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网、泛在网和物联网的比较分析
37916《物联网技术概论》习题和答案

1、中国对物联网是怎样定义的?答: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属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2009年9月的工作文件.对传感器网络的定义是: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以对物理世界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为主要任务.以网络为信息传递载体.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服务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
我国工信部和江苏省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告》中传感网的定义是:传感网(Sensing Network).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说明物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答:传感网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泛在网是物联网发展的愿景。
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说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功能。
答: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结合。
4、说明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及各层次的关键技术。
答: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是数据接入到网关前的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传感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层一般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或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
关键技术: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技术、Wi-Fi通信技术等.也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等。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

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知识介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这三个概念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三个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容易混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深入了解一下互联网、物联网和泛在网的相关知识。
我们先来聊聊互联网。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只要你有网络连接,就能在这个宝库里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过去,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知识或者新闻,可能需要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报纸,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
但现在,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能瞬间得到大量相关的信息。
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电子邮件让我们能够快速地与远方的朋友、同事进行文字交流;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 等,让我们能够实时进行语音、视频通话,仿佛对方就在身边。
而且,互联网也催生了众多的在线服务。
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可以在线预订机票、酒店,规划旅行;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然而,互联网也并非完美无缺。
网络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
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接下来,我们说说物联网。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联网通信。
如果说互联网连接的是人与人、人与信息,那么物联网连接的则是物与物、人与物。
在物联网中,各种物品,如家电、汽车、传感器等,都被嵌入了智能芯片和传感器,使其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并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比如说,智能家居就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应用。
你可以通过手机APP 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还能实时查看家里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概述曹杨1011010403摘要: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历史与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说明了物联网所需要的相关技术情况;举例说明了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阐述了物联网的价值;分别从技术标准、安全问题、协议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物联网要大力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也介绍了物联网产业链目前的发展情况。
总结了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光明前景值得大家进一步努力将其变成现实.关键词:物联网,视频识别,智能识别,物联网发展,射频识别,传感网,智能。
Overview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In recent years,extensiv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Internet of Things.The concep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were introduced firstly.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and the related technology required by the perception layer,network layer,and application layer.The application of IOT in real life is described,and several examples in public safety,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are given to elaborate the value of IOT.This paper lists some problems faced by IOT,and discusses the bottlenecks in technical standards,security,and protocol etc.In addition,this paper gives a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OT industry chain,and based on this,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OT is a difficult process,but its bright future is worth further efforts.Keywords: IOT(Internet of Things);video identification;intelligent re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RFID;sensor network;Intelligent technology.1 引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继计箅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解析: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分析

解析: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分析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们可以让尽可能多的物品与网络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连接,从而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进而形成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物联网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
1、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外延1.1 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它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发展,人们在考虑将物体连接起来的技术时,除了射频识别技术外,没有更多的其他方法,目前看来,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2005年,ITU-T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分别从物联网的概念、涉及到的技术、潜在的市场、面临的挑战、世界的发展机遇和未来的生活展望6大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以这样的形式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信息世界和通讯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维度:任何人、任何物体,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连接起来,从而创建出一个新的动态的网络——物联网。
除了上述两种物联网概念外,现在普遍接受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运用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中,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3大特征。
1.2 物联网的外延要理解物联网的内涵,除了对物联网的概念有所了解外,还必须清楚传感网、泛在网、M2M、因特网、移动网等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概念,图1给出了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阴影部分为物联网的范畴。
泛在网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
物联网产业链由哪些环节组成

1、物联网产业链由哪些环节构成?各环节如何分工?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使用等各方面。
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运营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分工为:(1)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制订者以及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出台激励机制、配套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引导物联网发展方向,营造产业环境,为合作各方搭建开放、高效的平台。
(2)科研院所:物联网基础技术理论和新技术的主要创作者。
(3)芯片生产商:提供最底层的芯片,如传感网芯片、无线网络芯片等。
(4)终端生产商:提供通信模块、传感网络、终端设备,一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的器件。
(5)系统集成商:面向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是目前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
(6)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提供者,实现数据的传输。
2、RFID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是什么?RFID系统是由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部分组成;(1)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
(2)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以设置为手提式或固定式。
(3)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3、分别阐述什么是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答题3:(1)物联网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使物体和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的信息,实现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持智能的信息化使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2)传感网(Sensor Network):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我国有学者认为,物联网是一种“泛在网络”,这种泛在网就是利用互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上网。
具体可以理解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成一个全新的巨大网络,实现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各种接入网和专用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第一,从广义上说,物联网与传感网构成要素基本相同,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其中物联网比传感网更贴近“物”的本质属性,强调是信息技术、设备为“物”提供更高层次的应用服务,而传感网(传感器网)是从技术和设备角度进行的客观描述,设备、技术的元素比较明显。
从狭义上说,传感网特别是传感器网可以看成是“传感模块+组网模块”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它仅仅强调感知信号,而不注重对物体的标识和指示。
物联网则强调人感知物、强调标识物的手段,即除传感器外,还有射频识别(RFID)装备、二维码、一维码等。
因此,物联网应该包括传感网,但传感网只是物联网的一部分。
第二,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一种高级网络形态,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点,是物联网的联接主体从人向“物”的延伸,网络社会形态从虚拟向现实的拓展,信息采集与处理从人工为主向智能化为主的转化,可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创新的伟大成果,是互联网虚拟社会联接现实社会的伟大变革,是实现泛在网目标的伟大实践。
第三,“物联网+互联网”几乎就等于“泛在网”。
所谓“泛在网”就是运用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帮助人类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
从泛在的内涵来看,首先关注的是人与周边的和谐交互,各种感知设备与无线网络不过是手段。
物联网知识竞赛培训题题库(2)

物联网知识竞赛培训题题库(2)1、xx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xx: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发和标准制定,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3、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等概念根本没有交集。
(×)4、物联网不过是给互联网接上一个终端,没什么新的东西。
(×)5、无线传感网(物联网)有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三个要素构成(√)6、物联网的单个节点应该具有比通用计算机更强大的处理信息能力(×)7、在物联网领域,我国在很多方面都远远于其他兴旺国家(×)8 物联网的单个节点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就可以感知更多的信息(×)9 物联网的数据管理系统的构造主要有集中式,半分布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构造,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半分布式构造方面(√)10 在物联网的拓扑控制技术中,主要包括功率控制和拓扑生成两个方面(√)11 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会聚节点和管理节点。
(√)12 我们通常说物联网的大规模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物联网节点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区域,另一个方面,传感器节点部署很密集。
(√)13 物联网节点不需要考虑能源的问题。
(×)14 低本钱是传感器节点的根本要求。
只有低本钱,才能大量地布置在目标区域中,表现出传感网的各种优点。
√15 物联网目前研究的意义在于创造出更多的新应用。
√16 在物联网节点之间做通信的时候,通信频率越高,意味着传输间隔越远。
×17 在未来的时间里,物联网必将取代互联网。
×18 现在,物联网技术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很多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
×19、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考试题

1、物联网的概念是什么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器等信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
业界专家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宽泛概念,本质来说就是器等信息传感网络,全世界所有的物品都加入这一网络,基于互联网而又高于互联网。
通俗地讲,物联网是万物都可以上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接入到互联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
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兴网络。
从产业及应用的角度来上说,物联网是将现有的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互联的物品网络,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无线网络等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是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互联网,品之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只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间。
2、物联网具备哪些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海量的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从传感信息本身来看:多源信息。
在物联网中会存在难以计数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
多种信息格式。
传感器有不同的类别,例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传递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会存在差异。
信息内容实时变化。
传感器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每做一次新的采集就得到新的数据。
从传感信息的组织管理角度看:信息量大。
物联网上的传感器难以计数,每个传感器定时采集信息,不断的积累,形成海量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网、泛在网与物联网比较分析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本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互联网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继而提出了传感网、泛在网、物联网这些新兴网络概念。
但直至今日,这些概念仍没有公认的精准定义,造成很多人对概念的混淆误解。
本文全面综述传感网、泛在网、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和三者间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传感网;泛在网;物联网The comparision between Sensor network、Ubiquitous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ies,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rsons over the Internet cannot meet the demand of people.Therefore,some new concepts about network are raised,such as sensor network、ubiquitous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But to this day,there is no accurate definition for these concepts causing many people’s confusi on about them.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all survey about the concepts of sensor network、ubiquitous network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ke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Keywords: sensor network;ubiquitous network ;The Internet of things1 泛在网泛在网概念的引入源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加州Xerox(施乐)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博士在1991年提出。
它的目标是使计算机融入人的生活空间,帮助人类实现“任何时刻(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body)、任何物(anything)”之间的顺畅通信,也就是所谓的“4A”化通信。
在这样的环境中网络互联不再局限于桌面,用户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常规、非常规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
泛在网并不是一个新的网络,它包含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以及未来的融合各种业务的下一代网络以及一些专用网络,接入技术涵盖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光纤接入等,以及包含传感器网络和包括射频标签技术等近距离通信技术。
它是在原有网络基础上,根据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增加和拓展的应用网络。
“无所不在的网络”在部分国家已经从战略远景变为了现实,一些先导应用已经开始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
日韩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实现政府管理、金融服务、后勤、环境保护、家庭网络、医疗保健、办公大楼等领域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泛在网发展面临的难题:要如何建立一个分级的网络体系,用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网络技术,来区分实现不同的应用,并让网络互相协同,最后连成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
面对各种各样的设备物品如何联入网络,如何识别,信息如何高速传输。
总而言之需要高度普及的先进基础设施和一个标准化体系保障U网络的可用性和互通性。
2 物联网1999年由MIT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但随着技术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已被拓展。
现今的物联网通俗的讲是把我们生活中的各类物品和它们的属性标识后连到一张巨大的互联网上,这使得原来只是人与人交互的互联网升级为连接世界万物的物联网了。
通过物联网,人们可以得到各类事物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处理并合理运用将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大受裨益。
物联网采用的关键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
它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大型网络。
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层体系架构,所以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及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三大核心能力。
和传统电信网或互联网不一样的是,物联网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很多种技术可供选择。
作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物联网有望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上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使美国经济走上了长达10年左右的繁荣;出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旨在找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应地,随着温家宝总理的“感知中国”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物联网核心理论问题,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物联网技术,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已有的实际案例包括:1. 文献[2]开发了一套酒类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通过扫描酒类饮品的电子标签,利用手机或其它智能手持设备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并显示这一酒类的详细介绍和价格对比,方便用户采购。
2. 文献[3]提出了对象识别系统。
该系统通过摄像头取景,可以辨识出所拍摄景物并给予相关详细信息。
该系统可应用在旅行和迷路情况下。
尽管发展物联网的呼声很高,也有了实际案例,但其发展仍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网络技术并不是针对物联网开发的。
当大量标识和传感信息要接入网络时,需要研究更多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需求与分配、有针对性的传输协议以及更灵活的频谱分配等课题,来面对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大规模的数据。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被标识,它们的所有属性信息都转变为数据在互联网中流通,那将给现有的网络在数据的管理与处理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比如必须建立大规模数据中心,数据在市场上的运行模式需要数据运营商来运作,针对物联网的搜索引擎将被开发。
3 传感网传感网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光、电、温度、湿度、压力等)加上中低速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是由多个具有有线/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低功耗、小体积的微小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系统,它一般提供局域或小范围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是物联网末端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传感网可以简单看成是由传感模块和组网模块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
传感器仅仅感知信号,并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
例如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感知到森林的温度,但并不一定需要标识哪根树木。
当前实际传感网可以达到的规模和运转寿命与当初传感网被提出时的目标相去甚远。
主要的困难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传感网传输和感知两大功能不匹配。
易感不易传,易传不易感。
这个根本矛盾直接导致传感网无法满足真实应用领域的感知需求。
第二,网络管理困难。
与传统企业网络和互联网的节点不同,传感器节点经常处在恶劣环境当中,风吹日晒,雪打雨淋。
同时传感器节点的通信和计算资源极端有限,传统网络上类似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类型的Agent汇报机制无法有效支持。
第三,大多数现有研究工作都基于理想化的模型假设。
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一旦应用于大规模系统,就会立刻显现出与实际情况之间巨大的落差,因此这些模型无法直接应用于指导和仿真实用系统。
种种原因让传感网的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
4 三者联系与区别如果要描述三者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传感网是物联网的子集,物联网是泛在网的子集。
传感网与物联网相比,传感网更强调感知能力,而不注重对物体的标识和指示。
物联网则强调人感知物,强调标识物的手段,除传感器外,还有射频识别装备、二维码、一维码等。
两者出发点和侧重点虽不完全一致,但其目标都是突破人与人通信的模式建立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
物联网的概念相对比传感网大一些。
此外,在人为参与度方面也有不同,物联网是规模化的信息整合,一般还是需要人的参与和主动搜索。
而传感网几乎无需人工参与。
物联网与泛在网相比,当前物联网主要是在美国和欧盟进行研究应用,泛在网主要在日本和韩国。
物联网的核心在于实现物与物和物与人之间的通信,而“泛在网络”将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
泛在网可以认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愿景和蓝图,具有比“物联网”更广泛的内涵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泛在传感网(USN,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概念出现于2008年2月ITU—T的研究报告“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
该报告提出了USN的网络体系架构,该架构将SN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次,即底层传感器网、USN接入网、USN骨干网、USN中间件及USN应用平台。
底层SN由传感器、执行器、甚至RFID等各种信息传感执行设备组成,负责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反馈;USN接入网实现底层传感网对上层基础骨干网的连接,由网关、Sink节点等组成:USN 基础骨干网仍由互联网等各类网络构建;USN中间件执行处理、存储传感数据,并以服务形式提供对各类传感数据的访问;而USN应用平台实现各类传感网应用的技术支撑。
概念的提出既拓展了传感网的范围,也强化了泛在网的内涵。
参考文献:[1]陈如明.泛在物联传感网与其它信息通信网络关系分析思考[J].移动通信,2010,8:47-51.[2] M. Schmitz et al., The Digital Sommelier: Interacting with Intelligent Products, IOT, Springer,2008[3] T. Quack et al., Object Recognition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Springer, 2008[4]刘云浩.绿野千传:突破自组织传感网大规模应用壁垒[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