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这一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热浪等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暴雨和洪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湿度增加,进而引发了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增多。
暴雨引发的洪水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农田、道路、建筑物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应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灾害管理和防御能力,采取合理的水利工程措施,以减轻洪涝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二、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某些地区的干旱现象愈演愈烈,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干旱不仅影响农田的灌溉和粮食产量,还导致水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稳定动荡等问题。
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三、热浪和人类健康风险极端气候事件还表现为热浪的频发,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中暑死亡、心血管疾病的加剧等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高温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提前采取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同时,也要加强对高温天气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高温天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四、生态环境受损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五、行动起来: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而是要采取行动,共同应对。
具体来说,应加强全球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2023

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多,致使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问题增加。
全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这迫使人们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
首先,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减少排放,政府和企业可以采纳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
个人也可以通过减少用电、改变饮食习惯、减少生活垃圾等一系列行为来降低排放。
其次,需要建立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机制,以应对升高的海平面、变化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等问题。
国际社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出台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和计划,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全面推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最后,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知识和宣传教育。
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加强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方案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方案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全球气候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森林火灾、洪水、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
一、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各国都发生了极端气候事件,这些事件严重威胁着全球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气温继续上升,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
以下是气候变化范围内的一些挑战。
1. 天气变化加剧: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水和暴风雨等。
这些天气事件会对农业、生态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 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山融化加速,海洋也随之上升。
这对岛屿国家,沿海居民以及沿海城市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3. 能源供给受限制: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世界各地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对能源供给产生了影响。
化石燃料的价格因需求而上涨,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应对方案现在,各国正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实现低碳发展,同时能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
以下三个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1. 减少碳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这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基本的方法。
各国应制定更加全面、有效的方案,加强对碳排放的监控,以减少碳足迹。
同时,各国也应探索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改变世界主要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情况。
2. 改革工业用能改革工业用能是化石燃料的最终替代,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时间和成本都很高。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与政企合作,提高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增加绿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应加强能源的市场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是气候变化应对的一个必要方面之一。
各国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国民环保意识,保护国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极端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极端气候事件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极端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使得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是当今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各国正在积极探寻新的防灾减灾手段,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一、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挑战极端气候事件是指大范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自然气象灾害事件,包括极端高温、极端降雨、暴风雪、洪涝、海啸、干旱等。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例如,在2021年初,美国中部地区遭遇了几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暴风雪袭击,数百万人失去了电力和供暖,大量房屋被摧毁,造成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又如,在2019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极端降雨洪涝灾害,超过4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人民币。
极端气候事件的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极端气候事件往往导致房屋坍塌、山洪暴发、海啸袭来等严重后果,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会破坏农田、河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农业、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等领域的重大损失,也会给旅游业、贸易等行业带来重要影响。
3. 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极端气候事件会导致植被死亡、土地退化等严重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以上这些挑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制定应对策略,积极应对。
二、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在防灾减灾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天气预警系统。
天气预警系统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天气、气温等气象指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民众采取措施,预防灾害发生。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在当今世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似乎在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从暴雨洪涝到干旱热浪,从飓风台风到暴风雪灾,这些极端气候事件不仅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还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建立更加完善和精确的气象监测网络。
通过卫星、雷达、气象站等多种手段,实时收集和分析气象数据,提高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精度和提前时间。
同时,要建立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和人群手中。
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都应当承担起传播预警信息的责任,采用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让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城市的排水系统、防洪堤坝、电力供应设施等都需要进行优化和加固。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雨水的排放和储存,建设足够容量的排水管道和蓄水池,以应对暴雨带来的洪水威胁。
对于电力设施,要提高其抗风、抗冰等能力,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稳定供电。
交通基础设施也需要具备更强的抗灾能力,道路和桥梁的设计要能够承受洪水、泥石流等灾害的冲击。
再者,增强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关键环节。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任务。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救援力量和物资,开展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灾民安置等工作。
同时,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
农业作为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较大的领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损失。
推广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改进农业灌溉和排水技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气候变化,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问题日益加剧。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全球社会必须团结合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部分:了解气候变化的根源1.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长期平均气候的变化。
它包括全球变暖、降雨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这些变化主要由人工活动引起,尤其是温室气体的排放。
2.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这种吸收和反射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3.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什么?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氮(N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它们的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了许多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影响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威胁着许多生态系统的平衡。
极端气候事件、海洋酸化等现象导致了许多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进一步伤害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3.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包括食品安全、水资源短缺、健康问题等。
农业、渔业和能源生产等关键行业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式来实现。
2.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改变消费习惯我们的消费习惯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减少浪费、购买环保产品、采用低碳生活方式等都是改变消费习惯的途径。
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在当今世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寒潮、飓风台风、暴雪冰冻等,这些灾害性天气不仅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暴雨洪涝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湖泊淤积、生态系统失衡;干旱则会使土地沙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农业是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的领域之一。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缺水减产,甚至绝收;暴雨洪涝则会淹没农田,冲毁庄稼;高温热浪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低温寒潮则可能冻死农作物幼苗,影响农业收成。
这些灾害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一方面,灾害性天气会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导致交通瘫痪、电力中断,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另一方面,农业的减产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为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政府和社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救灾、重建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这也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极端气候事件还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频繁发生的灾害会导致大量人口受灾,流离失所,引发社会恐慌和焦虑情绪。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加剧贫困和社会不公,甚至引发社会冲突。
面对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种种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气象监测的精度和频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及时准确地预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为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气候】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引言天灾人祸时有发生,但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却变得越来越频繁。
热浪、洪水、干旱和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极端气候事件,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方法,以确保我们的社区和环境得到最佳的保护。
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首先,热浪可以导致高温死亡,特别是对年幼的儿童和老年人来说。
此外,极端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食品供应和经济发展。
洪水则会造成财产损失、疾病传播和人员伤亡。
暴风雪和飓风也会破坏基础设施,造成交通瘫痪和生命安全受威胁。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应对这些极端气候事件。
预防和减轻极端气候事件的方法1. 制定科学政策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政策。
政府应该依靠科学家和专家的意见,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只有科学的政策可以指导我们采取对策,降低对极端气候的风险。
2.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和媒体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认知。
通过普及知识和教育,公众可以了解到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3.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及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至关重要。
监测气候变化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气候状况,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预警系统可以向民众发出警报,确保他们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4. 发展可持续能源传统能源的使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可持续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
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我们可以降低碳排放,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5. 加强灾害管理和救灾能力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灾害管理和救灾能力。
政府应投入足够的资源,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以及应对不同类型灾害的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气候变 化应对工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的经济 社会发展与极端气候灾害防御关系十分密切, 它们相 互影响、相互保障、相辅相成。我国目前抵御极端气候 灾害的能力还较弱, 不同区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 对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灾害的敏感性和防灾救灾的 能力也各不相同, 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抗御极端气 候灾害的能力更薄弱。应对气候变化, 防御极端气候灾 害, 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国应积极借 鉴美、日、欧等国和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 制定和实施 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综合应对措施, 及早将应 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过去 150 年来全球最暖的 9 年出现在最近 11 年, 1998 年和 2005 年是有 仪器记录以来全球最暖的两年。20 世纪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增幅, 可能是过去 1000 年中最高的。2007 年 1 月 29 日—2 月 1 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 委员会( IPCC) 第一工作组在巴黎召开了第十次全会, 会议通过的第四次评估 报告对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进行了预估。评估报告分析表明, 21 世纪全球 平均地表气温将会继续升高, 到 2100 年将可能比 1990 年上升 1.4℃—5.8℃, 是 20 世纪增温值的 2—10 倍。
52 2007 ·8 求 是 杂 志
REN KOU ZI YUAN HUAN JING 人 口·资 源·环 境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 展是保持国内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提高的重要条件。但是, 极端气候灾害对经济发展、土 地的人口承载力乃至社会的安定都有重要影响。严重 的气候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 失, 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冲击。在气候变暖背景 下, 发生类似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的连年、连片极端 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应对不当、不及时, 经济 发展就会停滞, 甚至倒退。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与 发生规律, 提高我国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测、预 警、影响评价和应急决策等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有效减 轻灾害损失, 这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科学任务, 也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 来 20 年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气候变暖 的主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成分有很多, 排放的途径也很多, 国家间、经济部门间的排放结构又 十分复杂, 温室气体减排势必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 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 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同, 利 益关系错综复杂, 保护全球气候的国际外交斗争将不亚 于传统安全领域的斗争。在国际上, 提高气候的预测水 平、适应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已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增强应对气候变 化的能力也从根本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 实力、政治实力和外交实力。因此, 在国家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建设中, 都应当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 不 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能力。
四、几点思考
气候变化形势逼人。长期以来, 我国在适应和减缓 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防灾减灾的丰富 经验。但是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 环节, 主要表现在: 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而未 引起整个社会足够重视; 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而 各方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 应对气候变暖过多强调 减缓而忽视适应, 重视外交谈判而忽视内部应对战略
— ——雨雪时空分布异常, 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水 资源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我国西北的冰川面积将显著减少, 预
求 是 杂 志 2007 ·8 51
人 口·资 源·环 境 REN KOU ZI YUAN HUAN JING
计到 2050 年还可能再减少 27%。由于气温增高, 蒸发 加大, 新疆天山乌鲁木齐一号冰川从 1962 年以来逐年 退缩, 到 1994 年已使两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冰川变成了 两个独立的冰川。喜马拉雅山中段上个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发生过 20 多次冰湖溃决事件, 其中 3/4 发生 在我国西藏境内。受气候变暖影响, 除松花江上游和黄 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 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 呈减少趋势。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到本世纪初, 全国的 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西北各大湖泊绝大多数水 量入不敷出, 均向萎缩方向发展, 有的甚至干涸消亡, 每年平均有 20 多个湖泊消失。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从 1986/1987 年的冬季至 今, 我国已经经历了 19 个暖冬( 仅 2004/2005 年的冬季为正常) 。特别是 2006 年, 我国平均气温为 9.92℃, 成为 1951 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年。21 世纪我国气候 将继续明显变暖, 与 1961—1990 年的 30 年平均气温相比, 到 2020 年我国年 平均气温将可能提高 1.3℃—2.1℃, 2030 年可能提高 1.5℃—2.8℃, 2050 年提 高 2.3℃—3.3℃, 2100 年提高 3.9℃—6.0℃。2020 年最大增温区域在华北、西北 和东北的北部, 增温幅度为 0.6℃—2.1℃。
二、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气候灾害异常。2006 年对我国来说是创纪 录的暖年, 也是气候异常、登陆台风和超强台风异常以及特大干旱异常之年。具 体表现为: 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时间之集中、滞留时间之长、风力之大、降雨 之多、摧毁性之强历史罕见; 川渝地区特大干旱百年一遇; 沙尘天气次数创 2000 年以来新高; 森林火灾为 1987 年以来最强; 局地暴雨洪涝灾害成扩散趋势, 大 风、冰雹、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更为频繁。未来 20 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 持续, 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 以把握, 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 ——土地退化和病虫害加剧, 农业生产风险加大。 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 而气候变暖将导致旱涝趋势异常、农业气候灾害频繁、 农作物气候适应性脆弱、农业病虫害加剧, 以及蒸发和 干燥度呈增加趋势而导致沙漠化、盐碱化等, 提高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面临重大挑战。估算表明, 气候变化和极 端气候灾害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自 然波动, 从过去的 10%增加到 20%, 极端年景甚至达到 30%以上。同时, 全球粮食生产的波动也将加大, 确保 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气候变暖 导致干旱化趋势加剧, 致使我国的草原面积不断减少, 退 化速度不断加快。上个世纪 70 年代中期、80 年代、90 年 代退化草原面积分别占全国草原面积的 15%、30%、50%, 到 21 世纪初已增加到 90%。我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 少,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 1949 年的 534 万公顷锐减 到 2000 年的 95 万公顷, 2000 年松嫩平原湿地仅为上个 世纪 50 年代的 19.7%。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冻土将全面、 持续退化, 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 生重大影响, 并将对青藏高原气候产生重要反馈作用。由 于气候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 不利 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增多, 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 端气候环境事件也将呈增多、增强趋势。
—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结构的调整, 工业生 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 异常气候出现频率增 加将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力与布局的变化, 必然影 响下游深加工工业; 气候灾害将使交通运输业基础设 施成本增加, 运营效率降低, 交通安全隐患增大; 某些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传 播, 可能使旅游业受到威胁, 使保险业和金融投资领域 的风险增大; 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和保证人体健 康, 社会公共医疗保障系统的负担将加重。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我 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 《京都 议定书》正式生效, 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特别是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 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缓 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谈判将更为激烈。国际上要求我 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二氧化碳 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 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 后, 能源消费强度大,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 体排放量比较高。如果长期不减排, 我国参与《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活动时遭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如处置不当, 必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这就要 求我国科学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评价 气候变化影响, 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提高参与和 解决世界性发展问题的能力, 为我国在相应外交谈判 中确定基本方针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广大发展 中国家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气候灾 害威胁。随着我们自身实力的增强, 加大防灾减灾方面 的科技经济对外援助也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 ——气候灾害更为极端, 防灾形势不容乐观。受气候变暖影响, 我国日最高和最 低气温都将上升, 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 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 极端高温、热浪、干旱 等气象愈发频繁。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 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 其中以新 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 特别是在 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 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 气候有呈恶劣化 的趋势。未来 4—5 年, 黄淮海地区出现 30—50 年一遇的极强降雨事件的概率将比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增加 4—6 倍。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 部分 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还将进一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的台风最 大风速将增加约 19%, 破坏性更强, 防御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