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文章读后感
女儿红简媜读后感

女儿红简媜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简媜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坐在对面,将那些细腻的情感故事娓娓道来。
她写女性的情感,就像在描绘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每一笔都充满了深情。
书中那关于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真的是特别能引起共鸣。
就像写少女的情怀,那是一种懵懂又美好的感觉。
简媜把少女心中对爱情的憧憬,比作是春天里刚刚冒尖的新芽,小心翼翼又充满希望。
我读着读着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那些偷偷看隔壁班男生的羞涩瞬间涌上心头,真是太贴切了。
而且简媜的文字特别有韵味,就像那女儿红的酒液,浓郁又醇厚。
她用词很是讲究,有时候一个简简单单的词,就能让整个句子都鲜活起来。
比如说描写一个伤心的场景,她不会直白地说“很伤心”,而是用一些独特的意象,像“心像一片被秋风扫过的落叶,瑟瑟地蜷缩在角落里”,哇,一下子那种伤心的感觉就变得很具象,好像能触摸得到。
同时呢,她也写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坚韧。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书里的女性就像那女儿红,在岁月的沉淀下,越发有味道。
她们不会轻易被打倒,而是在困境中寻找力量,重新站起来。
这让我特别佩服,也给了我很多鼓舞。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看到书里的女性都能那么坚强,自己也会觉得充满干劲,想着“我也可以的”。
这本书还让我对女性之间的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
女性之间的友谊,不像那种浓烈的白酒,而是像女儿红,细水长流又充满温暖。
书里描写的那些闺蜜之间的小秘密、互相扶持的情节,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好姐妹们。
我们会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在彼此失落的时候给对方一个肩膀依靠。
不过呢,这本书有时候也会让我觉得有点小“纠结”。
简媜的文字太美了,美得我有时候得慢慢读,细细品,要是读快了,感觉就像牛嚼牡丹,糟蹋了这好文字。
但有时候我又想急切地知道后面的故事,这种矛盾的心情还挺有趣的。
简媜散文读后感

简媜散文读后感简媜有治愈心灵的功能。
读者看了简媜散文,读后感会写什么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简媜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简媜散文读后感篇一简媜散文的笔触涵盖诸多层面,有的是看得见的世间万物,有的是看不见的意识形态,《渔父》中对父女之情的深度挖掘,对彼此潜意识的感同深受,令人对父女之情有了更为真实与全面的认识。
在《渔父》中,她对那个遗世而独立的“恋人”——父亲的追忆,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作者沿袭着如父、如夫、如子这三种情愫展开,这其中既有女儿的成长过程与父亲相持、相近、相容的演变的过程,也有父亲衰老和对女儿认识的过程:年少时,父亲是庄重的、严厉的,是不可以嬉笑与亵渎的。
所以,她与父亲的关系却是“我惧怕你却又希望接近你。
”;随着年岁渐长,父亲在面对与自己一般高的女儿时,开始变得腼腆、拘谨起来,仿佛相恋之中的男女,相互倾慕又相互藏着心事、端着架子。
父亲的声音是沙哑而挑战的,“老——大,帮——我脱鞋——”,言语中有一种想要征服女儿而又预感已是下风的结局;当父亲慢慢老去,直至父亲的意外过世,父亲才变得可爱起来,如臂弯间的稚子,依恋着女儿。
父亲从此不再衰老,“你死的时候三十九岁,我十三岁,现在我二十一岁,你还是三十九岁。
”女儿走近你,俯身贪恋你,“拉起你垂下的左掌,将它含在我温热的手掌之中摩挲着,抚摸着你掌肉上的厚茧、跟你互勾指头。
”这就是父女间的三世,三世不舍的牵挂。
简媜散文读后感篇二在写作上,简媜是为数不多的自觉者,走的路子是潜入内在去揪出瘀伤与痛楚,自疗,做自己的主人。
在她看来,心灵有其自己的经纬,可以丈量、可以剖读。
而她就是那个“术者”,为自己“解剖”、为他人“动刀”。
在《春风送网》中作者写到,“真正的自由是在无所依傍之时,发现无路而处处是路……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才算得上自由。
这不是路的缘故,是心路。
”“撒网的人负担不起太多的包袱,船上也无须摆设太多的希望,江湖中的鱼群不可胜数,我只能一网,一网的鱼亦不计其数,我只载满一船……春风宅心宽厚,给樵夫送凉,给钓叟送网;不同的是,有人行路迟迟,以为离家愈远;有人衷心欢喜,因为距离家园愈来愈近。
美丽的茧简媜读后感

美丽的茧简媜读后感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把我给“震”住了。
简媜那文字,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师,把平凡的茧说得像一个装满了宇宙奥秘的小盒子。
她说茧是美丽的,我一开始还纳闷呢,茧不就是虫子裹着自己的一个小袋子嘛,有啥美的?可是随着她的文字慢慢展开,我就像被她牵着手,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感觉简媜就像在茧里藏了无数个小秘密。
她写茧里的世界,那不是简单地描述茧的构造或者虫子在里面的状态,而是像在诉说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避风港。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只在茧里的小虫子,外面的世界太喧嚣、太复杂,茧就成了我可以躲起来,舔舐伤口、自我成长的地方。
她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孤独和自我封闭的时刻,原来它们也可以是美丽的,就像茧一样。
她的描写特别细腻,就像用一把超级精细的小刷子,一点点地勾勒出茧的轮廓,还有茧里那种微妙的氛围。
我仿佛能看到那层薄薄的丝,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那不是普通的光,而是希望的光。
在茧里,虫子虽然看似被困住了,可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华丽的蜕变。
这多像我们的生活啊,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陷入了困境,被各种东西束缚着,但也许这正是我们成长、蜕变的好时机呢。
不过呢,这篇文章也有点像迷宫。
简媜的思绪就像在迷宫里穿梭的小精灵,有时候我得跟着她的文字拐好几个弯才能明白她到底想说啥。
但这也正是它的有趣之处,就像在玩一场文字探险游戏,每一次找到正确的方向,都有一种成就感。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读后感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读后感《<星星都已经到齐了>读后感》读简媜的《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就像是在一场心灵的盛宴上漫步,时而驻足观赏奇景,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思索。
读到其中描写自然景色的篇章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些美妙的场景之中。
比如她写山川河流、繁星夜色,文字细腻而生动,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在老家抬头仰望星空的日子。
那时候,天空深邃无比,星星真的像书中描写的那样闪烁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辉,整个世界安静又美好。
这让我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这些自然之景,那是一种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特别触动我的是作者在书中阐述的关于人生中的相聚与分离。
她用很平淡却又力量十足的文字来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像星星一样,看似各自在自己的轨迹上运行,却又在某个时刻集中在一起闪耀。
我想到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身边人来人往。
有一些挚友的分别让我痛苦不已,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逐渐理解人生的必然要经历的相聚与离散。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应该珍惜那些相遇的时刻,而当分别来临,也要学会坦然接受。
不过,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存在疑惑。
有些章节文字比较晦涩,蕴含了很多哲理,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大概明白其深意。
这或许就是简媜文字的独特之处,她并非平铺直叙地阐述观点,而是将深沉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每一字每一句中。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生活全方位的感悟。
既是对琐碎日常的深刻洞察,又是对宇宙星辰这类宏大事物的崇敬。
她在书中说过,世间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小到一朵花的盛开,大到潮汐的涨落。
这启示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从平凡的事物中探寻伟大的哲理。
在未来的生活中,这本书也会不断地给我启发。
当我面临困境或者面对美好时光时,我想我会想起书中的那些话语,就像星星在黑暗中给予我光明和力量。
美丽的茧简媜读后感

美丽的茧简媜读后感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简媜像是一个在生活的森林里漫步的探险家,她发现了茧这个看似普通却充满深意的东西。
茧,在我们的常规印象里,就是毛毛虫用来蜕变的一个小小的、有点封闭的空间。
但在简媜笔下,茧却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或者说是自我封闭。
她的文字就像一把精致的小镊子,轻轻夹起那些我们平时都忽略掉的情绪和想法。
比如说,她描写茧的时候,就好像在描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不想被打扰的小角落。
有时候我们就像住在茧里的小生命,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和未知,所以宁愿躲在自己构建的这个小小的安全范围内。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遇到一些新的挑战,第一反应不是勇敢地冲上去,而是想找个借口躲起来,就像钻进了一个无形的茧里。
不过呢,简媜可没有单纯地只是说茧的不好。
她还提到了茧的美丽之处。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手工艺品里的茧制作品,经过加工后,它们变得精美而独特。
这就像是我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淀下来的那些东西,也许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孤僻或者封闭,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是我们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我们变得独特的一种方式。
她的语言也特别有趣,有些句子读起来就像有个小精灵在我的脑海里跳来跳去。
比如她对茧内世界的描写,细致入微又充满了想象力,让我仿佛也跟着她钻进了那个小小的、充满神秘的茧里,去感受那种静谧和孤独。
简媜《四月裂帛》读书报告

简媜《四月裂帛》读书报告作者简介简媜,1961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
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
着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私房书》、《下午茶》、《女儿红》、《胭脂盆地》等十余种散文集。
《四月裂帛》是简媜的代表作之一。
其散文的写意程度之高,意境之丰富可谓为散文中的典范。
读之体验初读《四月》,便被文章的华美吸引,它的美不仅仅在词藻方面,更在其不停变换的场景中。
点点滴滴、如雨似丝,悄然融入五官中。
细细品味几遍才渐渐明白散文的大概情景。
《四月》可谓是一篇记载回忆的散文。
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了作者和她的恋人相爱的甜蜜和诀别的苦酸。
文章创作了聪明活泼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和温文尔雅的男主人公形象。
全文每句皆可谓是美句,体现了简媜散文创作的特点,文字寓于古典和现代之间,文章如流水慢慢铺展开来,似乎毫不相关,却又紧紧相连。
对白、诗文、独白出现较多。
长短句相间,使文章读来富有节奏。
在作者的笔下,万物都有了生命:一派天真等春的杜鹃和瘦樱、曳着天风的老树、裂帛的天空……这些生命与女主人公的气息相系,同喜共悲,更能准确滴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语云:一月气聚二月水谷三月驼云四月裂帛五月袷衣六月莲灿七月兰浆八月诗禅九月浮槎十月女泽十一月乘衣归十二月风雪客。
这些文字被作者巧妙的引用,构建出一幅幅华美的古典意境的画卷。
首先,我得说这是一首爱的情歌。
两位主人公的相遇、相交、相知到最后的分离,似乎都是美的。
相遇后,女主人公说:“那一午后我归来,莫名地,有一种被生命紧紧拥住的半疼半喜,我想,那到拱门一定藏有一座世界的回忆”;她说:“就活这么一次,我要飞扬跋扈”;他说:“生命恒有繁华落尽的感觉,只不过,不染淤泥”。
“且让我们以一夜的苦茗|诉说半生的沧桑|我们都是执着而无悔的一群|以飘零作为归宿”这是女主人公爱无悔的表达。
女主人公对爱是勇敢的、却也是果断的。
简媜文章读后感

简媜文章读后感“把父母赐给我的名姓,还给故乡。
“山川曾濯我面目,我终究不能以山为冠,以水为带······”这段话选自简媜的《雪夜柴屋》。
或许是由于作者本人就生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之中,所以才能写出清新脱俗,如出水芙蓉般的文字吧。
《雪夜柴屋》是一篇我一见钟情的文章,也是“三千溺水”中唯一所取的“一瓢”。
简媜说过:我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命。
或许正是这种散发着自然之美的生命深深的吸引着我吧。
当简媜,用别具一格的散文洗尽铅华,以卓越的细笔,描绘人间生活情态。
感受春花锦簇,夏风蛙鼓,秋夜的星月,腊月的冷冽。
雪夜中,在这方圆百里无村无店的山头上,搭建出一间简陋的柴屋,让烈阳的盛夏中,平添出一阵寒意。
台湾散文家天分往往极高,雅者如余光中,张晓风,皆为一代大家。
但近年来冒出的一些新生代散文学家,如简媜。
独具慧眼,常存惕然惊心的刻画。
其虽为女性,但从她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比那些男性作家无所不及的大气。
“虽然我的文章中不少是描绘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这是她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我爱她的文章的理由。
当我在网上搜素关于简媜的资料时,曽看到过一段评价简媜文章的话,觉得好,便记了下来:“曾有张爱玲填梦,曾有黄碧云枕眠,曾拥兰成而入云,曾摘海子为锦端,当三毛随荷西沉潜爱底,当木心也不拘年岁安息故里,如今,我还有简媜——这只在我心堂的湖边再次唤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熬字的巫。
情涛恨浪,自望江心不肯回,把栏杆拍碎了,许我只此一次,为她收不回涨水的潮汐。
所谓‘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是也。
”“七堇年不过是盗了她一碗清水,便漾起多少苦海波澜,不过是拼贴样貌的神似,便也要风得风、说云得雨。
我承认自己易被感动,只是许久以来都未曾被这样根深蒂固得撼动了,只是《四月裂帛》这样的一把美字,玉一般捧在手心,如同面对万古流传的佳俊诗篇,竟不知觉想要读出声来,愈读愈静,而这静的内里所饱含的复杂情味,囫囵之后余香不绝、若有所悟、食指大动、消化不良。
女儿红读后感

女儿红读后感本书历经九个多月,终于看完了。
这是我看简媜的第二本书了,通读本书,比起上本的《水问》难太多了。
该篇名为《女儿红》,女儿红本是一种酒,历来是用来送别壮士的,而辞书上说女儿红还是一种红萝卜,于是它便有了地母的性格,一半壮士一半地母,这就是作者对女儿的理解。
从作者的经验中,红色跟血色,牲礼,火焰有关,故引出了三辑:暗红,砖头红,火鹤红。
《女儿红》一书中,富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人生的见解,甚至于对人的记忆探索。
以女性的角度看待社会,以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喜欢她在序言里说的那句“文学从来不是为了热闹而来”,那句话道出了每个真正热爱文学人的心声,同时也道出了目前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文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
开篇的《四月裂帛》第一句话,让我看了不知多少遍,我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印刷错误。
“三月的天书都印错,竟无人知晓。
”我一开始不懂为什么她要以这句不明所以的话作为首句?直到我看到“所有不被珍爱的人生都应该高傲地绝版”我才明白,原来她这是为那些作家被埋没的一种打抱不平。
不得不佩服作者这样的设计,让我们读者带着问题往下读。
整本书读完下来,会发现作者非常喜欢写景,以景衬人。
作者的环境描写不同于他人单纯地描写,她总有她自己的新意,即使是我们看来一件极平凡的事,到了她的笔下也显得生动活现。
除了作者对环境描写的重视以及新奇,作者还喜欢在文中结尾留一笔,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又可以在整篇文中想到答案。
比如在砖头红中的《女人刀》中最后一句话“在那么短的距离,当年为什么剪刀没有掷中父亲的身体?”这句话没有作出回答,但读完的人每个人都已经有了答案,同时这句话又衔接上文没有说完的故事结局。
简媜的这本书整体以悲观为主,最令我惊叹的一句是:“或者,就这么坐在树下喝茶,看一阵野风吹过。
吹落一两粒瘦小的柿子,滚到我的脚下。
或者,我就捡起最弱的那粒,举得高高地,跟天说:‘瞧,我掉了这么久,你也不捡我起来!’”初看觉得无味,多看几遍便慢慢惊叹简媜的文学功底的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媜文章读后感
“把父母赐给我的名姓,还给故乡。
“山川曾濯我面目,我终究不能以山为冠,以水为带······”
这段话选自简媜的《雪夜柴屋》。
或许是由于作者本人就生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之中,所以才能写出清新脱俗,如出水芙蓉般的文字吧。
《雪夜柴屋》是一篇我一见钟情的文章,也是“三千溺水”中唯一所取的“一瓢”。
简媜说过:我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命。
或许正是这种散发着自然之美的生命深深的吸引着我吧。
当简媜,用别具一格的散文洗尽铅华,以卓越的细笔,描绘人间生活情态。
感受春花锦簇,夏风蛙鼓,秋夜的星月,腊月的冷冽。
雪夜中,在这方圆百里无村无店的山头上,搭建出一间简陋的柴屋,让烈阳的盛夏中,平添出一阵寒意。
台湾散文家天分往往极高,雅者如余光中,张晓风,皆为一代大家。
但近年来冒出的一些新生代散文学家,如简媜。
独具慧眼,常存惕然惊心的刻画。
其虽为女性,但从她的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比那些男性作家无所不及的大气。
“虽然我的文章中不少是描绘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这是她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我爱她的文章的理由。
当我在网上搜素关于简媜的资料时,曽看到过一段评价简媜文章的话,觉得好,便记了下来:
“曾有张爱玲填梦,曾有黄碧云枕眠,曾拥兰成而入云,曾摘海子为锦端,当三毛随荷西沉潜爱底,当木心也不拘年岁安息故里,如今,我还有简媜——这只在我心堂的湖边再次唤起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熬字的巫。
情涛恨浪,自望江心不肯回,把栏杆拍碎了,许我只此一次,为她收不回涨水的潮汐。
所谓‘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是也。
”
“七堇年不过是盗了她一碗清水,便漾起多少苦海波澜,不过是拼贴样貌的神似,便也要风得风、说云得雨。
我承认自己易被感动,只是许久以来都未曾被这样根深蒂固得撼动了,只是《四月裂帛》这样的一把美字,玉一般捧在手心,如同面对万古流传的佳俊诗篇,竟不知觉想要读出声来,愈读愈静,而这静的内里所饱含的复杂情味,囫囵之后余香不绝、若有所悟、食指大动、消化不良。
就像灵魂尝到美味,血液被燃烧却无法碰触,噙着的那颗珠泪熬了似乎已千年还不肯尘埃落定。
直读得喉头黯哑、心房膨胀、指尖颤抖、泪眼模糊,太美的文字,让我顿生无力之感:面对美到让人心痛的情景,我愚钝和鲁莽的双手该怎样承接。
”
现在,我希望,每一时刻,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留一颗远处的心。
看倦诗书,走倦风物。
离了家,又忘了旧路。
此时有一间柴屋,当雪花飘过你生命的夜晚,在你不经意写下的一字一句中,留我年复一年的朗读。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三中学校高二63班高小琴
指导老师:梁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