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16 土地的誓言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乳山市西苑学校(五四学制)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土地的誓言》学案

初一下册第16课《土地的誓言》学案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分析品读欣赏精妙语句语段。
3.强化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一、资料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炽痛()嗥鸣()镐头()田垄()亘古()辗着()谰()语丰饶()跳跃()2.根据拼音写全词语并释词义。
(1)斑lán()________ (2)lán()语________(3)怪dàn()________ (4)默qiè()________(5)污huì()________ (6)阻yì()________3.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样的誓言?请摘出有关句子。
4.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其用意是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三、探究赏析(一)品味感情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3.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小提示:同学可以从用词、修辞和人称等方面来来回答。
(二)品味语言4.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6.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答案不全)鲁教版五四制(最新整理)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 ) 亘古()默契()田垄()污秽( ) 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阅读感受(困惑)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 ) 亘古()默契()田垄()污秽( ) 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阅读感受(困惑)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练一练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 ) 亘古()默契()田垄()污秽( ) 镐头(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想一想阅读感受(困惑)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16《土地的誓言》鲁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积累重要词句,学会运用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
2.思维:培养在速读中抓取中心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3.审美:学会抓住关键词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中饱满、深沉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情。
4.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思想,树立发奋图强的精神,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建议本单元主题是爱国,因而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爱国主题作品,意在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但是,本单元选取课文的历史阶段对于当前我们的学生而言相对遥远,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在物质生活富裕、社会环境稳定的当下,出生在这样和平幸福的孩子们似乎对于曾经的苦难理解不够,对于抗战艰苦历史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感与陌生感。
加之如今网络、电视、报刊等的一些不恰当传播,我们的学生更加难以真实的去了解和正式那段历史。
因而,教学前的历史知识铺垫,情感氛围的渲染是必要的。
但是,语文课不用于历史课,本课最大的忌讳就是为了梳理背景知识和调动学生情感,最后上成了一堂资料丰富而又声情并茂的历史课。
教学中,建议老师们要注重历史,更要着眼当下。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曾经中国的苦难,要让学生明白而今幸福的得之不易。
但更要尊重文本,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广大关东原野的美丽富饶,感受祖国土地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培养热爱家乡土地的情感和对故土的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树立在危难时刻人人都应当为祖国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最后,我们还要教会学生表达这些情感的方法,也就是文中巧妙的结构安排、写作技巧等等。
这样,才是一堂有“语文味儿”的爱国教育课。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注重朗读训练,教会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培养学生在速读中抓取中心句、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让学生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情。
5.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思想,树立发奋图强的精神,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冰心以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冰心以及作品背景。
(2)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3)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作品中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朗读与角色扮演法: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土地的誓言》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土地的誓言》,了解作者冰心以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件,引入课文《土地的誓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4. 朗读与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写一段话,体会作品情感。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文档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文档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系列风景图片:请看,这里有……(白桦林、红高梁、人参、貂皮、鹿茸),更有广袤的黑色的土地。
知道这是哪里吗?明确:东北。
2.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板书),他的家乡就在东北。
他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板书,领读文题)3.解读文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起哪些问题呢?(谁的誓言?什么誓言?)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地方画出来,并放声朗读。
4.交流品读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对这片土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你来说:这是一片的土地!(出示,手指屏幕)学生各抒己见。
(暂不展开)(3人左右)(二)认识土地的美丽、丰饶4.首先我们来领略一下她的美丽、丰饶。
(板书)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这块土地的美丽、丰饶呢?描绘到的语句是不是比较多?那你就告诉大家在第几段,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吧?(找得对吗?)(有没有补充?)5.这么美丽、丰饶的土地,这么丰富的景色描写,我们以第一段中的文字为例(投影),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美感呢?(自己朗读,体会一下)请你选择自己读起来感觉最好的一两句,给大家读一读。
6.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热爱、怀念的感情,想象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读一读这些绘声绘色的文字。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三)认识土地的欢乐、耻辱文中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呢?(投影文中语言)9.这部分描写中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埋葬”)一般用于什么?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会用“埋葬”?(“九一八”)过渡10.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学生说,老师补充:1931年9月18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某些难理解的字词。
2. 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情景的创造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相关生字词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土地的课文,如《沁园春·雪》、《草原》等。
(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土地的誓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组词、造句。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情景的创造与表达。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以及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情景的创造与表达。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土地的誓言鲁教版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大地风物的图片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

鲁教版语文文学《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乐于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土地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能力。
5.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土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的美丽和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作家。
二、新课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 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 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案序号
修改日期
学习
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
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叫()斑斓()亘古()
默契()田垄()污秽()镐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后总结
审阅签字
上课时间
16土地的誓言
内容设计区
导学设计
错题更正区
学科
语文
课题
主备人
主备日期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五、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希望同学们不忘国耻,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