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_张秀琴

合集下载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评析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首先源于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人道主义思潮的批判。

阿尔都塞为了揭露人道主义的唯心本质和欺骗性,将其归入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范围。

但是,阿尔都塞深知,用所谓“科学”观念简单地排斥、贬责和否定意识形态,决不可能深入理解意识形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他在多处论及意识形态(包括人道主义)存在的社会必要性,但同时又竭力强调一个哲学前提:首先应该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或科学。

“马克思从不认为,意识形态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就可以被取消;因为对这项意识形态的认识既然是对它在特定社会中的可能性条件、结构、特殊逻辑和实践作用的认识,这种认识必定同时是对意识形态必要性条件的认识。

……有条件地承认人道主义的必要性不单纯是为了思辨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政策:宗教、伦理、艺术、哲学、法学,以及在其中占首位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政策,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政治立场——它可以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内对当代意识形态或者拒绝、或者批判、或者支持、或者发展、或者恢复为人道主义——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而否认人道主义是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离开这个绝对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政策就讲不通。

”①二、阿尔都塞的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经历了震惊世界的法国“五月风暴”后,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所抛弃的形形式式的意识形态总体所作的评论,这个评论往往表现为对这些总问题的否定和批判”②,但关于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空白。

阿尔都塞试图建立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以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

(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阿尔都塞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通过对世界的想象性表述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人们的生存条件。

而阿尔都塞指出,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想象,并非真实的生存条件,而是人们与真实的生存条件的关系。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本模板】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本模板】

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摘要]阿尔都塞的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他采用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在与科学对立中看待意识形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理论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阶级统治非法化,因而它不同于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意识形态”的在客观意义上指一切思想性的上层建筑的总和。

以马克思主义者自称的阿尔都塞,其意识形态理论虽然与这种涵义有相同之处,但在根本上却有质的不同。

一、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下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是人文历史学科的结构方法论,它强调整体性、非个体性和非历史性。

这对于以“保卫马克思”为己任的阿尔都塞来说,无疑找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行重新解释和论证时,不可避免的带有结构主义的色彩。

阿尔都塞开创了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先河.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提出“依据症候的阅读"来读解马克思的原著。

主要过程是指人们在解读一个人的思想过程中,首先假设一个想象的理论模式,并以此来解释、说明一切问题。

如能获得成功,那就表明找到了这种内在结构;否则,就必须重新更换或修改想象的模式,直至解读成功.因此,阿尔都塞认为,在阅读马克思的理论著作时,不仅要通过文字的字面论述去作简单的、直接的阅读,而且需要从深层次中去理解著作中的理论框架,把理论框架从深层中挖掘出来。

2、“认识论上的断裂".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上的断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初期,马克思的思想还未突破意识形态的氛围,其思想是不成熟的、前科学的,属于旧哲学的理论框架。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后期,马克思抛弃了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理论的理论框架.3、多元决定的矛盾观。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作者:唐新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阿尔都塞创造性地将意识形态阐释为个人对其生存条件的幻觉。

他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并强调其建构主体身份的实践活动。

由此他认为,文学并不直接批判意识形态,而应成为显露与离散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实践活动,使意识形态呈现自身的矛盾。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距离作者简介:唐新淯(1995.3-),女,汉族,四川泸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作为一位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

阿尔都塞依托其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学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深刻影响了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带动形成了阿尔都塞文学批评学派。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中。

“意识形态”,原为希腊文“观念”与“学说”两词合成。

这一术语被借用时,往往也被赋予不同内涵。

20世纪60年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症候阅读”,阿尔都塞提出了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是个人对其生存条件的幻觉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首先应被看做对现实关系的虚幻反映。

他论述道:“所有意识形态在其必然的想象性畸变中并不表现现实生产关系,而是表现个体与生产关系及其衍生的那些关系的(想象的)关系状态。

因此,在意识形态中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左右个体生存的现实关系系统,而是这些个体与他们身处其中的现实关系的想象关系。

”按照他的理解,意识形态始终以想象的形式表现了人的生存状况。

阿尔都塞的理论独创性在于,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幻觉”或“反映”,而是“颠倒”,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

二、意识形态是物质性的存在不同于把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加以考察的传统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存在于实践中。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时间:2011年12月20日 09时09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秀琴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进入中文语境)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发展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简称“外马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语构成和备受中青年学者青睐的新研究趋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0年的“中国化”之路。

现状之一:对象与主题今天的“外马研究”对象,已不再仅是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20世纪20、30年代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历经法兰克福学派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含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潮和苏联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广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以福柯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由拉克劳和墨菲所开创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以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和左翼思潮及其学界表现形式“马克思学”)。

总之,当今中国的“外马研究”拟以“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从“外马研究”对象的三大块构成来看,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由于各大块及其内部的诸流派在具体研究中,大多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形成和演变。

因此,如果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为学术地标,“外马研究”的主题,在最一般性的意义上,就应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缘起与流变的海外探讨的再探讨。

在当前中国的“外马研究”中,这样的“再探讨”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布局发展:首先,以“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界,其着力点依然放在对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而对第二国际理论思潮的再探讨稍显不足,即便是在前者那里,学界近年来的主要兴趣点也多停留在对其中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分析与反思上,而东欧和苏联非教科书体系(如梁赞诺夫和巴加图利亚等为代表的旧MEGA学术团队,乃至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则有待给予重视;其次,针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则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以凸显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学派等)、人物(如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范畴(如主体性范畴、异化范畴、劳动范畴等)和专题(如所有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文化问题等)为显著特点的个案研究;最后,对“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国内论者,目前正在进行个案研究的数据库更新工作,如在“流派”一栏中添加了“英美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在“人物”一栏中补充了“柯亨”、“麦克莱伦”、“卡弗”、“齐泽克”、“鲍德里亚”、“拉克劳和墨菲”;在“范畴”一栏聚焦于“资本”、“认同”等;而“专题”领域则更多关注“生态”和“消费”等大众日常生活问题等。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作者:陈燕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摘要: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自马克思主义成立以来,当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发展与考验。

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进行整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热点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95-02一、国外研究现状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后,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内容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观念。

麦克里兰认为,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直接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而这便会更加突出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之间的相等关系。

其次是列宁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之分,并称前者是统治的意识形态,后者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再者是“由于革命运动在西方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诸如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意识形态是比迄今可以想见的更为强大而独立的力量的印象逐渐增强,并因此给予了它更多的注意和重视。

”也就是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破产后,诸如卢卡奇、葛兰西等一些思想家不光总结了革命失利的经验教训,并且开始把研究的重点变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从上述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现状的分析来看,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与政治、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关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研究。

在20世纪20年代,西欧工业革命相继破产,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便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积极论证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马克思与阿尔都塞
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差异
安亚玲
【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误读的基础上的。

阿尔都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建树在其思想建构中尤为重要,但是他最终背离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文章试图从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好地指导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建设。

【总页数】4页(P1-4)
【作者】安亚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 杨生平
2.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3.后马克思主义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J], 郭咔咔;
4.赖希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r——基于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的视域 [J], 程雪婷
5.从葛兰西、阿尔都塞到齐泽克——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进路 [J], 潘婷婷;孟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

意识形态是革命的武器马克思和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比较的视域解读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的今天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产生的特色背景和时代根据有很大不同,理论和见解必定会打上各不相同的社会历史印迹,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必有互补和互斥之处。

进行马克思和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进而把握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与意识形态真实与想象混杂的表象体系——意识形态概念的比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的观念体系”。

马克思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物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

”[1]不难看出,这里的“意识形态”的确是个贬义词,但这种贬义是特指的,并不是对一般意识形态而言的。

因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性质和形式不同罢了。

意识形态作为一般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马克思把他所批判的意识形态说成是“虚假观念”,并不等同于故意用来骗人而编造出来的那些错误观念,而是指这种观念内容的虚假性。

马克思认为,以前的意识形态尽管表现形式多样,但这些意识形态都主张观念统治世界,都从所想象、所设想的意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际活动出发,“以往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排除人类史”。

[2]马克思还从阶级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虚假的意识”形成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3-09[作者简介] 张秀琴(1970-),女,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0088) [摘要]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关键词] 马克思;阿尔都塞;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4-0118-06 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意义问题,学术界已有相关讨论,但对于从这一角度出发,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历史与永恒首先,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说明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反对唯心主义观念说;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强调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标志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人们“实际活动”的“反射或回声”,“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30)。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说,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其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的受动性特征。

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没有绝对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没有自己独立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1](P525)“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P29-30)。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社会物质生活实践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基础。

正是这一点,使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区别与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正如大卫·莫里在其《政治思维中的哲学和科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所有思想都是唯物主义的,所以,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意识都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形成或决定,但是,在对社会现实提供正确说明的意识和没有对社会生活提供正确的说明的意识因而是意识形态的意识之间还是有着明确的区分的。

这不是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区分,也不是适合于现实的意识与不适合于现实的意识之间的区分。

所有的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适合于现实,现实是它们的最终来源”[2](P35)。

这里的“现实”指的就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更新。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以及它所属的意识、精神不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而是“从地上上升到天上”[1] (P30)的。

离开了物质实践过程,意识形态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一句话,意识形态具有受动性的特点,即它只能是物质生活实践的产物,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和限制,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然而,这种相对于物质实践来说的受动性特点,并不影响意识形态在外观上具有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非但如此,意识形态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自己发展的体现,直至把人类的历史发展也完全归结为一种“观念”或“意识”的发展史。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成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局限性所致。

正如马克思所观察到的,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只看到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即意识、理论的指导性,并把这些意识、理论看作是历史的终结根源,“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1](P16注①),即认为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

而且,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绝对独立性的承认与推崇在人类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直到费尔巴哈,还把人类的发展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

而阿尔都塞虽原则同意“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却认为这里的意识形态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其理论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主客体、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而其理论出发点则是其结构主义的认识论断裂说。

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永恒性。

阿尔都塞同意马克思所提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观点,但却正如他自己所指出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显然并不意味着在意识形态中没有历史,而是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历史。

尽管从形式上说,我希望捍卫的这个论点沿用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提法,但是它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那个实证论的、历史主义的论点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一方面,我认为可以承认各种意识形态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尽管这个历史归根到底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可以承认意识形态一般没有历史,但这不是否定的意义上(它的历史在它的外部),而是在绝对肯定的意义上来说的”[3](P349-350)。

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关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最终要依赖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因此要依赖于在社会形态中结合起来的生产方式的历史,以及在社会形态中展开的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就不可能有关于各种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了,因为各种意识形态(从上面提到的两方面,可以把它们定义为不同领域和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有历史的,而这种历史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显然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尽管它本身包含着这些意识形态”[3](P349-350)。

由此出发,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提法是在一种明显的实证论语境中出现的。

在这里,意识形态被设想为纯粹的幻觉、纯粹的梦想,即虚无。

它的所有的现实性都在它的外部。

因此,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想象的作品。

”[4](P349)“当时,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的拼合物,是纯粹的、空幻而无用的梦想,是从惟一完满而实在的现实的`白昼残迹'中构成的东西———这个现实,就是具体物质的个人物质地生产着自身存在的具体的历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提法正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因为它的历史在它之外,而在那里惟一存在的历史就是那些具体的个人等等的历史。

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论点是一个纯否定的论点,因为它同时意味着:1)意识形态是虚伪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梦……2)意识形态没有历史”[3](P350-351)。

显然,这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个错误理解。

因为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物质生活实践和社会存在方式的反映。

也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实践相比,具有受动性;但是,由于物质生活实践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成见等因素,使得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虚假性的特征,即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其各种意识形式———诸如宗教意识形态等表现出貌似合理的“本原性”或“决定性”特征来。

而要揭露和批判这种虚假性,也只有回到物质实践之中,但阿尔都塞却拒绝给予实践这一祛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角色功能。

在他看来,任何一种以实践(社会实践)为中介的认识观点固然有效,但都必然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产物,“因为这恰恰是在对手的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意识形态的回答”。

实践领域中只产生意识形态式的实践观点。

“当人们不能把意识形态的对手吸引到自己的领域,或者说还没有成熟到对手的领域内建立自己的基地,或者不得不降低到对手的领域时,人们就不得不在意识形态的对手的领域内进行战斗”,这种战斗是带有意识形态意味的实践[4](P56-57)。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和阿尔都塞都同意“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提法,但二人无论是在理论出发点,还是在理论目的(或重点)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意识形态理论;而后者则强调的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非批判性的意识形态观。

其次,在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上,二人的另一个重要的分歧之处就在于: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观点的阐述,说明了意识形态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尤其是在马克思晚年的笔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马克思实际上主张的是:在原始社会,是无所谓意识形态的。

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形态会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以及共产主义实践而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精神生产。

但阿尔都塞则鲜明地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他认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被赋予了一种结构和功能,以至于变成了一种非历史的现实,即在历史上无所不在的现实,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和功能是永远不变的,它们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所谓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出现在《共产党宣言》所定义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即阶级社会的历史)中”[3](P351)。

所以,阿尔都塞宣称,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却永恒存在!最后,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的具体存在形式,即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P32)。

这样,马克思就区分出了作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所起的作用就是“软国家机器”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