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垓下之围-精选文档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2.赠马
3.赐头(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四.太史公曰(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授课ຫໍສະໝຸດ 题目《垓下之围》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垓下之围 PPT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权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垓下之围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 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 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 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 五十多万字。
•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 公正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 记》中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对封建统 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 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 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 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
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

第一部分:精读篇目一、庄子·养生主【译文】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二、谏太宗十思疏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大学语文《垓下之围》课件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 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 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 我,非战 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 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 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阻挡我的人都要被我 攻破,我进攻的人都要臣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 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 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 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 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主要事件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自刎乌江
课文解析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 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 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 层层包围上来。在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 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 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
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 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 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 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 封吕胜为涅阳侯。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
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
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 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 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 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 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 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 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 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
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
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
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
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
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垓下之围阅读答案

垓下之围阅读答案【篇一: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后面习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
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 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和知耻、重义、 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
三十三、垓下之围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 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 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 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 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
三十三、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
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 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 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 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 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 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 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 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 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 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 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 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 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士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 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
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 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
三十三、垓下之围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 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
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
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 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
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
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 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 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
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
这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 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 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 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 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 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 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
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 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三十三、垓下之围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 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 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二是写出了不 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 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力,“愧见父老”的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三十三、垓下之围
1.了解项羽的生平经历,把握课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2.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3.学习运用课文通过语言、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科学、 辨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
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 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 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三十三、垓下之围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 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 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 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 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 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
应当说,《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
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 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 ?
三十三、垓下之围
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 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 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 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 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