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凌空》省优质课教案

《“飞天”凌空》省优质课教案
《“飞天”凌空》省优质课教案

《“飞天”凌空》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重点)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背景资料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四、检查预习

(一)读一读字音

凌( líng )空翘(qiáo )首酷(kù )似屏( bǐng )息敛(liǎn )声眼花缭(liáo )乱悄(qiǎo)然

(二)写一写字形

líng(凌)空líng(绫)子suō(梭)子(三)记一记词义

1.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2.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潇洒、洒脱”辨析

同:二者都有在言谈举止方面自然而不拘束的意思。

异:“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

例:(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

(2)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五、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正面描写

导思1.文章是怎样用特写镜头来写吕伟跳水过程的?

侧面描写

导思2.文章描写观众、记者的反应、评价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导思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美好情感

导思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报道这则消息的?

关键词: 自豪冠军吕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④):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

第二部分(⑤-⑧):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

六、精读品味

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阅读方法解密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或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情色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是动词,按照“……,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

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的格式回答。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回答。

3. 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答案】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4. 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难点探究】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

七、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

“飞天”凌空(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爱国

探究主旨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归纳艺术特色

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2.动静穿插自如。

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八、拓展延伸

知识拓展飞天图片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九、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跳水精彩瞬间拼搏

“飞天”凌空(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爱国

《“飞天”凌空》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课文结构梳理及内容掌握,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知识,明确新闻特写写作特点。 2.我能通过对文章词句的品味,感受优美而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爱国情,感悟奥运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结构梳理与内容掌握,了解新闻特写文体知识及写作特点。 难点:通过品析文章词句,感受文章优美生动语言,迁移记叙文细节描写。 课时设计:1课时 自信三分钟:诗词鉴赏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看到标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飞天”有什么含义?是敦煌壁画里的绝美飞天?还是神舟航天舱外帮助宇航员驰骋宇宙的航天服?亦或是其它什么别致特殊的内涵?或许同学们会联想到许许多多美好而别致的事物,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则是一场运动赛事。 二、整体感知,明确概念 1.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并为本则新闻补充导语。 :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 2.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信息文章却用了近600字的篇幅书写?与前面学习的消息相比本文有何特点? :为了使报道内容更为详尽、充分;描写生动,形象可感。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浓淡相宜,真切再现;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 三、梳理结构,品析文段 1.明确了概念,那作者具体是如何操作并完成本文特写的呢?请同学们结合旁批小组讨论。:①选准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通常是剪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局部“放大”。

两个大部分(1-4正面描写;5-8侧面描写),四个小部分(准备-起跳-腾空-入水) ②细节是特写的活力所在,细节动人,描绘得当,形象生动。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 ③写作手法是特写的润滑剂,包括修辞、描写、表现手法等,能够使得细致详尽的细节描写更为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切重现新闻特写描摹的场景。 准备—场景描写,以动衬静,表现吕伟的沉着与冷静。 起跳—动作描写,比喻修辞,表现吕伟身子曼妙轻盈。 腾空—镜头特写,表现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但很稳健。 入水—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凸显吕伟动作十分完美。 背景导入: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在各个领域全面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而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61枚金牌,超过日本,是第一次登上亚洲体育盟主的宝座。 3.所以,现在同学们能回答本文标题为什么要以“飞天”命名了吗? :凸显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的身形;塑造中国奥运精神,展现中国自信;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之情,既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也有对伟大祖国之赤诚热爱。也即本则新闻是为了展现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 ④新闻特写必须有思想,有感情注入故事,就如特写“项链”上嵌入的珍珠一般,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标题来体现,也可以用作者点题的方式来挑明 (板书:写其形,展其神,表其情) 三、拓展延伸,牛刀小试 2.请同学们观看2004年刘翔追平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第一“亚洲飞人”称号的比赛视频,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为其做一个新闻特写,我们待会儿请同学来分享自己写作的内容。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八年级音乐樱花教案

八年级音乐樱花教案 【篇一:八年级音乐樱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日本音乐的特点 2、能用中文演唱日本歌曲《樱花》 教学重点:总结日本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日本音乐特点,自己改编《樱花》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乐制作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些风格各异的音乐 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这一节课我们将要走进其中一个 国家来了解这个国家的音乐,请大家从下面的一首音乐作品中去猜测,这是哪个国家? 播放视频文件《樱花》,请问大家这是哪个国家风格的音乐?歌曲 名称是什么? 答:日本民歌《樱花》 这是一首具有鲜明日本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被作为日本的国花,樱花的魅力渗透和影响到日本人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日本被也因此称为“樱花之国”。(用时2分钟) 二、欣赏《樱花》 三、欣赏 《荒城之月》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这一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日本的音乐。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本上这首《樱花》,请大家在欣赏过程 中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歌曲中一共出现哪几个音? 播放《樱花》 答: 2、一共出现了 3、 4、6、7、1五个音 下面请大家跟随钢琴伴奏一起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然后请大家从 歌曲的演唱情绪、和声的和谐程度两个方面总结这首《樱花》的音 乐特点。 1、歌曲情绪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 答:悲凉、沧桑、伤感的色彩较浓

日本人对单音比较偏爱,合唱在日本音乐中的比例较小,他们喜爱独唱、独奏等形式,日本的代表性乐器是三弦琴,尺八等,三弦的余音发出的音响效果更加增强了日本音乐悲凉、伤感的色彩。所以在奥运会上当日本人夺得金牌,会场响起日本国歌时,给人的感觉也是这种悲凉、伤感的色彩。 2、歌曲中的音是和谐的还是不和谐的? 答:不和谐的,出现了众多的4、7等音,并且是作为落音出现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作曲都是以主音开头,主音结尾的,而这里这种奇特的落音构成了日本音乐鲜明的风格特点。是不是所有的日本音乐都不和谐呢?不是的 据上面我们总结的日本音乐的这些特点,来欣赏一首日本一首近现代的歌曲《荒城之月》,请大家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在这首作品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音符? 2、将《樱花》中出现的音符和这首作品中出现的音符,分别按照音高从低到高进行排列,找出这两首作品的共同之处? 播放《荒城之月》 的音符:2、3、4、6、7、1 2、都出现了 3、 4、6、7、1 (用时2分钟) (用时1分钟) (用时3分钟) (用时3分钟)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日本音乐特点:具有悲凉、伤感的色彩; 都节调式,五声音阶。 2、改编《樱花》用时1分钟 五、课后问题提出课后问题:是不是所有日本音乐都是这样的特点? 不是,看课本日本音乐包含两部分邦乐、洋乐两部分,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自己了解日本的邦乐和洋乐。 【篇二:八年级音乐樱花教案】 精品文档2016 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初中音乐樱花教案授课教师:南武实验《樱花》是花城版初二上学期第三单元东亚的音乐中的内容。“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当开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设计 保定二中分校于婧雯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作品、作家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写作的新闻,最早见于《光明日报》。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这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整篇文章不过是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一秒七,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材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新闻写作实践单元。《"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学生们学习的第三篇新闻。对于新闻的基本特点,学生掌握比较到位。本课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去探求新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明确新闻特写的特点 2.生动描绘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片段 3.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体会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品匹克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归纳生动描绘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片段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实践描绘新闻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或片段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探究法朗读法批注法 【教学手段】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导学案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3.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的运动之美。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1982年11月24日,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感受吕伟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内容 1.初读文章,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它是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 明确: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是着重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还记叙了哪些内容? 明确:是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来记叙的。本文作者首先记叙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描绘出一幅静态画面;再写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其中包括“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部分;最后写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作者写吕伟的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这是闲缀的一笔,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描写白云和飞鸟,是想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这里的动既写出了吕伟“沉静自若”的特点,也为后文跳水动作的“动”蓄势铺垫。 2.跳水的动作是极快的,然而,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吕伟跳水的全部瞬间,也能真实地感受到“快”的感觉,这是否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呢?请你做简要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省级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刚读诗的初步理解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樱花》教案2

《樱花》教案 教学内容: 了解日本风俗人情,学习歌曲《樱花》,了解日本五声调式(都节调式)。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开展欣赏、歌唱、律动、听辨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启发、调动学生体验、感受亚洲国家各具特色的民歌的美,体会音乐无国界的独特魅力。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让学生自我感知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最具生命力的,唤醒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践等学习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已掌握的与本课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表达、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以达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目的。 3、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东亚、东南亚几个国家(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的民歌,体会它们各具特色的音阶、音调特征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学会演唱日本著名的民歌《樱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樱花》歌曲的学习。 难点:都节调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提问:1、世界七大洲是什么? 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二、走近日本: 亚洲国家众多,第一站去哪儿呢?老师播放一首歌曲,请学生听一听,说说是哪个国家。肯定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说说日本有哪些独特的人文、风景。赞许学生,介绍日本以及日本音乐的特点。 提问学生刚才听到的歌曲名称,再让学生说说樱花与日本的联系,待学生说完出示课件介绍樱花。 生:日本。 三、歌曲学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学: 唱《樱花》歌谱,跟着课件音乐或老师带唱。学生学习新歌。

四、都节调式分析歌曲用了哪几个唱名,没用哪几个? 教师介绍日本的都节调式。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樱花》。 学生可分析出歌曲用了do、mi、fa、la、ti五个唱名,没用唱名re、sol。 分析歌词:樱花开的季节,樱花的颜色、香味以及赏花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樱花》。 由歌曲欣赏引入既呼应本课开始时乘着歌声的翅膀去旅行的意图,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以及学生自己学唱歌曲和民歌欣赏,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日本的人文、风情,发现、体会日本歌曲音阶、音调的特点,并在轻松不单调的情形下学会歌曲《樱花》的演唱。 五、课后作业。 尝试进行一次音乐创作:试着将都节调式(13467)中的各音填入下面()中,创作一段悠美的旋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设计者卢建红学校孟庄镇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八三学生人数 45 课题《“飞天”凌空》 课型略读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课标描述: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不同题材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注社会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注社会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新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无论是文体特点还是结构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要慢慢的引导。 四、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评价方案设计 1.针对目标一,采用有讲故事进行测评; 2.针对目标二,采用采用课堂练笔进行测评; 3、针对目标三,采用启发式进行测评;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 2.能够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3.感受我国跳水运动员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

《飞天凌空》教案

《“飞天”凌空》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以读引领,在读中感知。对于难懂之处,引导学生朗读或默读加深理解,让他们受到启发,实现顿悟。 2、对话法,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加强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发动交流,在对话中实现突破。引领思考,促进理解. 学法:1、批注法,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的探究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2、合作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

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字词 优雅(yǎ)掠(lüè)过翘(qiáo)首屏(bǐng)息 一刹(chà)那慷慨(kǎi) 悄(qiǎo)然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二、感知课文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 思考:新闻中那些内容表现了标题中的“飞天”一词?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新闻在课本上进行圈画。 (起跳如飞-----轻舒,上举,轻登,飞去,托住,衬着,翔舞 腾空如飞-----旋风般,如流星,从容不迫,前伸,绷直 入水如飞------展开,轻盈,笔直,拥抱,悄然不惊) 2、再读课文。

《樱花》教学设计-

《樱花》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上册【设计思路】根据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听、唱、观、议、创、评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兴趣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探究意识,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情,掌握日本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 《樱花》是一首日本民歌,描写了日本人民爱花、赏花的情景。歌曲为一段体,只有14小节。在日本民间的“都节调式”(3、4、6、7、1)上构成,句尾“-47,4-3”的奇特落音和偶尔出现的增四度大跳音程是其特有的风格。四四拍级进式的旋律朴实无华,生动、细腻,常使人想起脚踏木屐款款而行,陶醉于花海中的日本人民。 【教学目标】 1、听赏歌曲《樱花》,感受日本人民在暮春三月相携相伴赏花的美好心境,增进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喜爱。 2、记住日本传统“都节调式”的音阶构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3、引导学生用柔和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发声、咬字方法准确演唱歌曲《樱花》。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樱花》,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在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基础上分析并掌握“都节调式”的音阶构成特点。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歌曲《樱花》及日本民歌、舞蹈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 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2、教师用钢琴或电子琴伴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播放樱花绽放、日本人民相携相伴赏花的图片集锦。 设计思路:用图片展示出樱花的绚烂美丽,让学生了解赏樱花在日本是一 种全国性的习俗。 二、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三、听辨导入 播放三首音乐片段,学生找出哪首是外国歌曲,导入课题。 (《茉莉花》《沂蒙山小调》《樱花》) 设计思路:三首音乐片段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日本民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歌曲的兴趣。 四、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樱花》视频,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情绪、速度。(愉快的,明 朗的情绪;稍慢的速度) 2、再次欣赏歌曲,学生轻拍双手并试着听辨歌曲拍号及力度。(拍,力度变化不 明显) 3、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轻声哼唱歌曲。 设计思路:通过三遍听赏,学生对歌曲由陌生到熟悉。对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拍号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面学唱、分析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

飞天凌空教案

3 “飞天”凌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细读课文,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 4.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入新课 跳水皇后郭晶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可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 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凌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 飞天凌空:这一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形容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制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发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二、课前资料介绍 1、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首次在金牌总数上超过历届第一的日本队,其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特写去一睹她为国争光的英姿。 2、什么是新闻特写 (1)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3)属于一种新闻体裁。 三、读课文,思考: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知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省优质课的教案)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课题:§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第1课时)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54~158页授课教师:临川四中万梅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是在前两个学段已有数据处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是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相关的内容.本节教材通过一个实际例子介绍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2、教学重点(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2)会用表格整理数据.3、教学难点(1)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用表格整理数据4、教学关键得出全面调查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经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2) 能根据具体情景,设计问卷收集数据.(3) 会用表格整理数据.2、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内容,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据说理”的方法.(2) 通过对全班吃洋快餐情况的调查和吃洋快餐危害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饮食观念.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经历全面调查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初中音乐_樱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初步了解日本樱花的相关文化。 4.学习和掌握日本民间“都节调式”并用它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欣赏、演唱、分析、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 2.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旋律创编;用舞蹈的形式表现樱花。 一、图片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判断是哪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日本) 二、教师介绍日本的民俗风情 日本的三道以及樱花文化等 三、过程 1、初听古筝樱花旋律,请同学们说说音乐的速度、情绪、情感 2、用手来代替古筝,来弹奏樱花的部分旋律感受音乐的旋律是跳跃的还是级进的?(级进的) 3、观课件复听音乐,做手部动作,体会音高概念,找找听听音乐中使用了哪几个音符?(34671) 4、引出日本都节调式的概念及特点 5、再听音乐感受都节调式的特点 6、学唱歌曲的旋律(跟琴纠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自主学习,师弹琴范唱,一条条进行,本部分可以反复几次,解决纠正错误。 7、分组进行唱音符(4条)学生进行分组,并放音乐进行。 8、完整展示全曲旋律,提问各乐句出现了几次?用小花表示 9、学唱歌词,师弹琴范唱,学生听音乐随唱,可反复纠正 10、学会了唱歌词后,师讲解花的周期,感受樱花的含苞待放、迎春怒放及随风飘落的形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随伴奏旋律进行,可加上手部动作作为辅助四、拓展 出示课件,认识日本的乐器,并听音色,比较与中国乐器的区别,引出中国乐器对日本乐器的影响。 五、小结 1、讲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多欣赏音乐。 3、学习花的精神对同学们进行德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亚洲东部日本的民族文化和音乐风格,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及不同喜好,造就了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很神奇,希望同学们多聆听一些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更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青春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愿你们这一朵朵鲜花,能够绽放光彩,下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加强。因此,对初一的学生应该

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3飞天凌空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掠过(lüè)翘首(qiáo)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慷慨(kǎi)哧地(c hī)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谁来读第二段?

初中音乐《樱花》教案1

《樱花》教案 教学目标: 准确演唱歌曲《樱花》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感受日本的音乐文化,掌握日本“都节调式”的构成。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了解日本音乐文化。 难点:准确演唱出歌曲《樱花》的旋律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亚洲(图片)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2. 今天我们就先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判断它是亚洲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民歌?至于歌名,大家认真听,可以从歌词中找到答案。 二、《樱花》歌曲学习 (一)学唱《樱花》 1.初听歌曲《樱花》。 听后学生回答:东亚——日本——《樱花》。 教师: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被尊为日本国花。赏樱更是成了一项重大的民间传统风俗活动。教师讲授:日本是樱花的国度,位于亚洲东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日本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而樱花、和服、武士、浮士绘画、能乐等等都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性符号。 2. 学唱乐谱、感受结构。 (1)教师出示四个乐谱片段(如下): 教师分句演唱A.B.C.D.唱名谱(可作分句的演奏或演唱录音),学生跟唱。特别要多指导学生把握D.的音准(注意3-4与4—3之间的小二度,4—7之间的增四度、7—6—4,此下行学生最难把握的大二度、大三度)。(3)教师再完整演唱(可做演唱旋律及唱名的示范录音)《樱花》旋律,请学生听记歌曲的完整结构。 3. 了解都节调式。 (1)请学生从《樱花》歌谱中寻找,1、2、3、4、5、6、7七个音中,缺少哪两个音?

《“飞天”凌空》公开课教案(附板书)

《“飞天”凌空》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 重点 )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 ??技巧 ) +显示了 / 写出了??性 格( 形象 ) +表现了??心情( 品质 / 精神 / 感情 )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 志 ) 、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 情 景交融 ) 、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 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 (y ǎ) 掠过 (l üè) 翘首 (qi áo) 屏息 (b ǐng) 一刹那 (ch à) 慷慨 (k ǎi) 哧地 (ch ī) 悄然 (qi 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 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 1982 年 11 月25 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 樊云芳采写。仅 540 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 新闻经典范文,30 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整体感 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 牌的事。 课文 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吕伟站在10 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 (2 - 4) :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 (5 - 8) :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 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执教人杨朗课型新 授 教案 类型 自 主 主 备 人 杨 朗 集体备课日期 合 作 释 疑 2、读一读,写一写。cuò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huáng)不知所(措) 使用日期主管人华裔(yì)论语(lún)儒家(rú)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课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意见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学习目标1.掌握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神的人。【自学目标】(9分钟) (1)再次认真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 重点目标1、3 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三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目标3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检查反馈:(1)a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教具Ppt课件b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2)a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2)提出问题 明标自学(一)导入新课:b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问题 首先视频导入引出新课。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c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13)解决问题1、了解作者。【合作交流】(15分钟) 【知识链接】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有疑难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