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议帝号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⑨,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

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

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

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

其意即如上述。

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

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

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

④废除谥法。

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件 (共16张PPT)
二、横幅
、过街横幅: 、 内 容 (暂 定 ): a、 **酒 楼 特 色 海鲜 酒楼五 月五日 盛大开 业!美 食 热 线 : 7227988 b、 **酒 楼 主 营 :鲍 鱼圣汤 、特色 川菜、 各类海 鲜,河鲜 、野味 ! c、 喝 汤 如 生 活,品 汤如人 生,**酒 楼御厨 圣汤! d、 热 烈 祝 贺 **酒楼 盛大(隆 重)开 业!*****供 应 商
三、特点与评价——品民主之果
2、评价
⑴进步: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开 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民主政治提供借鉴。
⑵局限:①阶级局限: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公民 的特权民主,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时代局限性:小国寡民下的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使 公民腐化,城邦为争夺财产,在战争中衰落。
、悬挂地
雅典卫城遗址
古希腊历史发展线索(前2000年—前1世纪)
爱琴文明 黑暗时代
BC20—BC12 BC12—BC8
城邦形成
BC8—BC6
辉煌时期
BC6— BC4
什么是民主?
民主(demokratia): 由古希腊语“demos” (人民、地区)和“kratos”(统治、管理)两 词组合而成,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强调的是公 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以及公民在政治生活 中近乎绝对的平等权利。
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 索经不济达条米件亚:海母外亲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探究4:结合地图说明,希腊文明便于 吸收哪些—周—美边国文科明学?史专家乔治•萨顿
文化条件:汲取亚非文明。
二、产生发展历程——寻民主之路
1、梭伦改革(BC594年):奠 场基设景问一::可加以琼看是出一梭个伦贫改苦革农包民括,哪今些年内30容岁?。如在何梭评伦价改? ⑴级abc等...四公 陪革加上第由四的;级内百审民前了了四于百人③可容人法大他公陪等经人很重入:议庭会是 民 审 级 营 议 少组选①事::个 大 法 , 橄 事 ,国 ,废会陪各债 会 庭 没 榄 会 大家 是除:审等务 这 的 能 油 。 多权 公债从员级奴个陪进发加还力民奴四由公隶最审入了才是机大制个各民,高员四财发贵构会(血等均现权。百,现族。的前缘级可在力但人跻四,常提部公参他机由议身百他设)落民加终关于事于人们机;中抽,于,很会第议往构②选签为自同贫。二事往确1产最由时他等结穷会立0生高0了通的级合, 里四人;权, 过 哥 , 成他 像大,力而 抽 哥 被 一被 他财前机且 签 加 选 个归 这产三关参 当 才 入 个入 样等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学思之窗”
政治上:诸侯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皇帝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易产生暴政从而激化阶级矛盾
有何作用?
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辩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A 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性、局限性)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唯上幸许。
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的重大事情的决策失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2.概况(设置、任免方式)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误。 人心所向: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材核心)料一:P9“历史纵横”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3)从材料二所含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1、时间:BC221年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P10(历史纵横)
C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皇权至上(核心)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主。
❖ 相互配合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已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统一 的经过怎样?意义如何?
1、秦统一的条件
3、统一的经过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秦灭六国计谋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37张PPT) 远交近攻二步行, 打败削弱再灭亡,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燕秦
前222年
十年统一顺民心。
秦赵
齐秦前221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想一想: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根据教材两段材料概括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材料1:教材P10学思之窗故事。 材料2:教材P10第1自然段第1、 2句话。
前228年

魏秦
韩秦 前221年
前225年
前230年
定都咸阳
秦楚前223年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西 到 陇 西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必 修一课 件:第 2课 秦 朝中央 集权制 度的形 成(共37张 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5
二、应变而变——各家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
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
西周时的学术、教育由宗庙祭祀、记事和文书管理的祝、宗、卜、 史掌管,而民间没有私学。
东周时,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这类职官流落民间,于是就把知 识带到了民间。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学—在张民岂间之(《学中国术历下史移·)先秦卷》
——《左传·桓公五年》


秦 宋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五霸”

一、社会之变——政治动荡
·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士瓜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 韩赵魏卿室为诸侯,晋国灭亡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齐国权臣田和放逐齐康公,被封诸侯。姜姓齐国绝祀, 田氏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齐”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生产力大大提高
铁犁牛耕
9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一、社会之变——经济发展 · 工商业 农业的进步——推动社会分工、工商业繁荣
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
各诸侯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 转为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新兴的地主阶级
11
二、应变之法——各国变法
面对这样的变局:
经济发展(封建经济)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
政治动荡: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经济发展:
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 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 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 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 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 和财政收支; 9.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 府手工业
的官僚政治局面。
课堂训练
1.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皇帝任命
• C.考试选拔
D.地方推荐
2.秦朝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郡
守日常事务向( )汇报。
• A.皇帝
B.丞相
• C.御史大夫
D.太尉
• 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 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 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
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
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指对中
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
第二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 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 其影响
重点难点
• 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 • 难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一.秦的统一
•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 国,定都咸阳。
• (2)王朝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封建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本单元主要讲述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

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其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五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课标内容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3.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4.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提示:从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当时希腊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四个角度归纳概括。

①雅典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使雅典具有了善于妥协的工商文明传统;②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③在奴隶劳动保证下的城邦公民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

2.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中,经历了哪几次重大的改革?每次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3.简述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每次改革的内容。

4.怎样正确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提示:从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海洋和城邦1、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①环海曲折,良港众多,岛众山重——不利于农耕,工商航海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②这种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古代希腊文明的重要条件,而另一个重要条件,则是古代希腊的城邦体制。

2、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①时间: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②含义:③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④性质:奴隶制阶段古希腊文明是独特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的催生物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1、雅典的民主制形成: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氏族制度瓦解的过程中,雅典城邦开始萌芽。

2、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按照财产的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

绝官吏贪污,首先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其次对于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以是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2.推行均田制提问: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把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经济。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这一制度先后为北齐、北周沿用,一直到隋、唐,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隋、唐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设立三长制提问:实行三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国家控制的编户,从而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现象,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推行新的租调制提问:实行租调制的基础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实行租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此观点的还有李茂杰、赵俊清等。赵俊清认为,中国抗战始于 1931 年,抗战的标志是马占山领导打响抗战第一枪的江桥抗战。 理由:一是此战规模大。敌我双方运用兵力都超过万人,此外敌人 还运用了飞机、大型火炮、铁甲车等重武器;战斗中敌方死伤上千人, 遭受巨大损失。此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敌方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 击;二是此战为时早,时间长。它共进行15 天;三是此战影响巨大。 对于抗战始于1931 年9 月18 日的北营突围战的说法, 他认为由于 当时东北军奉行的是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当夜,北 大营驻军的突围,虽有“ 不抵抗的抵抗”之说,但不具备主动抵抗 的意义,因此,不能称其为抗战的标志。
【专题重难点】 重点: 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给中国人民在政 治和经济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使中国沦为了 半殖民地。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其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洗雪了百年 以来的民族耻辱。 难点: 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理 解与把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和实质,义 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 日战争和抗战期间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失败,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近代的中国因列强的入侵而被卷入世界潮流。所以要将中国近代史置 身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宏观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推进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多样化 与现代化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案。如: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 如何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如何逐步丧失独立的主权,沦为受外国 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等等。在解决 问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形 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注意宏观把握列强侵华的脉络以及侵华的危害。在对所学内容进行较 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阐释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杨天石探讨了蒋介石战前对日方针的主旨及其演变过程。指 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仍以妥协、 退让为特征。蒋之所以如此,一由于他的兴奋中心在剿共;二是 对日本的军事实力估计过高; 三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勾践故事 及老子等思想的某些影响。这一政策,其错误有应予批评、谴责 的方面;同时也有弱国面对强国时的无奈与不得已。它是一种政 策,也是一种谋略。
4.国民党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方针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抗日战争史著作,都说从1938 年10 月 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就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 针,甚至还认为它积极反共就是为了对日投降作准备。这种说法来 源于国共两党斗争的时期, 在当时的情况下强调国民党反共的方面, 贬低它抗日的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说法容易给人造成 一种国民党只反共、不抗日的印象,实际上把它反共的方面夸大了, 把它抗日的方面贬低了,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实际。
黄道炫探讨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安内、攘外 的具体内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安内攘外” 政策的走向等问题。 黄道炫指出,“安内”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国共产 党,消弭中共威胁,从而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其次是清除党内、国内的 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 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 防建设,一来安定社会,培育民族精神,二来充实国力,增强御侮能力。 并强调:“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 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 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 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是内外交困局面下, 国民政 府和蒋介石应付时局的一种复杂无奈的抉择。
二、专题线索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的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 线: 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 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我们不妨进入“时空隧道"追溯这段历史, 并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 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
2.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问题 长期以来通行一种说法: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 攻未予抵抗,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 上“ 不抵抗将军”骂名,做了蒋的“替罪羔羊”。曾景忠澄清了过去研 究中存在的误区, 认为张学良是不抵抗命令的下发者。
其理由:一是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张学 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张学良不是凡南京政府指示他都执行的; 二 是过去的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 种种漏洞;三是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对 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 力避冲突” 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但事变前“力避冲 突” 与事变发生后“ 不抵抗” 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四是事变发生 后,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 命令;五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并 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诉诸国 联,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 “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六是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下不抵抗命 令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中央政府。
列强侵略 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完成 开辟国际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边疆危机 开展;资本主义 向帝国主义阶段 过渡,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从商品输出到资 左宗棠收复新疆 本输出过渡; 从瓜分狂潮到 “以华治华”。 (略) 义和团运动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主要战争 鸦片战争 侵华方式 商品输出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爱国官兵 (略) 人民群众 三元里人民抗英 斗争 (略) 台湾人民反割台
一、专题分析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 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专题概述
郭德宏认为,从1939 年开始,国民党虽然加强了其反共的方面, 接连发动了晋西事变、皖南事变等一系列严重的摩擦事件,但在整 个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这就说明,国 共两党之间的合作还是主要的, 国民党的反共是有限度的。否则,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能不破裂吗?
另一方面,从1939 年开始,国民党虽然加强了反共的方面,但 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在1938 年至1940 年底这段时间里, 正面战 场先后进行的大的战役有: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 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两年间, 国 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 人,同时也付出了1,1019,911 人 的重大伤亡, 与1937年至1938 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 这也是国 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1941 年,国民党军队进 行的大的战役还有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枣宜战 役等。在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国民党虽然进一步依赖 外援,但并没有停止对日作战,在这之后的很多战役仍然是打得很坚 决的。这个时期先后进行的大的战役有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 入缅作战、浙赣战役、鄂西会战、常德会战、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 战和滇西作战、豫湘桂战役阻击战、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 战)、芷江地区作战等。
【专题导引】 把握两条主线: 遭受侵略,被迫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史。 抵抗侵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史。
三、学科前沿
1.抗日战争的起点
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学术界已有的观点是“ 九一八” 说、“ 一 二·九” 说、“ 西安事变” 说、“七七”说、“八一三”说、“八一四” 说、“并存”说(即“七七”和“九一八”两种说法可以并存)、“区别对 待”说、“对日宣战”说等。近年来又有人提出江桥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 开端的观点。周喜峰认为,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 华战争的开端,东北人民武装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最早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大规模战役,应该是中国抗 日战争的开端。同时,江桥抗战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 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因此,中国 抗日战争不是8 年抗战, 而是14 年抗战, 它的起始时间应该是江桥抗战 爆发的时间,即1931 年11 月4 日。
斗争
30 年代资本主义 日本侵华 经济危机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从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程,以 及在这一过程里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 主权的英勇斗争。掌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日 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及使中国遭受的巨大苦难和 损失,掌握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 2、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 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危害,反思中国 落后挨打的原因。理解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抗日 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体会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 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振兴中华的信心。
3.关于“安内攘外”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是蒋介石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执行的一项 重要政策。过去,对这一政策的基本评价是“反动”、“反共”。华洪 珍认为,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 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确实面临 着“内忧”甚于“外患”、不先“安内”便无法“攘外”的现实,提出 “安内攘外” 的号召应是一个合乎常理的普遍原则,而问题的关键就在 于“安内”采取何种方式,“攘外”又应如何进行。“安内不应只是政 府以武力和压制方式消弭反对力量,更应是全体合法社会政治力量间的 谐调”。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 即民族矛盾盛于阶级矛盾的情况下, 蒋介石强化以“ 反共” 为主要目标的“ 安内攘外” 政策,将代表全国 人民正义要求、主张积极抗日的中共作为剿杀对象, 则颠倒了主次矛盾, 使处于次要地位的阶级矛盾凌驾于本应居主导地位的民族矛盾之上。因 此, 该政策具有反共反人民性质,并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后, 国民党推行 片面抗战路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思想理论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