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如何理解两国传统朝贡关系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1.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即弱小国家向强大国家进贡并承认其霸权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体系中,强大国家作为宗主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礼物、金钱、资源等,并给予它们保护和政治支持。
朝贡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在东亚地区广泛应用。
2. 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口众多,经济相对繁荣。
中国各个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或外交手段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帝王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超越了周边小国,于是开始实行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利用了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有几个基本原则:3.1 宗主国的地位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承认它的霸权地位。
宗主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2 进贡制度进贡是朝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他国家要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包括金钱、珍宝、特产等。
进贡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宗主国的臣服和尊重。
3.3 保护与支持作为回报,宗主国会给予进贡者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这包括军事上的保护、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援助等。
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宗主国可以巩固自己在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4. 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的应用中国古代朝廷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中心大国,接受来自周边国家的进贡,并给予它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西汉、唐朝和明朝等。
在这些时期,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使周边国家接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
除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朝贡体系。
它们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交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是中国从汉代以来就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中心──外围型国际关系体系。
清朝是其衰落时期。
清朝的朝贡制度是依据满族建立的王朝历史特点与实际需要借用明朝制度建立的与周边民族、国家建立的国际关系制度。
清代朝贡关系的实质是政治,而非贸易,清代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朝贡贸易。
18世纪的法、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周边侵略扩张并与中国建立了国际贸易关系,朝贡体系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淡出历史。
朝贡制度在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上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朝贡制度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而在近代的国际关系史中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朝贡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乃至各朝贡国融入国际社会,并且最终淹没在历史大潮中。
参考:(在朝贡体制下的朝贡贸易关系是朝贡体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而朝贡制度是宗藩关系的基础,是其制度化表征,宗藩关系则是朝贡关系的实质性所在。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
其主要内容有:1、宣布结束战争。
2、五口通商3、赔款4、割地。
5、协商关税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
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掀起了一轮缔约狂潮,美法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增续,英法不满于《天津条约》,借口换约,以武力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的。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什么是朝贡制度?反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制度

什么是朝贡制度?反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制度本文导读: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历史书,对朝贡制度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态度,一般是两个理由:第一,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觉得中国对待其他国家太不平等了。
大家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吗,为什么非要对中国皇帝下跪呢?为什么我送点礼来,你非要把它称为自下而上的“进贡”?为什么你回点礼,非要叫自上而下的“赏赐”呢?感觉这是中国以大欺小。
第二,是中国人看不惯,觉得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
外国来朝贡,虽然带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
所以,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这两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解释不了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几千年来,个别皇帝难免有虚荣心,但是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这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
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丰富的社会作用。
关于婚礼的作用,我们前两天的内容已经讲到了。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一下朝贡制度,把这笔账重新再算一遍。
先来算经济账,中国吃亏了吗?朝贡贸易,表面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进贡的少,赏赐的多。
但是你想,贸易是人的本能啊。
那么大的中国,和藩属国的贸易,就是整个东亚贸易圈,怎么可能局限在“进贡赏赐”这么一点贸易量上?朝贡贸易固然重要,但从份额来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朝贡贸易确实吃点小亏,但它的作用是维持东亚世界的和平,然后通过其他贸易形式几十倍地补偿回来。
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18世纪30-90年代,也就是乾隆皇帝时期,贸易关税贡献了福建省六分之一和广东省近四分之三的地方税收。
这还只是官方认可的贸易,不包括民间贸易。
你看,在经济上,朝贡体制是不是也是利大于弊?好,我们再来算政治账。
从大的方面说,世界上存在过两种国际关系体系。
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明的“朝贡体系”,还有一种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浅谈中韩关系

浅谈中韩关系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但由于韩国强势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使得东北亚区域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难于解决,而中韩关系也跌到历史冰点。
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韩之间的关系变迁,阐述了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现状。
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两国发展态势,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中韩关系;萨德系统;历史文化;解决途径一、引言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六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亚洲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大国,自于1992年8月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迅速发展。
中韩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在政治方面,中韩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感觉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彼此为解决地区问题开展密切合作。
中韩曾合作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韩同是东盟地区论坛的对话伙伴,参与“10+3”会谈,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经济发展。
在经贸合作方面,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统计,中韩双边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近60倍。
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韩国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游戏、服饰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
据分析,“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就达33亿美元。
同时,在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
2004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中国孔子学院和亚洲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然而近期以来,由于美国、韩国强势宣布联合部署萨德系统,使得韩国开始引火烧身,中韩关系也出现了动荡,如今这股风波还在一路蔓延。
接下来将分别从中韩历史关系和现状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来维护国家安全。
二、中韩历史关系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
朝贡是结盟的高级形式

朝贡是结盟的高级形式
1、朝贡不占外交关系,但神罗、幕府收附庸也同样不占外交关系,显然,朝贡关系虽然不占外交关系位置,却仍然属于外交关系的一种,是非常规的国际关系。
2、相对于一般的结盟来说,宗主国多了武装保护朝贡国的责任,朝贡国则多了隔绝其他非朝贡国的责任,宗主国可以从朝贡国获取一定的资源,朝贡国有机会获得宗主国的大笔赏赐、大国影响、思潮、建筑甚至种田,经济和军事的结合比一般的结盟更加紧密。
3、朝贡关系并不限制朝贡国的外交自由,比之附庸,朝贡国的自由度显然更接近盟友而非附庸,因此,朝贡应当被定义为“特殊的结盟”而非“特殊的附庸”。
据此,朝贡关系是非常规的、比之一般盟约更加紧密的、且类别上属于结盟关系而非附庸关系的国际关系,总结起来,就是“朝贡是结盟的高级形式”。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 朝贡制度是一种官方性质的国际交往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中国皇权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是以官方名义进行的,通过朝贡使节进行。
朝贡使节在中国被视为外交使节,享有特权和尊荣。
2. 朝贡制度是一种等级秩序的体现。
在朝贡制度下,中国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都是朝贡国。
这种等级秩序是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为基础的。
3. 朝贡制度是一种礼仪性质的国际交往形式。
在朝贡制度下,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朝贡使节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规矩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
在这种制度下,礼仪是维护国家尊严和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
4. 朝贡制度是一种互惠性质的国际关系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中国会赠送一些物品给朝贡国,以表达对其的尊重和友好。
同时,朝贡国也会回赠一些礼品给中国。
5. 朝贡制度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增强了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朝贡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鉴。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人如何理解两国传统朝贡关系
今年是中韩建交二十周年。
二十年来,中韩关系时冷时热,两国民众之间围绕着传统文化归属更是摩擦不断——我国民众经常指责韩国“剽窃”中国传统文化为己有。
这种指责一方面由于误解,一方面由于中国媒体捏造新闻。
但我国民众潜意识里多不认同韩国文化的独立性,习惯以朝贡体系来理解传统中韩关系;而今天的韩国对这种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并无多少好感,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2012-11-28 第91期韩国人对华印象多负面不愿见中国崛起
历史上,中韩两国曾是宗主关系,大多数韩国人承认历史上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也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譬如韩国教科书写道:“儒家成为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学问,对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术、与汉代的造纸术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对知识的普及作出贡
除了文化外,韩国的教科书也肯定了中国在朝贡体制下给朝鲜半岛安全庇护:“……通过朝贡关系,中国可以对周边国家行使其影响力,周边国家也可以谋取王权的确立和国家的
但是认为清朝经常以“以大欺小”干涉朝鲜内政
天安舰事件后,韩国人担心中国强大后会试图恢复朝贡体制
月20日,《朝鲜日报》发表文章,比较了《环球时报》一篇评论与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致
朝鲜太祖李成桂的信件,结论是“口气惊人相似”。
该文分析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歧视性韩国观可追溯到封建时代的‘朝贡——册封’关系。
根深于中华思想,把韩国当作小国的中国人的优越感最近呈现出在此抬头的迹象。
……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后看,中国公然向韩国露出獠牙。
”很多人相信媒体所说的,担心中国强大后会试图恢复古代的朝贡体制。
[详细] 本专题参考了《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著,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未注明数据及材料均出自此书
结语
现今韩国人更多是以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来解读历史,诸如平等、公平等等。
而国人则习惯于对历史
上的朝贡体系津津乐道,习惯于追忆八面来朝的盛世景象,经常忽略了周边国家的感受,甚至根本就不知
道他国对朝贡体制的负面评价,如此一来经常造成很大的误会。
当然,而韩国作为小国,比较容易感到文
化独立性的危机,有时以过激的民族主义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天安舰事件后担心中国恢复朝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