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垓下之战在前202年发生,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
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境内。
汉王刘邦在此役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的仅余兵力,项羽不久自杀,刘邦统一了中国,建立汉朝。
汉王五年十月,刘邦率兵追击项羽,由于韩信及彭越没有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以事成后列土封王利诱韩信及彭越,二人终于出兵。
韩信、彭越带兵会合刘邦后,汉军再发动攻势,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迎战项羽。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迎敌,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项羽手上只得不到十万人。
战斗开始后,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战斗不利于是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于是楚军在三面夹击中大败。
项羽被迫退守垓下,缺乏粮食,且被汉军及诸侯军重重包围。
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
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灌婴率3000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百余骑。
在汉军紧追下,项羽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亭长领船来救,但项羽自觉愧见江东父老,不愿逃走,乃自刎而亡。
参战人物楚项羽周殷(投降汉军)季布锺离昧郑君(汉武帝时大司农郑当时之先祖)临江王共尉汉汉王刘邦张良刘贾周勃柴武灌婴吕马童王翳杨喜杨武吕胜齐王韩信孔聚陈贺魏相国彭越九江王英布。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背景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垓下之战知识点总结

垓下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的一个朝代。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大规模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秦朝对外征战,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2.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指楚汉两大势力之间的争霸。
刘邦和项羽是秦朝灭亡后,不久建立的刘氏与项氏两大势力的领导人。
3.垓下之战的导火索垓下之战的导火索是破釜沉舟,顿兵河北。
刘邦用火烧船,断绝退路,号召所有的士兵义无反顾地与敌人作战。
这也是垓下之战的导火索。
4.垓下之战前的军事部署刘邦动员了约20万士兵,主力军由刘邦亲自率领,参谋长是韩信,二号将是周勃。
项羽率领100万大军,在前南关设立了坚固的对垒阵地,以防止刘邦军进攻。
二、战役过程1.垓下之战的一开始刘邦靠着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建立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军。
此次进攻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只不过是身边主要的将领仍然用的是老方法去攻城略地。
战争结束时,刘邦军队撤退。
有些人就认为刘邦犹如一个脱暴者,一路往南打去,虽然不见得有多少成绩,然而这一路北上,实施的进攻却是一桩世所罕见的胜利。
2.垓下之战的中后期当刘邦军队打到了楚军阵地的时候,项羽竟然收兵,与刘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交涉,刘邦最终伪装向项羽交代攻楚军队的线索,实际上是制造了自己以盛轸疑心项羽。
之后刘邦军队直冲项羽头部大营,结果更为将项羽驻部击毙。
刘邦大败其正规军,进乔秋,历史上称“垓下之战”。
3.垓下之战的结局垓下之战是刘邦后来能够战胜项羽,赢得战争的关键一战。
通过垓下之战,刘邦成功地消灭了项羽的主力军,大大削弱了楚汉之争的实力,推进了自己的统一大业。
三、战役的意义1.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垓下之战的胜利,巩固了秦朝的地位,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使刘邦确立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2.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格局垓下之战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格局,奠定了汉朝统治基础,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垓下之战精品实用课件图文-2024鲜版

2024/3/28
21
05 垓下之战相关文 化遗产与传承
2024/3/28
22
垓下古战场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垓下古战场遗址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是楚汉相争中最后决战的战场遗址。
遗址保护现状
当地政府已对遗址进行了有效保护,包括划定保护范围、建立保护标志、加强巡查等。
2024/3/28
决战前的形势分析
01
分析决战前楚汉双方的形势,包括兵力、士气、粮草等方面的
对比。
决战经过与战术运用
02
详细叙述垓下决战的经过,包括双方的战术运用、兵力调动以
及战斗中的关键时刻。
项羽败亡的原因分析
03
探讨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败亡的原因,包括战略失误、内部矛盾、
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因素。
10
03 垓下之战重要人 物介绍
15
04 垓下之战影响与 评价
2024/3/28
16
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
2024/3/28
确立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刘邦的胜利使得汉朝得以 建立,并确立了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垓下之战中,项羽领导的楚国军队遭受重创,战后不久,楚国便宣 告灭亡。
促进了统一进程
开发利用现状
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度的旅游开发,如建设了遗址公园、纪念馆等,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来参观。
23
垓下之战相关文学作品欣赏
《垓下歌》
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作,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
2024/3/28
《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撰写的关于项羽生平的传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垓下之战的 经过。
垓下之战成语

垓下之战成语垓下之战——传世成语垓下之战,又称赵云单刀赴会。
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是赵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
这次战役虽然赵军败了,但却孕育了一个著名的成语——赵云单刀赴会。
垓下之战成语成为了我们语言中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垓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一个夏天,地点在千里碑畔的垓下。
当时,赵国和楚国在争夺霸权的道路上发生了多次冲突。
赵王赵奢为了巩固赵国的地位,决定亲自出征楚国。
他任命了赵国的名将赵云为主将,带领着一支精兵强将的队伍前往楚国。
然而,在赵军抵达垓下时,楚国已经布下了埋伏。
赵云得到了楚军接近的消息,却因为误会了一个信使的话而放松了警惕。
当他发现楚军进攻时,已经来不及了。
赵军被楚军包围,形势非常危急。
赵云此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束手就擒,交出赵国命运,还是寻找机会突围,冒险逃脱,为赵国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经过深思熟虑,赵云果断地做出了决定。
他丢掉了所有的兵器,单刀赴会,以示自己没有战斗的意图。
赵云的举动出乎楚军的意料。
楚将邹忌见到赵云出奇制胜的举动,很是佩服。
他对赵云大加赞赏,派人与赵云交流,希望能够达成一种互利的协议。
赵云趁机寻找逃生的机会,并最终成功突围,返回了赵国。
垓下之战虽然以赵军失败告终,但赵云单刀赴会的故事却流传下来,并形成了一个成语。
这个成语意为:在危机中做出勇敢决策,采取出奇制胜的办法。
它也象征着智勇双全、冷静果断的品质。
赵云单刀赴会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胜败的故事,更是一种人格的展示。
赵云的勇气和智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冷静,善于抓住机会,最终获得了胜利。
他的勇敢和聪明让人印象深刻,成为后世的楷模。
垓下之战成语——赵云单刀赴会,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它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之一。
它传达了智勇双全、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智谋。
垓下之战原文

而诸侯皆附之。
此天亡楚之时
也,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汉王听之。
汉五年,汉王乃追
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
谓张子房曰:为之奈何?”对曰:
君
王能与共分天下,事未可
知也。
睢阳以
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汉王曰:“善。
”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
“并力击楚。
楚破,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
”使者至,韩信、彭越皆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
项王。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
骓不逝兮可奈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
人
项王渡淮,
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
左,
汉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
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城。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垓下之战是汉⾼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的⼀场战略决战。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争故事-垓下之战的故事。
霸王⾃刎留悲叹 在楚汉相争这幕历史⼤戏剧中,项⽻是第⼀号悲剧⼈物,韩信称得上第⼆号。
但是,在项⽻演完⾃⼰的悲剧前,韩信却是项⽻的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攻下彭城,断了项⽻的归路,公元前202年,10万楚军才被围于垓下,粮尽援绝,全部被歼。
但这个战役的初期项⽻的楚军还占上风,他们把刘邦围困在固陵城中,固陵城⼗分薄弱,经不起连番攻击,楚军将⼠都认为刘邦的⽓数尽了。
项⽻整天策骑奔驰于阵头各地,他怒声呵斥⼠卒,命令他们加紧攻城。
由于楚军粮草有限,项⽻限期⼀两天攻下固陵城,活捉刘邦,千⼑万剐。
但⼀次次的限期过去了,固陵仍未攻下,饥饿使得楚军的疲困⽇益加深,楚军的⼠⽓⽇益下降。
项王原是楚军⼠兵的⿎舞者和激励者,可现在项⽻再吆喝,也⽆法振奋起他们。
他们只是在强打精神,勉强作战,早已失去了胜利的信⼼。
当饥肠辘辘的楚军⼠卒们从⼴武⼭上撤下来的时候,项⽻允诺他们说:“⼤家再忍耐⼀段短短时⽇,只要回到彭城,就能够得到饱餐。
”当时他们惟⼀的希望,就是赶快回到彭城,休养、饱⾷。
想不到如今⼜与汉军纠缠在这个荒凉凄清的固陵荒野。
美丽富饶的彭城啊,竟然如此遥远! 不少楚军官兵趁机逃亡,不再回归⾃⼰的营地。
⼀天早上,项⽻在固陵城外的⼤帐中,突然接到⼀个令⼈惊骇的急报:镇守楚军后⽅的将军周殷,中了敌⼈的离间计,举兵弃楚投汉了。
这⼀回,项⽻的表现,⼤异平常。
他因为太过疲累,已经没有⼤发雷霆的⼒⽓,只是在嘴⾥咕哝着:“周殷⼀直对我忠⼼耿耿,因此我才命他率部坚守巢湖沿岸的要地舒城,他怎么可能……” 舒城的地位、形势,最为险要。
只要能控制舒城,就可以囊括湖周平畴所⽣产的⼤量⾕物。
因此,舒城是楚军军粮补给的重要枢钮站。
⼀旦失去舒城,南⽅对楚军的军粮补给,就断绝了。
《垓下之战》PPT优秀课件

情感丰富
项羽重情重义,对亲人和朋友十 分忠诚,这也使得他在历史上赢
得了广泛的同情和尊重。
刘邦:善于用人,谋略高超
善于用人
刘邦知人善任,能够发掘并重用人才,如韩信、萧何等人都在他的 麾下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谋略高超
刘邦善于运用谋略,在战争中常常以智取胜,如垓下之战中采用四 面楚歌的计策,成功击败了项羽。
文化影响
垓下之战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表 现英勇善战、忠贞不屈精神的典范
03
垓下之战中重要人物 分析
项羽:英勇善战,悲剧英雄
勇猛善战
项羽天生神力,勇猛无比,在战 场上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其英勇善战的形象深入人心。
悲剧英雄
项羽虽然勇猛,但性格过于刚烈 ,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最终导 致了垓下之战的失败,其英雄形
从汉朝的角度描述了垓下之战,提供了不同视角 的历史资料。
3
古代地理志书
如《水经注》等,对垓下古战场的地理位置、地 形地貌等有详细描述。
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垓下之战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失败的同情和惋惜。
宋代李清照《绝句》
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刘邦的大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最终项羽自刎,刘邦获 得胜利,从而结束了楚汉战争。
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垓下之战前,楚国虽然实力不如汉朝,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然而,垓下之战的失败 使得楚国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不久便被汉朝所灭。
对楚汉战争期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
02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名称
垓下之战
地点
垓下
时间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
参战方
汉军;楚军
结果
汉军胜利,项羽自杀
听语音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1]。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
“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2]
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3]
听语音
开始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垓下五军阵图(武备志)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
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5]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
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1]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作战图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政权。
(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
也即汉高祖五年的第1个月为十月,接下来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
二月为当年的第5个月。
)[7]
听语音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听语音
《高祖本纪》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
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3]
《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原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
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1]
听语音
“垓下遗址”即古战场遗址于一九八六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垓下遗址
参考资料
∙[1] 《史记项羽本纪》.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8-14]
∙[2] 《史记留侯世家》.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8-14]
∙[3] 《史记高祖本纪》.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