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案例研究
合并报表案例解析

合并报表案例解析案例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P公司20×7年1月1日,以212 000元银行存款购买了S公司80%的股权,控制了S公司。
该控股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0×7年1月1日P公司和S公司资产负债表如下:案例解析:P公司对S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168 000 (210000×80%)资本公积44 000贷:银行存款212 00020×7年1月1日(合并日)调整与抵消分录借: 股本150 000资本公积40 000盈余公积17 000未分配利润 3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168 000少数股东权益42 000假定S公司20×7年实现净利润20000元,提取盈余公积2000元,当年没有分配股利,年末未分配利润21000元。
20×7年间P公司与S公司之间未发生其他内部交易。
20×7年12月31日(合并后第一年)调整与抵消附录1.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下的余额调整为权益法下的余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16 000 (20000×80%)贷:投资收益16 0002. 抵消长期股权投资借:股本150 000资本公积40 000盈余公积19 000年末未分配利润21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184 000(168000+16000)少数股东权益46 000(42000+20000×20%)3.抵销集团内部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的利润分配,确认少数股东净利润。
借:投资收益16 000少数股东损益 4 000 (20000×20%)年初未分配利润 3 000贷:提取盈余公积 2 000年末未分配利润21 000假定P公司于20×7年1月1日投资212000元取得S公司80%的股权后,S公司于20×8年2月28日发放现金股利16000元,20×8年实现净利润54000元,提取盈余公积5400元。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合并会计报表是会计实务中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企业集团的会计实务操作还是应对相关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编制的基本思路上均有作进一步阐析的必要。
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实例为对象,阐析合并报表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分析: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例:某母公司对其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数额3万元,拥有该子公司80%的股份。
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5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为2万元,资本公积8千元,盈余公积1千元,未分配利润为6千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实收资本20 000资本公积8 000盈余公积 1 000未分配利润 6 000合并价差 2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30 000少数股东权益7 000二、合并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承前例,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为8 000元,母公司对子公司本期投资收益为6 400元,子公司少数股东本期收益为1 600元,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3 000元,子公司本期提取盈余公积1 000元,分配出应付利润4 000元,未分配利润6 000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投资收益 6 400(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作为内部投资必须抵销) 少数股东收益 1 600(子公司本期净利润8 000中有20%是少数股东收益而非企业集团所得,但也体现在于公司的个别报表上,必须抵销)。
年初未分配利润 3 000(从企业集团本年角度看,该年初未分配利润去年已经抵销过,又作为本期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必须与今年的期末未分配利润相抵销)。
贷:拥职盈余公积 1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提取盈余公积,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应付利润4 000(冲销际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应付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6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未分配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这样,客观上就将子公司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在内的税后分配全部抵销了。
合并会计报表典型案例解析

合并会计报表典型案例解析作者:于梦于亦铭来源:《商业会计》2012年第14期摘要:按照目前合并报表准则有关规定,合并财务报表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此规定,本文参照2009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辅导教材编写模拟案例进行解析。
关键词:合并报表抵销分录案例:假设20×7年1月1日,P公司用银行存款3 000万元购得S公司80%的股份后(假定P公司与S公司的企业合并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能够控制S公司,S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P公司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
20×7年1月1日,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 500万元,其中股本为2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 500万元,盈余公积为0元,未分配利润为0元。
20×7年,S公司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提取法定公积金100万元,向P公司分派现金股利480万元,向其他股东分派现金股利12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
20×7年12月31日P公司与S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参见2009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辅导教材《会计》第25章第三节的案例25-1。
P公司备查簿中记录的S公司在20×7年1月1日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
为了分析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对本例产生的影响,笔者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了修改,即将S公司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100万元,改为S公司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零。
一、合并日长期股权投资抵销分录不平衡接上例,假定S公司除已确认资产外,不存在其他需要确认的资产及负债。
则合并日需编制长期股权投资抵销分录如下:借:实收资本 20 000 000资本公积 15 000 000盈余公积 0未分配利润 0商誉 1 2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 30 000 000少数股东权益 7 000 000上述抵销分录借方合计数为3 620万元,贷方合计数为3 700万元,借贷方不平衡,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案例分析

1.正保公司是一家从事外贸加工的企业,2×13年并购海泰房地产公司,整合了东大公司的财务、业务、人事等部门和人员,并追加投资大力开展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正保公司2×14年发生了以下并购业务:1.2×14年4月1日,正保公司以一厂房为对价,购买了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公司60% 的股份并于当日办理完毕股权划转和产权转移手续,该厂房的账面价值为2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3 000万元。
A公司3月31日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总额3 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 000万元。
为进行该并购,正保公司发生评估费等直接相关费用100万元。
正保公司和乙公司是东方集团公司的两家子公司。
正保公司对该项并购的处理如下:①判断此次并购为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合并日为2×14年4月1日。
②确认长期股权投资1 900万元,包括100万元的评估费。
③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1 900万元与厂房公允价值3 000万元的差额1 100万元,冲减了本公司的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正保公司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方余额为 2 000万元)。
④厂房公允价值3 00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2 000万元的差额1 000万元,确认了营业外收入。
⑤年末编制合并报表时,拟将A公司从2×14年年初到年末的利润和现金流量纳入本公司的合并报表。
2.2×14年7月1日正保公司定向增发1 000万股普通股,购买了黄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B 公司55% 的股份,普通股面值1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5 000万元,支付发行佣金费用等50万元。
为进行该并购,正保公司发生评估费等相关费用150万元。
7月1日办理完毕股权划转和产权转移手续。
B 公司3月31日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总额4 0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 000万元。
正保公司与黄河集团在此之前不存在投资与被投资关系。
正保公司对该并购处理如下:①判断此次并购为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购买日为2×14年7月1日。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案例点评

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案例点评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合并会计报表是给出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关键工具之一。
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确定合并范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报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合并范围案例,探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注意事项。
案例背景某跨国公司A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涉及不同行业和地区,公司B是其中之一。
公司B是公司A在某一特定行业领域的重要子公司,贡献着可观的利润。
合并范围决策公司A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要决定是否将公司B纳入合并范围。
公司A 的管理层对此展开了深入讨论,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力:公司B在公司A整体经营中的影响力有多大?2.控制权:公司A是否可以行使对公司B的控制权?3.经济利益:公司A是否能从公司B的经济利益中获益?4.投资风险:纳入公司B是否会增加公司A的投资风险?在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公司A最终决定将公司B纳入合并范围,以确保合并会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合并范围案例点评对于公司A的决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1.综合性考量:公司A在考虑合并范围时,不仅仅注重利润贡献,而是将影响力、控制权、经济利益和风险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了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
2.决策透明度:在做出纳入公司B的决定时,公司A的管理层应当充分透明,向股东和投资者解释决策的合理性和背后考量,确保合并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3.谨慎性原则:虽然纳入更多的子公司可能带来更高的利润,但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和管理压力。
公司A在决策过程中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规避风险,保证合并会计报表的质量。
总结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合并范围的确定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投资者信任度。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战略眼光、风险意识和决策透明度的工作。
本文以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希望对财务从业者和投资者有所启发,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

合并会计报表的实例分析其次,现在重点分析利润分配表的最后一个项目未分配利润的合并思路:合并工作底稿中,对该项目的最后合并数4 215是通过下列运算过程运算得出的:未分配利润合并数4 215=合计数18 000-抵销分录借方总额76 200+抵销分录贷方总额64 015-少数股东收益1 600有个问题:在为合并报表所作的会计抵销分录中,贷:未分配利润 6 000,其经济含义明显是作为减项,什么缘故在工作底稿运算合并数却变成了加项,而且在工作底稿未分配利润借方又增加了一个6 000 (即工作底稿未分配利润栏“注”处)。
CPA教材对此说明为:该借方的6 000是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未分配利润项目抵销分录的抵销数额,将原抵销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借方6 000调整到利润分配表的借方,其理由是:所有应从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抵销的数额都必须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利润分配表部分抵销。
关于上述论点.笔者认为矛盾重重,疑问多多,似难自圆其说,兹分析如下:毫无疑问,利润分配表上的未分配利润数额即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数额,然而在合并报表过程中二者是各自抵销,分别进行的。
具体到会计的抵销分录中才会显现抵销资产负债表时为借未分配利润6 000而在抵销利润分配表时为贷未分配利润6 000。
在抵销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时,会计分录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性质,借方的经济含义是减少,而抵销利润分配表的未分配利润时会计分录抵销分录上的贷方 6 000性质也是减少。
而现在在工作底稿中却将未分配利润借贷双方各 6 000自行完全抵销,难道不必要对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明显上述做法不管从理论依旧实践上差不多上无法成立的。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未分配利润项目由合计数到合并数的运算过程进行具体分析:1.由于未分配利润项目是综合多元因素阻碍的最终结果,因此不可能与其他项目运算方法一样,直截了当将合计数18 000按会计抵销分录的性质,减贷方6 000等于合并数12 000。
合并会计报表实例分析报告(doc 7页) 4300字

三一文库()〔合并会计报表实例分析报告(doc 7页)4300字〕精品资料网()合并会计报表是会计实务中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企业集团的会计实务操作还是应对相关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编制的基本思路上均有作进一步阐析的必要。
本文以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实例为对象,阐析合并报表的基本思路,并进行分析:一、合并资产负债表例:某母公司对其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数额3万元,拥有该子公司80%的股份。
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5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为2万元,资本公积8千元,盈余公积1千元,未分配利润为6千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实收资本 20 000资本公积 8 000盈余公积 1 000未分配利润 6 000合并价差 2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30 000少数股东权益7 000二、合并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承前例,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为8 000元,母公司对子公司本期投资收益为6 400元,子公司少数股东本期收益为1 600元,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3 000元,子公司本期提取盈余公积1 000元,分配出应付利润4 000元,未分配利润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6 000元。
编制抵销分录如下:借:投资收益 6 400(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作为内部投资必须抵销)少数股东收益 1 600(子公司本期净利润8 000中有20%是少数股东收益而非企业集团所得,但也体现在于公司的个别报表上,必须抵销)。
年初未分配利润 3 000(从企业集团本年角度看,该年初未分配利润去年已经抵销过,又作为本期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必须与今年的期末未分配利润相抵销)。
贷:拥职盈余公积 1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提取盈余公积,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应付利润 4 000(冲销际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应付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 6 000(冲销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上的未分配利润实质上是冲销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这样,客观上就将子公司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在内的税后分配全部抵销了。
企业合并与合并报表重难点问题解析与案例分析-合并财务报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

企业合并与合并报表重难点问题解析与案例分析(六)合并财务报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途径(一)合并报表范围不准确1.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没有纳入合并范围,例如:①企业集团对子公司自行组织的清算;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实际已取得对被合并方的控制权;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实际已取得对被购买方控制权;④实际上是购买”业务”,却理解成购买“资产”。
⑤托管、承包经营的企业,错误的理解成因为没有股权投资关系,则一概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不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纳入合并范围,例如:①法院等组织的对集团内子公司进行的清算;②企业合并中,取得控制权的五个条件尚未完全满足;③实际上是购买“资产”,却理解成购买“业务”。
(二)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不规范或存在错误1.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母子公司个别报表及抵销分录的数据无数据链接或链接混乱,不容易所内各级复核,换人后也无法有效交接工作。
2.部分合并报表工作底稿虽然“编平了”,但不正确或存在抵销不完整的情况,也不知道如何校验是否正确。
(1)表与表之间不勾稽。
例如:①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数据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数据勾稽不符;②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和年初余额数据与合并现金流量表主附表中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数据勾稽不符,且没有理由。
③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本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不等于上年“期末未分配利润”。
(2)表与附注之间不勾稽。
例如:①合并利润表中部分数据与合并现金流量表附表部分数据勾稽不符;②合并现金流量表主表中部分数据与合并现金流量表附表部分数据勾稽不符。
(3)抵销调整分录错误①技术上理解不到位或理解错误导致抵销分录差错;例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划分不准确。
②抵销调整分录链接提取的数据错误;(4)抵销调整分录不完整①合并报表层面需要视角差异转换调整的业务,漏做了抵销分录;②抵销的集团内部往来款项期末余额与关联方交易期间发生额与实际真实情况相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