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声声慢预习案(无答案)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完整word版)《声声慢》学案

《声声慢》预习案班级: 姓名: 学号:一、预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2、反复诵读,背诵体味词的声律之美.二、背景介绍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三、走近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
其父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宰相之子赵明诚。
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夫妇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
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请根据上面材料,概括李清照人生阶段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基础知识积累1、解释下面词语含义寻寻觅觅:将息:憔悴损:怎生:次第:2、根据提示,补写出上下句.(1)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 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五、预习思考1、你认为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收集有关写“愁”的诗句,并体会这些诗句的不同之处。
高中语文 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7课《声声慢》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2、结合鉴赏,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3、全面感知作品所达到的重现凄凉情境和凄愁情感的抒情效果。
【学习重点】1、知人论世,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2、理解和体会诗人构造凄凉情景以抒发凄楚情感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加强审读,以境求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并体会其语言之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课前预习】(40分钟)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1、全景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画像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
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
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
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声声慢 学案

《声声慢》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能想景悟情。
3、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词,理清阅读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二、学习重、难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人的愁情:3、初步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三、课前预习1、生、难字词戚戚 qī咋暖还寒 zhà nuǎn huán hán 憔悴qiáo cuì2、作者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3、代表作:前期:《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写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课件、视频、诵读配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歌曲《声声慢》导入(营造悲凉哀婉的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体会词的情感。
)二、指导朗读1、提问:师:刚听的这支歌曲给了我们什么感受?生:凄凉哀婉。
师: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曲,流行了一千多年,那么谁知道这首歌曲的歌词是谁创作的呢?生:李清照。
师: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谁能利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帮老师简洁又详细地介绍下李清照?就“以李清照是一位。
”为题,咱们来填词。
板书:李清照是一位。
(点名回答)师:她呀,最喜欢用到一种意境在她的词里,也是刚刚我们看的视频里出现过最多的镜头,是什么呢?生:黄花。
师:李清照就是这朵黄花,李清照用一千多年的情思、悲愁、眼泪滋养了这朵黄花,今天,我把它带到课堂上,是要送给一个人——李清照的知音。
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有谁最懂李清照呢?(点名)你懂李清照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好吗?晚年的李清照为何如此悲愁,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时的李清照年龄怎样?(老了)丈夫怎样?(死了)家庭怎样?(破散了),国家怎样?(灭亡了),生活怎样?(漂泊江南,孤苦凄凉)李清照千年后的知音终于找到了,这朵黄花送给你,做纪念好不好?2、在座的还有没有李清照的知音?来通过朗读再现李清照千年前的情景。
(点名朗读)师:你读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指导:字字血泪,读的时候应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那么如何读才能体现惆怅呢?填词(板书):语气悲愁,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2023年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最新精选范文

2023年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最新精选范文声声慢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学语文声声慢教案,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学语文声声慢教案范文一【设计理念】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老师刚好、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实力的展示和培育,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获意象,品尝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捕获意象,品尝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1、赏析开篇14个叠字的妙用。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
今日我们来学习学习凝聚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获意象,品尝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干脆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味道。
期盼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索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
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出示自学指导(二):首句干脆抒情,能否把它改成“寻找、冷清、凄惨”?或者“寻寻找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呢?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尝。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谢 谢!
答案内容: 1、明确哪个意象; 2、说明理由; 3、诵读相应诗句。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却雁 是过 旧也 时, 相正 识伤
心
1084年 出生 书香世家,文学熏陶
1101年 18岁 嫁赵明诚,志趣相投
1127年 44岁 金灭北宋,仓皇离乡
1129年 46岁 丈夫病亡,颠沛流离
?
? 孤苦无依,卒于异乡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二、品愁:意境意象
结合诗句,描绘诗人的眼前之景? 提示:季节:
天气: 时间: 整个画面呈现的情感色彩: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二、品愁:意境意象
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是什么? 提示:词中诗人写到的景物包括: 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小组讨论: 第一步,交流个人看法; 第二步,确定小组观点; 第三步,明确发言人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戚戚(qī) : 悲伤、忧愁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忽冷忽热。乍,刚刚。
将息:
将养休息。
敌:
抵挡。
黄花:
菊花。
憔悴损:
憔悴得很。损:极,甚。
怎生得黑: 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次第: 了得:
情形、光景。 说得完,概括得了。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1、读愁
主题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诗宋词——李清照《声声慢》 三、悟愁:寻寻觅觅
面对自己人生的愁苦,她有没有 欲说还休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
提示:诗人的动作、情态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声声慢(寻寻觅觅)》5

《声声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词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挖掘其深刻内涵,理解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心境),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对比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以及独特的创作艺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
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地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
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2“情境法”。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等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4问答法。
通过有效引导,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内涵。
四、学习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在形式上可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来进行反馈、交流,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
2朗读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曾经,有位才俊因思恋才女梦至“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曾经,有位佳人因倾慕意中人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一段天赐良缘,惺惺相惜,琴瑟和鸣,所以有赌书泼茶、重阳竞诗的佳话……可是……国家破碎,风雨飘摇,良人竟成永诀!……他们就是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伉俪,千古传诵的人间美眷。
声声慢(寻寻觅觅)-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诗宋词选读》是课程教材中的必修内容,学生需要学习并背诵多首古诗文。
其中,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代婉约派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段诗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篇。
二、教学目标1.能够听诵《声声慢》。
2.理解《声声慢》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3.掌握《声声慢》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声声慢》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2.掌握《声声慢》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抒情感受。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意义。
四、教学设计课堂导入1.让学生展开自由谈论,让学生表达对《声声慢》的预期和感受。
2.现场播放《声声慢》的音乐版,让学生集中听,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导入课文1.教师介绍李清照及其诗歌风格,让学生对李清照及其诗歌有一个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感受《声声慢》中的基本情感和意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情感分析1.让学生自由表达课文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冲击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声声慢》背后隐藏的感情线。
2.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自由想象,通过语感、细节、情感等各种方式来深入探究这首诗歌。
语言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反衬等。
2.对于学生在发现和理解李清照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后,引导学生重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和感动。
总结和点拨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他们的情感分析和语言分析进行总结,归纳和点拨。
2.引导学生接受、领会李清照诗歌中的情感和创作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和意境领悟程度比较低,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谈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声声慢》中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在进行语言分析和修辞手法分析时需要带着学生音律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
【学习目标】1、深入吟咏诗歌,抓住意境,体验作者前期后期情感变化。
2、借助文本,对诗文语言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难点】把握词中意象,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模式:“三五五”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多媒体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宋代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派
代表词人。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
传。
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
词集名《漱玉集》,
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二、写作背景: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三、李清照经典名句
1、生当做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日绝句》)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3、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4、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5、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6、知否?知否?。
(《如梦令》)
四、名家点评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填词杂说》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
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白雨斋词话》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
——赵明诚
五、诗歌表现手法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六、词的分类: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七、文林撷英:
李清照为什么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第二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八、初读体验:
初读《声声慢》,整体感知作者情感:
在那个凄风苦雨的黄昏,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作者有着一种怎样的心绪?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