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4单元 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课标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复习指南【P157】1.命题特点全国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命题规律是以考纲为切入点,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综合运用必修和选修的知识,侧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拘泥于考纲考点和教材知识。
从命题分布来看,命题者更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也就是关注与现实和平直接相关的问题,注重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2.复习方法(1)注意将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作为背景,梳理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线索。
(2)注意通过比较,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突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国际联盟与联合国、朝鲜战争与海湾战争等概念的理解。
(3)注意突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注意总结战争与和平的一般规律与条件。
【重难突破】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
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专题总结

-5-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教育了世界各国人民,如何有效地避免战争,维护
启 示
世界持久和平,是人类最为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国政 府和人民应该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求同存异,团结 合作,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真正实现稳定
繁荣、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人类愿景
专题总结
-2-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 景
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 义体系;形成两大军事侵略 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
爆发前,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 国家并存;德日建立法西斯专 政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
法西斯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
不目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和 立法西斯制度
同 的 世界霸权
虽暂时维护了世界和平,但 入人心,从而维护了较长时间 埋下了未来战争的种子 的相对稳定与和平局面
-4-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都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 发战争 (3)都存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战争 (4)都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5)都削弱了殖民主义势力,推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同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点 (6)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 (7)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8)客观上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9)在和平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都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 织 (10)都增强了美国的实力,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突出贡献;中国作为联合国 创始国之一,国际地位提高
2020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4·高考 全国卷Ⅱ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 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 以国外著作为主。 (2)从设问方式看,以原因 原因类、 类、比较类和作用类为主, 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 归纳类 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 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 背景类、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 说明类、 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 作用类 战后国际秩序;从内容看, 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 比较类、 影响。 原因类、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 作用类 三教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 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 比较类、 的关联;与必修一教材中国 作用(意义) 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 类 系。
2018· 高考 全国卷Ⅰ
比较、背 景类
2018·高 考全国卷 Ⅱ
联合国的 产生
张海鹏主编 《中国近代 通史》
概述、原 因类
命题考情· 探源明向 两年高考· 真理再现 教材梳理· 知识通关 规律总结· 方法突破 模拟集训· 提能演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2018·高考 全国卷Ⅲ
命题考情· 探源明向 两年高考· 真理再现 教材梳理· 知识通关 规律总结· 方法突破 模拟集训· 提能演练
大一轮复习· 历史(RM)
试题来源 考查主题 材料出处 命题视角 命题特点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 材料为主,材料出处多以国外著 [日]信夫清 作为主。 日本对外侵略 三郎《日本 目的类 (2)从设问方式看,以原因类、比 外交史》 较类和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 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 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 响。 陈兼、赫斯 (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 伯格《越战 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 初期中美之 越南战争 原因类 秩序;从内容看,涉及战争背 间特殊的 景、战争结果及影响。 “信息传 (4)与教材的关联度,与选修三教 递”》等 材中第三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 20世纪二三十 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 杨晓明《欣 年代,罗 比较类、 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 曼·罗兰反战 悦的灵魂: 原因类 定联系。 罗曼·罗兰》 活动的变化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新人教版201903112307

-2-
-3-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 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 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对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 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威胁还没有消失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国 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增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 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5-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 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促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 们学会更加谨慎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伴随着冷战的 开始与结束,妥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 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 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 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 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12-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地区事 务、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 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80—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 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 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 局结束,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 态下爆发。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5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专题整合与演练(5)课件

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
‘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
理解为( )
A.两极格局
B.单极世界
C.多极化和多元化
D.“一超多强”
解析 由“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
式”分析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题干材料强调
“文明的冲突”,说明众多文明形式下的多元化特征,C项正确。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视角五 国家战略——构筑新型大国关系 [精要点拨]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 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 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中国高调推出这一概念后,成为 各界关注的热点。
[演练5]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
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
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a76d373e755947da84b4c39dc6416a0a

7.1916年,德军在某地发动了一场战役,试图将其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该地位于下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8.(题文)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日关系·日美争夺亚太地区。
【名师点睛】本题明显高于教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美日关系。进入20世纪以来,美日日益崛起,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美日矛盾的激化正是导致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9.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D.“V”的意思是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6.1914年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
B.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C.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雪茄”代表丘吉尔,“长烟嘴”代表罗斯福,“烟斗”喻指斯大林,相加形象地表明他们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排除A。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北大西洋纽芬兰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故B不包括苏联,故选B;由胜利的标志“V”强调二战三巨头为反法西斯联盟领袖对二战所作的贡献,排除CD。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2016·全国2,47,15分,难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 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 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 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 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 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3.(2016·全国3,47,15分,难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 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 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 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 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 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 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参考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 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 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 献。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区的设立。题干材料包 括两层信息,第一层信息为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经过,第二层信 息为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题干设问围绕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 意义,所以逐项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时代特征回答即可。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专题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综合提升
线索1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线索2 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一系列努力
(1)国际联盟的成立及确立的集体安全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1928年的《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了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制止战争的努力。
(如政治上:发表《大西洋宪章》、召开开罗会议及发表《开罗宣言》、召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及发表《波茨坦公告》等;军事上协调作战等等。
)
(4)1945年到1946年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对法西斯战争要犯及组织进行了正义的审判。
(5)1945年联合国成立,对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5讲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标解读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4.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5.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走向胜利的。
△6.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重大史实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非战公约》、绥靖政策、斯大林格勒战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日本投降。
1.第一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原因①根本原因: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主要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③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导火线)(2)各主要国家参战目的①德国:夺取世界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②奥匈帝国:控制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③英国: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德国,瓜分其殖民地。
④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⑤俄国:摧毁奥匈帝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
(3)过程【问题思索】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交战双方最初都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
(4)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
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
(5)同盟国失败原因①经济实力: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战略失误:“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③内部矛盾:同盟国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
④力量对比: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日本参战,使德国失去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意大利倒戈,使同盟国失去重要盟友;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实力。
(6)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
(注:只有塞尔维亚和比利时进行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
)(7)影响①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④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经济受到重创;美日崛起;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选修3)(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①巴黎和会: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对德签订《凡尔赛和约》,又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②国际联盟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总部设在日内瓦。
【问题思索】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③华盛顿会议: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2)火山口上的短暂稳定①欧洲安全与《洛迦诺公约》: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关系,有助于稳定欧洲的局势。
该条约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②军备竞赛与裁军问题:洛迦诺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日益加剧,军备竞赛也日益激烈;1925年,国联行政院成立裁军会议筹委会,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③《非战公约》: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但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选修3)(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主要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知识拓展】绥靖政策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④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未能遏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过程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发动全面进攻,1940年6月,法国亡国,英国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②扩大:1941年6月苏德战争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1942年26个国家正式成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显著增强。
③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和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④结束: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影响①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民主、人权和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联合国的诞生。
③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转变为美苏两极格局。
④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帝国主义战争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②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③两大军事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非正义战争①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②从战争过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③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史论结合】史料1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且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永远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本哈第《我们的奇迹》(1911年)史料2德国要求法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来……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上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隔开来。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1911年7月《泰晤士报》解读(1)史料1充分暴露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即夺取殖民地,成为世界霸主。
(2)史料2表明英国表面上是要维护法国的殖民地,但主要是为了勾结法国,抑制德国的扩张野心,以维护自身既得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英国和法国参加一战的目的。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分别确立了帝国主义的新秩序。
(2)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
(3)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4)完全排斥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凡尔赛体系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建立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
(5)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欺压和剥削基础之上,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6)缺乏公正、民主,决定了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
【史论结合】史料1在洛迦诺会议上,英国首相奥斯汀·张伯伦宣称:“大不列颠对这一问题恰恰是极为重视的……如果德国不是同时加入国联,缔结公约就无从谈起。
”史料2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坚持援引《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十六条,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或捷克斯洛伐克,不论国际联盟能否指定德国为侵略国,法国都可以进行干涉。
……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实出无奈,非为引德东进。
解读(1)史料1反映了英国努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局面,主张德国应加入国联,以保证自身的地位。
(2)史料2反映了法国要求削弱德国,及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
问题(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法国在洛迦诺会议上对德政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在《洛迦诺公约》中“同意保西不保东”的主要影响。
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想。
③英法等国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敌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蔑视弱小国家。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史论结合】史料1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广播演说史料2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毛泽东解读(1)史料1说明在德国的侵略面前,英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
(2)史料2说明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是纵容德国向东侵略苏联,以保证英国的安全,但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
问题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2.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史论结合】史料珍珠港事件的起因是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和罗斯福总统有意使美国卷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