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的传统艺术赏析
《刘三姐》山歌是一首古老的民间山歌,它来自中国传统歌谣传统。

这首歌讲述了清朝年间刘三姐从贫穷中走出来牛逼的故事。

传统艺术赏析《刘三姐》山歌就要从视觉艺术、文字语言等方面来研究讨论它的艺术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中所塑造的素材都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歌中简洁的词语,又多了几分温柔、细腻、动人的情调,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字技法,但也能感受到画家对细节的精心描绘,能够勾勒出一个立体的灵魂世界。

再者,从文字语言的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悲伤的抒情意味,其旋律、押韵的格律配合的非常好,既有节奏感,又有气势。

歌词节奏活泼激昂,充满了溢于言表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新意。

另外,从文化角度来看,《刘三姐》山歌对于人们来说,既是一种感情上的安慰,又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它使清朝年间刘三姐的传奇故事被人们所熟知,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激励着人们以刘三姐作为榜样,勇于担当,勇于奋斗,勇敢前行。

总之,《刘三姐》山歌充满着历史的温馨与深刻,它不仅有着极强的视觉艺术表现力,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被誉为“文化宝藏”,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我国传统文
化研究中,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电影《寻找刘三姐》之美

电影《寻找刘三姐》之美

电影《梦见刘三姐》之美学享受“我梦见了刘三姐,依山淌河把歌唱,鱼儿忘了捉迷藏,画眉忘了回家乡。

我梦见了刘三姐,浅浅的酒窝把歌唱,清点竹排回头望,旺旺的眼睛我心呀心荡漾。

我在梦中常把三姐画,画中的山水如梦醉桃花,还有芦笛声声唱,我和三姐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我和三姐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这是电影《寻找刘三姐》片尾中由剧中主角韦文德(苏有朋饰)和刘甜甜(黄圣依饰)划舟于清水河畔,一弯明眸、一盈轻笑,成就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或许,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勾起了人们对于广西山山水水的向往之情。

1、情节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故事的主线一个年轻的美籍华人,为了寻找音乐创作灵感,来到他的祖籍广西,在了解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过程中,邂逅了一场浪漫的爱情。

不得不说,爱情作为年轻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始终是一个不变的话题,而爱情故事同时也为一个旅游地创造了新的亮点,以爱情故事作为背景的旅游地也比比皆是,例如西子湖畔的白娘子许仙的爱情,天涯海角跳海殉情的情侣等。

在以刘甜甜被误认为阿梅作为金牌导游带韦文德游广西的路线的带领下,韦文德开始了他在广西“寻找”刘三姐的音乐之旅。

老莫也给阿德说广西是“山美、水美、人更美”,而广西妹子个个都是刘三姐,只要找到了刘三姐,也就找到了韦文德所要找的音乐。

第一站是桂林山水,青山绿水、碧波荡漾,以二十块钱上的桂林山水和十块的三峡风光做对比来说桂林山水的价值之高,而在这里,韦文德希望自己的毕业作品里多一点中国元素的心意也正式向“阿梅”阐述出来。

而在这其中还有刘甜甜向苗家阿婆订的“苗锦”,给后续刘甜甜在各个少数民族的寨子里收民族手工艺品做了铺垫。

后来有一起看到了从元朝到清朝末年800多年历史的梯田,期间阿德抬刘甜甜坐的人力的骄子也有了阿德和甜甜爱情的萌芽。

在瑶寨遇到了莫叔安排的阿娟与阿德的相亲,而阿娟唱的瑶寨的敬酒歌“一颗糯米两头尖,糯米酿酒比蜜甜,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哪怕共廊檐。

”也是其中的特色。

电影《刘三姐》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

电影《刘三姐》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

电影《刘三姐》插曲在广西民歌传承中的艺术作用作者:莫恭莲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故事情节以音乐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从电影传说中的刘三姐追寻真实的刘三姐,探索广西民歌的历史传承过程,了解广西原生态山歌的文化特点,通过生动的曲例探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山歌钢琴伴奏编配赋比兴民族团结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45-03一、传说刘三姐“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电影一拉开序幕,就听到阵阵山歌伴随着广西山水的画面由远及近驶来,这首山歌名为《山顶有花山脚香》,河面上,正在打鱼的老渔夫和儿子阿牛也在侧耳倾听,他们循着歌声往上游找去,只看见江水中漂来一个藤筏,筏上站着一位姑娘,她用歌声诉说着“自己被地主陷害导致家人失散”的遭遇,原来她就是刘三姐!爷俩既同情又喜欢这位姑娘,于是请刘三姐来到家中。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为了一睹刘三姐风采,有的为了与她对歌,更有的是专程赶来请她去自己的家乡传唱山歌的,把圩日赶得好不热闹!这时,刘三姐失散的哥哥刘二也和大伙一起来到了李老头的家里,刘三姐感激地看着四方八邻,唱出了著名唱段《多谢了》(独唱与对唱):“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啊,只有山歌敬亲人”。

当地的地主莫怀仁对刘三姐早有耳闻,为免刘三姐来到自己的地头兴风作浪,赶紧派人去街上收鱼租,企图打断歌会,谁知计划落空,几天后,他又亲自带着“禁歌牌匾”上茶山禁歌,此举再次以失败告终。

地主发现刘三姐不可小觑,于是宣布要和刘三姐来一场对歌比赛,莫老爷盘算着:让我聘请几个高手来打败你,看你还有什么好嚣张。

哥哥刘二劝妹妹离开此地,以免闯祸,但是李老头说“去哪都有恶霸,躲得一时躲不了一世,我们要勇敢与财主作斗争,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

刘三姐受到鼓舞,答应莫老爷的要求:如果对歌失败,就不再唱歌。

《刘三姐》的音乐叙事及其时代价值

《刘三姐》的音乐叙事及其时代价值

“刘三姐”来源于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与当地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演绎,往往能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心向往之。

“刘三姐”的故事就是如此,以刘三姐为题材改编的戏剧又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剧情,内容丰富多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型舞剧《宝莲灯》、民族歌剧《江姐》等经典作品相继涌现,中国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许多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民族传统文化题材,希望从中获取素材,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在这过程中,发现“刘三姐”的民间传说深受民众的喜爱,从而被艺术工作者选中作为戏剧题材。

艺术工作者经过整理加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形成歌舞剧《刘三姐》[1]。

一、歌舞剧《刘三姐》简介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提出了戏曲界要进行“剧本改革、人员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2]。

中国戏剧界由此开启了全面革新,在继承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民族化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了更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继创作了《江姐》《罗汉钱》等一批优秀戏剧作品,创作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歌剧”由此应运而生[3]。

“新歌剧”的潮流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要求对彩调剧《刘三姐》做进一步改编的要求,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一位生活于唐代岭南地区的民女,擅长唱歌,被人尊称“歌仙”。

“刘三姐”的传说在广东、广西等地区代代相承,明末诗人屈大均所作《刘三妹》、民国初年编纂的广西宜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宜山县志》中均记载刘三姐“解音律”“性爱唱歌”,“刘三姐”逐渐发展为岭南地区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成为各种民间戏曲作品中的角色。

1958年柳州彩调剧团将“刘三姐”编入到彩调剧《刘三姐》当中,演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而歌舞剧《刘三姐》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4]。

196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领导下,由柳州《刘三姐》剧本创作小组创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汇演大会改编、郑天健任导演、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负责排演、傅锦华主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公演后大获成功,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成为中国歌舞剧的经典之作[5]。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

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精品文档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的歌曲赏析一、电影《刘三姐》和乔羽、雷振邦影片《刘三姐》是建国初期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故事取材于广西壮族著名歌手刘三姐的古老传说。

该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指导,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谱曲,词坛巨匠乔羽编剧作词,黄婉秋主演,共同创作了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地区流传已久的神话人物,相传她是唐代壮族的农家女,自幼音乐天赋极高,能够指物索歌,开口即成,且旋律优美动听。

与她前来对歌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是一两天,有时是三五天,无不铩羽而归。

她的才华遭到了流氓恶霸的嫉恨,后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悄然逃脱,最后骑着鲤鱼飞天成仙。

在本片中,刘三姐和哥哥刘二、老渔夫、阿牛、舟妹在河边过着亲如一家的生活,壮族姑娘们喜欢边采茶边唱山歌,但是地主恶霸莫怀仁为了霸占山上的茶叶,禁止百姓们上山采茶,刘三姐不但不听,反而扔倒了莫怀仁所立的“禁止采茶”的牌子。

后来刘三姐提出,如果不让百姓们采茶,需要跟她对唱山歌,如果能赢过她,百姓们就不再上山采茶。

莫怀仁请来了三个秀才,在船上和刘三姐对歌,结果一个个都在老百姓的奚落下落荒而逃。

气急败坏的莫怀仁又使出毒计,将刘三姐抢到家中,威逼利诱,百般威胁。

刘三姐则是坚贞不屈,后来在阿牛和百姓们的共同营救下,刘三姐成功逃脱,在新的地方继续教大家唱山歌,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当时的导演苏里,拍摄影片时无意中被开水烫伤,是在担架上完成影片创作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导演和词作家、曲作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百花奖中斩获了多个奖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佳作。

担任该部影片歌词创作和编剧的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有词坛泰斗之称的乔羽先生。

半个世纪以来,乔老为我们写下了无数经典,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最鲜活的见证。

1959年,乔羽在广西整理彩调戏的素材,被刘三姐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采风之后,他力邀苏里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音乐论文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音乐论文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_音乐论文音乐论文摘要:电影《刘三姐》的歌曲时至当前仍然在受到人们的喜爱,自问世至今已有诸多研究,但着重点多是对广西民俗、文化、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对于其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音乐魅力方面的研究不多。

本文立足于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的喜剧元素方面,对电影《刘三姐》的音乐魅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刘三姐;音乐;民族特色;喜剧前言:电影艺术中的音乐与纯音乐相比较,故事情节虽然束缚了音乐的想象空间,但在视觉的补充下,电影艺术里的音乐会更加具体和形象,甚至有时候我们无法分清是被剧中人物感动还是没音乐感动。

因为往往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的主题音乐会被人们长时间传唱,因为一旦人们想起它,片中人物便会历历在目。

电影《刘三姐》便是这样一部以主题音乐被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的电影作品。

本片以广西各地壮族民歌歌曲调为基础,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用现代音乐技法进行再度组合,从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一、音乐的民族特色电影《刘三姐》于1963年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电影美工奖。

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电影,但是时至今日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辈份、年代和地域的局限。

故事以唱歌为中心展开叙事,充分再现了壮族人民能歌善唱、以歌代言的民族传统,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了一种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水与优美抒情的音乐完美地融于一体的魅力意境。

本片以广西作为拍摄地点,将富有壮族特色的歌唱词与其他民族的音乐精华融会提炼,曲调更优美,民族特色更鲜明。

片中音乐是由优秀民族音乐家雷振邦先生谱曲, 乔羽填词。

歌由广西彩调剧团刘三姐的扮演者傅锦华配唱,音色清亮甜润,犹如锦上添花。

配乐由长影乐团演奏,音响经特殊塑造,更为美妙动听。

片中还切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唱方式,增强了美学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主要有:1.独唱: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歌”,三姐唱着《顶有花脚香》,摇着竹筏唱着出场,“顶有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歌如火出胸膛……”接着就与老渔翁和阿牛用“歌”对上了话“。

民歌鉴赏

民歌鉴赏

《刘三姐》观后感大学里,我在选修课上看到了电影《刘三姐》。

被里面的阵阵歌声所吸引,不时跟着哼唱几句,总会想着身临其境和她们一起唱歌,一起智斗财主。

现在脑海里还清晰的留下刘三姐唱歌时微红俊俏的脸庞,和那生气时的杏眼圆瞪。

《刘三姐》在音乐表达效果上分为三部分:音乐,歌词,情感。

这三部分分开来说有不同的表达寓意,合起来又意义相承,达到共同的表达目的。

就音乐而言,里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二胡,快板,唢呐等。

电影开始的时候,给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静画般的美景,绿水青山,接着一曲悠长的笛声轻轻撩开画面,打破漓江水的平静。

就像阳光冲破沉湿的空气刺入森林深处,惊醒了困睡的金丝雀,发出清晨的第一声最美的清嘀。

这是远处传来了刘三姐的歌声。

那一段是清唱,未见人来却闻歌。

歌声顺风而播,顺水而流,清脆动人,宛如漓江水般清澈,如划过天际的飞鸟,不留一点多余的雕琢痕迹,更加衬出桂林山水的美景。

在影片里面唱什么山歌,用什么背景音乐都是很有讲究的,其中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三姐和三个秀才船上对歌的那一段。

由于我自己也是门外汉一个,,听不出里面用了什么乐器,也道不出导演用了什么音乐技巧,也只能浅薄的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当秀才唱山歌时只用了一两种乐器,而且唱到最后总会停顿一下,然后提上去,这样的表达效果使观众感觉到秀才们的那一停顿,像是在思索,也是在犹豫,表明了他们的歌都是从书上死的,与刘三姐对歌时的词穷形象突兀出来。

而到刘三姐唱歌时,快板打出很快的节奏,还有各种乐器的配合,没有一丝停顿,显出刘三姐的聪明才智。

同时快节奏也表现出受地主压迫人民的愤怒与反抗。

两种音乐一对比,导演想表达的感情色彩已无须多言。

好音乐配上好歌词才是优秀的作品。

影片在歌词方面也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歌词多次体现了受压迫老百姓的艰苦。

正如刘三姐在影片开始所唱:“财主刁,半夜举起杀人刀,害我不死偏要唱,唱的大河起波涛。

”刘三姐的山歌不是普通的山歌,它比钢刀还锋利,与财主的凶残做斗争,不卑不亢。

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

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

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摘要】歌舞剧《刘三姐》是一部音乐民族化创作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该剧的历史背景、音乐民族化创作理念、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音乐表现手法的创新以及观众反响和评价的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在音乐创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通过对该剧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未来民族音乐在戏剧领域的发展方向。

该剧不仅在音乐表现上具有独特的地方,更为国内外音乐民族化创作树立了榜样。

观众对该剧的反响也表明了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民族化创作在歌舞剧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分析,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歌剧,《刘三姐》的历史背景,音乐民族化创作理念,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音乐表现手法的创新,观众反响和评价,结论,音乐民族化创作的成果,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歌舞剧《刘三姐》是一部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作品,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

这部歌舞剧首次演出于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作曲家谭盾创作音乐,著名导演陈唐执导,以女性主角刘三姐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她勇敢、独立的形象,以及对爱情和家庭的追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刘三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她勇敢、聪慧,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精神。

《刘三姐》这部歌舞剧将这一传统故事重新诠释,通过音乐的表现和舞台的呈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刘三姐形象。

歌舞剧《刘三姐》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成为中国歌舞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以及民族化创作在音乐领域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音乐民族化创作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方式,通过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作品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为作品注入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

歌舞剧《刘三姐》作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剧作品,其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电影《刘三姐》首先经历了从彩调剧到歌舞剧的创编过程,之后歌舞剧《刘三姐》诞生,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后来才出现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轰动一时的电影《刘三姐》,本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

电影《刘三姐》中应用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本文将对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描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概述从“刘三姐”传说到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到歌舞剧《刘三姐》再到电影《刘三姐》中所采用的民歌的的创作过程,以此来看电影《刘三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二章:分析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研究音乐在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如何塑造中心人物刘三姐的形象。

分析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方面的作用,论述民歌在影片中矛盾冲突高潮所发挥的戏剧性作用,研究对唱、合唱在各个场次所起到的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对其音乐创作中山歌的特点做以阐述。

第三章:首先分析电影《刘三姐》的历史成因,第一,电影中所采用的山歌是沿着黎锦晖开创的区别于我国传统戏曲的新型道路进行创作的,第二,电影受到我国广西民歌中的小戏彩调的直接影响。

第三,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特点的产生与当时的戏曲改革以及新歌剧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最后,讨论影片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即对电影中民谣、山歌的历史地位做出总结和评价。

绪论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
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
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
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音乐在戏剧结构各场的安排及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山歌与彩调的结合特点
第三章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于劳动人民的意义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中国民歌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新篇章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要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就要先从“刘三姐”的传说谈起。

“刘三姐”因为传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歌而得名,被广西人民尊称为“歌仙”。

从“刘三姐”传说发展到“刘三姐”艺术作品,将“刘三姐”的形象搬上舞台,付出了很多人的心血,而其中年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和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全区《刘三姐》会演,对歌舞剧以及电影《刘三姐》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章将透过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研究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刘三姐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人们尊称她为“歌仙”,
虽然刘三姐被成为“歌仙”,但是民间却没有一首他的佳作在流传,刘三姐“歌仙”的名号其实是一种山歌文化的形象。

相传于民间的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刘三姐是唐朝人,自幼很擅长歌唱,曾在广西、广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传歌,所过之处皆成为歌乡,后来,刘三姐与白鹤乡的一位少年在山顶上对歌,唱了七天七夜,最终二人都化为了石头。

另一种说法是:刘三姐是唐朝人,生来就爱唱歌,但她的哥哥极力反对她唱歌,趁着刘三姐在悬崖上砍柴时谋害她坠落悬崖,刘三姐飘到下游后被当地百姓榜起,并立庙祭祀她。

在广西民间,“刘三姐”传说已经演变为“刘三姐”文化,人们以歌为礼,以歌表现人生、以歌追求幸福,这就是“刘三姐”传说给广西人民带来的最大影响。

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
彩调剧《刘三姐》先是经历了从1956年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当时的剧本分为五本,只有文本,还没有进行音乐的编剧。

再到后来的彩调剧《刘三姐》,自1958年彩调剧《刘三姐》创编以来,到开始创编歌舞剧《刘三姐》期间,彩调剧《刘三姐》共产生过五个方案,其中“第二方案”和“第四方案”未得到上演,“第一方案”于年至年元旦完成,“第三方案”于1959年完成,“第五方案”于1960年完成。

在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中塑造了刘三姐爱唱歌、敢于地主做斗争的形象,与他哥哥刘二的封建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彩调剧《刘三姐》更是版本颇多,先后出了五个方案,最终“第三方案”因为比较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被广为接受。

该剧在音乐设计上,相比较之前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作品在规模、艺术水平、唱腔的丰富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谈到这部作品的音乐,除了采用裁掉的传统唱法外还融合了民歌的淳朴,当时引起了广西文艺界、政界、文学界、戏剧界、音乐界、美术界的热烈讨论。

足以见得它在当时引起的反应之大。

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
歌舞剧《刘三姐》从1960年的会演到最后1978年的复排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足以见得当时的文化工作者对他的重视程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将全广西最优秀的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召集在一起,全力投入到创作中。

在剧情上,歌舞剧《刘三姐》延用了彩调剧“第三方案”中着重在阶级斗争的主题,同时着力与对刘三姐英雄形象的刻画,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整,着重于描写革命情绪,更加彻底的揭示了劳动人民对抗地主的决心。

在音乐设计上,在彩调剧民族唱腔与彩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丰富,并添加了合唱,山歌的唱腔比例增多。

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由于歌舞剧《刘三姐》的演出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当时在国内有了初步发展,电影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等人主演,共同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风光音乐的故事片。

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曲是由雷振邦在没有参照任何西方音乐的上对山歌进行修改,为了尊重原著歌词同样没有做过多的改动,而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这些民歌比喻生动、讽刺幽默、纯真质朴,以及处处有生活小哲理的特点。

电影《刘三姐》是刘三姐作品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同样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不仅在国内,电影在海外公映后,也迅速风靡起来,不仅如此,电影《刘三姐》几乎成为了人们对刘三姐传说的概念。

而电影中的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配乐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中国的民歌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民歌从此不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音乐,而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淳朴的音乐形式。

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电影《刘三姐》是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电影中精美的对歌,脍炙人口,铿锵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颇具民族气质,宛如漓江之水般清澈。

刘三姐的歌是在大自然的灵气和劳动人民艰辛劳作中产生的,所以能做到脍炙人口,浑然天成。

同时作为文艺作品,《刘三姐》的主题仍是劳动人民与压迫阶级之间的对抗,只是这种对抗却没有了血与火的残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进行,充满了机智、诙谐、娱乐的元素,以及广西民族歌舞艺术本身所特有的优美。

这使得《刘三姐》从诞生之初就有别于当时多数文艺作品苦大仇深的特点,与生俱来地带有轻松、优美的喜剧血统。

正是这一特色,使得《刘三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

电影中采用的民歌更是对后来广西民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山歌好比春江水》、《了了罗》和《世上哪见树缠藤》的音乐原型都出自电影《刘三姐》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