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合集下载

埃博拉出血热采样及标本运送

埃博拉出血热采样及标本运送
所有销毁样本均应在相应数据库清单内标明,销毁的时间和操作人, 阴性样本销毁记录保存1年以后可以清除,阳性样本的销毁记录应保 存5年以上。
医学课件ppt
19
八、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时要加强个人面部防护 2、标本标记清晰,并完整收集标本信息 3、标本采集后不要在P3实验室外打开标本分
装或灭活 4、标本运输时低温冷藏,避免反复冻融,专
2、样本采集时,应严格按照BSL-3级实验室规定做 好个人防护。应穿戴医用防护服、可遮盖口鼻的医 用防护口罩(N95)、双层乳胶手套、护目镜、头部 面部保护罩、专用橡胶靴等。
医学课件ppt
5
三、标本采集-生物安全防护
3、采血场所应在相对独立的场所,应符合负压要求。 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用相邻的房间提供足够的安全 空间,备有除了病人常规护理的材料外应具备手套、防 护服和防护面具等,同时要装备有洗手的设施和装有消 毒液的桶。
类似病例接触史等。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严重乏力、头痛、肌痛、呕吐、腹泻、出血表现等 标本详细信息:采样时间、种类、标本量等。 送样信息:负责送检的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送检时间等
医学课件ppt
10
标本容器
第一层 2mL,可离心有垫圈
第二层 15mL,封口膜封口 易标记
医学课件ppt
11
医学课件ppt
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 病所进行检测。
医学课件ppt
8
医学课件ppt
9
四、标本采集与保存
3、标本保存方法 ⑴. 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分离血清; ⑵. 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以下; ⑶. 标本保存不超过1周可置-20℃。
4、标本信息收集(填写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国籍 来自疫区国名、入境时间,发病日期,发病前21天的疫区居住史,旅行史、

埃博拉病毒第三版与第二版区别分析

埃博拉病毒第三版与第二版区别分析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变化
标题
第二版
第三版
疾病概述
(二)流行病学特征
2、传播途径
无此内容
最后一句增加“接触自然疫源地或实验室的感染动物可以导致人的发病。”
三、实验室检测
最后一句:“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l实验室中进行。”
此句删除
四、预防控制措施(二)密切接触者管理
倒数第二句:“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集中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保障分室居住。”
无对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有要求
新增最后一段:“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时,应当采集以下人员信息,并通报当地卫生计生部门: (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该病例的人员;(2)该病例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3 )在机上与该病例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后座位各一人; (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该病例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当留观病例转为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将病例的上述接触人员信息通报至来华(归国)人员旅行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由后者对其进行追踪和隔离医学观察。”
第二段:“卫生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通报口岸所在地同级卫生计生部门。由卫生计生部门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转运,并进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三、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二):“观察期间由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其进行访视或电话联系,每天早、晚各询问一次其体温及其他健康状况,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附件2
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变化
标题
第二版
第三版
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

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

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2. 病毒抗原检测: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病毒抗原
检测阳性可确诊。
发病后3天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抗原检出率 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病后3~10天血标本病毒抗原检出率高。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二)血清学检测
1.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捕获法ELISA方法检 测。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2.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目前采用间接法ELISA检 测IgG抗体。
二、标本采集
(一)采集时间 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 酸和抗原,发病后3~10天的标本核酸和抗原的检出率高。 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 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 体,康复者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发病10-14天以后的 标本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高。 应根据不同检测目的确定采样时间,疑似患者排除埃 博拉病毒感染需采集发病3天以后的血标本。
三、标本包装、运输
1、所有疑似埃博拉病毒相关感染性标本的运输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 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规 定,采取A类包装,符合UN2814要求。 按照三重包装系统包装:第一层包装为自封袋或50mL离心管; 第二层包装为防水、防漏的安全壳容器;第三层为运输包装组成。 样本应用吸水纸等包裹,固定在防漏自封袋或离心管内。然后放
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案 及生物安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南省CDC 马焱)
2015-08
主要内容
1. 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 2. 实验室检测方案 (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二 疾病概述 · 易感人群
二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
潜伏期
2-21天,一般为8-10天 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 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和 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皮疹等。
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 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 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 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
四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 监测相关活动严格按照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 物名录》的要求,在相 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 室开展。
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 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 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 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 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 室。
五 预防控制措施
临床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 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 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 功能障碍等。
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 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 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 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三 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 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 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并在 备注栏中注明病例国籍及所来自疫区国家名称。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 •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 •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参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行。 •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EVD)标本 采集、包装、运输与检测

埃博拉出血热(EVD)标本 采集、包装、运输与检测
验室。 •美国则按照各州的规定运输标本
WHO发布的安全采
集埃博拉出血热疑似 患者血液标本
How to safely collect blood samples from persons suspected to be infected with highly infectious blood-borne pathogens (e.g. Ebola)
标人专车运送,运送人员须有相关资质,且不得少于两人 •申请单位对与运送人员进行埃博拉病毒相关的生物安全培训
•在运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运输前仔细检查容器,要符合安全要求 •按照规定进行标本运输前的包装和送达后的开启
省市间BSL-3实验室标本运输流程
省市间标本运输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疑似病例或留观病例样本时,应当将 申请材料提交至运输出发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标本采集的个人防护生物安全要求 •包装的要求 •运输的方式 •实验室检测方法
知识要点-国内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标本接收和检测结
•应提刖将所有米血物品准备齐全5 并配虫 备:
■洗手的设施 ■备用手套 ■消毒液 ■锐器盒
标本的釆集-釆集时间
■II
•—般发病后2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和抗原,发病后3〜10天的标本核酸III 和抗原的检出率高。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诊断埃博拉病毒感染应采集发病3
天以后的血标本。

埃博拉出血热标本采集、包装、运输与实验室检测(脚本)

埃博拉出血热标本采集、包装、运输与实验室检测(脚本)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发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国际民航组织发布的《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规范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标本接收和检测结果反馈等工作的通知》
6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的采集、处理,应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生物安全规定,工作人员需要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再采取避免飞沫和接触感染的预防措施。
9-标本采集、包装、运输与实验室检测脚本
PPT
脚本
图片
1.
各位学员大家好!
本节课我们讲述的内容是标本采集、包装、运输与实验室检测。
2
首先,跟大家介绍下埃博拉病毒的基础知识。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可高达50%-90%。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通常为10天。
2014年,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
3
本次培训是为了指导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输和检测工作,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生物安全。
12
采集过程中,医院属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派熟悉生物安全的人员监督标本的采集过程。
标本采集后,应用封口膜封闭管口,消毒后由协助者将病人信息填写在采血管上,放入试管架中。采样人员退入潜在污染区,将采血管放入50ml离心管内。离心管消毒后,放入第二层包装尽快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则置于4℃下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发文字号】国卫发明电[2014]56号【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8.27【实施日期】2014.08.2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发明电[2014]56号 2014年8月27日)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咄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50%-9O0/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加蓬、南非、乌干达、刚果、几内亚t 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及时发现、诊断和严格隔离控制病人、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加强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等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 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Ⅴ0r。

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不同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 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 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

该病毒对紫外线、Υ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附件2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

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

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

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标本采集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

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发病3日后静脉血2管,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或以下冰箱, 1周内保存可置-20℃冰箱。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一)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

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实时荧光PCR 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2个不同的基因进行检测,在病例筛查时,任一基因检测阳性均可判为埃博拉病毒阳性;在确诊病例出院时,需针对2个基因的检测同时阴性,方可判定为阴性(附件2)。

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较少使用,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

发病后3天内,患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应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计划(第3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人传人和医院感染,病死率高。

直接接触传播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受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物而被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实验室确认。

在现阶段,病人的血液样本主要是测试。

为了及时发现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预案。

一、检测对象
包括观察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病例定义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疗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标本采集
用分离凝胶的无菌真空凝固加速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表1)。

发病3天后采集两个静脉血液管用于观察病例和疑似病例,并送至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

从确诊病例中收集恢复期血液样本,并送往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进行检测。

(2)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样品应在4℃保存,并尽快送至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分离血清和检测。

血清样本应长期保存在-70℃或以下的冰箱中,一周内可保存-XXXX年。

历史上最严重的埃
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

为指导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采集、包装和运输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标本,确保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生物安全保护
1.所有样本的采集或处理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标准》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喷雾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

2、采集样品时,应严格按照BSL-3实验室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应穿戴医用防护服、能覆盖口鼻的医用防护面罩(N95)、双层防护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鞋套或胶靴。

二、标本采集(一)采集时间
发病后2周内可在患者血样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和抗原,发病后3-10天样品中核酸和抗原的检出率高。

在疾病发作后的几个月内,可以在特定的分泌物中连续检测到病毒。

特异性IgM抗体可以在疾病发作后最早2天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并且IgM抗体可以维持几个月。

在疾病发作后7-10天可以检测到IgG抗体,并且回收的IgG抗体可以保持几年。

发病后10-14天标本中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较高。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确定采样时间,并在埃博拉病毒感染发病后3天采集血样用于观察病例和疑似病例。

(2)标本采集
1.采血点应配备手套、防护服、防护口罩等。

除了用于常规病人护理的材料之外,还有洗手设备和装有消毒剂的桶。

2.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血样会给医务人员带来风险,应由受过生物安全保护培训的人员进行。

采血时应该有两个人在场。

3.用分离凝胶的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采集后用密封膜密封管口,将密封管清晰标记后放入自密封袋或50mL离心管中,自密封袋或离心管的外表面清晰标记,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

4.发病3天后,应采集两个静脉血液管用于观察病例和疑似病例,并送至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指定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

5.对确诊病例恢复期的血液样本进行采集,包括但不限于出院前的2份样本,每份2管,采集时间间隔不少于48小时。

血样应送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以指导病例管理。

四、标本包装、运输
(1)所有疑似埃博拉病毒相关的感染性标本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和《人与人之间感染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规定进行甲类包装运输,符合UN2814的要求。

按照三重包装系统包装:第一层包装为自密封袋或50毫升离心管;第二层包装是一个防水防漏的容器;第三层由运输包组成。

样品应用吸水纸包裹,并固定在防漏自密封袋或离心管中。

然后将其放入坚固、防水、防漏的第二层安全壳中,用吸水纸等填充物固定内有样品的自密封袋或离心管,然后将其放入第三层包装中。

安全壳容器和外包装应符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危险货物法规包装系统650。

(2)填写两份样本描述,说明样本的详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地
址,将样本描述密封在塑料袋中,用胶带粘贴在外包装的内外,并保存一份文件以供跟踪,以便实验室操作人员检查样本数量。

(3)样品运输前,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法规和样品接收单位的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运输日期确定后应立即通知接收单位运输时间和方式。

V.样品的保存和销毁
(1)埃博拉病毒阳性血液标本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生物安全法规进行保存,并实行“双锁”和“审批”采样管理。

(2)消除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应将埃博拉病毒阴性的血液样本转移至其他血清库保存或销毁。

(3)当所有传染性血清被破坏时,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自然解冻,在60℃灭活1小时,然后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样本管,浸泡在有效消毒剂中,然后在高压下灭活。

(4)所有销毁的样品应在相应的数据库列表中标明,并记录销毁的时间和操作人员。

阴性样品的销毁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阳性样品的销毁记录应保存5年以上。

附件2
埃博拉病毒核酸的检测方法
目的
埃博拉病毒核酸的提取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埃博拉病毒核酸。

实验前准备
检查测试样本,包括患者姓名、编号和测试项目。

4测试设备和材料
实时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器、常规核酸扩增检测器、核酸提取试剂盒、一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试剂盒、一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试剂盒等。

5实验步骤5.1实验准备
5.1.1提取埃博拉病毒核糖核酸需要在BSL-3实验室进行。

5.1.2进入实验现场前,应事先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样品。

指定一个实验地点。

5.2核糖核酸提取
该试剂盒用于从血清样品中提取病毒核酸(如果使用其他试剂盒或方法提取病毒核酸,请参考相应的试剂盒说明或实验室操作手册)。

5.2.1将560μl含有载体核糖核酸的A VL缓冲液(核酸提取裂解物)吸入1.5毫升离心管中。

5.2.2向上述液体中加入140μl样品,盖上盖子,轻轻倒置混合10次,室温下孵育10分钟,简单离心,使离心管顶部的液体降至底部。

5.2.3向样品中加入560μL 96 ~ 100%乙醇,轻轻倒置混合10次,然后简单离心。

5.2.4小心地将630μl液体添加到QIAamp柱中,将其盖好,以8000rpm/min离心1分钟,丢弃收集管,并将柱放置在新的2ml收集管上。

5.2.5打开QIAamp色谱柱的盖子,重复步骤5.2.4,直到所有样品都被离心。

5.2.6打开盖子,向柱中加入500μl AW1缓冲液,盖上盖子,以8000rpm/min的速度离心1分钟,丢弃收集管,并将柱放在新的2ml收集管上。

5.2.7打开盖子,加入500μlAW2缓冲液,盖上盖子,以14000rpm/min 的速度离心3分钟。

5.2.8将色谱柱放在一个新的2ml收集管上,并将其空放1分钟。

5.2.9将色谱柱放在新的1.5毫升离心管上,加入50微升A VE洗脱缓冲液,在室温下孵育1分钟,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1分钟。

离心液是病毒核糖核酸,可在-70℃以下立即检测或储存。

5.3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
为了提高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标本时,应同时检测埃博拉病毒的两种不同基因,可采用平行单PCR或多重PCR方法进行检测。

5.3.1单一聚合酶链反应参考引物和探针引物/探针
顺序
用于检测埃博拉病毒核蛋白的引物和探针
西勃龙-福西勃龙
CGCCGAGTCTCACTGAATCTG
荧光标签
用于检测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BHQ-1引物和探针
ZEBOGP-F
TGGGCTGAAAAYTGCTACAATC
FAM/BHQ-1
5.3.2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反应配置系统:
RNA模板5μl,酶(25x)1μl,缓冲液12.5μl,引物(10μM)各1μl,探针(10μM)0.5μl,加水至总体积25μl
推荐的反应条件为50℃30分钟,95℃10分钟,95℃15秒,60℃45秒40个循环。

5.3.3结果的判断
以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前3-15个周期的荧光信号为背景信号,以背景信号标准差的10倍为荧光阈值,以样品扩增产生的荧光信号达到荧光阈值时对应的周期数为周期阈值(Ct值),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