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植物的观察动物的观察天气的观察2. 探索物质认识水认识空气认识土壤3. 动手实践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运动玩转天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空气和土壤等物质的基本特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如水、空气、土壤的特性。

2. 教学重点:观察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天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自然故事、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图表、关键词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画出来并简单描述。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植物的特征:叶子、花朵、果实等。

(2)动物的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等。

(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如雨天需带伞、晴天可外出游玩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拓展性作业,如开展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6.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7.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天空和地面的生物2. 简单的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空气的存在和作用3. 常见物体和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学会区分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简单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生物特征、物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例题讲解以水的形态变化为例,讲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材料,并进行分类。

4. 小组合作六、板书设计1. 生物特征动物:生活需要食物、呼吸、运动等植物:光合作用、生长、繁殖等2. 物理现象水的形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呼吸、风、浮力等3. 物体和材料分类金属、塑料、木头、纸张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征,并记录下来。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分类,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动植物特征描述准确,记录清晰。

物体分类正确,原因说明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与实践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化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深度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2023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材,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内容:认识科学、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究方法2. 章节:第二章《植物的认识》内容: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的生长、植物的作用3. 章节:第三章《动物的认识》内容:形形色色的动物、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分章节展示教材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画出它们的形态,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答案:(1)植物:如小草、树木等,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功能。

(2)动物:如蝴蝶、小鸟等,具有传粉、捕食害虫等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对植物和动物特点的理解。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二章《认识我自己》,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我的身体”,围绕“我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和“各部分的作用”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说出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 让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培养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交流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配合。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学会正确命名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PPT、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镜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请大家观察他的身体,说出自己认识的身体部分。

2.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学习各部分的名称。

3. 例题讲解:讲解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如头部用于思考、四肢用于运动等。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让学生互相观察,描述对方的身体部分及其功能。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我的身体2. 内容:身体各部分名称身体各部分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画一幅自己的身体画,并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 答案:头部:思考、感觉、表达等。

躯干: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等。

四肢:运动、协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家长的身体部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变化。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身体各部分的作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配合。

2.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同学到讲台前,观察身体部分。

3. 例题讲解:身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一年级科学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二)自主学习: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三)课后作业: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一年级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三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三篇

【导语】科学是⼈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因果的探索,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是创造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认识植物 教学⽬标: ⼀、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分享⾃⼰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植物的时候,⼀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仙⼈掌、⽩萝⼘、松枝、荷花、向⽇葵,银杏叶,牵⽜花,⽔稻,洋葱、橘⼦,葱,芹菜、⽉季。

⼆、学⽣准备:《科学学⽣活动⼿册》、笔。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教材图⽚,让学⽣说⼀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2、这节课⽼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 ⼆、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植物的颜⾊和形状 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花的颜⾊和形状。

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册第七页。

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闻⽓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闻,不能⽤⼿拿,其他同学不能提⽰。

⼩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帮着拿植物,⼀名同学⽤⿐⼦闻,组内成员轮流进⾏活动。

三、应⽤与拓展 1、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较花⽣、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

⽼师适时提⽰。

轮⼦的故事 教学⽬标: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重点: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 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服的图⽚ 2、学⽣⾃带⼀件最喜欢的⾐服 3、各种特殊⾐服的图⽚ 4、制作材料和⼯具 教学流程: 认识学⽣⾃⼰的⾐服,搜集⾐服资料,给⾐服分类,认识特殊的⾐服,整理⾃⼰的⾐柜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学⽣⾃⼰的⾐服 1、穿上⾃⼰喜欢的⾐服 2、引导学⽣在颜⾊,⼤⼩,图案,材料,款式,穿着场合,穿着季节等⽅⾯⽐较相同和不同 3、出⽰图⽚ 活动2:给⾐服分类 1、观察和⽐较教师和学⽣搜集的各种各样的⾐服 2、学⽣给⾐服分类 3、汇报分类⽅法 活动3:认识特殊的⾐服 1、出⽰书中的图⽚认识特殊的服装 2、引导学⽣说出其他有特殊⽤途的⾐服 活动4:整理⾃⼰的⾐柜 1、学习集中存放⾐服的⽅法 2、作业:整理⾃⼰的⾐柜 课后⼩结: 激发了学⽣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能积极、团结合作地参与服装的研究,了解服装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初步了解了科学技术对⼈类⽣活的影响。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科学教案一:观察昆虫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观察并描述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 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性3. 观察和记录昆虫的图像和特征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动物的知识,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昆虫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昆虫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昆虫的特征和生活性,并鼓励他们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观察结果。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 学生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学生对昆虫特征和生活性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二:种植蔬菜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亲手种植蔬菜。

教学目标- 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 掌握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并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1. 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2. 基本的蔬菜种植方法3. 实践种植蔬菜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蔬菜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介绍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环境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种植蔬菜的基本方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蔬菜种植活动,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蔬菜种类,培植蔬菜并记录生长过程。

4.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体验和观察结果。

教学评价- 学生对蔬菜生长过程和种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记录-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教案三:测量物体的长度课题概述本节科学课将引导学生研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认识自然》中的第5课《植物的世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构成、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的种类。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植物的根、茎、叶;2. 植物的生长过程;3. 常见植物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基本结构,知道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类植物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种类的分类。

教学重点:植物的根、茎、叶结构,观察和描述植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实物或图片、PPT、视频、黑板、粉笔。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植物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3. 讲解:用PPT和视频讲解植物的根、茎、叶结构,生长过程。

4. 实践:分组观察植物,让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进行植物分类。

5.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根、茎、叶2. 植物的生长过程3. 植物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附近的植物,描述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植物根、茎、叶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其他部分(如花、果实、种子),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细节: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说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常见的花草、树木等,以实物或高清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对植物有直观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就是什么样子得”教学设计
(审定: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李怿珍)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
天河区长湴小学樊翠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就是《空气》单元得第二课,这个单元讲述了空气就是地球上重要得物质之一,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它、但就是空气一词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没有真正研究过它,大多数学生只就是把“空气”当作一个名词,而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物质瞧待,所以常常会认为充满空气得杯子、瓶子等空间就是“空得",没有意识到空气得存在。

而本课以儿童喜闻乐见得“吹泡泡"游戏引入,然后通过2个有趣得小实验“杯子里得纸团会湿不?"、“水能流进瓶子里不?”证实空气湿占据空间得,也进一步证明了空气就是存在得。

二、教学目标:
㈠科学概念
⒈初步意识到瞧似神秘得现象就是可以用科学得道理来解释得。

⒉能够证明在一些被认为就是“空气"得空气中间充满了空间。

⒊知道空气就是确实存在得,而且它占据者我们周围得空间。

㈡过程与方法
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得特点,能用实验证明自己得猜想,能尝试对实验现象作出初步解释,体验到科学探究得乐趣。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人沟通、交流,感受到分工合作得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占据了一定得空间、
难点:用实验证明、解释空气占据了空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泡泡水、纸巾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烧杯、锥形瓶、漏斗、橡胶塞、纸巾、红墨、橡皮泥、五、教学过程:
(审定: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李怿珍)
“流动得空气”教学设计天河区棠德南小学江舸
“空气与我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得教学内容就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得第四课时《空气与我们》。

本课就是在学生学习了“空气就是什么样子得"、“空气占据空间”及“流
动得空气”之后得学习内容,就是提升学生已掌握了得概念及认识得知识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得教学对象就是一年级得学生。

在前几课得学习中,她们已经建立起
对空气得认识与概念,了解了空气就是瞧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得但又就是确
实存在得一种东西、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空气质量影响人类得生活质量;
2、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得特点,能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初步得解释及
提出解决方案,体验到科学探究得乐趣;
3、意识到环境保护得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能用实验证明自己得猜想,能尝试对客观现象作初步得解释及提出解决
方案。

五、教学策略
本课得教学以“活动、交流、感受”为主,从学生得年龄特征出发,引领学生经历收集资料、实际感受、实验、做游戏、讨论问题、汇报交流等科学活动过程、课堂通过“体验呼吸时得感觉”、“憋气游戏”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与空气得关系;再“我们需要怎样得空气”与“怎样改善周围得空气”两个环节让孩子们知道人类日常生活中得某些行为正在污染人类赖以生存得空气,并意识到环境保护得重要性,共同为保护环境出谋献策。

在生动有趣得情景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得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得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得教育。

六、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