反映山西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本文选取山西省22家非st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所有数据均以2010年财务数据为准。
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和同向化处理。
二、数据分析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山西省22家上市公司2010年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求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度以及累积贡献度。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评价公司运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营业绩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分析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的运营情况,评估其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首先,盈利能力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关键指标之一、投资者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公司是否能够实现盈利,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股价和投资回报率。
盈利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分析公司的净利润、毛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等指标来进行。
净利润是公司经营活动后剩余的利润,反映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毛利润率反映了公司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利润率则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展示了公司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
其次,增长潜力也是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投资者关注的是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而非短期利润增长。
增长潜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分析公司的销售收入、利润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进行。
销售收入是衡量公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公司的市场需求和销售能力。
利润增长率则是衡量公司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展示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市场占有率是衡量公司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
此外,财务健康也是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财务健康主要通过分析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和偿债能力等指标来进行。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衡量公司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了公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公司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展示了公司债务与资产之间的关系。
偿债能力主要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和流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反映了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需要从盈利能力、增长潜力和财务健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投资者应该综合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决策。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分析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分析摘要企业在成功上市前,机构及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来源于企业的业绩支撑,业绩的评价,作为企业与投资者共同关注的指标,表现出现代企业的价值所在。
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人、企业职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了解完毕企业的业绩后,我们开始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上市是企业面临重大改革的必经之路,成功上市后,经营者最关心之点是企业的收益性、安全性、效益性及成长性。
对其进行经营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分析目标,然后对报表的实际数据采用比率法计算其数值,并与过去的业绩或同行业的标准统计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判断其结论。
在结合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后,我们通过了解各种评测方法的结合来了解企业的业绩和经营状况,从而通过了报表了解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企业经营情况信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业绩评价;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AbstractA successful public offering in the former, institutions and investo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analysis support from the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nterprises and investors as an indicator of common concer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value.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investor can exercis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operator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ca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constraints; can be an effective incentive for business operators to provide reliable basis;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an also , creditors, employe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provide effective information support.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nterprises. Finished in understanding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we started analyzing 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listed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major reform is a must, after the successful listing, the operator is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profitability of enterprises , safety, efficiency and growth. Analysis of its basic method of operation is:first of all, the goal to identify, analyze, and then the actual data on the stat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 ratio method to calculate its value, and the past performance or with the industry standard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values, and ultimately to judge its conclusions.In a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indicators with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we lear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evaluation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resulting in the adoption of statements of listed companies understand 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investorswith a true and accurate business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futur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ancial indicators; non-financial indicato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背景 11.2业绩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11.2.1业绩评价的概念 11.2.2业绩评价的内容 11.3业绩评价的指标 21.3.1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 21.3.2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 21.4业绩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21.4.1评价标准 21.4.2评价方法 3第2章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 42.1 收益性分析法 42.1.1销售净利率 42.1.2毛利率 42.1.3资产净利率 42.2 安全性分析法 52.2.1支付能力分析 52.2.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72.3 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8第3章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9 3.1分析上市公司业绩评估指标的原则 93.1.1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93.1.2可操作性原则 93.1.3实用性原则 93.1.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 93.2财务指标的分析 93.2.1收益性指标 93.2.2流动性指标 103.2.3周转性指标 10第4章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124.1综合评价的概念 124.2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 124.2.1业绩评价的指标对企业的业绩的评测 124.2.2财务指标 134.2.3非财务指标 13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附录 17第1章绪论1.1课题背景企业在成功上市前,机构及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来源于企业的业绩支撑,业绩的评价,作为企业与投资者共同关注的指标,表现出现代企业的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本文是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探索其应用。
本论文中的投资者是指狭义的概念,即中小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在现时期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不仅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已成为证券投资者、政府管理部门、证券分析人士与基金经理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已成为当前投资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理论模型非常多,如主成份评价模型(潘琰等,2000);因子分析模型(冯根福等,2001);突变级数法(朱顺泉,2002);模糊评价模型(吴润衡等,2004);复相关系数法(梅国平,2004)等。
如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多业绩评价理论模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大多数业绩评价理论模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指导投资者合理进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理论模型是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任务。
站在中小投资者角度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简言之其实践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能够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其投资热情,以保证资本市场资金充足;另一方面,使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强化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观念,以便长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股市中的中小投资者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庞大,影响能力较强;投资独立性、分散性强;整体素质偏低,投机行为严重;入市的资金少,信息来源渠道不灵通等。
再加上上市公司的信息来源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相对有限(只能通过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获得),而且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虚假成分;另外大多中小投资者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利用科学的信息分析结果支持决策的能力有限。
因此数量上最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却往往是投资者中最为弱势的群体,其合法权益很难真正得到保护。
基于这样的需求,我国实务界近年来也陆续开发了一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诚信证券评价体系、《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上海证券报》评价体系、《中国证券报》与上海亚商咨询公司评价体系、《新财富》评价模型等。
这些众多的业绩评价实务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评价观念的不正确。
现行的评价模型忽略了这一方面,或者说采用的观念不太正确。
第二,评价程序的不科学。
现行评价方法大多数是以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为主要信息来源,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皆是以财务报告数据为基础,虽然在计算之前也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但是这种事前分析也不过是以剔除极端值为主要目的,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显然是不够的。
第三,评价系统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普遍存在着缺陷,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
正是上述局限性,导致这些方法在应用时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质疑。
如《财经》杂志在2002年8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EVA)排行榜”,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因为做假账而被曝光的银广厦居然列入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榜的第14位。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回顾和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理论,总结和借鉴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精华,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变迁为起点,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为研究背景,以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提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模型,为我国进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学术交流、理论交流和实务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视角和参照系。
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流程重构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以帮助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性回归。
本论文应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投资者视角,采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学等理论,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具体而言,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界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经营业绩评价的概念,明确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投资者视角,并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
其次,回顾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变迁,剖析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现状,从而为后续的模型构建提供线索。
再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和支持理论。
在以上文献综述、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归纳演绎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
之后,本论文根据银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应用所建立的业绩评价模型对银行业板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评价结果,目的是检验模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最后,依据得出的评价结论以及对于评价模型的检验结果,向广大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和监管层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本论文的内容安排除第一章外,其余篇幅共分为五章。
第二章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回顾。
本章首先回顾了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演变,并将其划分为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时期、会计基础业绩评价时期、经济基础业绩评价时期、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期和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时期等五个阶段。
然后,按照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因回顾了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历史沿革,并将其划分为以总产值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以经济效益指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和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时期等四个阶段。
接着,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现状进行了分析,按照财务指标的类型将目前存在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划分为财务评价模式、价值评价模式和综合评价模式等三大类型。
我们的目的是总结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从而为后续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分析。
本章主要是对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支持理论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提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提供理论依据。
基础理论是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但并不专门服务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设计,同时还构成其他诸多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支持理论是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具有直接影响的理论。
第四章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模型构建。
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创新点所在。
本部分旨在以投资者为评价主体,探讨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评价问题,从评价观念的确立、评价程序的明确、评价系统的建立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进行重构。
本章首先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整体框架,其次进一步解释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模型检验。
本部分在科学分析银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银行业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确定了银行业特色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将第四章建立起来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基本评价模型转变为适用于银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以我国银行业上市公司近年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为基础,检验了本论文建立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第六章为相关政策建议。
在本部分中,我们依据得出的评价结论以及对评价模型的检验结果,向广大中小投资者提出了投资建议,向相关上市公司提出了管理建议,向资本市场的监管层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研究的价值引入到实践应用中去,从而体现论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投资者视角界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概念。
本论文将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定位于中小股东与潜在的投资者,与大股东相区分,认为投资者现阶段对上市公司的实际需求与大股东存在实质不同。
考虑投资者的实际需求和信息渠道,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管理业绩不同,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是上市公司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换言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形式是多元的,财务能力、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是其基本要素。
(2)构建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
这个模型属于三维动态耦合模型,包括评价观念、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三个维度。
所谓评价观念是指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评价模型运行的前提,包括权变观念、价值观念和系统观念。
所谓权变观念,就是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需要考虑组织背景对上市公司经营评价的影响。
所谓价值观念,是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以股东价值为标尺。
因此,在建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时,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确定,都要以衡量股东价值为导向,从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去设计。
这样,所构建的评价模型才能符合投资者的利益和需求,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当局真正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所谓系统观念,是指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时,不仅需要注意系统要素的完整性,而且需要注意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基本要素。
如果系统要素不完整,缺少任何一个基本要素都将可能影响业绩评价系统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如果系统要素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那么也可能限制业绩评价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评价流程是进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步骤,是整个评价模型运行的保障,尤其重点强调了会计分析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中小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利用所掌握的会计分析的相关知识,首先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
如果没有这一步,那么很大可能性会导致“输进去是垃圾,输出来也是垃圾”的情形,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评价系统是用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操作工具,是整个评价模型的核心内容,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个基本要素。
模型的动态性主要体现:第一,评价指标的设计需要考虑上市公司的环境变量,尤其是需要考虑行业特性;第二,评价标准的设置上需要考虑多年连续的行业标准,而不是静态的、惟一的;第三,评价方法中对于各指标的权重应根据上市公司环境的变化而灵活调整。
模型的耦合性主要是指评价观念、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之间三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评价观念决定评价流程和评价系统,评价流程影响着评价系统的输出,评价系统运行的好坏反过来验证评价观念和评价流程的有效性。
(3)设计了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