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题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要点一:九一八事变1.1931年月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不战而溃。
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这次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应该建立在下列哪座城市最合适? ()A.北京B.上海C.沈阳D.南京3.日本进攻沈阳城的借口是()A.九一八事变B.柳条湖事件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4.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迅速沦亡的最主要原因是()A.日军的突然袭击B.东北军作战不利C.敌我力量悬殊D.将介石的不抵抗政策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
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河山“是指()A平津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6.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民众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起来抵抗日军侵略,这支爱国部队是()A.国民革命军B.东北抗日游击队C.抗日联军D.抗日义勇军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1)材料中“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2)东北松花江上的同胞为什么会“流浪!流浪”?(3)《松花江上》之歌唱出了东北人民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知识要点二:华北危机与ー二·九运动8.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选择题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十四年”开始的标志是()A. 九一八事变B. 西安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2.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A. 1930年B. 1931年C. 1932年D. 1933年3.为提醒大家牢记“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我国每年都在9月18日鸣放防空警报.当年,日本制造这一事变的借口是()A. 西安事变B. 柳条湖事件C. 八一三事变D. 一名士兵失踪4.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A. 贺龙B. 林彪C. 杨靖宇D. 叶挺5.“十四年抗战”以1931年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
其重要理由是()A. 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B. 国共两党联合抗日C. 中国开始了全名族抗战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1932年,在日本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的是早已退位的消朝末代皇帝()A. 溥仪B. 汪精卫C. 齐燮元D. 周佛海7.1904-1905年,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控制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实现驻军。
1919年,成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关东军司令部”。
1927年,日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两年后,为摆脱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
由此可见()A.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B. 中国国共内战为日本提供可乘之机C.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D. 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8.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这是指日本()A. 制造九一八事变B. 策动“华北自治运动”C. 扶植清朝末代皇帝为傀儡D. 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9.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1.日本某学者早在1823年的《宇内混同秘策》中就提出“先取满洲,而后分别夺占北京、南京”的侵略规划。
20世纪30年代,为“先取满洲”,日军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华北危机D.南京大屠杀2.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其中“局部抗战”的力量主要有( )①抗日义勇军②抗日游击队③抗日联军④八路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1935年,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了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投靠日本的运动。
该“运动”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华北自治运动”4.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其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指( )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B.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C.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企图吞并华北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灭亡中国5.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A.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B.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C.开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D.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 )A.掀起了全面抗战的高潮B.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C.拉开了持久战的序幕D.标志着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开始7.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
”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8.. 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国联调查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军队未经宣战,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俱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同步练习

第18课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同步练习一、填空题01 年9月18日,日军污蔑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路轨,并以此为借口,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日军占领沈阳。
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锈河山全部沦陷。
1932年,日本在长春建立,企图分裂中国。
02 1935 年,日本策动所谓“”,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03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却遭到镇压。
04 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
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初步形成。
二、选择题05 “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中的“苦难十四年”始于( )A.九一八事变B.-.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南京大屠杀06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A.贺龙B.彭德怀C. 杨靖宇D. 叶挺07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开始于( )A.东北地区B.平津地区C.淞沪地区D.西北地区08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局部抗战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抗战时间长达( )A.7年B.8年C.14年D.16年09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出版新式教科书而享誉近代。
1933年该馆出版了新的历史教科书,书名冠以“复兴”二字,寓意相当深刻。
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华北自治运动”D.一二.九运动10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促成了( )A.国共第一次成功合作B.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C.十年内战全面停止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11 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盛京时报》报道:“……晚间,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
”该亲日报刊扭曲了以下哪一事件的真相?()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的“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故A符合题意;BCD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大营一部分官兵炸毁柳条湖附近之南满铁路,因而引起中日两军之大冲突”,依据此信息可以判断是九一八事变。
2.“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词所反映的史实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D.华北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我的家乡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A选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B选项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选项不符合题意;华北事变: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
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3.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习题(含答案)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1. 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在“十四年抗战”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A. 杨靖宇B. 佟麟阁C. 赵登禹D. 张自忠2. “古都兵变冻天寒。
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篇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A. 红军长征B. 西安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3. 新华社在2016年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年抗战从此打响。
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文中的两处二应为()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4. 1931年9月23日,《申报》发表《国人乎速猛醒奋起》的时评,提出“惟自卫乃能自救,惟热血乃能洗耻”。
这则时评针对的是()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 九一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南京大屠杀5. 1936年,中共中央发电文称,“目前局势:南京右派与日本联盟正在夺取蒋系中派造成中国内乱,另一方面南京与各地左派正进行调和,中派在动摇中,人民反对内战”。
“我们方针:扶助左派、争取中派、打倒右派、变内战为抗战。
“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问题。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A. 蒋介石已放弃了内战的念头B. 为显示共产党的宽容大度C. 国共两党已消除了阶级矛盾D. 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6. 201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
在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的门口上方,有“历史的转折”五个大字(如图).“历史的转折”是指()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C.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7. 从1936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中共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八上历史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训练1.“2021年9月18日,辽宁沈阳9时18分拉响防空警报,在规定的9条路、18条街等区域、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一律停驶鸣笛。
14响警世钟寓意抗战14年,3分钟警报,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这则新闻纪念的是()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平型关大捷D.武汉会战2.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发表对时局的评论说:“□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A.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B.使国共两党停止对立,走向合作C.彻底结束了国共内战局面D.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某中学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一次以“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大赛,其中有一首这样表述:“关东沦陷时四载,日本贪婪已百年……热血学生争祖地,河山还我卫家园!”请你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五四运动B.九一八事变C.一二·九运动D.七七事变4.为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1936年8月—1937年2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动参与长征的全军干部积极投稿,编制了一部关于长征的集体作品《两万五千里》。
但该作品完成以后,并没有大量公开刊印,只是在党内高级干部中小范围传阅。
这主要是因为()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B.西北地区印刷技术较为落后C.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日益恶化D.红军致力于反“围剿”的斗争5.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
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
这说明()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C.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D.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6.美国著名记者史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而告终,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测试-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单项选择题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 )A.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B.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 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D.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2.学校师生要向日本天皇及当时在位的满洲皇帝遥拜,唱国歌,背诵溥仪的诏书,且学生须学习日语,并被灌输‘日满一体’的思想。
”上述情况最可能发生于下列何时何地?( )A. 1920年的台湾B. 1939年的香港C. 1940年的沈阳D. 1943年的北京3.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是指()A. 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4.“高举‘一二·九’火炬,不忘爱国初心”,12月9日某校举行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请问该活动纪念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是()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华北事变D. 七七事变5.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新生》一书中对1936年的某一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私人的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民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
”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矛盾的加剧B.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D. 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6.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同步练习1. 抗日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在“十四年抗战”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下列人物中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A. 杨靖宇B. 佟麟阁C. 赵登禹D. 张自忠2. “古都兵变冻天寒。
化作长城碧血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篇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A. 红军长征B. 西安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3. 新华社在2016年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年抗战从此打响。
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文中的两处二应为()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七七事变4. 1931年9月23日,《申报》发表《国人乎速猛醒奋起》的时评,提出“惟自卫乃能自救,惟热血乃能洗耻”。
这则时评针对的是()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 九一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南京大屠杀5. 1936年,中共中央发电文称,“目前局势:南京右派与日本联盟正在夺取蒋系中派造成中国内乱,另一方面南京与各地左派正进行调和,中派在动摇中,人民反对内战”。
“我们方针:扶助左派、争取中派、打倒右派、变内战为抗战。
“根据这一方针,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问题。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A. 蒋介石已放弃了内战的念头B. 为显示共产党的宽容大度C. 国共两党已消除了阶级矛盾D. 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6. 2016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
在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的门口上方,有“历史的转折”五个大字(如图).“历史的转折”是指()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C. 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7. 从1936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中共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一些颇有说服了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
该材料表明()A.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 中共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C. 国共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8. 如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该标语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 甲午战争时期,半殖民地化加深B.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C. 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D.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陷9. 针对日本侵华和民族抗战的史实,某同学整理制作了如下表格。
其中叙述错误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10. 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
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A.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B. “开台第一人”C.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D.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材料题11. 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蒋中正。
”请回答:(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答案和解析【答案】1.A2.B3.C4.B5.D6.D7.A8.D9.A 10.A11.(1)材料中的电令是蒋介石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给张学良的密电,说明蒋介石对日本心存幻想,实行不抵抗政策。
(2)由材料中“沈阳日军行动”、“力避冲突”可判断材料指的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3)由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可知,当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的态度,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故答案为:(1)张学良;(2)九一八事变;(3)东三省迅速沦陷。
12.(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据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可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略我东北三省,后向南进犯,步步侵略我国。
(4)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促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3)日本;(4)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5)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解析】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故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是杨靖宇。
故选A。
本题以“十四年抗战”“最早进行抗战的民族英雄”为切入点,考查九一八事变。
本题考查学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知道九一八事变代表局部抗战开始。
2. 根据“古都兵变、国共缓攻矛与盾、八年烽火山河破”等内容可以判断该诗应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作。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西安事变的内容。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注意准确理解材料的内容,需要准确识记西安事变爆发的时间、人物及和平解决的意义等。
3. 抗日战争胜利于1945年,十四年前是1931年,共14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故选C。
本题以《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局部抗战的标志。
4. 依据“1931年9月23日”可知,与九一八事变有关。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局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开始了局部抗战。
故“惟自卫乃能自救,惟热血乃能洗耻”,是针对九一八事变。
故选B。
本题以“1931年9月23日”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申报》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5. 据题干“我们方针:扶助左派、争取中派、打倒右派、变内战为抗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知道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问题的原因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 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爆发后,经过各方努力得到和平解决,其重大影响是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A项为五四运动的影响,B项是七七事变的影响,C项为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的影响。
故选D。
本题以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相关知识。
本题掌握西安事变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识图解读材料的能力,关键是从图中、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7. 通过材料可知其反映的主题是中国人要团结,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这说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掌握1936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8. 本题是识图题,依据图片中的“东北失地”,可知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后所用的标语。
所以这一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九一八事变,注意图片知识的识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掌握局部抗战发生的历史背景。
9.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柳条湖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走上14年抗战的道路;②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到宛平城内搜查,遭拒后,挑起战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始;③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组织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次大捷;④1938年春,由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实与得出的正确结论。
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
熟记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有助于解决本题。
10.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