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三、文本赏析(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1、背景简介:2、作者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二)分析全词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

(2)“衡阳雁去无留意”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家傲·秋思》。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努力报效国家。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

3.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介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2)解析诗歌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深入挖掘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6.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佳作,进行评价和欣赏。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

8.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9. 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5篇渔家傲·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

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

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

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

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精选12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二、学习新课(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

其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三、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准备:一课时六、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渔家傲 秋思 教案

渔家傲 秋思 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渔家傲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中描绘的塞外风光和思乡之情。

3、品味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积累文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词中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思乡与爱国、壮志未酬等。

(2)感受词中独特的意境,理解作者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塞外的辽阔与荒凉。

提问学生对边塞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渔家傲·秋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强调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西北戍边时的处境和心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四)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词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五)赏析词句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引导学生思考“异”字的含义,体会塞外秋天与内地的不同之处。

(2)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景象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边地的荒凉。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让学生想象“边声”“角声”交织的场景,体会其营造的紧张氛围。

(2)讲解“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感受边塞的孤寂与壮阔。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引导学生理解“浊酒”所表达的愁绪,以及“家万里”的思乡之情。

(2)解释“燕然未勒”的典故,体会作者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o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o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词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准确背诵全词。

o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词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理解词人范仲淹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o学习并尝试运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词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边塞的诗词或故事吗?请分享给大家。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简要介绍作者范仲淹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做好铺垫。

(二)初读词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词文:教师先范读词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词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词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概括词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

(三)精读词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意象和意境:o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o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词人想通过这些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2.理解情感表达:o引导学生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句子,理解词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
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
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
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