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点整理归纳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有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含义。
通常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4.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6.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 城市人口:指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8.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9. 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1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与年平均人数的比值。
11. 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与年平局人数的比值。
1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3. 城市中心: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地地方。
14.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15. 城市总体规划: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16.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归纳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归纳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三、城市的定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定义;城市是指⼀定规模及密度的⾮农业⼈⼝聚集的地⽅和⼀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化中⼼现代城市包括三⽅⾯的因素:?⼈⼝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第⼆节城市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业的发展与⼈⼝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质量的城市⽣活三、第⼆次世界⼤战后的城市发展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城市外延扩展的形式(城市⼆维空间构成):中⼼向外圈层式发展单中⼼沿交通⼲线放射发展中⼼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多中⼼组合核⼼城市的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含义:农业⼈⼝及⼟地向⾮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城市化⽔平指城镇⼈⼝占总⼈⼝的⽐重⼆、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占总⼈⼝的⽐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业及其他⾏业的⽐重不断变化城市化⽔平与⼈均国民⽣产总值(GDP)的增长成正⽐城市化⽔平⾼,不仅是建⽴在⼆、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第⼆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和发展第⼀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环境与⾃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西⽅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三、其他古代⽂明的城市规划思想第⼆节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与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园城市理论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四、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1933)五、马丘⽐丘宪章(1978)六、邻⾥单位,⼩区规划与社区规划七、有机疏散思想⼋、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九、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第⼆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和发展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当代国内外发展观的演变与发展1、经济增长观(⼆战后)2 、综合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3 、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4 、全⾯、协调、可持续、以⼈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法的变⾰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法单向型否定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2、由静态思想⽅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法三、思想⽅法的变⾰对规划⼯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作⽅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作中的传递⽅式的影响第四节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城市规划⾯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络化全球城市化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作内容和编制程序第⼀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城市规划的含义、作⽤和任务含义:城市规划是⼈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活的空间秩序⽽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作⽤: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进⾏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安排满⾜社会经济发展和⽣态保护的需要保护和修复⼈居环境⼆、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环境与⾃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活和谐的原则第⼆节城市规划的⼯作内容和⼯作特点⼀、城市规划⼯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与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向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法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法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为各单项⼯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第⼆节城市规划的⼯作内容和⼯作特点⼆、城市规划⼯作的特点城市规划的综合性城市规划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的地⽅性城市规划长期性和经常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理论部分一.道路交通的基本组织形式,优缺点,基本秩序(一)基本组织形式1.方格网式 : (棋盘格式唐长安纽约)方向性好,建筑容易布置 (1) 棋盘式道路网:便于商业开发,城市用地,道路直线系数大。
形式:均与划分城市用地规划形式 (2) 棋盘 +对角线道路网:加强棋盘式道路系统的对角线方向联系2.放射式:(华盛顿)与边缘地区有最短的距离,锐角地区不易建设,方向性差,向心性规划,城市中心道路网密度大,愈到城市中心交通愈密集。
形式:依据城市交通,城市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3.放射环形:(东京北京)利于中心城区与外围联系,以环形道路来改良放射形道路系统不足并疏散外来车辆对城市干扰。
缺点:街坊划分不规则,灵活性稍差,易引起中心地区交通过于集中,易引起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4.自由式:(青岛)未经规划组织。
形式:依据自然地形,交通,依据自然地形,交通,用规划性城市自然生长而成。
缺点: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划分不规则。
5.混合式:(成都)方格网 +环形放射式:集合二者有点,但城市扩张后不易处理。
(二)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则基本原则: 1. 交通流畅,快速安全,体系完整。
2. 利于环境,美化城市。
3. 结合现状,节约用地。
现代城市交通的灵魂是速度(高效益、高效率)。
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特点:高度、大型、远程化二 . 城市设计(一)定义: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 , 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知道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城市设计基本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 - 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的将这种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聚集,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3城镇的定义: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具体的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5.城镇化水平定义: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6.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 形曲线表示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2460 80 时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
使城市建设趋于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与统一的特点,2).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儒家思想影响3).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4打印/可编辑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学院: 负责人(签字):
专业代码:081303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
考试科目代码:622考试科目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熟悉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基本规律,了解城市规划的新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方法及发展趋势;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及编制办法;掌握城市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的原则及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中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城市居住区住宅群、公共设施、道路系统、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要求;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二、考试内容
1.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学科的发展
2.城市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
3.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4.居住区规划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3小时
2.试卷满分:150分
3.题型构成: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论述题
④图示题
四、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