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语文教学法测试题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2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2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填空(20分)1、“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名称,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教学法”原名“教授法”,“教学法”一词最早由_________命名。
3、中学语文教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要素构成的。
4、素有“南钱(梦龙)北魏”之称的魏书生,是“自学派”语文教学的创始人、代表人,他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以当代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六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教学法中的“讲授法”包含许多小方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文教学的内容,有人概括为六个方面,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导入”的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
8、说明文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代小说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讲多练”是语文的教学原则之一,它由_________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20分)1、大语文:2、“三主四式”导读法:3、得得派:4、教学节奏:三、简答题:(30分)1、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2、提问的作用是什么?3、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四、论述题(30分)1、谈“语文课是审美课”。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重点

1、《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及其体系: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理论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教育论;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史论;⑧语文教改论。
2、语文、大语文、唯语文、去语文: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言语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言语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
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
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含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
“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言语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言语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3、言语、言语、语感:言语是与言语相对的概念,是指言语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言语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
包含:语系;内核〔语音、语汇、语法〕。
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言语文字的感知能力。
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马上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
主要是指:〔1〕对言语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2〕良好的言语反响机制。
4、语文素养、语文意识: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养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感情、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法,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言语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5、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表达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开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A.纯应用学科B.理论学科C.应用理论学科D.纯知识学科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A.启发式提问B.疏导式提问C.质疑式提问D.探究式提问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苟子D.子思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A.信息传递的过程B.人格构建的过程C.特殊的认识过程D.美感体验的过程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A.快速读书法B.提纲挈领法C.联想求异法D.SQ3R学习法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阅读法B.讲授法C.议论法D.练习法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A.主观想象B.综合评估C.主观情感D.客观分析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A.随时测试B.综合测试C.阶段测试D.选拔测试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说、、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和。
4、1903年颁行的《》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和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为核心的。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及答案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法》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递者和制造者。
2.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根底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3.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大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张孝纯的“一体两翼〞大语文教育观;姚竹青的“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等等。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国家标准。
5. 陶行知“教学合一〞的教学法思想,后来受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启发,改为“教学做合一〞。
6. 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课本是由胡乔木同志主持编制的。
7.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指出,语文和数学都是根底,但语文是根底的根底。
8.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功能诸方面。
9. 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10. 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大致经历了一个“探求-确立-改革-开展-创新〞的过程。
11. 写作教学过程既要标准,又要有所变化创新,既要考虑教师的“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写〞。
12、人的素养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根本要素是品德素养、才智素养、身体素养。
13、语文教学的根底能力是由听、说、读、写四个要素构成的。
14、语文教育理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超前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15、1903年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1963年公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改正了重道轻文和文道别离的错误倾向。
17、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言语的能力,它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18、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语文训练、智力开展、情思审美教育。
19、语文根底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20、作文指导应从审题、开源、立意、谋篇四个方面入手。
21、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制约性、瞬逝性、敏捷性、适应性、灵敏性和通俗性。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附答案

第二部分教材教法(40%)一、根据部分更新大纲内容填空(10分)。
1、语文是最重要的,是重要组成部分。
(2分)2、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培养爱美的,发展健康的,养成良好的。
(6分)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避免和。
(2分)二、简答题(10分)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
笔者曾化用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借此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
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
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
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
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
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
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一、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是()。
A. 以学生为中心B. 注重知识传授C. 强调应试技巧D. 重视文学素养答案:A2.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的比重是()。
A. 30%B. 50%C. 70%D. 90%答案:B3.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是()。
A. 10%B. 20%C. 30%D. 40%答案:B4. 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是()。
A. 10%B. 15%C. 20%D. 25%5.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比重是()。
A. 10%B. 20%C. 30%D. 40%答案:C6. 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的比重是()。
A. 5%B. 10%C. 15%D. 20%答案:B7. 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比重是()。
A. 5%B. 10%C. 15%D. 20%答案:C8. 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比重是()。
A. 5%B. 10%C. 15%D. 20%答案:B9. 初中语文教材中,跨学科学习的比重是()。
B. 10%C. 15%D. 20%答案:A10. 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师用书的编写目的是()。
A. 指导学生自学B. 帮助教师备课C. 辅助家长辅导D. 促进学生考试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
答案:以学生为中心2. 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阅读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50%3.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20%4. 初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20%5.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30%6. 初中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10%7. 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比重应占______。
答案:15%8. 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比重应占______。
中学语文教学法自考试卷(3篇)

第1篇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语文教学法的核心是______,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______和______。
2.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语文教学的“三主”原则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
4.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中,______是基础。
5. 语文教学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A. 讲授法B. 讨论法C. 读书指导法D. 练习法2.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A. 题目法B. 题解法C. 概括法D. 比较法3.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A. 朗读法B. 演讲法C. 书法法D. 情感教学法4.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A. 案例教学法B. 情境教学法C. 讨论法D. 角色扮演法5. 下列哪种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 问题教学法B. 情境教学法C. 案例教学法D. 读书指导法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2. 简述语文教学中的“三主”原则。
3. 简述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四种基本能力之间的关系。
4. 简述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四、论述题(共20分)试论述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填空题答案:1. 教学过程;语文素养;人文素养2.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活动4. 读5.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二、选择题答案:1. B2. C3. D4. C5. A三、简答题答案:1. 语文教学法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卷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试题一、填空题(40分,每空1分)1、语文教育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宽、高、新。
2、语文学科具有多种性质,而“”则是其本质属性,同时,“”是该学科的又一属性。
3、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首先,一定的政治、经济对该时期的语文教育具有作用,其次,语文教育对社会具有作用。
4、语文教育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性和性。
5、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具有性特点,语文教学的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多渠道性。
6、语文教材的类型,根据载体分,有文字教材和教材;以编辑形式分,有型和综合型。
7、说话能力包括:组织的能力、快速的能力、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8、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外,还有助于培养;有助于;有助于。
9、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性、性、稳定性、性的特征。
10、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式是:预习(阶段)—教读(阶段)—复习(巩固阶段)—练习(阶段)。
11、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写得,(2)写得,(3)写得,(4)写得简要。
12、语文知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具有打基础的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具有促进作用。
13、语文知识点的编排一般分为:编排式、集中编排式、式、归纳扩充式四种。
14、语文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性、性、性和个性化。
15、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的方法主要有:法、再现情景法和法。
16、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学习,组织,提高。
17、语文教育评估的要求是:具有明确的,注重评估的客观性,体现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语文教育评估手段应该力求。
二、问答题(40分,每题8分)1、试述语文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辩证关系。
2、试述语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影响阅读的因素。
4、简述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5、你认为怎样才能当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三、根据提供的课文,设计一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教案。
(20分)要求:(1)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2)符合阅读课教学过程的要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中学语文教学法》绪论至第七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判断正误(10分)1234567、1913年3标准。
()8910、教育部3个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增加二、1A、物质性2、1919A、叶圣陶B、朱自清C、陶行知D、张志公3、下列不属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微观开发和利用的是()。
A、语文教材B、社区资源C、教师资源D、学生资源4、下列不属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的是()。
A、课外读物B、课文系统C、知识系统D、作业系统5、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不包括()。
A、娱乐消遣B、知识和能力C、过程和方法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6、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不包括()。
A、对学生的研究B、对家长的研究C、对社会的研究D、对学科的研究7、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国外学者有四种观点,不包括下列的()。
A、二元独立模式B、相互交叉模式C、完全重合模式D、二元互联模式8、汉语拼音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A、3—4年级B、5—6年级C、7—8年级D、1—2年级9、业务教育阶段,把写作教学定位为“习作”的,是()。
A、1—2年级B、10—12年级C、7—8年级D、3—4年级、5—6年级10、业务教育的不同阶段,识字目标不一样,要求会认3000字的是()。
A、3—4年级B、1—2年级C、7—8年级D、5—6年级三、简答题(20分)1、什么是教学论?2、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语文教材课文系统的作用是什么?4、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四、论述题(30分)12、试分析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的概念?五、操作题(30分)附参考答案1、对2、对8、对9、对10、对1、D2、C3 D12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时间以及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得到保障。
3、答:一、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示例。
二、课文系统是提高语文能力,积累语感,培养反思批判精神的桥梁。
三、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性教育。
4、答:为学生打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语言基础;吸收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具有稳定而健康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基础;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策略、习惯以及积极的求知与探索的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促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四、论述题(30分)1、答: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这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其内涵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其含义为:一、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2、答: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判断正误(10分)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形音义的结合。
()2、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培养的能力可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
()3、朗读是阅读训练的终极目标。
()4、问答法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
()5、讨论法是作为讲述法的对立物出现的,具有反传统的特色。
()6、并非每一篇课文都必须编写阅读提要。
()7、“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是写作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8、教学评价是测试的基础,测试是教学评价的继续。
()9、教学评价只对教师起作用,对学生没有作用。
()10、在课堂评价中应尽量运用正强化(即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恰当地运用负强化。
()二、单项选择(10分)1、小学3——4年级要求累计认识汉字()个。
A、2500B、3000C、3500D、1600——18002、我国古代的识字教材《史籀篇》是()的着作。
A、汉代B、西周C、宋代D、清代3A、10,200B、5,100C、400,500D、4A、文字知识B、语言知识C、文学知识D5A、赫尔巴特B、前苏联学者C、夸美纽斯6A、朱自清B、黎锦熙C、钱梦龙D、魏书生7A、综合性8A D、以反思为线索9A、效度B10A、简答题三、简答题123、写作教学的原则有哪些?4、语文学习评价常用的哪些方法?四、论述题(30分)1、如何辩证理解阅读教学方法?2、试述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3、举例分析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
五、操作题(30分)请为朱自清的《春》编写一篇教案。
附参考答案一、判断正误(10分)1、对2、对3、错4、对5、对6、对7、对8、错9、错10、对二、单项选择(10分)1A2B3C4D5D6C7B8A9D10D三、简答题(20分)1、答:集中识字的优点是识字效率比较高,对汉字的结构和意义理解比较深刻;缺点是对于汉字在特定语境的意义理解重视不够,遗忘率比较高。
分散识字的优点是随课文识字,可以使字词句文联系紧密,避免孤立分离,容易形成概念,记忆长久,有助于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的综合,促进思维的发展;缺点是对识字量、识字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2、答:一、获取知识二、培养能力三、陶冶情操四、发展思维五、形成习惯六、积累言语3、答:文道结合。
密切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反复训练。
突出重点、兼及其他。
4、12学生参与策划、实施、展示、评价等整个活动过程。
3、答案要点:(应该有理论和事实的论证)1、第一,不刻意追求静态的、封闭式的、系统性的语文知识,而是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二,语文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执行者,也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改造者和创生者。
五、操作题(30分)略第三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中学语文教学法》第十四章至第十九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判断正误(10分)1、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比,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将研究视角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转向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加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老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
()345科学知识。
()6789101A、桑代克2A、苛勒B3A、动机B4A5A、阅读B6A、《大学》B、《中庸》C、《春秋》D、《孟子》7、“不耻下问”是()提出的。
A、《孟子》B、《荀子》C、《老子》D、《论语》8、叶圣陶、吕叔湘、蔡元培和()是我国现代着名的语文教育家。
A、颜之推B、张志公C、曾国藩D、朱熹9、下列不属于“说课”内容的是()。
A、说教材B、说教学目标C、说教学方法D、说结果反馈10、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包括()能力。
A、教学设计B、教学实施C、收集资料D、教学研究三、简答题(20分)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智力有哪些特点?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遵循哪些原则?4、课外语文学习有什么特点?四、论述题(30分)1、试举例分析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矛盾性的具体表现。
2、列举对教师角色定位的不同表述,并分析其特点。
3、联系实际谈谈语文学习方法的作用。
五、操作题(30分)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语文教师个性的塑造。
附参考答案一、判断正误(10分)1对2错3错4对5对6对7错8对9错10错二、单项选择(10分)1C2D3D4A5B6C7D8B9D10C三、简答题(20分)1反应。
人类学习需要反复的练习。
2.34四、论述题(30分)1、首先,既有强烈、冲动的一面,也有温和、细腻的一面。
其次,可变性与固执性并重。
第三,内向性与外向性共存。
2、一、蜡烛——奉献与给予。
二、园丁——突出了教育的规律。
三、灵魂工程师——职业高尚。
四、警察——严格要求的责任。
五、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知识丰富。
这些表述体现了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四强调”和“四忽视”:第一,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需要。
第二,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第三,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第四,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3、第一,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第二,培养语文能力。
第三,养成语文自学习惯。
五、操作题(30分)第一,稳固共性根基。
第二,提高人格修养。
第三,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四,追求“多样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