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如梦令李清照精全阅读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一、选择题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有误。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故选C。
二、诗歌鉴赏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
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
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
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武陵春》(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武陵春》
(附答案)
阅读
李清照的两个词,完成问题9-11。
(5分)像梦一样,我常常想起溪亭的夕阳,陶醉在那里,不知归路。
我很晚才回到船上,掉进了莲藕的深处。
为渡口而战,为渡口而战,惊吓一群海鸥和苍鹭。
武陵春风吹尽了尘土和花香。
我厌倦了早上和晚上梳理和阅读李清照的两个词,完成了9-11
题。
(5
(分钟)
如梦令
时常想起夕阳在溪亭里,陶醉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我很晚才回到船上,掉进了莲藕的深处。
为渡口而战,为渡口而战,
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泉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据说双溪泉还不错,还计划去划船。
恐怕双溪的船载不下太多烦恼。
1
找出《武陵之春》中诗人将空虚变为现实,描写忧郁的句子。
(1
分)
二
、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2
(分钟)
3
这两个词是诗人南下前后的作品。
他们之间的情感差异是什么?(
2
(分钟)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
阅读一
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分钟)
2.
“京”一词不仅描述了船的速度,还生动地描述了栖息在小岛上的海鸥和白鹭的恐慌。
三
前一首: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
积分);后一首歌:悲伤,悲伤,孤独(2)
分)。
43如梦令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

43如梦令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P161 1 43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选自《漱玉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伤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中考2011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二模2016浦东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了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的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二模2017闵行【甲】《如梦令》【乙】《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如梦令》的作者是。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二模2017黄浦6.词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表达了作者心理。
7.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6分)
22.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分)
▲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4分)
▲
答案:
22.⑴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答案
(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外表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形容“ ”。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展仿写。
(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
仿写例如: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
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
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如:“昨晚发烧呕吐,今早舌干口苦。
“咳嗽,咳嗽,高烧不退依旧”等,不要求平仄、用词的严谨,只要与被仿句字数相
等,意思完整、通顺连贯、押韵即可。
如果仿句意思前后不相干,给1分。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诗词赏析〗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常记”明确写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中间两句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答案〗1.(2分)沉睡,酣睡,深睡2.(3分)D(“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参考资料〗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痴迷赌博“每忘寝食”文人大多有一种痴情。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词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1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诗词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词李清照阅读答案
引导语: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下面是她的《如梦令》原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阅读练习一: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
2 。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都言及风雨。
《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
“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
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评价非常得当。