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今天我开始阅读《狂人日记》,这是一本由鲁迅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故事。

孔乙己是一个酒馆里的酒鬼,经常喝醉酒,被人看不起。

但是,他内心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受尽欺凌和嘲笑的人,但他却从不放弃对自己的信念。

他在酒馆里喝酒,却总是被人欺负,他却从不向别人低头。

这让我深受触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也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观察。

他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陋。

这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狂人日记》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会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2篇精选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12篇精选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表达了大胆疑心和否认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狂人期望将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如何对待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102年过去了,鲁迅先生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考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仍然是无法撼动的,?狂人日记?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当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也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收入鲁迅小说集?呐喊?。

?狂人日记?的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

?狂人日记?通过对被迫害者“狂人〞这一形象的生动描写,塑造了被迫害者的典型人物,通过他内心的自述式的刻画,深入提醒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的这篇?狂人日记?还是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的白话小说,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一直以来,鲁迅在读者中的名望非常高,我们在上中小学的时候都是读过,背过鲁迅的文章。

如今,鲁迅的文章稍有变动,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界关于学生还要不要读?狂人日记?,尽管有争议,但也是因为它过于深入,导致学生理解难度加大,或被交换成鲁迅其他小说而已!纵观当今人教版初高中教材课本,鲁迅作品总共有十六篇之多,足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重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尽管如今的孩子们读起来会显得有些难以理解,但这些不会影响它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会更加凸显。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迅《狂人日记》笔记《鲁迅〈狂人日记〉笔记》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仿佛置身于一个荒诞又真实的世界,那感觉就像是被人猛地推进了一个黑暗的角落,四周弥漫着让人捉摸不透的迷雾。

这“狂人”啊,在旁人眼里是疯癫的,可在我看来,他倒是比谁都清醒。

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根根尖锐的刺,直直地扎进社会的脓疮里。

还记得书中描写狂人观察周围人的眼神那段,那细节,真叫一个绝!狂人说,赵家的狗看他的眼神都不对劲,那眼神里似乎藏着深深的恶意和算计。

“那狗原本趴在那里,懒洋洋的,可一看到我,眼神立马就变了,直勾勾地盯着我,好像我是它的猎物一般。

”这普普通通的一条狗的眼神,在鲁迅笔下,却成了一种可怕的象征,仿佛在预示着周围人的不怀好意。

还有狂人晚上睡不着觉,听着外面的风声,那风声都好像在说着什么秘密。

“那风呼呼地吹着,窗户被吹得嘎吱嘎吱响,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头乱糟糟的。

风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大的时候像是有人在外面怒吼,小的时候又像是在耳边低语,好像在跟我说着这世界的种种不公和黑暗。

”这种对于环境的细腻描写,让我仿佛也跟着狂人一起,在那个不安的夜晚备受煎熬。

说到吃人的事儿,狂人看到的那些细节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他说村里的人看着他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道美味的菜肴。

“隔壁的王二麻子,平日里见着我还会打个招呼,可那天他看我的眼神,就像是在打量一块上好的五花肉,嘴角还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诡异的笑。

还有村口的李大婶,她拉着我的手,一边说着关心的话,一边眼睛不停地在我身上扫来扫去,那眼神,分明是在估量我身上能有几斤几两肉。

”这些细节,把那种人人自危、互相猜忌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狂人的大哥,表面上看起来对他很是照顾,可狂人却觉得大哥也参与了那吃人的勾当。

“大哥给我端来一碗饭,笑着说让我多吃点,可我分明看到他的笑容背后藏着别的东西。

他的眼神闪烁不定,说话的时候也不敢正眼看我,我就知道,这饭里说不定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种亲人之间的猜疑和防备,真的是让人感到无比的心寒。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一《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虽说号称,其实文言味道十分浓厚,特别是前面第一部分。

但在形式上,却是已经新了:日记体。

这样的写法是前所未有的。

日记究竟源于哪个年代,我没有钻研过,鲁迅从哪里学来,也是个谜,但他确实是接受了新的东西的影响了。

至于小说还能这样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

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

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

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

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

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

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

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历史上很多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呐喊,要是没有,悲剧会一代接着一代上演。

封建社会的三千年,总的是没有改变本质的,所以鲁迅说“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历史上也确实有人吃人的记载,《本草拾遗》中记有人肉可以治疗痨病,《左传》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讲更古老时代的《封神演义》里明明也写了吃人肉饼的事,春秋那个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1907年被杀的革命者徐锡麟,居然被亲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浑身颤抖,说不出的难受。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迅《狂人日记》笔记《鲁迅<狂人日记>笔记》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那可真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还记得最初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这本《狂人日记》。

本以为只是随意翻翻,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拽进了那个荒诞而又令人深思的世界里。

狂人,一个看似疯癫却又无比清醒的人。

他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扭曲和恐惧。

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们,在他的描述下,都成了吃人的魔鬼。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狂人是不是精神错乱了,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

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狂人所看到的那些细节,是那么的真实和刺骨。

比如说,村里的人看他的眼神,那种不怀好意,那种隐藏在微笑背后的阴森,让我仿佛也能感受到狂人的不安。

他描述有人在议论他,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汇,都让他觉得充满了阴谋。

“他们似乎在商量着什么,等我走过,就都低下头,窃窃私语起来。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样的场景,一群人围在一起,用眼角的余光瞟着狂人,嘴里嘟囔着让人听不懂却又让人毛骨悚然的话语。

还有那赵家的狗,狂人总觉得它看自己的眼神也不对劲。

“那狗又叫起来了,龇着牙,眼神里透着一股凶狠,好像随时都要扑上来咬我一口。

”这普普通通的一条狗,在狂人的世界里,也成了恐怖的象征。

我就在想,这到底是狗真的有问题,还是狂人因为过度的紧张和恐惧,把一切都想得那么可怕。

书里对于食物的描写,也是让我印象深刻。

狂人总觉得人们看他的样子,就像是在看一道美味的菜肴。

“他们看着我,嘴里念叨着‘这肉一定很鲜嫩’,我吓得赶紧跑开,可他们的声音却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这种把人当成食物的想象,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能感觉到狂人内心的那种绝望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对他虎视眈眈,想要把他生吞活剥。

而狂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更是细腻到了极点。

“夜晚的风刮过,带着一丝寒意,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我总觉得这风声里也藏着秘密,是他们在向我传递着什么吃人的信号。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今天我开始阅读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本充满思想火花的书。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让人深感震撼。

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他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充满了不屑和反感。

他以自己的狂言疯语,控诉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丑恶,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我看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也看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用文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被封建思想所束缚,要敢于挑战不公和不义。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不足和自身的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书笔记鲁迅摘抄(3篇)

读书笔记鲁迅摘抄(3篇)

第1篇一、前言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鲁迅的摘抄进行读书笔记,以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二、鲁迅摘抄1. 《狂人日记》(1)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2)狂人日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阿Q正传》(1)阿Q正传:“我要给点颜色瞧瞧!”(2)阿Q正传:“儿子打老子,这是规矩。

”3. 《呐喊》(1)呐喊:“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呐喊:“在这暗夜中,我摸索着前行,不知前方是光明还是黑暗。

”4. 《彷徨》(1)彷徨:“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2)彷徨:“黑暗中,我看到了光明,却无法触及。

”5. 《野草》(1)野草:“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

”(2)野草:“在这无尽的荒野中,我独自前行。

”6. 《华盖集》(1)华盖集:“我要唤醒沉睡的人们,让他们看到光明。

”(2)华盖集:“在这黑暗的世界里,我愿做一盏明灯。

”7. 《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2)朝花夕拾:“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三、鲁迅思想解析1. 反封建思想鲁迅的作品中,反封建思想贯穿始终。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吃人”、“愚昧”、“奴性”等,呼唤人们觉醒,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2. 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他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3. 哲学思考鲁迅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关注人生、命运、死亡等命题,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人文关怀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怀。

他关注他们的生活、命运,为他们发声,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 迅《狂人日记》笔记

鲁迅《狂人日记》笔记说起鲁迅的,那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这书里描绘的那个狂人世界,就像是一场疯狂又真实的噩梦。

还记得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特别?结果,没读几页,我就被深深拽进了那个荒诞离奇的世界。

书里的狂人,他看周围的人,都觉得一个个凶神恶煞,好像随时都能扑上来把他给吃了。

他说赵家的狗看他的眼神都不对劲,那眼神仿佛在说:“哼,你这家伙,迟早是我的盘中餐!”我就寻思,这得多敏感才能有这样的想法啊。

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敏感,而是狂人对周围世界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狂人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看到人们交头接耳,就觉得是在商量着怎么吃他;看到有人笑,就认定那是在笑他马上要被吃了。

就连街上的小孩子,他都觉得不怀好意。

有一次,他走在路上,几个小孩在那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看了他一眼,他心里就“咯噔”一下,想着:“这小娃难道也知道吃人的事?”这种细致到极点的观察和怀疑,让我读着读着都忍不住紧张起来,好像我也成了那个被众人虎视眈眈的狂人。

还有啊,狂人晚上睡不着觉,听着外面的风声,都觉得是吃人者在磨刀霍霍。

他翻来覆去地想,想这吃人的规矩是怎么来的,想那些被吃的人为什么不反抗。

他的脑子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越想越害怕,越害怕还越停不下来。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狂人发现自己的大哥也可能参与了吃人。

他回想起大哥平日里的种种举动,那些看似关心的话语,现在想来都充满了阴谋。

比如有一次,大哥给他端来一碗饭,他就盯着那碗饭,心想:“这饭里不会藏着什么秘密吧?是不是人肉做的?”想到这,他连碰都不敢碰那碗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亲人之间本该是最信任、最温暖的,可在狂人的世界里,亲人都变得如此可怕。

这得是多么绝望的一种感受啊!再说说书里描写的那些村民们。

他们一个个麻木不仁,对吃人这种事好像觉得理所当然。

狂人试图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吃人是不对的,可没有人听,甚至还嘲笑他是疯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坚持一些正确的事情,也会被别人不理解,甚至被当成异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一)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

”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
不可领会?不可思议?不可明其所以然?否也。

本书的序中有
这样的一段话:“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
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

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

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
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胆怯?愤懑?悲哀?而令我真正深思的,正是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
望之音。

而真正绝望的是不是鲁迅呢?我无从结论。

但那末尾长长的省略号有意味着什么?或许,这绝望之音是徒劳的,它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是的,威胁人类世界的绝非地球火山喷发,地壳开裂般的轰烈的自然灾害,而是像核武器般有威力,像SARS般传播快,像地球污染般范围广的精神毒害。

站在新的光明的世纪上的我们,更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位勇士,手拉手,肩并肩,建起防护世界人精神的“大气层”!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二)
当我读着鲁迅先生所写的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虽说与现代文区别无几,但是依然觉得那个年代给我一种模糊的距离感,一种沧桑感。

而且,纵然是白天,读完后的我着实还是会感受到有一种十分恐怖的气氛笼罩着我。

鲁迅先生似乎将我带进了那个“遥远”的地方,让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狂人。

而那种“吃人”的气氛更是被鲁迅先生再现的如此生动。

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实则是一个“病人”,他有着强烈的“迫害症”,觉得周围的人全部都鬼使神差加入了吃“我”的团伙中,就连“那赵家的狗”,街上的小孩子都要瓜分自己的一片肉,半根骨。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连自己的亲兄弟也参与了“密谋”。

如此一来,狂人成了这个世上最孤独的人,他没有同伴,没有可以求助的人,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清醒”地“研究
“着。

如此一来,一个不懂世事却也头脑清醒的“疯人“道出了
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人”称为“疯人”的人却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道貌岸然地做起了“君子”。

这正是封建社会对事实的歪曲。

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

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因此,只要我们拥有斗争的勇气,必然会取得胜利。

文中也对他们的复杂的性格也有直接地批露。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但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病人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
胞兄弟也要谋害,故在封建社会中,没有亲情叮言,有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

所以,“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我的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这是
一个多么灰暗的社会,黑白颠倒,真正清醒的人被叫做疯人,真正清醒的世界也只有他一个人。

而其他的“吃人兽”则是活在主流的社会,“吃人”才是活在他们世界里的王道。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
是老子娘教的,况且大环境如此——“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如此一来,“吃人”的后代毕竟还是要“吃人”,这个种族注定着要这样繁衍下去。

而像“我”这样的“清醒”的人是注定会在悔恨与与忧虑中静候这被“吃掉”的事实。

文章结尾的那句的高声呐喊:救救孩子,是多么的深厚却也凄冷,这是为谁的呼唤,又有谁能听到懂得他的呼唤,全文在我读到这已然由一部恐怖片转变成了悲情剧。

现在看来这出剧已历历在目,它在我“清醒”的“研究”后显得越加真实和贴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