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doc

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民间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两种含义: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又叫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2、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
3、(选择)民俗学之“民”的内涵是“民众”。
4、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间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本质区别的重要内容。
5、民俗:即民间风俗,一个国家的民众集团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
6、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如有些民族唱情歌是婚恋的一种重要手段。
(2)被民众用以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有些时政民谣表达了民众对政府、官员或社会的尖锐抨击。
(3)娱乐和放松。
如劳动歌可以协调劳动节奏、增加劳动兴致。
(4)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有效工具。
如一些童谣能够起到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的作用。
(5)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如司马迁在记述五帝的历史时就主要依据神话传说资料。
这说明民间文学是“口传的历史”,对历史学有重要的价值。
另外,民间文学以语言为载体,是音韵学、方言学等语言学科的重要资料。
7、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
民俗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2)历时追溯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和时期的演化状况,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3)共时比较法。
将研究对象与别的地方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在不同地域发生的传承规律和变异情况。
8、(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间文学概论历年真题

民间文学概论历年真题1. 民间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012年)1.1 定义民间文学是指从民众生活中产生、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谚语、歌谣、俗曲、民间说唱文学等。
1.2 特点1.人民性: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文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大众色彩。
2.口述性:民间文学作品大多是口头传唱或口头表演的,很少以书面形式存在。
3.广泛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与集体享用的产物,通过口头传承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4.民族性: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了民族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
5.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产物,体现了民间智慧和民众的生活体验。
2. 民间故事的类型与特点(2015年)2.1 类型民间故事主要包括神话、寓言、传说、民间传说和民间笑话等。
2.2 特点1.艺术性和娱乐性:民间故事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叙述情节,富含艺术性和娱乐性,能够让人们产生共鸣和乐趣。
2.民间色彩:民间故事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生活经验,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体现了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
3.调侃性和幽默感:民间故事中常常融入了调侃和幽默的元素,富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能够引发读者的笑声。
4.丰富多样:民间故事类型繁多,各地的民间故事又有各自的特色,因此给人们带来了多样性的文化体验。
5.传承性:民间故事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人们之间广泛流传,代代相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间传说的功能和意义(2018年)3.1 功能民间传说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民间传说带给人们许多奇幻的故事和传说,满足了人们对于未知和神秘的渴望。
- 传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民间传说中有许多道德故事和寓言,通过故事人物的经历和失败,传递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 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传说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流传,保护和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 催化社会变革和进步:民间传说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可以通过对传说的研究,了解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民间文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间文学概论》是对民间口承文学的范围、特征、价值、体裁及各种具体形态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其与人文学科和作家文学的关系,掌握民间文学的范围、基本特征、体裁分类方法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综合理论、专题分析和作品阅读三部分组成。
综合理论,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的源流论、创作论、类型论、特征论、关系论、功能论、价值论、传承论、鉴赏论及史学理论等。
专题分析,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类型中的散体类型(神话、传说、故事)、韵体类型(民间歌谣、史诗、谜语、谚语等)、散韵合体类型(评话类、相声类、快板类、鼓曲类及少数民族曲种)等各种体裁的具体研究。
作品阅读,主要结合田野调查和文化语境分析一些代表性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特质、产生流播与价值意义等。
(四)教学时数总授课54学时。
其中:综合理论与作品阅读:26学时;专题分析:28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导向,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田野作业为辅助,将课堂教学与文化现实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对口头传承文学的认知研究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通过田野作业或视频形式观摩分析民间文学传承状况,通过课程作1.你认为分析语境构成体系的七大元素对研究民间文学有何重大意义?2.鲍曼的表演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阅读参考书:1.户晓辉著:《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3.(美)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教学要点:讲授田野作业的原则要领,掌握田野作业的形式技巧与文本写定的科学方法,适当进行田野作业和文本写定训练。
《民间文学教案doc》 -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头传承与传播,表现广大人民群众集体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确定民间文学范围的准则:(一)民间文学创作者是“人民”集体。
“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它有不同的含义。
(二)在内容上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三)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包括史诗、叙事诗)、民间曲艺、民间小戏、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口头文学形式。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等。
(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广受群众的欢迎。
它常常“不翼而飞”,从古传到今,一直活在人民心中。
在流传过程中,又为广大群众不自觉地加工和锤炼。
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一)保护和继承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二)吸取民间文学丰富的精神食粮和艺术营养(三)深入探讨民间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四)充分发挥民间文学的多功能价值思考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2、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你是否曾听人讲述过令你感动的民间文学作品?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功能和社会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是民间文学区别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即它是由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流传、集体保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的特征。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两个方面,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的重要特征。
(三)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变异性。
变异性主要指民间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产生异文的现象。
(四)传承性民间文学虽有不断变化的特点,但同时也有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使民间文学世代相传递,形成传统,这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绪论(25页)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
(三)我国“民”的内涵的变迁 1、民俗学运动的“五四”北大时期与中山大学时 期,“民”指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 重点指下层平民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期,“民” 按严格的阶 级观点,指“人民”或“劳动人民” 3、在新时期,“民”的内涵又悄然变迁,一般民俗 学者逐渐用“民众”的说法取代了“劳动人民” 这样,民俗之“民”的范围就很宽泛了,它渐有包 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 会,所有人都是可以传承民俗和民间文学的“民众” 的一员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一)在体裁上,民间文学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歇后语等 第二类,民间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 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第三类,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 民间小戏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
(一) 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 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 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 文学样式。其文艺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 学性。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 时又具有表演性
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 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 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作品 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 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 规律、演变情况等
关键概念
民间文学 民间文艺学 民俗 语言民俗 民间
田野调查 采风 历时追溯法 共时比较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P5-P7 2、什么是“民间”?P3-P4 3、怎样看待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P5 4、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二)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 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 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2)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 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 法
民间文学概论课件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 方式,主要是通过口耳 相传,代代相传,因此 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 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
集体性 传承性
口头性 变异性
地域性 人民性
民间文学的类型
民间文学的类型
故事
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包括 了各种题材和内容,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 生活故事等。故事往往具有娱乐和教育功能,
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歌谣
歌谣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来反映人民的生活 和心声。歌谣的内容广泛,包括爱情歌谣、劳 动歌谣等
谚语
谚语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口头表达形式,它通过 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谚 语往往富有哲理和启发性,能够给人以启示和
教益
传说
创新性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
6
间的民间文学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
保护和发展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 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 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 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
结论
结论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 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保 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贡献。同时, 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中来,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 加璀璨的光辉
结论
1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2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本文将以《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为标题,探讨钟敬文对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定义与分类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指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创造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诗歌、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的本土性和群众性,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民间文学进行分类时,钟敬文提出了“三性”分类法。
即将民间文学分为自然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
自然性指的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品,如山水诗、谚语等;社会性指的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作品,如民间故事、歌谣等;人文性则强调了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作品,如民间爱情故事、儿童歌谣等。
二、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钟敬文提出了系统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主张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他强调了实地调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实地,与民众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和把握民间文学的特点和内涵。
同时,他也注重文献研究,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三、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钟敬文认为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强调了民间文学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滋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指出了民间文学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都可以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灵感,丰富自身的创作。
四、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钟敬文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如《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等,系统总结和研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他还编辑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如《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诗歌选》等,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钟敬文对后人的影响与启示钟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后来的学者和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了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民间文学的价值第四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五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第六章神话第七章民间传说第八章民间故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一、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二、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民间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民俗学演变而来的。
最早提出“民间文学”这个概念的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
他所说的“民俗学”(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智识”(The Learing of the people)。
他说,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e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
他的这段论述,含有很重的民间文学成份。
后来,英国的班尼(C·S·Burne)在她的《民俗学概论》的专著中又很明确地指出,民俗学的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Beliees),习惯(Customs),故事(Stories),歌谣(Songs),俚语(Sayfngs)等流行于民间的文化事象。
很显然,这些文化事象中的许多品类,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民间文学的样式。
这种理论的提出,引起各国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各自又作了种种解释。
在美国和前苏联,对“民俗学”一词的研究主要是指口头文学或口头创作,近似于民间文学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
到“五四”运动时期,则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民俗学”的研究,但名称尚未统一,有的叫“民俗学”,有的叫“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已经逐步明朗化。
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发刊词明确指出:“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对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同时促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刊载各族人民口头创作。
……还要刊载一些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关的民俗历史资料。
”至此“民间文学”这个专门称谓便普遍运行于我国文艺界和学术界,并名正言顺地步入高等院校专业的殿堂。
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一个集体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传》民间故事《狼外婆》、《叶限》、机智人物故事、巧媳妇故事民间长诗汉乐府的《陌上桑》、《古焦仲卿妻》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明清以来的《阿诗玛》、《哭嫁歌》民间歌谣情歌、时政歌、儿歌等民间谚语、谜语和歇后语民间说唱相声、评书、快板等民间小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安徽黄梅调《打猪草》广西彩调《王三打鸟》第二节、学习的目的1、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2、增进我们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和中国历史的了解3、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的民间文艺知识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表现: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个人创作、集体流传2、集体性的形成与发展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表现: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一系列的口头表现方法2、口头性的形成和发展三、变异性1、变异性的表现2、变异性的形成原因::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差异四、传承性1、传承性的表现2、传承性的形成第三讲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一节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一、题材与思想内容方面二、艺术形式与语言方面莫言《用耳朵倾听》第二节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一、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再创作二、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歪曲和损害第四讲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1、它是人民劳动生产的伙伴2、它是人民进行斗争的武器3、它是人民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4、它是民间社交娱乐的工具5、它是不成文的乡规民约6、它是文化传播的使者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1、在史学方面的价值 2 、在民俗学、民族学方面的价值3、在农业科学、气象学、医学等方面的价值第三节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1、首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之河,为文学这两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3、为人类文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4、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色添彩。
第五讲神话一、什么是神话神话是已经通过原始人类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
二、神话的产生1、产生的时间——五万年到一万年前2、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3、思想根源——万物有灵论4、思维方式——神话思维有三种含义:1、神话是自然和社会现实在原始人类大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如:洪水神话2、神话反映的不是原来事物的面目,而是通过一种幻想的形式。
3、进行了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三、神话与原始宗教对抗——依赖;征服——畏惧;积极——消极1、神话没有崇拜仪式,宗教则有。
2、神话健康愉悦,宗教令人恐惧臣服。
3、神话是积极的,宗教是消极的神话: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山海经》冥界神话1、不知死活2、认识到死3、死的来源4、死后的奥秘——关于灵魂5、魂归何处——冥界6、转化与复活第六讲神话解读一、盘古神话1、“宇宙卵生”——“卵”崇拜2、“垂死化身”——“天人合一”观二、女娲“抟土造人”神话1、类似神话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2、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
A、神话女性B、把女性与大地联系在一起3、影响深远。
三、羿与“射日”神话1、文化英雄的出现——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羿……2、弓箭的发明是产生这个神话的基础。
3、为什么要“射日”?四、冥界神话与“彼岸追寻”1、不知死活2、认识到死3、死的来源4、死后的奥秘——关于灵魂5、魂归何处——冥界6、转化与复活7、“爱”是可以战胜“死亡”的唯一武器。
第七讲民间传说一、什么是传说?民间传说是各民族人民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反映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各地方的名胜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的故事。
这种表现和表达是艺术的,是非真实的,只能说其包含真实的因素神话传说无意识虚构有意识虚构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解释整体的部类,解释局部的、具象的东西,如动物、人、日月星辰等。
如某种花、鸟的来历等。
二、传说的特征1、历史性A历史事件的艺术反映B把广泛的历史内容附会到某一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身上C具有史料价值D真实表达了民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情感和评价2、传奇性3、可信性三、传说的分类1、人物传说2、史事传说3、地方风物传说4、习俗传说四大传说一、孟姜女的传说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白蛇传四、牛郎织女传奇性的故事情节:::美丽、善良、忠贞、勇敢的女主角爱情主题悲剧结尾流传广泛,异本众多第八讲民间故事一、什么是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别。
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除神话、传说以外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神话传说故事幻想的不自觉性幻想的自觉性虚构总与一定的“可信物”联系在一起纯粹的虚构二、动物故事动物故事以动物或主要以动物为主体,或解释动物的形状、特点,或赋予动物以人性的特点,以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比拟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可分为解释性动物故事和寓意性动物故事三、神奇故事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奇异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幻想性较强的民间故事。
1、神奇故事的艺术特征A、幻想性较强B、故事完整、情节奇特、引人入胜C、人物性格鲜明、单一2、神奇故事内容A、精灵类B、宝物类C、神奇人物类D、神奇的经历四、寓言民间寓言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用虚构的情节来说明基某个道理、寄托某种教训的小故事。
1、内容——总结民众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和知识积累;反映民众的道德观念;表现了民众认识事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2、特征——深刻哲理性与简单故事性的和谐统一;明显的比喻性;突出的教育作用。
五、民间笑话民间笑话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引人发笑具有强烈喜剧性的民间小故事。
又称“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
1、特征A、篇幅短小、语言精炼B、结构紧凑、形式活泼C、构思精妙、肆意夸张2、民间笑话的内容A、嘲讽笑话B、幽默笑话C、诙谐笑话六、生活故事生活故事是指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阶级社会里的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
因为它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以及写实的手法,所以又称“世俗故事”和“写实故事”。
1、生活故事内容A、斗争故事——长工斗地主的故事B、劳动故事C、家庭故事——巧媳妇故事D、机智人物故事2、特征A、强烈的现实性B、鲜明的阶级倾向性C、轻松愉快的讲述风格第九讲民间歌谣一、什么是歌谣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民众的口头创作反映民众生活、表现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二、分类1、劳动歌2、时政歌-----上山下海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3、生活歌4、情歌5、仪式歌6、儿歌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1、真挚的内在情感2、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3、简洁纯朴的语言形式四、民歌多样的表现形式1、花儿2、信天游3、爬山调4、山歌5、民间小调6、少数民族民歌形式清华女生一回头,长江黄河水倒流。
清华女生二回头,飞沙走石鬼见愁。
清华女生三回头,无常见了也发抖,清华女生四回头,中东从此不产油。
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概念和产生史诗是继神话之后出现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古老的民间叙事体长诗,它用诗的语言记叙了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民族英雄创下的光辉业绩。
史诗特点:1、是一种“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
2、史诗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
3、史诗是特定民族的知识总汇。
4、史诗是结构庞大、格调庄严的鸿篇巨制。
二、创世史诗1、原始性创世史诗,如纳西族的《创世纪》。
2、发展性的创世史诗,如瑶族的《密洛陀》、壮族的《布洛陀》、彝族的《梅葛》、《查姆》、苗族的《苗族古歌》等。
创世史诗与神话的区别:1、内容:创世史诗在内容上比神话更丰富、更广泛。
2、篇幅:创世史诗更系统。
3、形式:创世史诗是韵文体的,神话是散文体的。
4、时间:神话产生的时间更早5、流传方式:神话是口头流传,史诗更多是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演唱。
西南创世史诗的特点1、形象记忆了远古日常生活的场景。
2、热情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叙述古代英雄丰功伟绩的民间长篇叙事诗。
一般产生于古代民族的崛起时期,主要反映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与民族之间的战争,以这一时期的英雄业绩为题材,歌颂正义,表现人民渴望由分散到统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