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社课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们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国务院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最高人民法院D. 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B2.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C3.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发明”是:A.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B.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丝绸C.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瓷器D.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茶叶答案:A4.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的传统美德?A. 尊老爱幼B. 勤俭节约C. 诚实守信D. 个人主义答案:D5. 我国现行的宪法是:A. 1954年宪法B. 1975年宪法C. 1978年宪法D. 1982年宪法答案:D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4个D. 53个答案:B7. 我国的国旗是:A. 五星红旗B. 红星红旗C. 红星红旗D. 五星红旗答案:A8. 我国国歌的名称是:A. 《义勇军进行曲》B. 《歌唱祖国》C. 《东方红》D. 《红旗颂》答案:A9. 我国首都北京的市花是:A. 牡丹B. 月季C. 菊花D. 荷花答案:B10.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A. 鄱阳湖B. 洞庭湖C. 太湖D. 洪泽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的国宝动物是________。
答案:大熊猫2.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
答案:台湾岛3. 我国的国花是________。
答案:牡丹4. 我国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
答案:塔克拉玛干沙漠5. 我国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
答案:青藏高原6.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________万平方千米。
答案:9607. 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
答案:北京8. 我国的国歌是________。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9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9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7、品德与社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道德与社会》是一门以()为基础、以()为中心、促进()的综合性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道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道德和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三个目标,即()目标。
5.《道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为目标,以()为基础。
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事物和现状的初步了解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道德和社会是建立在儿童的基础上的。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和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是这些领域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的道德和社会发展是通过在逐渐扩大的生活领域中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来实现的。
7.《道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道德和社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德育课程评价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
儿童是评价的对象和主体。
它强调儿童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式,以及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参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汇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一、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 ),( )。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 ),( )。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 ),( )。
4京杭大运河接( )、( )、( )、( )、钱塘江五大河流。
5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
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 ),( )。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 )( )。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 ),( )。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 )。
9、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 )为基础,注重学生在( )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 )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 )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 )、(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 )形成和( )发展,为学生( )、( )、( ),成为具有( )、(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 )( )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 )( )与( )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 )( )( )。
二、判断。
(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小学德法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德法课标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A. 尊敬师长B. 团结同学C. 诚实守信D. 欺凌弱小答案:D2. 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A. 用暴力解决问题B. 寻求老师帮助C. 背后说同学坏话D. 独自生闷气答案:B3. 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环保行为?A. 乱扔垃圾B. 节约用水C. 随地吐痰D. 浪费食物答案:B4. 遇到陌生人给你糖果,你应该怎么做?A. 欣然接受B. 拒绝并告诉老师或家长C. 接受后偷偷吃掉D. 接受并告诉其他同学答案:B5. 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学习态度?A. 抄袭作业B. 认真听讲C. 考试作弊D. 旷课逃学答案:B6.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行为?A. 大声喧哗B. 乱丢垃圾C. 保持安静D. 随意插队答案:C7. 如果你看到有人溺水,你应该怎么做?A. 立即跳入水中救人B. 寻找大人帮助C. 视而不见D. 嘲笑溺水者答案:B8. 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交通行为?A. 闯红灯B. 酒后驾车C. 遵守交通规则D. 横穿马路答案:C9. 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网络行为?A. 沉迷网络游戏B. 传播虚假信息C. 保护个人隐私D. 网络欺凌他人答案:C10. 如果你发现有人偷窃,你应该怎么做?A. 视而不见B. 立即制止并报警C. 嘲笑偷窃者D. 参与偷窃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对)12. 说谎是一种诚实的行为。
(错)13. 我们应该爱护公共设施,不随意破坏。
(对)14. 我们可以随意取笑别人的缺点。
(错)15. 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对)16. 我们可以随意在校园内乱扔垃圾。
(错)17.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认真听讲。
(对)18.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随意讲话,影响他人学习。
(错)19.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四、品德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五、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
六、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分别是什么?答: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是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存在的问题是实际不当,分组不科学,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
对策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七、课程性质:综合性、经验性、基础性。
八、课程核心: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九、课程基础:就是儿童的生活。
十、思品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十一、“内容标准”的构成:1、我在成长2、我与家庭3、我与学校4、我的家乡5、我是中国人6、走近世界。
十二、课程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
十三、评价功能:诊断与调节功能;强化与教育功能。
十四、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结果。
十五、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
附加题一、教材编写的建议和要求:1、教材的内容设置和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3、教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4、教材的内容要反映生活的真实。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姓名:分数:
A.家庭生活B.主体活动C.主观意志D.直接参与
3、(C)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课程
标准的核心部分。
A.课程目标B.课程理念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
一、填空(每空3分,共6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
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2、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
和(感悟)。
3、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
(纵横交叉)、(螺旋上升)。
4、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认识
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一个结构体,分目标是由(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层面整合。
6、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
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
1.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举动、(C)和其他的实践举动。
A.参观B.调查C.游戏D.课堂研究
2、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社课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D)为主。
4、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研究做人是《人格与社会》课程的(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考试题及答案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
()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
()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
()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