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第六章 媒介融合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

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特征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Web1.0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的技术构想;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创建“博客中国”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Web 2.0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互动,去中心化、去层级化;每个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站SNS借鉴了六度分隔理论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 Site 翻译成“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络”长尾理论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更多关注重要的人或事,而在网络时代,关注“尾部”成为可能;长尾理论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网站的商业模式;Web3.0 精准性个性化智能性互联网起源拉里路线:拉里•罗伯茨阿帕网ARPA项目负责人;用秒表对五角大楼内部所有走廊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各个办公室之间最快的行走路线,被称为“拉里路线”;最早的阿帕网由4台计算机连接组成,成为互联网的雏形;1969 渔网理论:美,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又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来源于人类数千年“渔网”的经验;主要是去中心化,扁平化,实现机机平等,机机相互直接传输不需要经过中心;而且机越多,速度越快,力量越强;可以接纳无限大;分组交换理论:美,伦纳德.克兰罗克,发明“分组交换理论”;将大块信息切成小块,传输到指定地点后,再复原合成信息;三条理论实现了:大信息切成小信息,以最短的路线,经任意机传输到指定机,再复原大信息;TCP/IP协议:罗伯特•卡恩和温顿•瑟夫发明了TCP/IP协议即计算机相互间交流连接,需要有规则,制定的规则即为协议;互联网的TCP/IP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标志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1983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万维网:蒂姆·博纳斯·李万维网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加速器;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概念 ,使得互联网技术平民化;1989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开放性2.交互性3.虚拟性4.超时空新媒体艺术的分类技术1.远程通信艺术2.网络广播艺术3.视频联通与远程临场艺术4.网络艺术5.计算机媒体艺术6.虚拟现实艺术7.基于人机交互的装置艺术艺术1.新媒体语言艺术2.新媒体舞蹈、表演艺术3.新媒体视觉艺术4.新媒体影视艺术5.新媒体音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意义1.新媒体技术拓展艺术的空间手绘时代、照相时代、数字合成时代2.新媒体技术促进艺术的传播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互动性3.新媒体技术创新艺术的形式沙画艺术、虚拟现实技术4.新媒体技术带来艺术的“异化”大众化、生活化、商业化新媒体政务意义1.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行政效率2.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层级3.拓展政治活动的时空范围、促进公众政治信息获4.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转变、推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新媒体政务功能1.扩大政务信息公开2.增强政府治理能力3.拓展宣传渠道4.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特点1、真实化的虚拟服务2、沟通形式的平等性3、信息沟通的有效性4、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5、新媒体运营的专业性舆情信息的研判1.舆情研判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深度分析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舆情研判的方法相关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统计分析法舆情信息的回应1.快速回应热点舆情2.正面引导负面舆情3.科学化解突发舆情舆情收集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舆情搜集的方法人工法浏览、搜索和调查、自动搜集法快速回应热点舆情回复制度化、解决常态化正确引导负面舆情一、做好利益相关方沟通互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舆情恶化;正面引导舆情方向;二、及时做好新闻发布、消除噪声、杂声影响;争取媒体支持;三、通过负面舆情利益相关方发声,及时化解不良情绪;科学化解突发舆情有效处理与有效评估新媒体产业构成要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营销:是指利用平台进行营销的方式;在带来巨大革新的时代,营销方式也带来变革,沟通性communicate、variation、creativity、关联性relation,体验性experience、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TAG、、、WIKI等这些新;新媒体治理网络问题1.网络成瘾2.网络侵权3.网络诈骗4.网络暴力5.网络色情治理手段1.法律法规2.技术手段3.宣传教育4.网友自律5.媒体监督媒介融合形态1.业务融合:媒体间的壁垒被打破;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渠道融合:网络成为媒介产品的主要发行渠道;4.产业级整合:新的传播平台诞生;5.资本融合:并购以及组建合资公司;媒介融合定义1.媒介融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介相互融合发展出新的媒介形态;2.媒介融合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产生出的新载体、新渠道、新平台;3.媒介融合强调信息的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的渗透;媒介融合条件1.技术条件: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2.用户条件:由“受众”向“用户”转变3.产业政策条件:大数据特点1.容量大2.类型多3.快速化4.应用价值大价值密度低5.3 I特征大数据与云计算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云计算让普通人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而如此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大数据应用大数据预测当选纸牌屋大数据4V“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但价值巨大”就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或者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AI的诞生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工业机器人之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2016,AlphaGo战胜李世石腾讯写稿机器人 2015年9月发布处女作2018,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播阿里鹿班系统2019,央视新闻新媒体首次将AI剪辑技术应用到短视频剪辑当中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那篇名垂青史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力的开篇说:“我建议大家考虑这个问题:‘机器能思考交流吗’”它指的是让实验者和黑箱中的机器对话实验者不确定对方是机器还是人;如果在一番对话后,实验者无法判断对方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拥有了人工智能;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特征1、沉浸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2、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赵兰溪:如使用者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使用者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3、多感知性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4、构想性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5、自主性如当受到力的推动时,物体会向力的方向移动、或翻倒、或从桌面落到地面等;应用360全景VR 摄像机VR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除以上罗列出来的已实现科技产品外,面部识别、语音命令、眼球追踪和手势控制等技术正也在发展中;Augmented Reality技术:增强现实,简称ARAR技术是计算机在现实影像上叠加相应的图像技术,利用虚拟世界套入现实世界并与之进行互动,达到“增强”现实的目的;由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知道,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构建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并且可以把我们的感官带入这个世界;而AR是利用虚拟世界来加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混合现实MR的实现需要在一个能与现实世界各事物相互交互的环境中;如果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那就是VR的领域了;如果展现出来的虚拟信息只能简单叠加在现实事物上,那就是AR;MR的关键点就是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和信息的及时获取;VR与AR区别VR设备:因为VR是纯虚拟场景,所以VR装备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5DT之类的、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等;AR设备:由于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摄像头,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比如GOOGLE GLASS这些其实严格的来说,IPAD,手机这些带摄像头的只能产品,都可以用于AR,只要安装AR的软件就可以;从概念上来说,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VR 是AR的子集,AR是MR的子集;区块链定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可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或者部分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点对点技术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网络通常用于通过Ad Hoc连接来连接节点;这类网络可以用于多种用途,各种文件共享软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共识机制所谓“共识机制”,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中国一名微博大V、美国一名虚拟币玩家、一名非洲留学生和一名欧洲旅行者互不相识,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你是个好人,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这人还不坏;提出2008年由中本聪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中,成为了电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块链进化区块链1.0——数字货币区块链2.0——数字资产与智能合约区块链3.0——各种行业分布式应用落地区块链2.0它们被用来使人们远离全球化经济,使得隐私到保护,使人们“将掌握的信息兑换成货币”,并且有能力保证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到收益;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使存储个人的“永久数字ID和形象”成为可能,并且对“潜在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解决方案;特征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比如一套公开透明的算法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就会永久的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因此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极高;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是无需信任的区块链中的程序规则会自行判断活动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对手无须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对自己产生信任,对信用的累积非常有帮助;应用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打击假新闻智能交易与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广告精准投放舆情分析内容生产与新闻众筹用户信息保护物联网对于新媒体发展的作用1.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来源2.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体3.传媒表现形式更多元化5G的特性1.高传输速率、2.时延更短、3.超低能耗、4.超大系统容量、速度快5.大规模设备连接、5G时代的传播1.全时空传播;2.全现实传播;3.全连接传播4.全媒体传播2.5G的下载速率最高可达到10Gbps移动互联网特征1.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用场景动态变化;2.时间碎片性:终端的移动性决定了使用时间和内容的碎片性;3.位置相关性: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服务LBS进入人们生活;4.终端多样性:各手机厂商拥有不同操作系统和类型多样的硬件终端;5.用户普及性:H5应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2014年10月29日制定完成;HTML5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移动设备上支持多媒体;支持拖拽、离线应用和桌面提醒支持地理位置定位,适合移动应用开发使用语义化标签,标签结构清晰,便于SEO搜索引擎优化使用CSS3层叠样式表,减少页面对图片的使用兼容手机、平板电脑等不同尺寸、不同浏览器的浏览Android与iOS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非开源的移动操作系统,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2010年6月,苹果公司将“iPhone OS”改名为“iOS”;开发难度大于Andriod;移动互联网应用资讯类娱乐类交流类学习类生活类商务类工具类。

(完整word版)新媒体概论

(完整word版)新媒体概论

授课教案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的系级平台课,即是新闻专业、广告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相关新媒体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特色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

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

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第二节新媒体发展迅猛第四节新媒体的特征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1。

1 新媒体定义1.1 什么是新媒体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什么是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定义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3.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1.所有权融合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新媒体概论考试范围(2013)

新媒体概论考试范围(2013)

《新媒体概论》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1、新媒体2、SNS3、手机报4、手机电视5、维客6、社会化媒体7、微博客8、长尾理论9、媒介融合10、微信二、简答1、如何理解新媒体?2、如何理解三网融合?3、手机作为媒体,具有哪些显著特点?4、手机报有哪些传播特点?5、手机电视有哪些传播特点?6、与新闻跟帖和BBS相比,博客的把关机制有何不同?7、维客有哪些媒体价值?8、网络传播立法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9、媒介融合可分为哪几个阶段?10、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有哪些?三、填空1、一般而言,互联网和手机被视为新媒体的代表。

2、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互动性。

3、莱文森首创了“人性化趋势”和“补救性媒介”的媒介演化理论。

4、如果按传输方式来分类,数字电视可分为: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

5、作为新媒体的重要成员,手机媒体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6、手机是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向媒体的跨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化革命性媒体。

7、从技术手段上看,手机报迄今为止有两种操作模式:彩信手机报模式和网站浏览模式。

8、Web2.0的核心是让用户参与创造内容。

9、新媒体道德的特性: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

10、网络道德体系由网络礼仪、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原则构成。

11、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和自由原则。

四、论述1、结合实际,谈谈新媒体的发展职业新闻传播有哪些影响。

2、结合现实,谈谈在新媒体经营中,如何运用长尾理论。

3、对媒介融合的理解。

4、微博与微信的比较。

五、分析1、关于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2、微博客的现实影响和发展前景问题。

3、微信收费的争议。

或许还有其他的什么,恕不一一列举,但也不用费心复习:)(五)有关新媒体伦理的困境……。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1 媒体的分类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2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站(如新浪网)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数字电视(如SiTV)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数字化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7信息的分类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8 信息的数字化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符号载体“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

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

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媒介融合的概念,以及其不同层次之间的内在。

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将信息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层次,它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共享和整合新闻信息资源。

这种融合使得不同媒体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借力,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平台融合是媒介融合的高级层次,它主要是指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平台相互连通、相互合作。

这种融合使得受众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无缝切换,提高信息传播的便利性。

经营融合是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经营战略、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以2019年“大河报-郑州晚报”与腾讯合作推出的“大河报·腾讯新闻”为例,该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

在内容方面,“大河报·腾讯新闻”不仅保留了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和权威评论,还融入了新兴媒体的即时新闻和互动性。

在平台方面,该合作项目实现了新闻客户端、以及腾讯新闻页卡等多平台联动,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

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无法逆转的趋势,它不仅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新,也重新定义了媒体生态。

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层次,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层次之间的内在和具体应用。

从内容融合到平台融合再到经营融合,媒介融合不断升级,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而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这种融合还将继续深化,未来可能出现更加复杂多元的媒介形态。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潮,媒体机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受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善于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并做出理性判断。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什么是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定义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3.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1.所有权融合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 概论
3.第三项研究中, 3.第三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事先准备了一盘录像带和 第三项研究中 一套小人书。 一套小人书。讲的是三名歹徒结识一位漂亮的孤女之 后,幡然悔悟,改邪归正的童话故事。结果显示,看书 的儿童不仅能回忆出较多的故事内容,而且还能准确地 引用故事中的不少原话,大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复述 故事的详细内容。看录像的儿童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 复述时既不能引用原话,又不能表现出富于创造性的联 想,而只是紧扣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
第六章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
新媒体 概论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新媒体 概论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一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2.策略性融合 2.策略性融合
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 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 一些新闻资源。
二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3.结构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结构性融合 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 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 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 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 报道与解析。 4.信息采集融合 信息采集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 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兼文字、摄影、视频等多 项技能于一身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5.新闻表达融合 新闻表达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 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一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新媒体 概论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 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 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新媒体 概论
从媒介融合到竞争优势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新媒体 概论
2.1 2.2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二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欧盟:1997年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 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 和数据。2003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英国通信法》,设立 了由先前的电信管制局、独立电视委员会、广播管制局、 BSC广播标准委员会和无线通信管制局5家合并而成的通信 管制局OFCOM,管制方式从分裂变为统一,改变了广播电视 行业单向进入电信行业的传统格局。2004年4月,韩国国会 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 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在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激励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几 乎都是跨媒体的
新媒体 概论
二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另有学者把媒介融合分为: 另有学者把媒介融合分为: 1.交互推广,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 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 2.克隆,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 内容。 3.合竞,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如一家报社的记者编辑在某电视台的节目中对新闻进 行解释和评论,某一媒介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供部分 新闻内容等。
四 媒介融合的特征 技术融合导致不同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 失,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 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高层次业务应用的三 网融合,表现在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 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 信协议,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也使不 同的产业进行融合。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 不断革新,融合的界限已经从原来的三网融合扩张为语 音、数据、视频与移动的四重融合,它为新通信时代的各 个不同侧面作出了最好的诠释:通信与IT、移动与固网、 电信与广电、家庭网络与消费电子设备……从底层到应 用,从网络到终端,再到后台支撑,一切都在趋向统一。
新媒体 概论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在我国,虽然目前75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 相渗透,但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在IP电视、手机电 视等业务上,不少企业已经在不抵触政策的前提下,做了 一些试验和探索。从目前媒介的融合情况来看,我国需要 “三网合一”的政策支持。 三网合一” 三网合一 三网合一是指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 电视网络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 统,由一个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 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即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的融 电视, 电视 合。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如同一新闻事件: 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洁的语言从互联网或无线短信中发 出,以满足那部分生活节奏快而只需了解事实梗概的人; 然后将载有对新闻事件及相关背景详细介绍的报道见诸报 端,这也许是时间较为充裕而对事件的经过有浓厚兴趣 的读者的最好选择; 而制成生动直观的电视节目向观众娓娓道来,可能是家庭 妇女和孩子们的所爱。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新媒体 概论
4.1 4.2 4.4
技术化与全能化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四 媒介融合的特征
新媒体 概论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 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和直 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 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的直接推动 力。因此,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3.3 产业政策
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融 合,而是涉及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 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 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 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为了推进媒介融合,发展文 化产业,西方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新媒体 概论
与传统报纸形态相似的未来新型 电子报纸
新媒体 概论
《解放日报》在全国第一次 解放日报》 推出了手持式的“电子报” 推出了手持式的“电子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3.1 技术条件 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二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新媒体 概论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 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业务形态融合 2.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市场融合 3.载体融合 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载体融合 4.机构融合 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机构融合
一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新媒体 概论
2.第二项研究把实验对象分为两组。 2.第二项研究把实验对象分为两组。 第二项研究把实验对象分为两组
一组观看一部有关法庭诉讼的纪录片 另一组阅读同一内容的文字材料。 令人吃惊的是,阅读材料的人比观看影片的人记住的 信息更多,也更牢。
一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中,电话是对语言传播和电报传播的 整合,广播是对电话和唱机和整合,电视是对广播和电影的 整合,网络媒体体现的是对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更多媒体 的整合。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尤 其是作为媒介融合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这些 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 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 媒介组织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 围。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美国: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 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 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 2001年9月中旬,联邦传播委员会推出两项对全国广电传媒 有深远影响的规定,一是允许媒体公司收购同一地点的报纸与电 台电视台,二是取消收购全国有线电视台上限。2003年6月2日, 联邦传播委员会投票决定,取消禁止同一媒体公司在同一地方市 场内同时拥有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的规定;传媒集团所拥有电视 台的全国观众比率限度从35%放宽到45%.
一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新媒体 概论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混合媒介时代的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状态使新闻永远处于待续状态。 2、新闻源支配新闻界。 3、不再有“守门人”。 4、论断压过报道。 5、“一鸣惊人”的心态。
新媒体 概论
iphone就是典型的无线电话加上袖珍电脑 就是典型的无线电话加上袖珍电脑
三 媒介融合的条件
新媒体 概论
3.2 社会需求
“媒介即信息”,这是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任何一 种 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都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 当今社会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并由此延伸到市 场 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 时代, 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 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融合媒介可以根据不同受众 需要,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
新媒体 概论
二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新媒体 概论
4.内容分享,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定期相互交换线索和 新闻信息,并在一些报道领域中进行合作,如选举报道、 调查性报道等,彼此分享信息资源,甚至共同设计报道 方案,但各媒介的新闻产品仍然是由各自的采编人员独 立制作的。 5.融合,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在新闻采集与新闻播发两 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利用不同 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多个媒介的记者编辑组 成一个共同的报道小组,策划新闻报道并完成采编制作, 并且决定哪一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哪个媒介上播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