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相关数据

1989-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相关数据
1989-2010年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相关数据

表1 1989年-2010年中国进口额、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

年份方向金额方向金额进出口总额

1989 X $77,013,323,742 M $73,027,587,689 $150,040,911,431 1990 X $113,826,381,043 M $105,657,952,616 $219,484,333,659 1991 X $132,867,306,356 M $124,156,065,660 $257,023,372,016 1992 X $154,780,149,220 M $158,706,461,121 $313,486,610,341 1993 X $167,758,604,096 M $210,936,229,050 $378,694,833,146 1994 X $223,882,989,320 M $235,376,405,370 $459,259,394,690 1995 X $280,949,371,748 M $266,021,181,605 $546,970,553,353 1996 X $290,670,355,211 M $276,667,794,977 $567,338,150,188 1997 X $351,735,395,616 M $286,663,225,668 $638,398,621,284 1998 X $360,739,651,726 M $295,258,489,376 $655,998,141,102 1999 X $389,119,951,575 M $357,455,227,670 $746,575,179,245 2000 X $511,751,839,583 M $492,507,642,334 $1,004,259,481,917 2001 X $561,400,876,548 M $537,678,285,314 $1,099,079,161,862 2002 X $713,059,243,152 M $668,055,518,845 $1,381,114,761,997 2003 X $1,001,043,205,336 M $942,105,870,636 $1,943,149,075,972 2004 X $1,384,338,822,115 M $1,261,103,659,201 $2,645,442,481,316 2005 X $1,790,735,877,302 M $1,491,903,849,561 $3,282,639,726,863 2006 X $2,283,123,968,000 M $1,802,304,083,679 $4,085,428,051,679 2007 X $2,857,821,980,212 M $2,134,869,753,269 $4,992,691,733,481

2008 X $3,307,938,598,509 M $2,451,998,100,543 $5,759,936,699,052 2009 X $2,820,900,697,026 M $2,200,596,470,731 $5,021,497,167,757 2010 X $3,700,162,629,390 M $2,985,442,253,432 $6,685,604,882,822 数据来源:WTO数据库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494135.html,/CountryProfile/WSDBCountryPFReporter.aspx?Language=E

表2 1990-2010年进出口商品样本选取的比重

年份初级产品出口样

本比重WX1i

工业制成品出口样

本比重WX2i

初级产品进口样

本比重WM1i

工业制成品进口样

本比重WM2i

1990 41 13 26 37 1991 77 11 23 15 1992 52 39 55 24 1993 66 23 36 10 1994 71.19 46.5 10.54 31.5 1995 67.41 44.33 13.93 30.18 1996 66.78 43.6 13.52 29.52 1997 68.13 43.34 14.79 28.95 1998 68.3 40.47 11.15 28.O1 1999 66 39.85 1O.61 27.1O 2000 69.26 38.81 14.7 24.5 2001 43.74 39.55 12.8 24.49 2002 66.35 33.87 11.78 24.81 2003 67.44 34.93 13.19 23.52 2004 66.33 25.41 16.18 21.93 2005 67.54 40.21 10.88 23.87 2006 66.39 37.11 18.89 24.99 2007 48.49 27.72 16.34 25.75 2008 58.99 28.17 12.32 26.7 2009 49.33 38.67 12.84 29.66 2010 57.53 45.22 9.35 34.1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本文计算

表3 1990-201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价格贸易条件年份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价格贸易条件1990 101.67 80.21 126.75

1991 104.28 80.19 130.04

1992 101.78 84.56 120.36

1993 113.14 86.88 130.23

1994 96.2 80.5 119.5

1995 106.1 86.4 122.9 1996 105.7 94.4 112 1997 113.6 95.2 119.3 1998 104 92.6 112.2 1999 98.8 88.9 111.1 2000 100 100 100 2001 96.9 91.3 106.2 2002 96.7 90.4 106.9 2003 102.7 100.7 102 2004 125.9 128 98.3 2005 161.66 166.11 97.32 2006 205.63 213.00 96.54 2007 248.4 257.84 96.34 2008 230.94 240.44 96.05 2009 193.99 206.09 94.13 2010 147.75 130.81 112.9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本文计算

图1 1990年到2010年中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同表2

图2 1990年到2010年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变化

图3 1990年-2010年中国价格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同表2

图4 1990-2010年中国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1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494135.html,/default.aspx?tabid=400,中国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494135.html,/

表4 1990-2010年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出口总额和出口数量统计

年份出口价格指数

NBTTj

出口总额

Vxji

出口数量

Qj

出口数量指数

Qxj

1990 101.67 $113,826,381,043 11,195.67 1.34 1991 104.28 $132,867,306,356 12,741.40 1.57 1992 101.78 $154,780,149,220 15,207.32 1.83 1993 113.14 $167,758,604,096 14,827.52 1.98 1994 96.2 $223,882,989,320 23,272.66 2.65 1995 106.1 $280,949,371,748 26,479.68 3.32 1996 105.7 $290,670,355,211 27,499.56 3.43 1997 113.6 $351,735,395,616 30,962.62 4.16 1998 104 $360,739,651,726 34,686.50 4.26 1999 98.8 $389,119,951,575 39,384.61 4.60 2000 100 $511,751,839,583 51,175.18 6.05 2001 96.9 $561,400,876,548 57,936.11 6.63 2002 96.7 $713,059,243,152 73,739.32 8.43 2003 102.7 $1,001,043,205,336 97,472.56 11.83 2004 125.9 $1,384,338,822,115 109,955.43 16.36 2005 161.66 $1,790,735,877,302 110,771.74 21.16 2006 205.63 $2,283,123,968,000 111,030.68 26.98 2007 248.4 $2,857,821,980,212 115,049.19 33.77 2008 230.94 $3,307,938,598,509 143,238.01 39.09 2009 193.99 $2,820,900,697,026 145,414.75 33.33 2010 147.75 $3,700,162,629,390 250,434.02 43.7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WTO统计数据整理

图5 1990年-2010年的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

图6 1990-2010年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增幅变化图(以2000年为基期)

数据来源:图5《1990年-2010年的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图》

图7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与出口量的关系图

数据来源:表3《1990-2010年中国出口价格指数、出口总额和出口数量统计》,图5《1990年-2010年的中国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变化图》。

表5 1990-2010年中国劳动生产率情况

年份劳动生产率Zx

1990 0.41

1991 0.47

1992 0.56

1993 0.55

1994 0.86

1995 0.98

1996 1.02

1997 1.15

1998 1.28

1999 1.46

2000 1.89

2001 2.14

2002 2.73

2003 3.60

2004 4.07

2005 4.10

2006 4.11

2007 4.25

2008 5.30

2009 5.38

2010 9.2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年报

表6, 中国1990-2010年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表

年份SFTT

1990 52.48

1991 61.28

1992 67.69

1993 71.41

1994 102.85

1995 120.35

1996 113.90

1997 136.61

1998 143.93

1999 161.82

2000 189.26

2001 227.54

2002 291.52

2003 367.68

2004 399.73

2005 398.68

2006 396.41

2007 409.91

2008 508.80

2009 506.21

2010 1046.1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1年》,《中国工业年报1990-2011年》表5表6合并

图8 中国1990-2010年单要素贸易条件变化图

数据来源:同表5

表6 1990-2010

年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中国双要素贸易条件统计表

图9 1990-2010年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中国双要素贸易条件变化图

表7、图9数据来源:爱问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494135.html,/f/13788803.html 、中国统计局

年份 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Zm

DFTT 1990 2 26.24 1991 2 30.64 1992 2 33.85 1993 2 35.71 1994 1.6 64.28 1995 1.3 92.58 1996 2 56.95 1997 2.2 62.09 1998 1.2 119.94 1999 2.1 77.06 2000 2.9 65.26 2001 0.6 379.24 2002 1.7 171.48 2003 1.8 204.27 2004 2.2 181.69 2005 1.7 234.52 2006 1.7 233.18 2007 1.5 273.27 2008 -0.01 0.00 2009 -1.6 -316.38 2010

2.8

373.61

图10 入世前后我国四大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图(1990-2010年)表7 1990-2010年我国贸易条件变化表

年份BNTT ITT SFTT DFTT M-BNT

T

M-IT

T

M-SFT

T

M-DFT

T

1990 126.75 170.48 52.48 26.24 1.27 0.28 0.28 0.40 1991 130.04 204.16 61.28 30.64 1.30 0.34 0.32 0.47 1992 120.36 220.13 67.69 33.85 1.20 0.36 0.36 0.52 1993 130.23 258.15 71.41 35.71 1.30 0.43 0.38 0.55 1994 119.5 316.13 102.85 64.28 1.20 0.52 0.54 0.98 1995 122.9 408 120.35 92.58 1.23 0.67 0.64 1.42 1996 112 384.68 113.9 56.95 1.12 0.64 0.60 0.87 1997 119.3 495.83 136.61 62.09 1.19 0.82 0.72 0.95 1998 112.2 478.26 143.93 119.94 1.12 0.79 0.76 1.84 1999 111.1 510.83 161.82 77.06 1.11 0.84 0.86 1.18 2000 100 604.69 189.26 65.26 1.00 1.00 1.00 1.00 2001 106.2 704.49 227.54 379.24 1.06 1.17 1.20 5.81 2002 106.9 900.7 291.52 171.48 1.07 1.49 1.54 2.63 2003 102 1206.5 367.68 204.27 1.02 2.00 1.94 3.13 2004 98.3 1607.95 399.73 181.69 0.98 2.66 2.11 2.78 2005 97.32 2059.25 398.68 234.52 0.97 3.41 2.11 3.59 2006 96.54 2604.43 396.41 233.18 0.97 4.31 2.09 3.57 2007 96.34 3253.25 409.91 273.27 0.96 5.38 2.17 4.19 2008 96.05 3754.31 508.8 0 0.96 6.21 2.69 0.00 2009 94.13 3137.56 506.21 -316.38 0.94 5.19 2.67 -4.85 2010 112.95 4938.36 1046.1 373.61 1.13 8.17 5.53 5.7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WTO数据库,《中国工业年报》及其他资源网站。

表8 中国1990年-2010年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表

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

单位:人民币100元100美元

年份汇率

1990 478.32

1991 532.33

1992 551.46

1993 576.20

1994 861.87

1995 835.10

1996 831.42

1997 828.98

1998 827.91

1999 827.83

2000 827.84

2001 827.70

2002 827.70

2003 827.70

2004 827.68

2005 819.17

2006 797.18

2007 760.40

2008 694.51

2009 683.10

2010 662.27

数据来源:中国发展报告(1990-2010年)

图11 汇率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波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c16494135.html,/f/14192718.html 爱问资料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 化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于壹定时期内壹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壹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于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于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壹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能够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见,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壹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见,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均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于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

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于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于壹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另壹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壹。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通过国际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使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分析中国的时候,我们应把中国分别作为收入转出国和转入国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的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我们作为转出国的对外援助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向非洲等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转移。我们中国的援助大均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所以非洲的被援助国家且不会拿援助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因此从收入转出国的角度见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当中国作为国际收入转入国,即被援助国家时,中国所利用国际援助的方向大多数于扶贫、教育、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紧急救灾援助及灾后重建等方面,而对收入转出国的出口商品购买很少,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综合中国作为收入转入国和转出国俩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远大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毕竟中国当下仍是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外转移支付的金额有限,而作为收入转入国的比重更大,所以从俩个角度的综合考虑,于转移支付方面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英语演讲 《中国近十年变化》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day ,we are becoming richer than we were in the last decade. Ten years ago, I w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tried his best to enter university . I live in a remote and poor town, where many people have a hard life and the children are forced to drop out of school to earn money for family. Most of men looked for jobs in a developed city far from hometown and they went back home only once a year in order to save more money; 10 years ago in china many workers could not get their wages from the bosses and they always had endless tasks. People'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uld not get effective maintenance. Ten years later, these situa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to a large degree,I become one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more thoughts. Our town is built to b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people can enjoy reasonable rest and more social welfare. However, are we happier than a decade ago ? Seemingly not. Our material condit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mental pressure is greater. The competition ha s been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more people live in fear in the full day. With the rapidly growing life consumption, especially high house price and high tui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the whole time for hard work just to buy a house or send their children to a better school; instead of enjoying life, such as to keep accompany with their families ,to go for a travel or to see a new movie .

[中国,贸易,条件]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通过1983年~2006年的数据,分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然 后应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因素。包括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与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所得结论,提出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措施,从而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重视贸易条件这个“质”的指标,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真正的贸易强国。 【论文关键词】贸易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关税率汇率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的含义是进出口商品比价,它反映了出口相对与进口的盈利能力。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它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问题,各国政府及研究学者对贸易条件的变动也都十分关注。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7604.0亿美元,贸易总量排名第三。然而,伴随着出口的大量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出口价格相对于进口价格下降的局面。2011年4月,央行副行长郭树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出口价格水平下降,进 口价格水平上升,这是典型的贸易条件恶化表现。 一、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状况 1.贸易条件的含义及计算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的最初含义就是价格贸易条件(NBTT),它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与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NBTT=(Px/Pm)·100,Px代表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Pm代表一国进口 商品的价格指数。本文依据SITC分类标准,采用帕氏公式来计算中国贸易条件指数。帕 式公式:Pxt=∑pitqit/∑pi0qit Pmt=∑pjtqjt/∑pj0qjt 其中,Pxt和Pmt分别表示第t 期的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pi0和pj0分别表示基期(1983年为基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 价格和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pit和p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和 第j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it和qjt分别表示第t期第i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第j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2.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中国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图从图1中可清晰的看出,中国贸易条件在1983年~2006年间呈波动性下降,趋于恶化的趋势。1983年~1985年间,贸易条件阶段式上升,由1983年的100下降为75.05。第二个明显的贸易条件上升阶段为19 88年~1991年。其他时间段,中国贸易条件均有较为明显的恶化趋势。二、中国贸易条 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现实中,贸易条件变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 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其影响程度是多少呢。本文运用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选取影响因素作为模型参数,搜集1983年~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建立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回归模型,最终来考察这些因素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动的相关程度。 1.模型说明假设大国情形,且显著性水平为5%。参数包括:GDP指数,以1983年GDP为基 期计算。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100,以19 83年RMP为基期。外商直接投资(FDI),本文采用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单位为亿美元。实际关税率(T)=(进口关税实际征收总额/总进口额)×100%。汇率(R),本文采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模型建立与检验利用1983年~2006年的数据,以贸易条件指数(NBTT)为因变量,GDP、出口商品结构指数(RMP)、FD I、实际关税率(T)、汇率(R)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FDI与GDP的相关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获得了高速发展,进出口总额连年递增。中国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正向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迈进。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贸易结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的认清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更好的指导我国贸易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贸易强国之路。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本文研究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的是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81.4亿美元;2004年,我国加入WTO的第三个年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达到11545.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居全世界第3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7%。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22.8%提高到了2004年的将近70%,中国外贸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大。 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的促进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如今,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 成员国80:20的平均值。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由于中国的要素禀赋的特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通过国有企业放权改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地在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形成以轻纺、服装、机电组装为主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二是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速了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进程,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机电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土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 3.机电产品进出口比重上升 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5%,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日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此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大,2000年达到42. 3%,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日商品的地位。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77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4.6%,当年机电产品项下实现贸易顺差763.7亿美元。表1反映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情况(表1)。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摘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之际,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发展外贸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本文着重从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行业间以及各不同性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且提出了一些的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 【Abstract】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hen the foreign tra de is fa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time goes by, the im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prises . 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measurements solve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 ructure. 【Key word】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The cargo trade Service trade Use foreign capital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

中国近四十年的变化

中国近四十年的变化(整理版) 2011-11-14 17:46:45 楼主只看楼主阅读36597 回复100 原本想写近三十年的变化,想想还是写四十年的变化更好些,第一个十年因为太小印象极少,但是留下的东西也是极其深刻的。 我出生于1971年的中国河北的北方农村,1972年家里买的缝纫机,不知道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是有那么深的印象,当时的我住在离家十里远的姥姥家,几个舅舅把缝纫机送到我家里,用小推车推去的,老舅见路边沟里的小坑里边有鱼,就捉了来,到了家之后扔到灶火坑里边给我烧着吃。我们买了不久,村里很多人家买了上海的飞人,蜜蜂之类名牌缝纫机,我家是天津出的孔雀牌,缝纫机到现在还在使用,将近四十年了,也没有出现胶合板开裂现象,质量好到没法说。 在我的印象里边从来没有挨过饿,不管人们如何说,但是吃得不是很好却是真的,不过吃个鱼和鸟不是什么难事,那个时候不知道鸟怎么那么多,鱼虾也是那么多。那个时候经常下雨,下雨之后也车轮碾压的小沟里边都有很多鱼。 当时吃什么饭呢?高粱米,大米,白面,贴玉米饼子,吃白薯,记得我小时有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吃粥和荤油(大油,猪油),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是好象每天都比前面一天好一点,也许是记忆的缘故吧,菜是吃家里菜园子和生产队菜园子的。 原先是种红薯的,白薯是后改的,大家都知道红薯的瓤是稀的,而后来种的白薯是干瓤的,吃的时候直噎嗓子,但是白薯又香又甜,产量还高,是新品种。不过要烤着吃还是红薯好一些。这可能就是原来的技术改良吧。 每个生产队都有实验田,大队也有实验田,试验田,试验田就是试种新品种和打种子的。地里边到处是沟渠,宽的能够达到一两丈宽,沟的两边种着树,有槐树,也有柳树,春天我们去地里玩的时候有时还折些柳条然后把皮拧下来做哨子,大人见了便连喊带叫,在我们身后使劲跺脚,假意追赶,我们便妈呀妈呀的叫着一路狂飚,直到上气不接下气,看不到人。村子边上的地里种着麻,它的皮可以搓麻绳,子可以炒着吃,香极了,只是吃多了会造成大便困难,我们在长麻饽饽的时候就到地里去摘,这个时候还青着呢,从屁股后边一咬,然后把麻子轻轻揉到手掌心里,再往嘴里一放,因为是青的,所以有一股甜甜的味道。 还有一种红色杆子的麻,在一片绿色的麻里边就显得非常好看了,我们就掰了它的小枝子,回家让大人编蝈蝈笼子,或者折宝塔。 因为那时沟渠纵横,旱不愁,涝也不愁,旱能浇水,涝能排。正如那个时候的一个谜语中所说的旱涝保丰收。 现在好多村子还保留着当年兴修水利挖的大坑,很多沟渠,但是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了,有的即使还保留着也不再起什么作用。比如原来很多地方打的机井,后来分生产队之后被人为填死了,只是为了多那么巴掌大的地来种上几颗庄稼。原来的坑里边都是活水,清亮着呢,大坑里边有的地方还种有经济作物,比如菱角,等下来的时候,不卖钱的就分给社员,卖钱也要给社员尝尝鲜,煮菱角的香味至今难于忘怀,感觉比现在卖的加了很多作料的都要好吃。当然那个时候的坑里边鱼还是很多的。也说不上有主没主,到了秋天,天气凉下来的时候,大人们开始淘坑,鱼虽然是野生的,不过没人稀罕,现在想来野生的鱼已经很少能够在餐桌之上见到了。 夏天我们便光着脚到处跑,大人有时在后边拎着鞋子追着喊,不管凉鞋还是布鞋没有人愿意穿,我就曾经被玻璃在脚心划过一个很大的口子,不过那个时候也不在意那些。那天我给姥姥抬着猪食去喂猪,我在前边走,姥姥在后边,当时也是刚刚下过雨,我脚重重的踩在一片碎玻璃上。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中国净贸易条件变动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1)

中国净贸易条件变动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贸易条件是揭示一国贸易利益变动的重要指标,各国对贸易条件变化趋势都十分 关注。本文的主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净贸易条件变化进行全面 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贸易条件代表性理论的发展与争论进行简要评述, 进而在此基础上应用大量数据对我国1990-2013年的净贸易条件指数分阶段的变动情况进 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净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其中制成品的贸易条件的变动趋 势起到主要作用。产业结构、汇率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影响一国贸易条件变动的重要因素, 本文结合自90年来的出口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分析,研究净贸易条件的变化,以 及净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和因素,对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贸易效益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净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一)数据分析 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1978年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年起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 以百万美元为单位计算,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的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 表一: 表二

表三 净贸易条件 (二)趋势分析 由表格及图像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变化区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990-2008年之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均处于上升阶段,而且上升幅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净贸易条件处于一个波动状态;但是进口价格指数一直在出口价格指数之上,而且净贸易指数在80%-110%之间变化。 2008-2009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急剧下降,同样,净贸易条件(N)降低,降低幅度比起1990-2009之间的变化幅度不大;净贸易条件一直在100%之上。 2009-2013年之间,我国进口价格指数与出口价格指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但对于N 值,在2009-2011年下降幅度偏大,在2011-2013年趋于平缓。 (三)原因解释 1990-2000年,根据以上分析,从净贸易条件的公式可以看出,净贸易条件是 由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同时决定,而我国净贸易条件自1990年开始, 始终处于波动状态。其中,1991-1996年,净贸易条件指数已有改善,但还是 低于100%,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可喜的是,1997-1999年, 略有上升,此后又下降,但净贸易条件已超过100%,这表明我国的贸易条件 得到明显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综合分析,虽然我国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特色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导学1:鸦片战争后,英国如何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手工业者,英国的经济侵 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英国的经济侵略会使你的生活发生怎样 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这是怎样的变化? 答:倾销商品(洋纱、洋布)、掠夺原料(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破产失业;破产成为流民乞丐、被 迫把农副产品投入市场、购买洋纱洋布、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导学2、根据上题分析的结论概括:(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表现有哪些? 答: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导学3、(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答: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物美价廉的洋货涌入、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发展。 导学4、(3)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发生在哪一地区?为什么是该地区? 答:中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列强侵略早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优越。 过渡:列强侵略是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自此,出现很多与“洋”有关的生活用品和政治事件:洋布、洋油、洋盒火、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影响该国在对外贸易交往中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现存的贸易结构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现存的不足和结构优化的调整策略和方法。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对虚度挑战。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外贸结构已经基本适应国际经济中通行的新型外贸调控体系。从过去封闭单一的外贸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化的外贸体制,有力的促进了外贸经济的发展。然而现存的外贸结构依然具有很多不足,结构失衡、调整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和矛盾依然比较明显,外贸结构究竟现状如何,我们又如何进一步调整外贸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外贸结构特征 对外贸易的结构可以从进出口贸易的行业及地区分布、国际贸易分工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关系来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外贸结构从整体来看,近年来主要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保持的特点。这与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原因又在于国外对于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长,近年来许多在华外商对企业的投资额逐年上升,其投资企业就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构成主体,特别是进料加工。这一过程表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特点,也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的现状。这样的贸易结构容易造成的结果有三方面:我国的贸易顺差现状带动外汇储备的增加,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研发、营销方面相当薄弱,在以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巨额的利益被投资的外商获得;第三,我国的外贸现状推动我姑哦进入国际经济摩擦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快增长和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构成一定的矛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的被卷入贸易摩擦,许多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了外贸环境的不稳定性,也损害了我国制造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

十一五教育成就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状况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l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的是,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具体的说,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表现在: 1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地位仍然处于低端 在国际分中,各国的比较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沿着资源密集型—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熟练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研发和技术密集型的阶梯由低到高进行升级。我国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渐转移到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仍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只能出口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商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因此为众多企业所看中,因此,相对比较而言,势必处于所谓的竞争优势的低端。 还有,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比如产品技术换代周期长,对品牌认同律认识不够重视,在技术发展时,没有可替代的产品等影响,我国企业在出口时的一贯策略就是打价格战,结果导致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 2 、我国外贸出口发展畸形,出现了增量不增价 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2002 年约70% 的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及出口量增长幅度,约20% 的产品出口额增幅高于出口量增幅,余下的基本持平。2003 年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数量和金额都有显著增长,扭转了2002年量增价减的趋势,出现出口量增加、出口单价提升的情况。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从境外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在境内加工后销往境外,所以,出口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进口价格上涨引致的。但资料显示出口价格的上涨落后于进口价格上涨,表明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并未随着出口价格的提高而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此外,2003 年还有少数产品的价格出现下降,量增价减的情况并没有改观。 3 、相关法律处于滞后状态 法律是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我国的法律制定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特别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地方保护主义法、反倾销法等方面,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在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我国政府也未能及时地提供相关的国际规则说明、技术要求解释、市场价格咨询等服务。当然,我国外贸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严重缺陷:企业往往不重产品技术更新、管理体制创新,片面强调出口数量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产品质量,在缺乏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的保证下、在传统的“薄利多销”观念指引下就盲目进入国际市场。这一切均阻碍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当前,由于我国的贸易产品充斥着全世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等产品,难免引起某些国家相关制造商的极度恐慌,尽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然而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毕竟,我们在各种市场准入面前已经吃了大亏,各国对于中国的产品已经如临大敌。同时,在各种贸易的制裁,以及反倾销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吃了太多太多的亏,因此,我国对于相关的法律的制定要全面,否则,会是我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对于我国的企业是十分不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