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病例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伴发颅内动脉瘤9例报告

颅内肿瘤伴发颅内动脉瘤9例报告

1 一般 资料 . 1
男1 , 8 , 例 女 例 年龄 4 ~0岁 , l6 平均 5 .岁 。临床 1 8 表现 : 首先发现脑肿瘤 5 , 例 有头痛 和( ) 或 恶心呕
表 1 颅 内肿 瘤 合 并 动 脉 瘤 9例 临 床 资 料 和 治 疗 方 法
变 通 医堂 Q
2 6鲞

2 7・ 6
颅 内肿瘤 伴发颅 内动脉瘤 9例报告
储 呈春 , 留贯 , 志 红 , 青 芳 , 卞 钟 孙 沈建 康
( 南通 市 中医院神 经外科 , 苏 2 6 0 ; 海 交通 大 学医学 院 附属瑞 金 医院神 经 外科 ) 江 20 1 上
【 摘 要】 目的 : 探讨颅 内肿瘤伴发颅 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 内肿瘤伴 发颅 内动脉瘤 9例 , 颅 根据患者
吐 、 痫发 作 、 癫 一侧肢 体 无力 症状 等 。 由动 脉瘤 破裂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起病 4 ,表现为急性剧烈 例 头痛等 。 例患者均诊断为颅内肿瘤和颅 内动脉瘤。 9
肿 瘤 部位 及 病 理 : 膜 瘤 4例 , 脑 颈静 脉 球 瘤 1 , 例 黑
多的一 组是 Lct 于 18 年报道 l 例【 i a a 96 8 3 J 。随着神 经影像学 的发展 , 内肿瘤伴发颅 内动脉瘤 的病例 颅 逐 渐增 多 。本 文 对作 者所 在 两家 医 院 20 3年 6
【 关键词】 颅 内肿瘤 ; 内动脉瘤 ; 颅 动脉瘤栓塞术 ; 动脉瘤夹闭术 ; 网膜下腔 出血 蛛
f 中图 分 类 号 】 R 3 .1 79 4 『 献 标 志 码1 B 文
颅 内肿瘤伴发颅内动脉瘤很少见 , 文献 报道发
生率 为 03 07 11 目前 大 多数 为 个 案 报 道 , _ %~ . -。 %[2 最

颅内肿瘤样夹层动脉瘤四例

颅内肿瘤样夹层动脉瘤四例
左侧大脑后动 脉夹层动脉 瘤 ,行翼 点 人路 ,将 动脉 瘤切 除:术 后 3天出现
脉供瘤 血管 ,切断 ,然后将 肿瘤完 整
切除。肿瘤 大小 7m×5 mx5m,外 e c e 膜光滑 ,壁厚 而坚实 ,中间腔隙有 陈 旧血性液 ,并可 见 附壁 血栓 ,镜下 见
左侧大脑后 动脉 闭塞 ,经行去 内瓣减 压手 术 后,病 情 平 稳 ,住 院 3 6天 ,
力层 和中层 之间发 生剥离 ,易致 内膜
支供应 ,动脉瘤形 成一盲端 ,此 时可
行动脉瘤 切除术 ,本 例术后 曾出现一
过性皮层 缺血 症状 ,与术后血 管痉挛
有关 ,经尼莫地 平等对症 治疗后症 状
缓解 .预后 良好。另 1 颈动脉 系统 例
肢体活动不便 1 月而 人院:四 显示桥
征右 侧 阳性 ,c T显Leabharlann 示 桥 脑腹 侧 偏 左 一
占位病灶 ,高低信号 混杂 ,中间有低 信号 影。 c A显 示 Ⅵ r 2段 上一 蜡
肠样 结构。D A检查 显示 大脑 中动脉 S 动脉瘤 ,长 约 6 m 0 m,宽约 2m 0 m,静 脉期腔内有造影 剂存 留。手术 :经翼 点人路 ,显微镜下夹 闭瘤根 部 的中动
行动脉搭桥术或 颞浅 动脉 、大脑 中动
隙,将 内膜从弹 力层上剥 离 ,引起 血 管腔 狭 窄或 闭塞 ,伴 或 不 伴 局 部 扩
张 ,即所 谓 珍 珠 串 样 改 变” 。颈 动
脉系统夹层 动脉瘤 在某种 程度上不 同
于椎基底动脉 系统 ,前者 常常 出现载 瘤动脉 c塞 。文献 报道夹层 动脉瘤 的 j j 诊断依据 多为缺 血 、出血表现 ,假腔
偏向左侧 ,因该 动脉瘤发 生于基 底动

脑转移瘤病例

脑转移瘤病例
量分割方案是30Gy/2周和40Gy/4周
NCCN 2015
▪ NCCN建议全脑放疗标准剂量分割为 30Gy/10f 或 37.5Gy/15f;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亦可考虑20Gy/5f。 *
▪ 国内亦采常用30Gy/10f 或 40Gy/20f作为全脑放疗方案* * 。 ▪ SRS靶区边缘最大剂量为24Gy,18Gy及15Gy,对应肿瘤最大径 ≤20mm,21-30mm及
31-40mm。 * * *
* NCCN, 2014 * * 2010年AANS CNS《脑转移瘤的循证医学与治疗指南》 * * *RTOG90-05, 2000
1-3个病灶
>3 个病灶
NCCN建议>3个病灶行WBRT,对于瘤荷较小的患者也可考虑SRS。
Summary 1
• NCCN推荐WBRT标准剂量分割为 30Gy/10f, 此外对一般 情况稍差的患者也可考虑 20Gy/5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40例NSCLC erlotinib +WBRT
Erlotinib 150 mg /d+ WBRT 35Gy /14F Erlotinib 维持
主要研究终点: ORR,OS
J Clin Oncol 31:895-902.
中位随访28.5个月,总有效率为86%。中位生存期11.8个月, EGFR野生型和突变型中位 生存时间分别为9.3个月与19.1个月。
肺癌脑转移瘤病例分享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 李东明
提纲
背景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结合靶向治疗病例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化疗复发结合替莫唑胺治疗病例
背景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比原发肿瘤的发 病率高10倍。成人癌症患者中20%-40%发生脑转移。

(医学解析)脑瘤(颅内肿瘤)概述及偏方

(医学解析)脑瘤(颅内肿瘤)概述及偏方

脑瘤(颅内肿瘤)概述及偏方(一)概述1、脑瘤系指生长于颅内的肿瘤,又称颅内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发病较多。

成人与儿童在好发部位和类型上有所不同,儿童以小脑幕下的肿瘤多见,成人则以小脑幕上的肿瘤为多见。

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类型、部位、生长速度和患者的全身情况的差异而不同,一般可分为颅压增高症状和患者的全身情况的差异而不同,一般可分为颅压增高症状和定位症状两类。

颅压增高症状一般表现为三联症,即头痛、呕吐、视觉障碍;其它可见头晕、复视、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

定位症状根据所在部位不同也有差异。

如肿瘤位于额叶可见进行性智力迟钝,性格改变,癫痫发作;位于小脑,则可有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脑胚胎组织发育异常、化学、遗传、病毒等因素有关。

脑瘤的病理学分类很复杂,根据肿瘤组织的起源,大致可分为神经胶质、脑膜、颅内某些特殊器官(如垂体腺瘤等)、脑神经鞘膜等发生的肿瘤。

本病的诊断,除了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外,一些必要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

如眼底检查、X线头颅平片、超声波、脑电图、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发射性同位素脑扫描及CT扫描等。

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

恶性肿瘤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脑瘤属中医学“厥逆”、“真头痛”、“内风”、“头风”等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内有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外为寒气、邪毒入侵及形成痰湿、瘀毒所致。

临床上常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湿内阻、瘀毒内结等型进行辩施治。

(二)脑瘤总方1、主治:颅内肿瘤。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猪苓、土鳖虫、白术各10克、生地黄、泽泻、石菖蒲个15克、茯苓2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叶X,男,86岁,1986年2月入院。

头痛眩晕、走路不稳一个月。

病情日渐加重。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后颅凹左侧桥小脑角肿瘤。

因年事已高,不宜手术,求治中医。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1. 病例背景本报告旨在分析一起颅内肿瘤病例,患者男性,45岁。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

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颅内肿瘤。

2. 病例分析2.1 症状分析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示颅内压增高。

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速度、位置和体积有关。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引起头痛;同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

2.2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颅内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本病例中,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大脑右侧,呈均匀增强,边界清楚。

这些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2.3 病理学诊断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本病例中,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为良性,具体类型为神经鞘瘤。

这一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肿瘤性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病例中,患者肿瘤为良性,但体积较大,伴有颅内压增高。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3.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避免术后并发症。

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右侧大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切除彻底。

3.2 术后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颅内压增高,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

3.3 随访与监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无肿瘤复发迹象。

4. 结论本病例为一例颅内良性肿瘤病例,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明确了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

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和定期随访。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无复发迹象。

本病例表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颅内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

颅内肿瘤手术的麻醉病例一一般情况患儿,女,11岁,46kg。

患儿因头痛、头晕半年,乏力伴行走不稳4个月,喷射性呕吐半个月余就诊,患儿慢性起病,上述症状逐渐加重。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等圆,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指鼻试验、闭目难立征(+),步态不稳,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偶闻期前收缩,未及杂音,近3个月体重减轻9kg。

头颅MR示: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髓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幕上脑积水并间质脑水肿。

ECG可见偶发单个室早,余无特殊。

诊断为后颅窝占位,完善术前准备择期手术。

麻醉过程患儿入手术室后HR80次/分,BP120/65mmHg,SpO2 100%。

静脉滴注舒芬太尼15μg,注射2%利多卡因40mg,丙泊酚100mg,罗库溴铵25mg,戊乙奎醚0.5mg,面罩给氧加压通气,胸廓起伏良好,肌松完全后经口气管内插管,6.5mm(ID),插管深度18cm,听诊双侧呼吸音对称后胶布妥善固定导管,转换为机械通气模式,设置压力控制模式PC16mmHg,I∶E= 1∶2,RR 16~22次/分,控制PETCO2在28~35mmHg范围内。

行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ABP。

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6mg/(kg·h)及瑞芬太尼0.20~0.25μg/(kg·min)维持麻醉,术中严密监护,根据手术进程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患儿的电解质平衡和血液管理,体征大致平稳。

手术历时4.5小时,出血约400ml,术中补充晶体液1300ml,胶体液500ml,输入RBC 2U,FFP100ml。

术毕前查血气示:pH7.38;PCO236mmHg;21.0mmol/L;BE- 4mmol/L;HCT28%;电解质大致正常。

患儿体征大致平稳,手术医师考虑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患儿带管送至ICU继续观察治疗。

给予患儿术后镇痛,PCA配方:舒芬太尼90μg,生理盐水100ml,昂丹司琼8mg,泵速2ml/h。

儿童颅内肿瘤254例临床病理分析

儿童颅内肿瘤254例临床病理分析
Absr c t a t:Pur s To a lz h lnia nd pah lg c lc a a trsis o nr c a i u ri h l en a d t mp o e t al po e nay e te c i c la t o o i a h r c eitc fi ta r n a t mo n c idr n o i r v he e ry l
e t i e i 5 . 9 ) h o iv aeo T a d MR w s9 . 9 a d 1 0 ,rse t e .C n ls n C i h o ri no a rg n( 7 0 % .T ep s i rt f n a 4 0 % n 0 % rl o te C ep ci l v y o c i s h d od b a u o l n
颅 内肿 瘤 的 临床 及 病 理 资 料 进 行 总 结 分 析 。 结 果 本 组 病 例 占 我 院 同 期 脑 肿 瘤 病 例 的 1.0 , 男 性 患 儿 居 多 , 17 % 以 占
6 .7 ; 4 5 % 发病年 龄以 9~1 2岁为高发 , 2 .5 ; 占 7 9 % 临床 表现以头痛 、 头晕 、 呕吐为主 , 7 . 3 ; 童颅内肿瘤 以胶 质细胞瘤 占 32% 儿 为多见 , 0 7 % , 占5 . 9 其次为髓母 细胞瘤 , 2 .2 ; 占 44 % 发病 部位幕下多于幕上 , 7 0 % ;T检查 阳性 率为 9 .9 , R检查 占5 . 9 C 40% M 阳性率为 10 0 %。结论
da n ss r t a d t e a e t f c .M e h d T e ci ia n ah lgc ld t r o lce n n y e n 2 4 c s s o n ig o i ae n h rp u i e f t c e to s h l c a d p t oo ia a a we e c l td a d a a z d i 5 a e f i— n l e l ta rn a u ri h lr n r c a ilt mo c i e .Re u t T e c s so t e a i mo h l rn a c u td fr1 . O 0 l b an tmo si u o . n d s ls h a e f nr r n a t i a l u ri c i e c o n e o 7 % faI r i u r n o r s n d 1 h

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病例的随访观察

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病例的随访观察

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病例的随访观察隋桐;马心龙【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年(卷),期】2024(8)11【摘要】目的:观察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病例的特点。

方法:选取清华大学玉泉医院2020年9月—2022年10月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病例55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24h CT检查、术后7d MR检查和术后3个月复查MR检查资料,测量弥散高信号的范围。

结果:术后7d MR检查,44例弥散高信号范围<1.5cm;11例弥散高信号范围≥1.5cm;ADC 4例呈高信号,44例低信号,7例等信号。

术后24h CT检查,对应的弥散高信号区,高密度40例,低密度10例,等密度5例。

术后3个月复查MR检查,弥散高信号消失44例,缩小6例,增大5例。

弥散高信号范围<1.5cm较弥散高信号范围≥1.5cm组吸收快、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可能是多种病理情况,弥散高信号范围越小,其吸收更快、恢复更好。

正确认识颅内肿瘤术后术区边缘弥散高信号,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总页数】4页(P108-111)【作者】隋桐;马心龙【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射科;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相关文献】1.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疗效观察2.吡拉西坦和甘露醇治疗老年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3.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并发非手术区颅内血肿6例并文献复习4.吡拉西坦注射液和甘露醇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临床观察5.吡拉西坦注射液和甘露醇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化验
红细胞:3.39 *10^12/L、血红蛋白:91 g/L 血沉:73 毫米/小时
双链DNA抗体:弱阳性(+)
TCD检查提示: 左侧大脑中、前动脉流速轻升高
相关检查
头颅MRI,DWI,头颅MRV,增强扫描(12-20): 1、乳突炎,右侧为主,右侧乳突区异常强化,骨 质欠完整可能。 2、大脑镰-右侧额顶颞部脑膜、小脑幕及双侧顶 后叶-颞叶异常信号,考虑脑膜脑炎。 3、右侧颞角扩大。 4、副鼻窦炎。 5、左侧横窦及乙状窦血流信号较对侧细小。
微小听神经瘤
中等大小听神经瘤
微小听神经瘤
大听神经瘤
中等大小听神经瘤
实质型
实质型
囊性型
囊性型
三叉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起源于三叉神经节或神经根,好发在神 经鞘膜的许旺细胞,桥脑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瘤起 源于神经根。
根据临床出现的三叉神经损害症状及肿瘤的特点, 即肿瘤沿三叉神经瘤径路跨颅窝生长,形成哑铃形 结构, 颞岩骨尖或颅底、鞍旁见骨质破坏,三叉神 经根增粗,囊变。
病例讨论
2013-12-27
病人信息
患者张桂连 女,44岁 主因“头痛40天”于2013-12-09收入我科。
现病史
患者于4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右侧头痛为 著,伴恶心,未呕吐,精神状态差。 就诊河北北方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给予银杏叶、 天麻(具体用量不详)等对症治疗,头痛症状未 见明显好转。
肿瘤类型
常见肿瘤
发生率
听神经瘤 75% 脑膜瘤 8%-10% 表皮样囊肿 5% 其他神经鞘瘤 2%-5% 血管性病变 2%-5% (椎基底动脉扩张,动脉瘤畸形) 转移瘤 1%-2% 颈静脉球瘤 1%-2% 室管膜瘤或脉络丛乳头状瘤 1% (四脑室内病变通过路氏孔沿侧隐窝扩展进入 CPA池内)
不常见肿瘤
2013-12-20
讨论目的
诊断
进一步检查
患者
治疗
桥脑小脑角肿瘤
桥脑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肿瘤种 类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征候群:头痛、耳鸣、 听力下降、走路不稳等。其中包括听神经瘤、三叉神 经瘤、脑膜瘤和胆质瘤。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发生情况
胆脂瘤
颅内胆脂瘤的生长特点极具特殊性, 肿瘤生长缓 慢,匍匐生长,常顺沿临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呈塑 形发展,包绕其内血管,肿瘤周围可见占位效应, 但常无周围水肿。因此,早期很少出现症状, 且 病程长,临床特点主要依赖于肿瘤所在的部位,常 见的在桥小脑角区可引起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鞍区病变引起视力视野变化,后颅窝病变引起共 济失调、癫痫等症状。
蛛网膜囊肿 1% 脂肪瘤 皮样囊肿 外生型小脑脑干星形细胞瘤 脊索瘤 骨软骨瘤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原发于内耳道者占70%~75%。多来自 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极少原发自颅内段听 神经干上。 肿瘤起初在内耳道内生长,然后向小脑脑桥角方 向发展,形成在内耳道内的茎柄和在小脑脑桥角 处的瘤体两个部分。在内耳道内茎柄部肿瘤生长, 可侵蚀内耳道各壁,出现前庭及耳蜗症状。肿瘤 向小脑脑桥角方向发展,首先破坏岩尖及其上的 三叉神经,可引起患侧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 等。
乳突IMT的诊断
乳突IMT早期诊断困难,除非病变引起局部 压迫或侵蚀周围结构引起相应症状。 因其病变局限,一般不会引起全身症状。 乳突IMT的影像学表现为肿块样病变和(或) 片块状侵蚀周围组织,压迫并破环局部,极 似胆脂瘤型中耳炎甚至中耳恶性肿瘤,其确 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查。
病理特点:肿瘤无包膜,由增生的纤维母细 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 细胞呈梭形,胞浆淡嗜酸性,可见核仁。细 胞有轻度或灶状异型行,核分裂数量不等, 缺乏不典型核分裂。 肿瘤中散在大量炎症细胞,多为淋巴细胞、 浆细胞,也有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嗜 中性粒细胞。 有黏液型、梭形细胞密集型、纤维型3种组 织学类型。
听神经瘤
若肿瘤发展可压迫脑干及小脑,引起自发性眼震 和共济失调等。 肿瘤晚期,可引起周围静脉回流障碍,脑脊液循 环受阻,引起颅内压升高和脑积水。 显微镜下按肿瘤细胞的结构和排列特点可分为 AntoniA型(束状型)和AntoniB型(网状型)。
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
1.耳蜗症状:首先出现持续性高调耳鸣,、进行 性感音神经性聋,其特点是语言辨别能力差,耳 聋与耳鸣同时或先后相继出现。偶因迷路血循受 阻而呈突发性聋. 2.前庭症状:多为头昏、头晕、不稳感,肿瘤压 迫内耳道血管时,可出现突发眩晕,伴恶心、呕 吐及眼震,用脱水药及镇静药病情可缓解。
直接征象 条索征、三角征(空delta征) 间接征象 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 脑室缩小(颅内压增高、脑水肿)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 脑梗死 出血性梗死 脑出血
MRI
在MR上血栓信号因时间不同而异: 发病后1~5 d,正常血管流空现象消 失,T1等信号,T2低信号; 发病后6~15 d,T1、T2 均为高信号; 发病后16 d~3 个月,T1、T2 信号减弱, 流空信号逐渐增强; 持续闭塞表现为发病4个月后,有些病人 仍可见持续的管腔内等信号,无正常流空信 号。
5.小脑功能障碍:肿瘤向内压迫小脑时,可出现 患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向患侧倾倒。 6.颅内压增高症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视乳头水肿等。 7.脑干受压症状:肢体力弱、麻木、感觉减退、 引出病理反射等。
MR
T1WI 略低或等信号 少数呈低等混合信号 T2WI 多呈高信号 少数呈高等混合信号 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少数呈哑铃状,较大肿 瘤可见瘤周水肿,伴明显占位效应。 增强 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green) Inferior sagittal sinus (light blue) Straight sinus (dark purple) Confluence of the sinuses (orange) Transverse sinuses (dark blue) Sigmoid sinuses (yellow)
3.三叉神经受累:常是最先受累的颅神经,表现 为患侧面部感觉异常、疼痛、麻木、触觉减退及 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 4.面瘫:是听神经瘤的早期症状之一,约半数病 人有面瘫。若中间神经与面神经同时受压,可出 现外耳道后壁皮肤触觉减退、感觉异常及耳内疼 痛,涎腺和泪腺分泌改变,舌前1/3味觉异常, 患侧面肌痉挛、肌无力或瘫痪。
胆脂瘤
MR特点:信号不均匀呈网格状,为长T1和长 T2信号,其中T1WI 呈不均匀的低信号,内 有比脑脊液稍高的信号分隔,信号强度介于 脑脊液和脑实质之间, T2WI则呈不均匀的 高信号。
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楚。肿瘤无强化 表现。¼肿瘤沿蛛网膜下腔发展,范围较广。 ½占位效应较轻,无幕上脑积水出现。¾有出 现基底动脉包埋。

三叉神经瘤
CT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 MRI上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高或更高信 号。肿瘤边缘光滑,可被明显强化,周围无明显水 肿,患侧三叉神经显示不清,面听神经束受压移位, 有的病例可显示三叉神经根部增粗与肿瘤延 续,Meckel腔扩大。
胆脂瘤
颅内胆脂瘤是颅内少见的肿瘤,发生率低,约占颅 内肿瘤的1 %。好发于中后颅窝(如桥小脑角区、 鞍上池、四脑室等),肿瘤呈甸行性生长,常沿邻近 蛛网膜扩展。 颅内胆脂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肿瘤,是胚胎发育 初期表皮组织残留在神经管内而发展形成的先天 性囊性病变,其囊壁仅含有与皮肤表皮相似的复层 鳞状上皮,囊内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和胆固醇。本 病好发于20岁~40岁,男多于女。
左耳先天性耳聋。
查体
右眼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伸舌居中,示齿口角左偏 右下肢肌力4级
双侧病理征阳性
双侧关节位置觉减退
入院后给予静点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 静点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静点奥拉西坦改善脑细胞代谢 口服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
病程变化
12-09至12-19 患者诉头痛症状较 前轻微好转,每日仍 需口服舒尔芬止痛, 余未诉明显不适 继续给予甘露醇及 甘油果糖降颅压 治疗。 12-19至12-22 鉴于患者头痛缓解 不佳,给予氟美松 10mg入壶,患者诉 头痛症状明显好转, 但出现右侧肢体间断 性抽搐,持续1-2分 种后可自行缓解,常 以姿势变换为诱因。 21日中午患者出现 癫痫大发作,持续约 3分钟,后给予静点丙 戊酸钠后未出现大 发作。 12-23至12-27 患者家属到北京301 会诊,仍考虑炎性肌 纤维性母细胞瘤,建 议激素治疗,给予甲 强龙1g冲击治疗后 患者头痛明显好转, 仍诉阵发性右侧肢体 抽搐伴有放电感, 持续静点丙戊酸钠, 并口服德巴金及 奥卡西平控制癫痫。
影像学变化 2011-08-11 2011-08-16 2011-08-30 2012-02-03 301医院 251医院 301医院 玉泉医院
影像学变化 2013-11 2013-12-20 二附院 我院
2011-08-11
2011-08-16
2011-08-30
2012-02-03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 最常见的部位是 肺脏,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胸痛、发热以 及乏力、贫血、多克隆高球蛋白血症等。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发生于乳突部位的IMT更为罕见。
IM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IMT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明确。 推测可能是机体对损伤的反应性增生所致 机体对炎症的反应造成 人疱疹病毒8、EB病毒、过度表达的IL-6及间变性 淋巴瘤激酶基因和ALK蛋白可能与IMT发生有关。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IMT出现2号染色p23重排, IMT 单克隆增生的特征,支持这一病变为真性肿瘤而非 炎症性假瘤。
查头颅核磁结果示:右侧顶叶低密度影,右侧侧 脑室下角扩张。腰穿结果示:脑脊液蛋白 848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