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856 艺术理论论文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费瑟斯通等学者对后现代日常生活景观的一种理论分析或描述。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本文试图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作一解析。

一、生活与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更高一级的生活态度统统属于生活俄罗斯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诗意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所谓的生活有两层所指:一是指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二是人所愿意过的、喜欢的生活,即“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以至“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日常生活”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实质上蕴涵着诸多层面上的学术探索和意指,而且其生发有其历史性。对于人文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而言,设计创设

的物品体系、符号体系乃至影像世界,成了哲学新生、变革的平台和实践认识的起点。设计以日常生活的艺术为终点,而人文学界则以此为起点,一个着眼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塑造,一个着眼于其审美显现的解析,在设计学的视野下,构成了一个实践―理论模式。

二、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学界对该命题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贴近生活实践的艺术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设计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沟通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桥梁,但也要谨防功利性目标导致审美取向低俗化。

三、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设计者将艺术的形式美结合社会状况、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市场竞争、特殊要求等因素,设计出既有

实用功能,又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产品,有针对性、有条件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

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四、对设计的总结

通过改变艺术设计理念,来改变语言。通过改变语言,来改变整个世界。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每一个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和整个世界息息相关,互相构成----故曰总体艺术设计理念。总体艺术设计理念最终是促使人和世界的进化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