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社会生活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社会生活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社会生活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特色;
3.认识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
1.古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
2.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特色;
3.古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流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并引发他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好奇。

二、导入:
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特色,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资料或视频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三、讲解:
1.探讨古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比如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2.介绍古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和特色,如家庭结构、职业分工、宗教信仰等内容。

3.讲解古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讨论:
组织学生就讲解内容展开讨论,让他们思考古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及其意义。

五、练习: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

六、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社会生活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鼓励学生思考、探究。

七、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从观察现代社会生活中找出古代社会生活的痕迹,为下节课的深入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启示。

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生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

2. 社会进步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适应社会变化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包括调整心态、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社会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1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

3. 教学资源: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4. 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六、教学内容1. 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探讨社会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包括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

2. 社会变迁与家庭关系:分析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3. 社会变迁与教育:探讨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七、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变迁对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和教育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和教育的影响,增强对问题的理解。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各方面习俗的变化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原因。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做游戏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的重点在于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迁的情况。

即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谈话法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考。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型:新授执笔:周次:课时:一、尝试导入,认定目标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等内容。

2.记住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重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二、尝试预检,发现问题(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交通工具:(1)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时间:____________初,西方发明后相继传入我国。

(3)作用:①使人们_________________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______________。

2.通讯工具:(1)名称:_____________ 。

(2)时间:19世纪___________年代以后。

(3)作用:方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1)时间:_________以来传入我国。

(2)作用:丰富了人们的_______________生活,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报纸的出现:(1):________年在____________创办的《》最为著名。

(2)作用: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印刷机构的出现(1):_________年在__________创办的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作用: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_____________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2)表现:①装束变化:颁布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废止_________等法令,强令男子___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用新式的____________代替过去的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

鲁教版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案第一章:社会变迁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变迁的含义和特点,理解社会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变革。

1.2.2 社会变迁的特点:社会变迁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和复杂性。

1.2.3 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1.3 教学活动:1.3.1 导入:通过展示社会变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1.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会变迁的实例,分享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1.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社会变迁的驱动因素2.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变迁的驱动因素,理解不同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经济因素推动社会变迁。

2.2.2 政治因素:政策制定、政治体制变革等政治因素影响社会变迁。

2.2.3 文化因素: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变迁等文化因素塑造社会变迁。

2.3 教学活动:2.3.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社会变迁的案例,引导学生识别不同驱动因素。

2.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驱动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2.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不同驱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章:社会变迁中的个人适应3.1 教学目标:理解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过程,学会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3.2 教学内容:3.2.1 个人适应的含义:个人在社会变迁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认知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3.2.2 个人适应的策略:包括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和创造性适应等。

3.2.3 个人适应的意义:个人适应有助于个体适应新环境,实现个人发展。

3.3 教学活动:3.3.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个人适应的情况,分享自己的体验。

【学习实践】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学习实践】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1.交通①工具:、。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19世纪年代末。

的4.照相②传入: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也为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四、合作探究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

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方面变化表现意义或作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

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历史课题: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号:19主备人:王云飞审核人:贺金秋时间:年月日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自主预习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课内探究1.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经济现代化的强力推进者和社会风俗的积极变革者。

据此回答:(1)为缔造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1911年,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的主张是什么?(3)举两例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的变化。

(4)你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鲁教版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 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 成功。
趣事一二
电灯在上海出现时,有人不知电 灯发光原理,以为与炭火、柴火无异, 伸出长长的烟杆在电灯上点烟。
中国最早的火车只有车厢,没 有车头,只好用马或者骡子拉着 车厢在铁轨上行走。
轮船
火车
汽车
6.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A《定军山》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 《神话》
7.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A《新华日报》 B《民报》
C《申报》
D《万国公报》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 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 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旗袍小传
旗 女 之 袍
旗袍小传
年上 代世 的纪 旗二 袍十 四 十
——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
建 国 之 初 的 旗 袍
现 代 旗 袍
电 影 《 花 样 年 华 》 中 的 旗 袍 式 样
现代的“三寸金莲”
剪发辫
社 会 习 俗 的 变 化
废缠足 易服饰 变礼仪 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 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比赛开始
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黄鹄”号轮船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 京广铁路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定军山》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 构是 商务印书馆
5.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 《神话》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溥仪剪辫装
清朝梳辫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交通①工具: 、。

社②作用:大大加快了;极大地促进。

2.通讯①工具: 、。

会②作用:为提供了方便。

3.报刊①1872年在创办的《》。

生出版②作用:获取,了解。

③1897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活④作用:有利的传播。

①出现: 19世纪年代末。

的 4.照相②传入: 19世纪年代。

技术③作用:丰富了 , 也为。

变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5.电影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化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 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的称呼。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

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
识。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

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5.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拍摄
③《申报》创办④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A.促进商品的流通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D.利于信息的传
(二)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5.近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6.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六、教(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